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相│新石油战,美国的阴谋or沙特的阳谋

 haosunzhe 2015-01-12

文/大猫

2014年底,某跨国石油公司的年会上,CEO心情沉重的宣布说:由于最近石油价格暴跌,2015年将是公司成立百年来最艰难的一年,而且并不排除裁减员工的选项。同样焦头烂额的并不只是石油公司,2014年下半年,那些以石油出口为主的国家也经历了一次过山车。

美国时间2014年12月30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轻质低硫原油(WTI)2015年2月期货价格为每桶53.11美元,半年里跌去48%。而在2014年年初,不少能源研究机构预测2014年石油价格在100美元上下,如北京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认为,2014年WTI年均价为95美元。国内有专家对油价暴跌解释称:这是美国的阴谋。

没那么简单。这其中有现实世界的霸权之战、利益之争,也夹杂着由来已久的文明对抗、宗教冲突。

大国的引擎,中东的命根

石油为何如此重要?惹得超级大国为之谋略。

首先是战略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借助机械化部队首创“闪电战”,其燃料就是石油。有史学家称,如果侵华日军率先在东北大庆找到油田,恐怕抗日战争的历史就要改写!

其次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石油的参与,工业革命的进程恐怕要延后50年,石油被形象的比喻成工业的“血液”,石油中提取的塑料制品,更是深入到每一个角落,近一百年石油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绿色在阿拉伯世界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源于穆斯林们守候的这块祖先流传下来的贫瘠土地。二十世纪初期,大地之神开始眷顾这里,藏于地下的黑色黄金——石油喷薄而出,根据石油输出国组织估计(OPEC),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约占全球储量的一半。

黑日危机,只在旦夕

世界大战后,欧洲重建刺激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苏伊士运河成为欧洲石油运输的一个重要关口,中东的石油三分之二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输到欧洲,石油的战略意义在战争中已经显露出来,更成为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基础,1956年埃及独立,第一件事就是收回了英法手中的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石油危机由此爆发。

欧洲对中东石油依赖非常严重,立刻陷入到石油短缺带来的麻烦中,采取了限制销售、征重税、限私家车出行等措施控制石油的消耗,沉重的打击了经济发展,美国以此为鉴,制定了相应的“中东政策”,以中东产油国家为主的OPEC组织也积极吸收非洲、南美洲的新兴产油国家宏观控制石油产量,以维护价格。

虽然经历过战争和经济危机,一直到2000年,OPEC对石油价格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1年“9·11事件”后,石油价格暴跌,之后世界范围的经济泡沫逐渐形成,价格又节节攀升,NYMEX在2008年7月3日的收盘价达到了创纪录的145.29美元!

金融危机爆发后,石油跌到了30.28美元,半年跌去了77%,2009年回升到82美元,2010-2013年价格波动很大,2011年4月升至114美元,10月又跌回到75美元,2012年2月又升到107美元,6月跌回到79美元,2013年8月又升至108美元,2015初暴跌到50美元。

美加俄改变了世界石油版图,

OPEC再也不能淡定了

为什么OPEC再最近10年失去了调整价格的机制,让石油价格成为“猴市”?

首先是美国的变化,由于页岩油革命(从页岩中提取石油),美国和加拿大从石油的进口国变为石油出口国,俄罗斯对西伯利亚冻土石油的开采一跃成为世界前五产油国,技术进步改写了石油生产国的世界版图。

而石油进口国从传统的欧洲变成以中国、日韩为首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新兴石油出口国的产量并不受OPEC的控制,且剩余产能巨大,也就是说,如果OPEC采取限产保价的措施,所出现的供应空白立即会被新兴产油国填满,相当于OPEC让出了部分市场份额,OPEC内部为此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技术进步还带来了新能源的应用,高能量电池的出现让电动汽车成为现实,OPEC在重重危机中开始变得强硬,决心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美俄矛盾让OPEC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位列“福布斯2014全球权势人物榜”第50名,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

美国制裁俄罗斯,沙特要挟美国,

委尼马躺枪

以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为首的OPEC与美国、欧洲的关系非常微妙,自从中东国家从欧美石油公司手里抢回油田的那一刻起,供应与需求关系就已经建立。但从历史上看,欧洲的基督徒从来就没信任过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和近期美国布什家族发动的海湾战争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隐痛。

布什家族因石油而兴,老布什发起了海湾战争,小布什挑起了伊拉克战争,而今,小小布什又将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图穷匕首见,OPEC与欧美的翻脸只差导火索,克里米亚危机适时的出现了,满载荷兰人的马航MH170人为击落,英国得到了“黑匣子”却迟迟不宣布调查结果,美国在欧盟以“人道主义事件”的胁迫下宣布全面制裁俄罗斯。

由于俄罗斯主要出口产品为石油,打压石油价格成为制裁的关键。石油价格持续下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俄罗斯国债遭到抛售,俄罗斯卢布承压下跌,俄罗斯央行不得不抛售美元储备以期稳定卢布的汇率。同样是产油国的委内瑞拉、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货币汇率也同期下跌。

由于外汇储备丰厚,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并未产生同样的经济危机,沙特石油部长放话说:我们准备好石油价格跌到20美元。此时的美国已经是坐立不安,由于页岩石油的开采成本较高,石油价格跌破40美元就不得不停钻。

中东国家石油开采成本较低,但他们习惯于利用自己的石油所带来的财富资助社会项目,建设基础设施,补贴基本食品供应和其他事项,所以如果真的降到20美元,也会招致社会动乱,OPEC只是利用美国打击俄罗斯冻土石油,再用价格逼停页岩石油,可以说其目的基本已经达到了。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对美国来说,石油价格下跌也不完全是坏事,美国经济构成中消费占主导,油价下跌后,财富从生产企业向消费者转移,可以继续增加美国的消费量。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最大石油消费国,原油战略储备购买价格不低,而在原油价格下跌过程中,中国平均石油价格到底多少需要经过精细的测算,对中国的好处也不会太大。

德克萨斯州科图拉的石油工人、利雅得的油田计划员、上海的出租车司机,这些微小的因素一直平衡着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或许疯狂已经到末期,未来的新的平衡正在形成。

从木材时代到煤炭时代,从煤炭时代到石油时代,从石油时代到多元化的天然气时代,全球能源消费趋势是从高碳走向低碳,从低浓度能源向高浓度能源转型。石油终究在不停的生产,这是一种习惯。除非全球需求有大的增长,我们可以相信,百美元以上的价格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