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第一天如何考好语文

 许愿真 2015-01-08
    还有一星期高考。

语文试卷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题、阅读题和作文题。基础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难在阅读题,而作文得分高低,很大程度同命题难易度有关系。提高语文成绩,除了本人平时学习积累、备考阶段知识链的构成和思维能力提升外,重在临场解题方法的得法。如果一切顺利,超水平发挥也有可能。那么,首考语文,如何稳中求好呢?

一,基础知识题:把握词意-句法-语脉。

语文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现代汉字字形,理解和运用词语、识别句子、修改病句,识别和运用修辞方法,标点的使用法以及文学和文体常识、背诵名句名段。实际解题,要抓住语言基本知识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语句表述的主旨和展示内容的语脉。这样就能够正确解析题意和解答题目。

具体答题方法有三:

其一,正确掌握句子分析法。单句成份分析和复句结构分析,是语法基础知识的根。语法知识又是分析理解句意的基础。考生要切实掌握单句和复句的分析方法,熟练运用词、短语、句的组合知识,应对考题就有了一个扎实的运作根底和由此及彼迁移知识的台阶。

其二,强化语境感悟力。试题所要测试的语言知识,都是隐含在语境中的,而语境是由语句凝成的。因此,解析基础知识题,要注意抓住以下切入口:A弄清词意。语句是语言的本质单元,语文基本知识点,大多能从句中找到。句意主要是由句中中心词表达的。词意弄清了,句意和语境的蕴含意就能凸现,就有了一个思考答题的语言背景。B从修辞着手理解句意。修辞设题较多,考生熟悉了修辞格,对读懂词意和句意会有很大帮助,有利顺利得分。C从逻辑着手。修改病句,一是语法分析很有效,二是从句意着手,分析其内容表述在逻辑上合理与否,往往能正确解题。D从感情色彩着手。对句意的理解和辨析,也会运用到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知识。在答题无法入手时,应用此知识,有时能迎刃而解。E从标点符号入手。对句意的理解,有时还涉及到标点符号知识。同一标点在不同的语境中,句意就有了不同的表述。所以能熟练地运用标点符号,对解答语言基础知识题,也很有用处。

其三,学会语意脉形思考。语言的隐含意是通过上下文语意的安排来体现的。试题提供的前后语句,在语意上总有内在的联系,会从某一角度,透出相关信息。考生思前顾后抓住语脉,能由此及彼获取准确答案。

其四,熟练掌握排除法和比较法,提高选项准确率。选择题的答案就在选项中。考生在读清题意的基础上,要先用排除法对被选项的负面信息迅速筛出,排除负项;接着用比较法排除模糊负项,并由此验证答案,成功率是很高的。

二、语段阅读题:掌握面-点-线析题技巧。

语文阅读题,是语文能力考查的难点。阅读文章有三类:一类,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考试要点是A理解并筛选信息,B判断明对象的特点,C把握题材组织的顺序和归纳要点,D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和相互关系。二类,现代文学作品类。考试要点是A把握思想立意和文学形象,B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和构思特点,C理解核心句意和重要词语的含意, D鉴赏表现手法。试题经常要考到的表现手法有:铺垫、先抑后扬、先扬后抑、象征、对比以及描写、抒情的多种方法。三类,古代诗文类。考试要点是A对作品形象、思想和情感的感悟,B语言特色赏析,C表现技巧点评,D运用常用文言词法和句法对文言语句进行翻译。

解题的有效方法是:从把握语段整体着眼,在所要解答题目的要点上落脚,组成语境的前后语句线上找答案。掌握以下方法,对提高成绩会有很大帮助。

其一,阅读题一上手,先不读考文内容,而是倒过来,先仔细研读要考生辨析文章立意的选择题,这类题目往往被安排在最后一道。审读相关选项,可以获取文章中心思想的信息暗示,能有效扫清阅读理解文意的障碍。

其二,通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旨、要点、结构、表现手法、关键语句含意,并用划线法标识。

