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处理]
1.风邪阻络 证候表现 有断脐不洁史,生后数天,精神不振或躁动不安,多啼善叫,吮乳口松,大便不调,小便黄短,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辨证要点 本证为脐风轻症,一般以哭吵不安起病,疾病初起,可兼有表证。多啼善叫、吮乳口松是脐风发作的先兆。见神乏、躁动等变化,需注意脐风的发作。 治法主方 宣通经络,祛风达邪。玉真散合柴葛解肌汤加减。
2.邪毒入脏 证候表现 全身抽搐,苦笑面容,牙关紧闭,口撮不乳,啼声不出,吞咽困难,痰壅屏息,面唇青紫,汗出淋漓,或有脐部红肿、溃烂,或伴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红黯,苔黄厚,指纹青紫。 辨证要点 本证为脐风重证,以肝风内动为主要表现,临床抽搐频繁。 治法主方 解毒清热,熄风定搐。撮风散加减。
3.气阴两虚 证候表现 抽搐渐缓,口撮渐松,可张口吮乳,四肢强直转为柔和,形体消瘦,动则汗出,肢体少动,舌红绛,苔薄,指纹淡。 辨证要点 本症为疾病恢复期,邪去正衰,气阴两虚为重点。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达1—3个月。须防止病情反复。 治法主方 养阴益气,健脾和胃。人参养荣汤加减。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其它疗法】【现代研究】【疗效评定】脐风 (概述) 脐风,是由于初生儿断脐处理不善,接触不洁之物.风冷水湿秽毒之邪内侵而发生的疾病。临床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特征。多于生后4—7天内发病,故又称“四六风”、“七日风”。 5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推广新法接生,脐风的发病率已大为下降,边远地区以及农村仍有发生。本病死亡率很高,故应做好防治工作,使之在全国范围内趋于消灭。 我国晋代已有针灸治疗脐风的记载,如《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第十一>>云:“小儿脐风,目上插,丝竹空主之。”“小儿脐风。口不开,善惊,然谷主之。”其后,《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书对本病的病因、预后及预防等方面都有所论述。《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则已认识到脐风与成人破伤风是同一病源,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预防方法。 目前对脐风的研究,除了提出防治为主外,也有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并对脐风存活儿作系统远期随访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脐风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并对脐风预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病因病理) 一、病因 脐风的病因主要有断脐时处理不当及脐部护理不周两方面,使风冷秽毒之邪(破伤风杆菌)侵入脐中而致病. 1.断脐处理不当 如断脐时使用器具不洁,或脐带处理不妥,为风冷秽毒之邪所侵。如《活幼心书.脐风撮口>>所言:“脐风证乃因剪脐带短,或结缚不紧,致外风侵入脐中,或用铁器断脐,为冷所侵。” 2.脐部护理不周 断脐后脐部包裹不完善,或脐端为秽毒所污染,或包扎不周,或为水湿所侵,或解脱时为风冷所乘,均可令风冷秽毒之邪侵入脐中而发病。 二、病理 新生儿脏腑娇嫩,御邪力弱,风冷秽毒之邪侵入脐中,可致邪阻经络,或邪毒中脏,内传于脏腑而发生各种病变. 1.邪阻经络 风冷侵入脐中,经络、脉隧受阻,营血壅滞,气血不运,经脉为邪毒所闭,肝风内动,筋脉引动,则发为痉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角弓反张候》中说:“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说明风冷秽毒之邪,壅滞经络,是新生儿脐风痉证的主要病机。