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学习三点体会

 百草园丁馆 2015-01-10

 

火神派学习三点体会

傅文录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400)

内容提要:火神派扶阳理论是个全新的学术思想体系,如何学习是很关键的问题,笔者多年学习有三点体会:一是全盘接受扶阳理念,这个过程要求学会洗脑;二是"以三阴之方,治三病,虽失不运",使我们在大道至简的框架下更容易把握;三是"扶阳助正,回阳返本",使这一思想体系落实在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位病人。

键词:火神派 学习 体会 扶阳理论

1 接受扶阳理念火神派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特色,就是扶阳理念,也就是扶阳学说。而我们学习火神派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思想上全盘接受火神所派倡导的扶阳理念,如何或是怎样才能接受这种扶阳理念,是每一位有心学习者所要面对的现实,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火神派会引起诸多学者的积极响应,并在全国形成一种""的浪潮呢?这里面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因为历史在进步,医学在前进,特别是在西医药逐步形成独霸天下局面的趋势,生存的愿望,不得不让中医有识之士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我们每天所要面对的问题。面对教课书一手摭天,僵化的机械思维方式与分型治疗,使中医的临床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潭,使中医一千多年来的临床信心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因此,我们都在进行反思与积极的探索,以寻求出提高临床疗效新的思路与方法。火神派的学习思潮,让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机会接触到一种全新的扶阳理念,这种扶阳学说与我们教课书上所讲的格格不入,但是为什么能够激起众多有识之士的认同呢? 这里面有两条重要的关键原因:一是就扶阳学说的理念,用以解释《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我们会发现这种扶阳理论解释,更加接近并且非常丰富地剖析出经典的内涵与原始意象,有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课书上的困惑与差异,并从传统的文化源流及诸子百家学说中,找到了中国文化积淀上的认同,由此而感悟到重阳学说的思潮由来以久。二是用扶阳理论的思路与方法,在临床上用好姜桂附温热一炉火,治疗临证上之三阴虚寒证,可以说是疗效大增,或者说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治疗效果,在重用姜桂附之后而使疗效进一步得到提高。正如卢崇汉教授在《扶阳讲记》中所说:"如果你能守好这个法宝,就是乱打也会打中百分之七十。换句话说你乱打都会变成中工,因为十愈六七就算中工"。这个法宝,就是清代医家陈修园说的那句话:"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当我们在临床上小试牛刀的时候,惊喜之后的我们就会发现,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应用扶阳理念应付临证的时候,往往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还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时候,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如何近快从理论层面上提高,以及做好基本功的条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这里面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洗脑"的过程,还要有一整套的系统学习思路与方法,不然的话我们是很难登堂入室的。笔者为了做好这门基本功,进行了彻底的"洗脑",用以全盘地接受扶阳理念。说起"洗脑",大家可能都不漠生。我们在电视上都可能看过取缔非法传销组织,传销组织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活动课程,那就是"洗脑",那就是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相信他们所谓的科学致富过程。为什么一部分人会专注地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相信。而我们做为一个火神派的学习者来说,要想从灵魂深处接受这样一个扶阳理念,则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既我们不仅要有缘附子一样""的热情,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让这一把""能持久熊熊地燃烧。这就好比一个四逆汤,既要有种子之火,又要有前驱荡尽阴邪之干姜,还要有甘草一样的覆土,使火在土中藏,而使生命之火才得以持久。笔者把火神派学习看作这样一种四逆汤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四逆汤的精神,才有可能全盘接受扶阳理论。学习火神派之四逆汤的精神,就是要点燃好附子这么一把火,并把这把火按照"肾主封藏"之职,使之处于肾水之中,而人体生命现象才能够欣欣向荣。郑钦安之《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是我们点燃附子这把火的秘钥,我们不仅要逐字逐句的去读,吃透理解郑钦安在说什么,并要从字外之意,话外之音,听出郑钦安之火神派领袖,娓娓动听,反复强调并告诫我们,如何才能认识透彻之三阴证,既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正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坎卦解》中说:"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种子是什么?种子是生命的源泉,而种子的生长是需要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至阴之地",这个土地,并且是种植在含水的土地中,这个生命之火才能够生长壮大。种子离开了她所生存之地,是无法衍化生命现象的,而人体何况不也是如此呢?真火离位,失去"阴平阳秘"(《内经》)之状态,那就会"百病丛生""阴平阳秘"这句至理名言,如果与郑钦安上句话互看,我们就会发现,"阴平"是什么?那就是"阴不患多,以平为要"(祝味菊语)"阳秘"是什么?"阳秘"就是阳要潜藏起来,秘是什么呢?就是人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如何我们才知道"阳秘"之藏匿状态呢?那就是我们体内的阳气保持体温在37C,这个37C的体温就是我们感觉到"阳秘"处于良好状态。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阳气这个东西是很容易跑到外面去的,因为阳主升主动,她一点也不老实,只有附着在阴中之的阳气,才能发挥其温煦生命之作用。而应用好附子这把火,就是考虑到生命之火不断地损耗并且不能及时补充的前提下而立命的,这也就是火神派扶阳理论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