其三,回头再审察题意,明确要求,判定考题限制条件和答题方向。有些题目是引用文中原句的,就应在文中把考题标识清,便于上下文联系思考。

其四,以考题为线索,定向搜寻信息,确定其所在阅读区间;辨析、梳理题目与答题所需信息之间的关系,正确作答。

古诗文赏析题的解答,也有思路循行。古诗赏析,通常来说,难度是较大的,但高考题要求已大大降低。这类题,检测的重点和范围,并不模糊,也是明确的,关键是抓住三个思考点:第一,思想意境A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B抒发战乱离别痛苦,C担忧国运民生,D渴望建功立业,E思乡怀亲。第二,表现手法A借景抒情,B烘托,C联想,D用典。第三,语言特色A比喻,B比拟,C借代,D夸张,E对仗等。

古诗词强调思想意境的领悟,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写景和叙事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可以通过诗眼(中心词语)来读懂。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把握全诗脉络,从精要诗句中能感悟到。对文言文的考查,文言句翻译能力确是答题的重要基础。翻译句可分三步完成:A通读全句掌握大意。B把所考文言句子在语段中找到,从上下文中确认大概译意。C,一般说来,句意难懂难译,往往难在有一、两个词语翻译不出,可用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进行句子分析,弄清主谓宾定状补成分;同时配合运用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解读难句,在很大程度上会顺利弄清句意。D,以“留”(保留句中不必翻译的词语)、“删”(删去不影响句意的附加成分)、“增”(增加文言句的省略成分,使所译成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调”(根据现代文的语序要求,调整文言语序,按现代普通话顺序组织语句,完成翻译)。

三,作文题:重视立意限止—注重稳中出新                             

高考作文有A.基础等级分,B,发展等级分两类。

第一,要重视基础等级分。

获取基础等级分,文章在“题意、中心、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书写”七项要件上必须抓稳。以下几点应足够重视:

其一,审题。高考作文是命题作文,严格审题是应试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多年来,高考作文考题都离不开如何做人、做学问、人同自然、人生哲理等项,人文意蕴很浓。关注人的生存、人的情感、人的修养、人的成长,人性的矛盾,是具有延续性的出题思路。作文写人文,议人性本来就是永恒的主题。今年在审题时,要继续用心把握这一主旨。具体审题的步骤是:先用五六分钟时间细心弄清A命题要求的是什么?B命题者提示了什么?C这些要求和提示意味着什么?抓住关键词语细细审察、思考,这是审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自1998年开始,话题作文,成了主流题型。这种题型有利考生放开思想,运用自己熟悉的体裁,写出固有水平。但从批阅的实际情况看,话题作文确有造成仿作甚至克隆的弊端。所以近年的考题,开始增加限止条件。因此,考生审题时要特别当心:哪些是限止条件?构思内容应如何接受限止?如何利用限止条件,变不利为有利,扬长避短写好文章?

其二,立意。这是应试作文的灵魂,是组织题材,构思结构,行文成篇的基础。根据命题要求展开思维,检索相关题材,进行判断-推理-想象,提出自己的见解,用一句话准确、简洁、鲜明地表达观点,这就是立意合理运作的过程。成功的立意,往往有现实的启示性,要求小中见大,鲜明而有个性。立意切忌大而不当,根底不实,因为大角度的思维开拓,构思容易飘忽,弄得写作材料也无从取舍组合,作文很可能失败。当然,文章立意更不能有偏差。离开话题要求,自说自话,行文不知所云,也就彻底失败了。

其三,结构。结构由内容确定,但典型结构要学会运用。比如,议论文,第一段,要表述立意的背景,说清楚为什么要论述这一问题的原委。在此基础上提出立意,接着对立意进行简要解释。第二段就是对立意(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先通过过渡句引出议论内容,运用因果论证,通过说理证明论点正确。现在考生说理能力相对较弱,往往摆一摆问题的表面现象,就算议论了。不会运用分析语言。其实,分析问题,就是运用事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推理,抓住“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表象和实质”、“偶然、或然和必然”、“原因和结果”等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议论,很容易拓展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举例论证,就顺理成章。中间比较容易运用的,还有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最后段落,要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合乎逻辑的总结,尽量同时代精神挂起钩,体现考生立意的现实意义。把握好文章结构,就能自然地组织题材,表现手法也能落到实处,行文也会通畅。其它文体,也有规律可循,应考就要熟练操作流畅的结构流程。

