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可能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2014-12-17

 天宇春涛 2015-01-02

人类可能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

 

“赤裸裸的威胁正笼罩着世界上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其他生物。”《卫报》如此形容动物面临灭绝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自然》(Nature)杂志的最新报告显示,每年最快有数以千计的物种消失,按这个速度,地球将可能发生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报告表明,地球上高达41%的两栖动物正濒临灭绝,同时26%的哺乳动物和13%的鸟类也同样受到威胁。

《自然》表示,前景还有很大不确定性。有一种简化的预测方法是假设灭绝的速度保持恒定,据估计,目前每年有0.01%到0.7%的物种灭绝。按最大速度估算,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物种消失。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75%的物种大灭绝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发生。

在过去的5.4亿年时间里,地球已经历了由地质或天文事件导致的五次大灭绝。

一、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缩写为K-T灭绝): 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约75%--80%的物种灭绝。

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海洋中的菊石类生物也一同消失。

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这次生物大灭绝最流行的说法是,一颗小行星与地球发生了大碰撞,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

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二、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亿至2.03亿年前,延续了约5000万年。

估计有76%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现过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三、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

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曾普遍生长的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

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蜓类原有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个属所余无几。

总共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 84%的海洋生物的属, 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 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灭绝了。

全世界几乎没有三叠纪早期的煤田形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亚大规模玄武岩喷发造成的附近浅海区释放大量可燃冰,盘古大陆形成后改变了地球环流与洋流系统等等。

四、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3.75亿至3.60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

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种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19%的科、50%的属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

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被称为凯勒瓦瑟尔事件,又称弗朗斯-法门事件。

由于灭绝事件持续时间很长,其根源很难辨识。可能的生物学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期所致。

五、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4.50亿至4.40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

地球上生物中有27%的科与57%的属灭绝。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虽然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与环境急剧变化有密切关系。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发表的“2004年全球物种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15000种地球物种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因人类而起,同时,人类也可能位列此次灭绝之中。

“除了星体撞击、全球性火山爆发等突发事件,我们正在经历的生物灭绝比地球生命史上其它灭绝事件更为恶劣。”中国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说。

一些科学家称,一旦未来发生大规模生物灭绝,老鼠可能是重新称霸世界的不二物种。科学家还称,如果老鼠在物种大灭绝后“接管”地球,那么它们的个头很可能迅速膨胀。

报道指出,研究人员的这一假设是基于老鼠具有渗透到地球上大多数大陆和岛屿的能力,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持久性,尽管它们到处都面临人类的灭杀。

猫和野猪等其他动物在世界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也表现上佳,但它们分布的范围不及老鼠。扎拉谢维奇说,假如由于人类活动或灾难性事件导致大规模物种灭绝,从理论上讲老鼠是最有可能逃脱劫难的哺乳动物,因为它们具有广泛的分布以及应对各种环境条件的能力。

扎拉谢维奇说,根据早前大灭绝后新物种称霸的速度计算,这一推论中的老鼠统治地球的时间表距离现在约有300万至1000万年,因此现代人不必担心即将由啮齿动物带来的恐慌。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研究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重视自己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而且应当思考自身的行为会对世界造成何种改变。

最近,中国地质大学的陈忠强(译名)博士和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迈克尔·本顿(Michael Benton)教授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到生命快速复苏的证据。他们发现,生命只用了大约一千万年就从这场大灭绝中复苏。

地球上的生命差点在两亿五千万年前灭绝,只有10%的动植物幸存。无论是快是慢,生命如何复苏,目前尚无定论。

本顿教授说:通常,我们对大灭绝的看法是完全负面的,但是在这个最具毁灭性的案例里,生命确实在好几百万年后复苏,新的物种也出现了。

这一事件重置了物种的演化进程。然而,造成灭绝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海洋酸化——与我们今天的情况出奇地相似。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古老的事件中学到点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