如邪毒阻于阳明经则口撮唇青,牙关紧闭;阻于厥阴经则目斜凝视;阻于太阳经和督脉则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2.邪毒入脏 若邪毒入脏,肝木乘脾,则见脐突腹紧,二便不通,或脐边青黑。如不及时救治,则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活幼心书。脐风撮口》云:“若脐突肚紧,微有青色,口撮不开,肝风盛而脾土受制,不可施治。”《幼科铁镜.辨脐风>>亦云。“风入于腹,始附于肝……风入于肝,必逆犯乎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小儿脐风的诊断依据如下: 1.多有脐带处理不洁史,或外伤史. 2.发作性抽搐,牙关紧闭,头项及四肢强直,苦笑面容。遇有光、声、触动等刺激,可诱发抽搐发作。 3.脐部或伤口等处分泌物培养,有时可查到破伤风杆菌。 二、鉴别诊断 1.低钙抽搐 无不洁断脐和护理不当史,无苦笑貌、牙关紧闭,两次抽搐之间肌张力正常,血钙降低至2mmol/L以下。 2。脑损伤 其母有急产或难产史,虽有抽搐,但无牙关紧闭和苦笑面容,常呈抑制或兴奋状态,前囟隆起。 3.胎惊 又称胎惊风,为新生儿时期发生的惊风证候,必发于高热之时为其特点。 4.婴儿痉挛症 多在生后3—8个月间起病,发病时间与脐风不同。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脐风临床可分为潜伏期、发作期、恢复期。潜伏期一般为4—8天,多在7天左右发病。发作期又称痉挛期,以频繁抽搐为主,同11才伴有苦笑面容、牙关紧闭和出汗等症。经过1一4周的反复发作,进入恢复期.抽风停止发作,患儿虚弱,神萎面咣,约3个月左右方可完全恢复。 1.辨顺逆 凡潜伏期长,抽搐缓解而神志清爽,气息平和,脐部无红肿、渗出者为顺;潜伏期短,频繁抽搐,神昏嗜睡,气息微弱,脐部红肿或青黑,溢液恶臭者为逆。 2.辨轻重 虽见牙关紧闭,尚能吞咽水、奶,抽搐时间短暂,呼吸平顺,未见窒息为轻证,牙关紧闭,不能吞咽,频频抽搐,且时间较长,并时见窒息者为重证;若脐边青黑,呼吸喘促,或出现脐突腹胀、二便不通之锁肚症状者尤为严重。 二、治疗原则 脐风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必须及早治疗,尤应积极控制抽搐。治疗以解肌祛风、解毒熄风为主要原则,恢复期应治以益气养阴。局部药物外治亦有一定疗效。 三、分证论治
1.风邪阻络 证候表现 有断脐不洁史,生后数天,精神不振或躁动不安,多啼善叫,吮乳口松,大便不调,小便黄短,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辨证要点 本证为脐风轻症,一般以哭吵不安起病,疾病初起,可兼有表证。多啼善叫、吮乳口松是脐风发作的先兆。见神乏、躁动等变化,需注意脐风的发作。 治法主方 宣通经络,祛风达邪。玉真散合柴葛解肌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黄芩、白附子、制南星、天麻、羌活、防风、白芷、葛根。口松吮乳无力加蝉蜕、白僵蚕、川芎;发热烦渴加石膏、知母;神萎嗜睡加石菖蒲、郁金;啼叫不安加白芍、黄连、龙胆草。 2.邪毒入脏 证候表现 全身抽搐,苦笑面容,牙关紧闭,口撮不乳,啼声不出,吞咽困难,痰壅屏息,面唇青紫,汗出淋漓,或有脐部红肿、溃烂,或伴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红黯,苔黄厚,指纹青紫。 辨证要点 本证为脐风重证,以肝风内动为主要表现,临床抽搐频繁。 治法主方 解毒清热,熄风定搐。撮风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僵蚕、全蝎、蜈蚣、钩藤、朱砂、竹沥、蝉蜕。发热加黄芩、黄连、生石膏;大便秘结加枳实、厚朴;痰多加胆南星、半夏、枳实;抽搐频作,持久不止,倍蝉蜕、僵蚕,加服羚羊角粉。不能口服者用鼻饲。 3.气阴两虚 证候表现 抽搐渐缓,口撮渐松,可张口吮乳,四肢强直转为柔和,形体消瘦,动则汗出,肢体少动,舌红绛,苔薄,指纹淡。 辨证要点 本症为疾病恢复期,邪去正衰,气阴两虚为重点。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达1—3个月。须防止病情反复。 治法主方 养阴益气,健脾和胃。人参养荣汤加减。 