其四,语言。考生的作文水平集中体现在文字运用能力上。能用准确、简洁、完整、通顺的语言组织材料、拓展思路、表达主题,是获得基础等级分的必要条件。考生要去除语言罗嗦、重复,前后脱接、缺少呼应的毛病。高考作文,有一点学生特有的书卷气,很讨俏的。仍以议论文为例,语言最好有些随笔杂文味。既注意说理的逻辑性,在例证时,又注意嬉笑怒骂的形象性,会使考文生动,能引起阅评者的兴趣,有利得分。要使文章思路通畅展开,熟练运用关联词语很重要。之所以-,是因为-;如果不这样-,那么就会-;即使如此-,也不能-;不但这样-,而且还-。这样的表述,行文会显得活泼,能收到较好的语言效果。

第二,努力争取发展等级分。

高考作文如何稳中出新,争取得到发展等级分,对高考语文成绩的提高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稳中出新获取作文高分呢?

其一,标新立意。避开审题时首先出现的“是这个意思”的立意反应,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如此的第一思维定势,而可以轻易得到的立意是无竞争价值的。立意标新可有如下选择a避俗求新。2002年考题“心灵的选择”,湖北考生写了他的两个母亲:生妈和后妈。因为填高考一份档案表,必须选一个,从常理上说,会写生妈。这位考生以重笔写了后妈对自己深深的。养母的无私关爱作为主题,突破常规,就高人一筹。b避重就轻。2002年上海考题“面对大海”很有气势。上海考生满怀深情地写了“向大海倾吐我的烦恼”,通过对“抛在沙滩上的小鱼”的细致描写,突出了它那“一秒钟也没有停止过努力”的顽强精神,影射了人应当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的主题表达。这样构思,避重就轻能给人新意。c,避正就反。2003年话题作文“感情的亲疏,对事物认知的影响”,考生都从正面描述故事或议论,诠释这一题意。江苏考生以《另一种哭泣》表达了另一种看法。写诸葛亮为周瑜死痛哭流涕长跪不起。写的是为长久以来敌对疏远的感情而哭泣,表达了一种别样的见解:“感情亲疏并不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对生活、对生命本身的认识。”逆向思维很有新意,当然出众。

其二,另类结构。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什么样的内容,规定了什么样的结构;而出彩的结构对内容的表达又有张本作用。富有特色的另类结构,往往能使阅卷者备加关注。1999年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湖北一考生通篇用日记形式,记了七则因移植车祸死亡的歌星的记忆后,七天发生的荒唐事,抨击了自私和丑陋。日记体写法随意,在应试作文中能显出新意,容易得创意分。

其三,亮点表现。表现手法是作文的活力所在,表现出彩,文章就显得生动。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江苏考生别出心裁,以古白话作为写作语言,十分和谐地表达了含有古风的内容,很是新鲜。考生把赤兔马忠义诚信刻画得栩栩如生,更加突出了关羽诚信忠义的感召力,获得了满分。1998年考题“习惯”,福建考生写一对夫妻冤家习惯于天天吵架,却相安无事;后来吵架的习惯改掉了,却缘分已尽。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内容几乎全用短语排比的修辞句展示,很能激发阅卷者的兴趣而获取高分。

作文要稳中出新,得打好草稿。

关于作文要否打草稿,历来意见相悖。反对者认为,考试时间有限,一份事花两份时间做是不合算的。而主张打草稿者认为,准确、简洁、通顺的语言是表达主题的重要条件,考生作文不打草稿,边想边写免不了疏漏重要语段和重复内容,而一旦在试卷上成文,就无法大段补漏删赘;由于作文内容边搜索边书写,文字很难写规范,写得体,评分老师的阅卷心理会因卷面不雅大打折扣;最伤脑筋的是无法有效控制时间、字数,要么过早完篇,要么到时还未写就,加上字数不够,那就真要命了。所以,作文打草稿很重要。高考语文规定时间是150分钟,语文阅读一般用时80分钟,70分钟作文时间要合理配置:审题、构思、打草稿用时30分,修改草稿、语句润色花10分钟,30分钟誊清。构划思路要细,打草稿要快,不必拘泥语句妥贴与否,10分钟修改草稿,查漏补缺,可使作文增色不少。经以上步骤完成草稿,誊写从容,反而省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