学习火神派之四逆汤的精神,要点燃生命之火,使附子之热助生命肾阳之火。要想点燃生命之火,也并非易事,就像我们常见的生火做饭而言,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生火来做饭,要相把这一团湿煤燃着,首先要点燃一些比较容易着的柴草之类,在柴草点燃之后,期间再用一些比较干的煤使之慢慢地燃起来,此后才能把和好的湿煤点燃起来,这些点燃的湿煤熊熊之火才能把锅里的水烧开,把饭做好。正如郑钦安在四逆汤中对干姜的解释,可谓是得体,他说到:"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医理真传·卷二》)。所以说,我们学习火神派扶阳理念,不仅要有附子一般的火热炽情,同时我们还应有助燃热情之动力,这个动力来自对火神派深刻的理解与不停息的追求,这个追求就是要使我们这一股子学习热情而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如在了解火神派体系的形成与人物链条的时候,我们在追宗郑钦安的同时,对于郑氏以后的三大分支流进行详细地了解,如云南的吴附子、吴佩衡教授及吴氏家族,成都的卢火神、卢崇汉教授及卢氏家族,以及上海的祝附子、祝味菊教授和他的追随者的足迹,以进一步完善火神派理念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和意义。这正如古人所言:"附子无干姜不热",这对于学习火神派四逆汤之精神无不拍手叫好。 学习火神派四逆汤之精神,如何保持附子这一股子生命之火得以持久,也是我们能否全盘接受扶阳理念的关键。记得小时候,我们用煤火时候,夜晚要把煤火之明火压好,使其处于长期存在持久不燃而又不能灭的状态,第二天打开烧火就可以做饭菜了。正如郑钦安所言:"阳气既回,若无土覆盖,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医理真传·卷二》)。要想保持住学习火神派这股子附子般的热情,并非易事,世俗之偏,各种人员不能理解,甚至于与火神派网上公开叫板的网虫们,举目皆是。是好事?是坏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些冷嘲热讽,对于我们这股子热情浇点凉水,使其温度降一降,有时间并非都是坏事,甚至于坏事还可变成好事。这会使我们能够用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使我们对火神派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与认识,有一个深入浅出地认知,并非是把火神派之""与附子的用量画在一个等号之上。 2 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卷二》中说:"以三阳之方,治三阳病,虽失不远;以三阳之方,治三阴病,则失之远矣"。反之亦然,郑钦安虽然没有明说,我们也当无字句之处求有意,治三阴病,则当"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作者心悟),而为我们治疗三阴证--即阴证,找到了一个成功的捷径与秘钥。

教课书上僵化机械分型的治疗思维方式,在我们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走出这种惯性思维的模式,是一种艰难的选择。因为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绘出美丽的图画来;可要使我们改变原来的惯性思维方式,走出沼泽地,是一件非常的难办的事情。所以,在临床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当看过一个病人之后,不是去思考中医理法方药,而是在考虑西医治疗常规,甚至考虑中医药能否治疗这样的病证,很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中西医的对比之上,严重地干扰了中医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时候,很多模棱两可的证候比比皆是,造成进退两难的地步且疗效难以提高,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造成心中的郁闷而不能自拔。

