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织百姓安全网 ——2014年襄阳平安建设巡礼 通讯员 周斌 记者 黄金晶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在一片迷人的水光山色中,充满活力的古城襄阳显得那样美丽、安宁。 平安是福,是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使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全省前列,连续10年被授予“全省综治优胜单位”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优秀市”称号。 今日襄阳,社会大局稳定,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和谐的生动局面。 城乡网格化 惠民千万家 在全市城乡大地,一个个小网格织成了平安大网,一个个网格员就是一名“平安使者”。 樊金明是保康县寺坪镇大畈村第四网格的网格员。每次到网格巡访,他都会带着网格服务联系卡,见到群众就顺手递上一张:“有啥事,遇到啥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翻开他的工作日志,每一次网格巡访、每一起纠纷化解、每一件事项办理、每一处隐患排查,他都详细记录在案。 如今,全市已构筑起城乡一体的网格化管理体系,1.6万名网格员活跃在基层,守护平安,服务群众。全市80%以上的村(社区)实现网络连通,“农村版”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已延伸至全市,83项涉农服务事项下放到乡镇和村级,群众不用出村就能办完能办的事,打通了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依托网格化管理,全市还全面实施了“平安五小工程”。 以城乡网格员为主体,定期排查解决小纠纷、小隐患、小案件、小问题、小需求;积极争创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网格、平安家庭。全市共排查解决“五小”问题2.3万件,防止“民转刑”案538件。 专业调解 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 耿东歌是“湖北省首届十佳律师”,也是市医调委的首席人民调解员。谈起专业调解的好处,他说:“中立的第三方更能获得双方的信任,专业的调解机构也具备更高效的调解效率。” 成立4年以来,市医调委先后调解医疗纠纷491件,调解成功率96%,协议执行率100%。 除了医调委,襄阳市还成立了多个专业调解会。 近年来,襄阳顺应社会转型期矛盾易发多发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创新专业人民调解机制,先后在市、县两级建立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物业纠纷、涉及少数民族领域纠纷等8类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92个,落实专业调解人员781人。截至目前,这些专业调解委员会已成功调解重点领域矛盾纠纷1.3万多件,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水平。 筑牢治安防线 确保公共安全 今年7月20日晚11时许,高新区居民李某家一辆价值3千多元的摩托车被人盗走。高新公安分局接警后,随即通过“车卫士”系统查询定位。民警发现,该摩托车正在樊城区追日路附近行驶,便迅速指挥紫贞移动警务平台顺线追踪,很快就在樊城区柿铺乡韩洼村查获被盗车辆。同时,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某,现场缴获赃车7辆。 针对“三车”被盗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现状,我市借鉴外地经验,在高新区试点开展了“车卫士”防盗工程建设,有效遏制了此类案件高发势头。这是我市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又一探索实践。 公共安全,是平安建设的“晴雨表”。 近年来,襄阳市创新和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构建社会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防控协作网、视频技术防控网、网络社会防控网等“六张网”,不断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如今,武警、特警等武警巡逻形成常态,警民结合的巡逻力量遍布大街小巷,一个个视频监控探头形成防控“天网”,筑起了社会平安的一道道铜墙铁壁。 律师进社区 基层依法治理的有益探索 每个星期四,是律师进社区的日子。自从全市启动了“律师进社区”活动,社区居民们就有了自己的法律顾问。 明鑫是湖北思扬律师事务所职业律师。每逢星期四,他都会准时来到襄城区长虹社区法务工作室,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今年以来,襄阳通过建立“律师进社区”制度,使全市149个城市社区实现律师“一对一”进驻。 每个星期四,社区律师都会来到社区“坐诊”,解答法律咨询;每个月,社区律师还会抽出半天时间,为社区居民上一堂“社区法治大讲堂”法治课;居民有什么法律问题,随时都可以打“法律服务热线”,进行咨询求助。 一年来,社区律师共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5126人次,为困难居民提供法律援助145件,举办法治讲座189场次,调解社区矛盾纠纷837件。 特殊人群 特殊关爱 相对普通人群来说,特殊人群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平安幸福,对于社会的平安稳定,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襄阳,最大的特殊人群是留守人员。为切实服务好这个庞大的群体,我市建立起邻里互助、结对帮助、社会救助“三方互助”网络,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目前,全市已建立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60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90个,农村养老机构189个,邻里互助组42341个,结对帮助留守人员1.3万余人,落实低保、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35万人。 襄阳还注重对重症精神病人的救治救助工作,形成了筛查、鉴定、治疗、救助常态工作机制。今年,全市共收治重症精神病人1235人,落实收治费用592万元。 建立刑满释放人员必送必接制度,落实过渡性就业基地47家和技能培训基地2个,并为其中困难人员解决低保待遇,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社会平安、人人参与,平安襄阳、全民共享。 未来,襄阳将继续秉承民生为本的理念,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平安建设,努力实现襄阳长治久安,创造襄阳人民的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