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进步,取得了另世界瞩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这被世界诸多经济学家称为“中国模式”或“中国奇迹”。支撑这一巨变的人们,既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又有诸多科技工作者,既有奋战在祖国各地的农民工,也有诸多留守乡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那些基层普通的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铸就了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 我的伯父,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一名普通记工员,正是这些普通的历史创造者中的一员。 我的伯父,1943年生人,湖北恩施人,土家族。自1960年农业集体化开始,他长期担任生产队记工员、会计、粮食保管、现金保管等职务,在前后近20年的时间中,他能做到分毫不差,大公无私,不“多吃多占”,不“假公济私”。以至于农业集体化结束三十年之后的今天,生产队的不少老农还经常说,“只有他当会计那会账目最清楚”。 那么,为何伯父能够将一名普通的记工员工作做的那么出色呢?这还得从其成长经历说起。 伯父出生于旧社会。当时,对外来说,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外强侵略,主权丧失完毕,国力衰弱,虽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前夕,但毕竟经过数十年的外强欺辱,已经无力以东方大国自立。对内来讲,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上最大的内战纷争的酝酿时期,之后的三四年时间,一场席卷全国,震惊中外的大规模内战在中国大地汹涌而过,给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历史性灾难,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总崩溃的边缘。伯父的童年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经历的。从家庭环境来看,伯父出生于一个贫农之家,自小家境贫寒。土改之时,全家七口人拥挤在两间破草房之中,只有薄田两亩,长期租种地主田地。新中国成立以前,伯父没有机会进入学堂,土改之后,伯父顺利进入本地初级小学读书,一直持续到1958年冬季。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打断了伯父的学生生涯,也终结了伯父的孩童生活。1958年冬季,由于农业生产差,加之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等极左政策方针,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我们村子陷入了空前的大饥荒之中。仅仅我们生产队,伯父能够数出姓名的饥饿殒命者就有10多人,仅我们家就有3人饥饿殒命,其中我的祖父和爷爷同一天饥饿致死。至此,伯父再也无法继续学生生活,不得不回家从事农业生产,那时,伯父还不到16岁。从此,伯父的命运就与基层会计工作连接了起来。 伯父回家不久,就被生产队送到公社的水利建设工地从事水渠修建工作,正是那时他们修建的引水渠,至今浇灌着我们村的千亩良田。1959年下半年,伯父还未满16岁,就正式在生产小队学习记工分工作。刚开始,由于刚从学校回家务农,伯父对于记工分、粮食保管、集体生产等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伯父是个勤于学习的人,在生产队内一些老会计、老干部的引导下,伯父很快掌握了记工员工作的各方面要领和技巧,成了一名出色的记工员。他能迅速、准确的将全生产队30多位劳动力每天的工分记录、整理和清算。社员对他的记工工作非常满意,以至于每一次生产队队委会选举,他都百分之百的当选上了记工员。后来,他又逐渐兼任生产队粮食、现金保管职务,对全队最重要的粮财物进行管理和保护。再后来,他又几度兼任生产队会计职务。在他担任这些职务期间,他总能勤于学习,秉公办事,严于律己。以至于在“四清运动”这种由外来工作队组织的,全体社员对生产队干部进行“审查”的运动中,他都没有受到社员过多的质疑,仍旧由他担任生产队记工员等工作。同时,由于社员对伯父的信任,在其他生产队需要多人分别担任的生产队会计、记工员、粮食保管、现金保管等职务,在我们生产队,全部都由伯父一人兼任,且各方面的账目屡屡能经受住群众和上级的审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伯父的工作细致和大公无私。 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化生产体制。其中,生产队是农民生产、分配、消费和生活的基本单位,生产队内是一个典型的“大家庭”,社员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共同承担农业风险,等等。工分制度是生产队内部分配的最重要制度,是社员从事集体农业生产并参与生产队农业剩余分配的核心机制,也是维持人民公社体制,从农村抽取农业剩余支持国家重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制度支撑之一。所以,生产队会计、记工员、粮食保管、现金保管等财务干部对于生产队的生产管理、剩余分配等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正是红色中国的基层会计师,正是由于他们的细致辛苦劳动,才维持了集体农业生产的顺利持续进行,并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的顺利提取和实现。显然,他们对农业集体化生产,国家工业化建设以至于当下的“中国奇迹”的出现都贡献良多。伯父所从事的正是基层的“红色会计师”工作。
从工作内容上看,虽然只是一个20来户的农业生产队,但是由于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方面都统合到生产队之中。所以,生产队的记工、会计等工作是非常复杂、琐碎和繁重的工作。具体来说,这些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评定工分”。评工记分是生产队最重要的生产和分配任务。一般生产队队委会开会对队里劳动力的进行等级评定。生产队内男性成年一等劳动力一般每个劳动日记为八分,二等劳动力为六分,三等劳动力为五分。队委会根据生产队劳动力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等各方面对所有劳力进行评工记分。 第二,“分类记分”。生产队的工分各种各样,每个劳动力每年所算的工分也是五花八门。比如,生产队内常年有部分外调劳动力从事其他建设(水利建设,集体厂矿建设等),这些外出从事建设的劳动力的工分却是在生产队记录,所以,他们也得从生产队分配口粮和农业剩余。又如,生产队内干部都有部分工分补贴,这些工分一般占生产队总工分的百分之一。再如,社员为生产队养牛,积肥等都有部分额外工分,农忙时期的部分农活也分包给社员,所以,他们又有不同的工分。生产队会计必须将这些工分清楚无误的分劳动力和农户记载。 第三,工分核算。在对每个劳动力和家庭的工分分类登记之后,就得对他们的工分进行清理和核算,这是年终农业剩余分配的关键凭据。如果工分账目有丝毫差错,就会导致年终分配时的无穷麻烦。一般而言,生产队会计在年终需要一段集中的专门时间来核算工分。 第四,粮食、现金保管。生产队的粮食、现金保管相当于一个家庭的财务总管,他们必须对每一笔粮食、现金支出进行审核、登记和核算,从而保证粮食、现金收支账目清楚,以保证生产队“大账”的清楚和平衡。 显然,生产队内的“会计师”就是生产队这一大家庭及队内各小家庭的财务账目总管,对每一位劳动力、每个家庭及整个生产队的对内对外进行核算和负责。所以,这是一件复杂细琐的工作,需要特别的耐心和仔细。农业集体化时期,为应对这种情况,公社每年都会对队内财务干部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自1959年伯父开始从事生产队记工工作开始,一直持续到1981年生产队解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其中,1974-1977年两年多时间内,伯父在生产大队的电站从事后勤工作,除此之外,伯父一直在生产队内从事记工、保管、会计等职务。他一生工作勤勉,虽然只有初小文化程度,但却从事了长达20多年的财会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为生产队内100多人口、20来户家庭和30多位劳力的收支细目打着“算盘”。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奇迹般飞跃的今天,在中国发生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去半个世纪,作为一个农业生产队的财会人员,伯父的工作是再平凡不过了。但是,也正是有了像伯父一样的成千上万的基层普通百姓的默默工作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中国经济的起飞,才铸就了“中国模式”的草图。 仅以此文献给伯父,以及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基层“红色会计师”,并纪念那个特殊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