熟读郑钦安医学三书以后,好像一丝春风,又似一缕温暖的阳光,扑面而来。回头再看《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才恍然大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阴平阳秘,是曰平人"(《内经》),而阴阳偏颇,则病之由生。疾病之发生发展虽然千差万别,变幻莫测,但"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医理真传·卷二》)。这里面郑钦安一语道破了天机,一切病理之变化,都不越阴阳损伤二字,而抓住阴阳损伤之处进行调整,正是"治病求本"之道,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因此,这才有郑钦安"以三阳之方,治三阳病,虽失不远",而笔者则补充为"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正符合郑钦安之原意。郑钦安还认为:"三阳之方,以升散、清、凉、汗、吐、下为准。三阴之方,以温中、收纳、回阳、降逆、封固为要。阴阳界限,大有攸分"(《医理真传·卷二》)。 也许有人会质疑,郑钦安讲的是阴阳两分治,而你却独重阳虚一面,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阳虚证增多的缘故,阳虚证的增多,不仅与温病学派寒凉之风长期送经之外,近代的制冷设备普及和跨季节性水果的长期食用,无不与之密切相关。就笔者临床所见,其病种虽然繁杂,但阳虚证者约占5~6成之多,阴阳夹杂证者约占2~3成之多,而阴虚证者约占1~2成之多。既然阴盛阳衰之证多,自然就对"三阴之方"情有独钟。阴盛则阳必衰,阳衰则阴邪必盛,且阳气不足于何处,而阴邪就在何处滋生。正如郑钦安所言:"真阳不足于上,真阴之气即盛于上而成病……;真阳不足于中,真阴之气即盛于中而成病……;真阳不足于下,真阴之气即盛于下而成病……。此三阳不足,为病之主脑也"(《医理真传·卷二》)。阳虚之病有在上、在中、在下之不同,郑钦安倡导用"建中、理中、潜阳、封髓、姜桂诸方",但却又明确地指出:"皆从仲景四逆汤一方搜出",表明四逆汤一方为其治"三阴病"之主干方剂。因此,并可推出四逆汤一方为阳虚证之主方,郑钦安认为:"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证候,决不有差。……有当轻清以扶阳者,大小建中之类是也;有当温养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有当辛温、辛热以扶阳者,四逆、白通之类是也。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医理真传·卷二》)"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上焦阳虚者,郑钦安姜桂汤是也,中焦阳虚者,理中汤可也,下焦阳虚者,四逆汤为首选。有时病情比较复杂化,甚至于上中下难辨,有的上中下证候俱缺,此时笔者常将上三方合为一方,即姜桂汤、理中汤、四逆汤三方合用,取名为回阳建中汤,然后就病视证,随证而加减变化,左右逢源,应付于临床,良效多多,体会颇深。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是学而有成,有成之举在于创进,在于不断完善郑钦安之扶阳理论,在于将扶阳学说形成自己一整套的理法方药体系来。3 扶阳助正,回阳返本接受扶阳理念之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理论上之提高,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作为指导临床的思想理论基础与观点,看看能否与自己的临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并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扶阳助正,回阳返本"格言,已经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的、警戒自己的行为,如何针对每位病人,把这八个字落实在每一个病证特点上。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前提,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治疗思路,而"扶阳助正,回阳返本"这一思路意识的形成,来源于近些年临床的积累与感悟,把扶阳理念更进一步地具体化了。《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一发病学说,奠定了中医发病学说理论的基调,表明任何疾病的发生,均是因为"正气不足"之缘故,而"正气",正是"阳气"的具体体现,如郑钦安所说:"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而在论治时,郑钦安则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在"治病必求于本"的前提下,"扶阳助正,回阳返本"正是针对"正气"而言,正是从治本而言。"扶阳助正,回阳返本",主要是针对发病之根本而言,正是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落实到了实处,强调针对一般轻微的三阴病证,采取"扶阳助正"之方法与手段,而正气足其邪自去;而对于那些危急重症三阴证患者,正如李可老中医所说:"危急之中当救阳气",而"回阳返本"正是体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是我们救治危急重症的一把秘钥,是体现郑钦安"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灭"的灵丹妙方。4 结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表明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其方法学的问题,学习火神派学术思想并全新接受扶阳理论尤其如此。原因是,我们要放下过去教课书上的所说,消除"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方式,才能够全盘接受扶阳理念,才能够充分认识透彻郑钦安"阴阳辨证,独重肾阳"的学术思想特色,才能在其"阳主阴从"理论指导下,看待我们临证中的一切问题。郑钦安医学三书,我们不仅要深入浅出地学习,同时还可能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但还要"经过心的吸收,再通过意志、思考、默想所得到的领悟",才是我们的所得,我们才能够在"大道至简"的框架下,执简驭繁地抓住要害,在明辨阴证的前提下,"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去解决我们临证所面对的问题。而"扶阳助正,回阳返本",则是笔者长期临床积淀所得之结果,她将使我们在郑钦安扶阳理论的支持下,使扶阳方法与手段更进一步的深化与具体,使我们在临证之际当望游刃有余。"读书思考泻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是笔者一贯地修心治学之道,也是笔者长年笔耕不断的真实写照。

以上三点体会,实际上,笔者已经把她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全盘接受扶阳理念,《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一书代表自己的真实的感受,《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一书,则代表了"以三阴之方,治三病,虽失不远"真实的写照;"扶阳助正,回阳返本",则溶汇于笔者深刻体验的第三部著作,《火神派当代医家验案集》的出炉,她将为我们学习火神派扶阳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供一些真实的体验。

傅文录(1960~)男,河南浚县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工作。联系电话:13619802513 Epyfuwinlu@163.com傅文录医案欣赏

1.重度肾盂积水案--真武汤五苓散加减李某某,男,37岁。农民。20071119日就诊。患者有腰痛病史8年余,发现"重度肾盂积水"已数年,腰痛阵发性加剧,进行性加重,彩超报告:右肾积水,右肾12.8cm×8.1cm,左肾9.9cm×4.7cm,右肾集合分离约5.5cm,肾皮质变薄,左肾结石。现症见:腰痛,反复加剧,不耐劳作,每过半月左右发作加剧,间断性发作,舌淡胖边尖红,脉沉弱无力。证属阳虚水泛,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化裁,药用:附子45g(先煎),苍术30g,白术30g,茯苓60g,泽兰30g,泽泻30g,三七10g,莪术10g,三棱10g,猪苓30g,桂枝30g,肉桂10g,干姜30g6付。二诊:服药后,开始小便特别多,3天之后正常,腰痛消失,自觉病消除。再进6付,以加强治疗。三诊(1214):复查B超:右肾9.6cm×5.5cm,右肾集合分离约4.5cm,肾皮质厚约0.5cm,肾脏回缩显著,腰痛未再发生过。嘱咐再服6付以资巩固疗效。

【按语】肾盂积水是现代通过超声确诊的一种特别性疾病,中医对这种疾病的认识缺乏诊治经验。肾盂积水在内,通过仪器我们可以看到内部积水,而排泄有困难。正如《金匮要略》中所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治疗思路与方法,特别是火神派学术思想,重用姜桂附温热一炉火,正可治疗此种病证。而临床上虽然症状不多,但足以证明阳虚证俱备,内外结合,则采用温阳利水之法,方药选用真武汤温肾利水,合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加用活血化瘀理气之品,临床疗效显著,足以证明温阳利水之法,用好并重用附子是非常关键的药物。

2.风湿性关节炎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李某,女,38岁,农民。20071118日就诊。患者去年因"风湿性关节炎"病而求治,服中药以后病情缓解,后来病情再次复发,在外就诊后病情没有缓解而返家求治。现症见:全身性关节疼痛,畏寒肢冷,气短懒言,天阴下雨时疼痛加剧,伴关节肿胀,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寒湿痹阻,肾阳亏虚,治宜温阳散寒,通络止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附子60g(先煎),细辛10g,麻黄10g,干姜50g,炮姜50g,高良姜50g,全虫10g,蜈蚣3条,桂枝30g,苍术30g,白术30g,仙灵脾30g,炙甘草10g,羌活10g,独活10g10付。二诊(1129):服药后,病情有显著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全身性症状明显改善,上方附子75g(先煎),再进12付。三诊(1216):服上药后,感到口唇麻木,停半天药后消失,附子量偏大,附子减为60g,再进6付。四诊(1222):服药后全身症状进一步的减轻,其它情况变化不大。调整处方用药,加强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药用:附子60g(先煎),干姜50g,桂枝30g,苍术10g,白术10g,细辛10g,炙甘草10g,全虫10g,蜈蚣3条,羌活10g,独活10g,三七10g,穿山甲6(另冲),威灵仙30g,白芷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枳壳10g,桔梗10g,白芍10g,牛膝10g,山萸肉30g6付。五诊(1228):全身性疼痛消失,只有右上肢肘关节以下轻微疼痛未消失,其余关节活动自如,功能良好。上方药加生黄芪30g,柴胡10g。山甲与三七共为细末,分次冲服。上方药每月服药10~20天,进行巩固治疗。

【按语】痹证非一时所得,治疗也非朝夕之功。特别是疼痛一症,非附子重用莫能消除,但风寒湿邪常常是相兼为患,故而祛风除湿通络之法,自始至终则需兼顾。特别是久病入络,久病瘀血阻络现象显著,应用通阳之法治疗后疼痛加剧,表明瘀血阻络明显。故而加强行气活血之品药物的应用,特别是山甲一味,辛窜之性,效果明显,张锡纯先生曾说过:"百药无效之时,加穿山甲立效"。用后果如其言。

3.低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冯某,女,18岁,学生。20071210日就诊。患者低热月余,曾打吊针、吃中西药物无效,近阶段加剧,化验血、尿等理化检查无异常。现症见:体温37.6OC,发热多在白天及劳动之后,特别是活动之后体温升高明显,经适当休息后体温可降低,平素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消瘦,纳呆腹胀,不耐劳作,失眠多梦,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阳虚外越,治宜回阳收纳,方用大小回阳饮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10g,桔梗10g,石菖蒲10g,甘松10g6付。二诊(1226):服药后,发热已退,体温正常,纳增神振,睡眠亦佳,自感精神焕发,为防止反复,强身健体,再服6付,以资巩固。

【按语】《内经》中云:"劳则气耗"。素体禀赋不足之人,阳气不足,过劳则气耗,阳虚不能固摄而外越,外越之阳则引起"发热",此种发热,病人却是一派纯阴之象,只有回阳收纳,阳用事则外能固密,则虚阳自下潜复位。方用郑钦安的四逆汤加人参,加上吴佩衡四逆汤加肉桂之大回阳饮,笔者称为大、小回阳饮,也叫双回阳饮。病人服后,药到病除,可见郑钦安扶阳重阳学说,对于治疗阳虚病人,辨治无误,效果有桴鼓之应。

4.乙肝大三阳案--桂附理中汤加味代某某,男,22岁,市民。20071028日就诊。患者有乙肝大三阳病史数年余,近年由于劳累过度而转氨酶曾反复升高,高达600单位以上,经治疗后曾一度下降,停药后不久再度反复升高,在治疗后转氨酶降到200单位后,再也不能降低,多方求治无效。现症见:患者身体清瘦,纳差,厌油,气短懒言,乏困无力,失眠多梦,不耐劳作,大便时干时溏,小便黄赤,平素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四肢冰凉,自感无精打采,舌淡苔腻体胖大,脉沉细略滑。证属脾胃阳虚,湿热瘀滞,治宜温补脾胃,行气利湿,佐以清热活血,方用桂附理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药用:附子10g,桂枝10g,苍术10g,白术10g,党参30g,干姜10g,木香10g,砂仁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茵陈30g,郁金10g,丹参10g,三七10g,白蔻仁10g,藿香10g,佩兰10g,猪苓10g,泽泻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炙甘草10g,香附10g,山楂10g,神曲10g,生麦芽10g10付。水煎服,每天1剂。复诊(200817):上方随证加味,每天1付,共服药70余剂,化验转氨酶恢复正常,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自感精力充佩,食纳增进,二便如常,精神倍增,为巩固疗效,用小柴胡冲剂与附子理中丸,进行善后调理。

【按语】乙肝大三阳,转氨酶升高不下,表明病毒仍在继续活动并破坏肝脏功能。然治疗中西药物用尽,但转氨酶有时虽降却不能恢复正常范围内,而且病人体质每况愈下,精神体力不支,表明全身体质下降,乃成为病变不能恢复的重要关键。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就是要助正达邪,正气足而邪自退。故此,本病的治疗目标就在于强体助正,扶正为主佐以祛邪的基本原则,方用桂附理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为主,随证加味,以补益脾胃为主,且由于病机复杂,虚实寒热、气血阴阳、湿热瘀滞等处于共存状态,非简单的调节处方就能所及的,故而采用大方复治的治疗方法,以求多点共治的目标,以扶正为主,调节脾胃功能为根本,病人食欲、睡眠、二便三方面恢复如常,则正气足,而佐以祛邪之品,着重全身调整与治疗,故而短时间内,达到了良好的治疗目标。

5.肠炎伴发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朱某某,女,60岁,农民。2008125日就诊。患者有肠炎病史数十年余,每天大便3~5次,伴腹痛、纳差,体质消瘦,曾用中西药物治疗年余,效果不明显,近阶段由于劳累过度,出现低热,体温37.5OC左右,白天重,夜晚轻,治疗无效而来求治。现症见:低热37.5OC不退,多在下午或劳动之后加剧,休息或夜晚体温可自动恢复正常,失眠多梦,长期服用安眠药,纳差腹胀,腹泻每天3~5次溏便,畏寒肢冷,舌胖大边有齿痕,质紫暗,脉沉细弱无力。证属脾胃阳虚,治宜回阳建中,方用大小回阳饮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5g,桂枝10g,三七10g,砂仁10g,红参10g,肉桂10g,甘松10g3付。二诊(128):服药后,自感病情明显好些,但畏寒肢冷未改善,低热无变化,体温仍在37.5OC左右,方药对证,病重药轻,方药加重剂量,药用:附子60g(先煎),炮姜50g,炙甘草20g,桂枝10g,三七10g,红参10g,砂仁10g,肉桂10g,甘松10g6付。三诊(23):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全身情况明显好转,睡眠正常,不需要服安眠药,食欲增加,大便每天1次,略感胃中稍有不适,畏寒肢冷显著减轻,原方有效,再进6付,以资巩固远期疗效。

【按语】本例患者去年曾经常求治于余,先治肠炎,又治外感,再治失眠,又治胃病,虽说每次治疗都有起色,但终不能根治,再而三的反思,《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是什么?本于阴阳,而阳虚就是发病之本的关键环节,但这个着重点应该在后天脾胃之本上,方用大小回阳饮加三七、红参、砂仁,笔者起名为回阳建中汤,目的是从脾胃着手,从脾肾着眼,回阳建中,因中土脾胃根植在肾中命门之上。同时用二桂,上温心肺,下温通肝肾,即通阳,又解表,针对习惯性反复外感而设,经多例观察临床疗效满意。实践证明,抓住脾肾关,百病可解。不仅纳增神振,而睡眠、食欲、二便如常,三方面功能说明阳气复常,温运自如,看似不治病,却诸病都愈,充分体现到扶阳理念的临床重要性与实用性。

6.阑尾肿块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黄某某,女,40岁,农民。2008129日就诊。患者在2年前曾有过突然腹痛病史,当时误诊为"胃肠炎",经治而愈。但此后经常出现肠炎、腹痛,长期按肠炎治疗而疗效不显,后经B超发现阑尾肿块,外科认为手术容易出现后遗症,建议中药治疗。现症见:右下腹胀痛,按压痛甚,口苦咽干,肠鸣泄泻,每天2~3次,溏便,畏寒肢冷,气短懒言,不耐劳作,四肢冰凉,舌质暗苔厚腻黄,脉沉细无力。证属阳虚湿热,气血瘀滞,治宜温阳解毒,活血消肿,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味,药用:薏苡仁30g,附子30g(先煎),败酱草30g,金银花30g,生黄芪30g,当归20g,炙甘草20g,丹参10g,乳香10g,没药10g,三七10g,穿山甲6g(另冲),三棱10g,莪术10g,香附10g,乌药10g,甘松10g,肉桂10g,砂仁10g,吴茱萸10g。二诊(25):服上方6付药后,开始前3天,每天大便次数5~6次,便次多而且带有脓血液,夹杂有粪便硬块,觉得有点坚持不住的感觉。可第4天之后,却突然大便恢复正常,每天1次,色量正常,从此右下腹痛明显减轻,自摸右下腹肿块明显减小,其它症状均明显好转,舌苔只有后部厚略黄,脉仍沉细无力。方药有效,再进原方6付以资加强疗效,处方调整如下,药用:薏苡仁30g,附子30g(先煎),败酱草30g,金银花30g,生黄芪30g,当归10g,炙甘草10g,丹参10g,乳香10g,没药10g,三七10g,穿山甲3g(另冲),鸡内金10g,乌药10g,香附10g,三棱10g,莪术10g6付。

【按语】张仲景治疗肠痈的名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开创了治疗阑尾炎的先河,该方寒温并投,表明张仲景认为肠痈乃为寒热错杂证。此例患者慢性阑尾炎典型,外科拒绝手术治疗,表明病人情况后果难以预料,经辨证认为该患者属于寒热夹杂,伴有肿块是典型的瘀血之表现,故而治疗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用神效托里散,因病久虚实夹杂,治要虚实兼顾,同时加用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强活血化瘀之力,特别是加用穿山甲与三七二味药,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方药对证,且服药之后,有明显的排污效果,是药物起效的表现,如果不能坚持服药,则疗效难以迅速产生。该方治以扶阳解毒为大法,辅以活血化瘀之品,故而疗效显著。

7.溃疡性结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加味李某某,男,36岁,农民。200825日就诊。患者3年前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曾经多次进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腹痛、腹泻,每天3~5次,伴纳差腹胀,长期服药而病情无明显的改善。现症见:脘腹胀满,纳呆,嗳气,腹痛肠鸣,立即泄泻,溏稀粪便,味腥臭,每天3~5次不等,畏寒肢冷,气短懒言,口苦咽干,睡眠不佳,舌苔厚腻,质暗红,脉沉细无力而涩。证属脾肾阳虚,湿热内蕴,兼有瘀血,治宜温补脾肾,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药用:附子45g(先煎),炮姜40g,炙甘草20g,党参30g,苍术20g,白术20g,枳实10g,枳壳10g,乌药10g,厚朴10g,槟榔10g,生大黄10g,三七10g,陈皮10g,防风10g,白芍30g,茵陈30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当归10g,丹参10g,乳香10g,没药10g,三棱10g,莪术10g,穿山甲3g(另冲),山楂10g,神曲10g,生麦芽10g3付。用法:附子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药煎熬而成,每天服1剂,服药1剂后,间隔3天,再服下1剂。复诊(215):患者春节过后复诊,喜出望外,他说这么多年服用中西药物,总是吃着药有效,可一停药就拉肚子。而你的3付中药,每吃1付就腹泻加剧,可停药后就不再拉肚子,感觉特别好,疗效快,方药简单,3付药服完,每天大便1次,色量正常,要求巩固治疗,服用附子理中丸合丹七片,以资善后调理。

【按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服药3剂能在10天之内治愈顽症,真有点不可思议。这还要从头说起:原来早年治疗该病,多是按图索骥,依芦葫画瓢,疗效可想而知。后来潜心研究,反复揣摩,悟出该病是一个寒热虚实夹杂之证,即有脾肾阳虚为本,又有湿热内蕴,兼有气滞瘀血,同时还有风邪内扰,可以说是气血阴阳虚损为本,寒热瘀毒风邪为标共存的一种疾病,不然话能治疗多年而病难愈吗?因此,立通阳活血为大法,佐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法,方用附子理中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小承气汤、活络效灵丹、痛泄要方等方为一炉,重用附子,以取万夫不挡之勇为先,挟众药直捣病巢;由于病久体虚而不耐攻伐过度,因此采用间隔服药的方法,以候正气来复。故此,二者可达到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达到了两全其美的临床疗效。

8.慢性肾炎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付某某,女,40岁,农民。20071121日就诊。患者有"慢性肾炎"病史数年余,情况时好时坏,近阶段由于劳累过度加之外感,后而病情加剧,化验尿:蛋白++,潜阳++。现症见:腰痛,面肢轻度浮肿,活动后加剧,平素畏寒肢冷,纳呆,腹胀,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淡,脉弱。证属脾肾阳虚,水湿郁结,清浊不分,治疗疏风利湿,温补脾肾,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知母10g,麻黄10g,炙甘草10g,防风10g,苍术30g,白术30g,炮姜30g,附子30g(先煎),泽泻30g,猪苓30g,茯苓30g,党参30g,生黄芪30g,泽兰30g,血竭10g,萆薢30g,芡实30g,仙灵脾30g,仙茅30g,补骨脂30g10付。复诊(229):上方药连续服药25付后,改为每2~3天服药1付,化验尿阴性。上方药每周1~2付,以次巩固治疗。

【按语】慢性肾炎,久病难疗,而外感之后反复发作,因其内外相引而持久难愈,故此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外治风邪,内调营卫,重用附子,含有真武汤之意,补脾助肾,又加黄芪等品,扶正固本,活血利湿,分清泌浊,持久服用,可见有功。目前疗效满意,病愈之后,再服巩固也非常重要。

9.复发性肾病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腾某某,男,20岁,学生。20071228日就诊。患者在3年前曾确诊为"肾病综合征",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而临床缓解,今年因学习紧张而感冒不愈,近阶段又发现双下肢浮肿,化验尿:蛋白+++。考虑肾病复发。现症见:面色灰暗,双下肢浮肿,气短懒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活动1天后双下肢浮肿加剧,舌淡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无力。证属阴阳两虚,湿瘀内蕴,治宜平调阴阳,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利湿益肾,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理冲汤加减,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知母10g,麻黄10g,防风10g,炙甘草10g,苍术10g,白术10g,干姜10g,附子20g,滑石30g,山药30g,山萸肉30g,党参30g,生黄芪30g,鸡内金10g,天花粉10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10g,三七10g,砂仁10g,泽兰30g,泽泻30g,金樱子10g,芡实30g,仙灵脾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10付。同时配合服用强的松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二诊(2008210):上方药连服月余,化验尿阴性,水肿消失,一般情况良好,西药仍在减量服用。原方药继续服用,每天1付。三诊(216):复查尿仍阴性,西药强的松开始减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仍每月1 次,目前中药仍服用上方药,在继续治疗之中。

【按语】复发性肾病,临床上一般都比较难治。西药强的松与环磷酰胺常规应用,部分病人已经不敏感,甚至耐药,因而药物是否能起效都是个未知数。加用中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张锡纯的理冲汤化裁,协调阴阳,疏风利湿,活血益肾,长期服用,一可改善并针对全身免疫功能紊乱情况的调节,二能协同西药增效减毒,提高对激素等西药的敏感性,特别是加扶正固本益肾药物的应用,为提高远期疗效,减少反复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0.大气下陷案--大小回阳饮加味王某某,男,30岁,农民。2008224日就诊。患者长期自觉活动后小腹有一股气不能上升,双下肢酸软无力,曾经进行多方面理化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有长期的外出打工史,工作期间曾经多年是挥汗如雨,如此多年后渐渐出现这种情况,曾经多方而治疗,服用中西药物病情未明显的改善。现症见:气短懒言,双下肢酸软无力,活动后加剧,小腹有股气上升感,但自觉无法上升到胸中,纳少腹胀,畏寒肢冷,小便无力,排便自觉很费力,时时中断,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阳虚不升,治宜回阳升阳,方用大小回阳饮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三七10g,红参10g,砂仁10g,桂枝10g,肉桂10g10付。二诊(36):服药后,自觉情况明显好转,气短懒言明显减轻,食欲增时,气陷上升症状次数显著减少,畏寒肢冷明显改善,再进10付。加强治疗效果。

【按语】病人有过度出汗的病史,大汗如雨,不仅阴伤,更伤阳气,阳虚则卫外不固,阳气不升,故而出现一派气虚阳陷之证。虽说类似张锡纯的升陷汤证,但病人一派阳虚下陷证显著,并非单纯气虚下陷证。故而方用四逆汤加人参、肉桂,构成所谓的大小回阳饮,特别是二桂同用,上通心肺,下走肝肾,使阳升逆降,故而服药后临床效果显著。

卢崇汉医案点评1 前列腺增生肥大案江某,男,56岁,日本官员。1988719日就诊。患者有前列腺增生肥大症,小便排泄困难已经有6年了,近2~3年加重,曾在北京、日本、美国用西医进行治疗,因怕手术而无结果。又在日本、北京服用中药,吃了100多付通利渗湿的中药,开始有一点效,后来就越来越不行了。后求治于卢氏。现症见:每天下午频繁地上洗手间,小腹膨胀,小便细小、时间长而慢,一个晚上要小便15~16次,基本上无法正常地睡眠。察舌体胖大、质淡、舌边有明显的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缓、重取无力。证属肾阳虚衰,水湿留滞。治宜温阳行水、利水。方用真武汤化裁。药用:制附子75g(先煮2小时),生白术15g,茯苓25g,仙灵脾20g,生姜60g。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吃了3剂以后,小便通利,夜尿减为每晚2次,便仍感觉排尿的力度还欠佳。上方桂枝25g,再服3剂。三诊:服药后,有效,上止加砂仁15g。共吃30剂中药,排尿正常,精力增加,每晚夜尿1次。随访:第2年随访再也没有出现反复。

【按语】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肥大症很多人没有什么特异性表现,不但病人治好没有信心,就连医者也会说没有什么好办法。卢氏研究认为此病多为肾阳虚损证,可在临床如何抓住辨证的关键点?如何判断它属于少阴阳虚呢?卢氏认为可以从舌、苔、脉三者来确定。特别是本例患者沉缓无力,就此一点可判断为少阴阳虚,属于阴寒阻滞,这是一种极为可靠的辨证依据。再看舌淡、苔腻白滑、边有齿痕,这些都是阳虚不化,寒湿阻滞的有力证据,特别是苔白腻是寒湿阻滞下焦的一个表现。这些特点都是阳虚之辨证的证据。

【点评分析】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症,是老年性性功能功能退化的一种特有表现,几乎涉及到所有老年男性,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说是困扰老年人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方面。如何从中医角度认识这个问题,存在着多种的学术观点,但每一种学术观点背后都有一个理论体系在支撑着,火神派理论体系也不列外。从卢氏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思维方式,《内经》中认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出焉"。表明排尿过程一个气化的过程,而中医还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属腑为阳,肾脏属阴;而膀胱的气化功能则来源于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功能,也就是说膀胱的气化能力来源于肾中阳气蒸腾作用。故此,卢氏方用重用附子,扶阳第一品药,辛温扶阳通阳,可能说是75g附子的用量,足以能达到蒸腾气化之作用;就像是烧火一样,附子在下面燃烧,上面必须有排气之烟桶,才能气化开来一样,而生姜之妙用,就在助附子气化之雾散作用,这也叫三焦蒸腾气化,这两味药,可以说是火神派学术思想之代表用法,奥妙无穷,很值得玩味。附子之燃烧就像是一把火,这把火燃烧也需要不断地增添助燃烧之物,而仙灵脾就起到这样的作用,使肾中的气化作用能得以持久。肾阳亏虚,水湿无以蒸腾气化,必然是水湿郁积在内(如膀胱内有尿却无法排出体外),为了促进水湿的排泄,白术与茯苓二味药物,一健脾祛湿,一渗利水湿,这两味药物能助水湿运化与排泄。但这还有一个基础前提,虽说脾为治水之脏,这但这种治水之阳气动力,仍然是来源于肾中之阳气。原案用药基本到此为止,1个月的服药,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笔者去重复上述方法,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笔者也在反思这个问题。

问题之一:《内经》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表明肿大之前列腺是成形阴盛之物,显然是阳气不到所造成。但已经形成的这种局势是什么呢?是有形之物阻碍了排尿的过程,这种有形之物,我们虽然应了强劲的肾阳气化之力,但阻碍前进的道路上这种特殊的障碍物,我们是否也应用该考虑到如何同时化解的问题。

问题之二:中医认为"久病多瘀",而本身尿道的阻碍问题中,就并存着瘀血阻滞的问题,这种问题我们是否也需要考虑在内呢?因此,笔者在临床上则进一步深化了扶阳学术思想之内涵,在真武汤与五苓散的基础之一,加用猫爪草一味消痰散结,同时加用三棱、莪术、穿山甲等味,临床疗效可进一步的提高。但有的效果也不太好,原因是膀胱内郁积易于化热,同时由于肾职司二便功能退化,在小便排泄困难的时候,还伴有大便秘结一症,特别是大便秘结对于二阴功能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故此,有时候笔者也合用桃仁承气汤,加强二阴功能的同时调整,临床临床有时也是比较满意的。

2 暴哑案某男,56岁,教师。1988127日就诊。患者在1月前因下雪穿衣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吃了3次感冒西药后,大汗一出头痛减轻了,但第2天说不出话,声音完全哑了。在当地医院就治几个星期后没有好转。现症见:患者体质比较壮实,但一副倦容,想说话发不出声。用手写出: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察舌质淡红色,苔白润,脉沉紧。证属寒中太少两经,治用宣肺、温肾、暧脾,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药用:制附片75g(先煮2小时),麻黄15g,细辛15g,生姜60g。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复诊:吃1剂时病人出了一身大汗,随之全身症状迅速减轻,声音能发出了点,吃2剂过后,全身症状消失,声音恢复正常了,但还感到乏力。前方去掉麻黄、细辛,加仙灵脾20g,砂仁15g。又吃2剂,体力完全恢复,共服药4剂病愈。

【按语】患者虽然看来身体强壮,但毕竟已过中年,阳气渐落,这是生理现象。由于突然受寒,病由太阳直达少阴。太阳少阴互为表里,太阳膀胱在表,少阴肾在里,少阴肾已有不足,加之过度发汗,所以少阴肾阳更损,肺窍闭塞,声音难以发出。卢氏认为其病机核心是少阴经脉凝滞所致,因足少阴肾经上贯舌咽,经脉凝滞而导致暴哑。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太少同治,治寒而用大剂量一派火热之药,真乃一炉火也,尽显"卢火神"特色。

【点评分析】阳虚之体质的人,感受寒邪之后,由于体内驱逐寒邪之力量弱,不能及时靠自身的力量把在表之寒邪发散除去。因此,如何振奋肾中之阳气作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环节。而扶阳助阳通阳之品,非附子莫属,扶阳第一品药,附子重用75g,助阳入里,通络走络,但入肾为主,实则入下焦达肾中而封藏在里;而阳气的蒸腾,还需用上焦之需化作用,而这里用生姜之目的,就在取其宣散行使上焦如雾之作用。下焦肾中阳气蒸腾,上焦如雾宣散,表现同治,下上同调,附子与生姜相配伍应用,可谓是妙趣横生。为了强化宣散表寒之效果,又加麻黄以助生姜之宣散之作用,走皮毛而内归肺腑,发喑之腑在肺,宣散表邪而使肺腑开合常化,促使发喑功能的恢复。为了强化表里之关系与联系,而细辛之味却不可少,沟通内外表里之功非它莫属。一张完善的处方,治疗一个看似复杂而实则是药到病除。这里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药用四味,均辛味之品,辛味之品,有通肺、辛润、走表、宣散等作用,颇能符合"金实不鸣"之病机要点。四味之辛,其开通作用与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足以开通闭合之肺气,使其迅速恢复其宣降之功用,宣降调节自如而发暗自然可复常了。特别是一身大汗之后,声音立即有声,这既是明证。但宣散之品,必然耗散正气,故此后又用助肾纳气之品,仙灵脾与砂仁二味,助肾阳、纳肾气、归下源,恢复已不足之阳气。故而疗效显著而时间短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