方药运用一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黄芪、五味子、麦冬、陈皮、甘草、当归、白芍。余邪未尽,四肢仍强直加用撮风散;舌红绛口干加石斛、沙参;烦躁不安加蝉蜕、钩藤;吮乳不佳加山楂、麦芽。 [急症处理] 控制惊厥是治疗关键。可选用安定,每次0.3—0.5mg/kg,氯丙嗪每次l-2mg/kg,苯巴比妥每次15-20mg/kg,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以上药物中最常用的是安定.可单独用或与氯丙嗪、苯巴比妥等交替使用,一般每6小时1次,重症可适当缩短用药间歇时间。并立即给破伤风抗毒素l一2万U静脉注射,或给破伤风免疫球蛋白500U肌注。青霉素每日 10-20万U/kg,共用7—10天。脐部用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再涂碘酒,脐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000u,缺氧者给氧,有脑水肿时给予脱水剂。 (其它疗法] . 一、单方验方 1.朱砂150g,大黄lOOg,猪牙皂、全蝎各50g,当归15g,巴豆霜5g,牛黄2.5g。 共研细末混匀,每包重0.lg。口服,每次1/4包,l 日1—2次,乳汁或温开水送下。用于脐风入脏证。 . 2.蝉蜕30g,水煎浓缩至6ml,分3份,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邪阻络证。 3。红蓖麻根30—60g,水煎为浓汁,频服.用于脐风发作。 4.炙蜈蚣1.2g,僵蚕1.8g,蝎尾4个,天麻、草乌、朱砂各0.6g,麝香0.3g,共研细末。每次1.5g,1日3次,口服。用于脐风抽搐频繁发作者. 二、药物外治 1。豆豉膏 豆豉、天南星、白敛、赤小豆,共为细末,水调为糊状,敷于脐部四边,每次5g,每曰1次。用于脐风脐部红肿者。 2.立圣散 蜈蚣、蝎梢、白僵蚕、瞿麦,共为细末。取少许药末用水调成糊,敷于脐周,每日1次。用于脐风脐部红肿者。. 3。蜈蚣2条,全蝎、僵蚕各lOg,钩藤15g,麝香0.5g,竹沥lOml。将前4味浓煎成80ml,再冲入麝香末、竹沥。分2—3次灌肠。用于脐风入脏证。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积极推广、普及新法接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重视脐部的清洁和护理,防止脐部感染。 2.对接近预产期的孕妇,勤访视,以防娩出后自行断脐.对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孕妇,于妊娠晚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0。5ml 2次,相隔1一2个月。 3。如有急产娩出自行脐断者,应重新按消毒规则处理,然后再行断脐,局部用3%过氧化氢液清洗后涂碘酒,并给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000U。 二、护理 1.保持病房安静,光线宜偏暗,空气要流通,尽量避免声音、强光、触动或注射等刺激患儿。 2.内服煎剂,宜用纱布过滤,除去渣后,再给患儿服用,以免药渣梗阻咽喉。抽搐时不宜服药及喂奶。 、 3.维护正常的呼吸功能,随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缺氧发绀者间断给氧,病情严重者在暂时控制痉挛发作后作气管切开术。有呼吸功能障碍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文献选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治小儿脐风诸方》:“夫小儿脐风者。由断脐后,为水湿所伤,或尿在棚褓之内,乳母不觉,湿气伤于脐中,亦因其解脱,风冷所乘,遂令儿四肢不利,脐肿多啼,不能乳哺,若不急疗,遂致危殆者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脐风撮口论》:“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忽然面青,啼声不出,口撮唇紧,不能哺乳,口青色,吐白沫,四肢逆冷,乃脐风撮口之症也。此由儿初生剪脐,不定伤动,或风湿所乘,其轻则病在皮肤,而为脐疮不差;其重则病人脏腑,而为脐风撮口。亦如大人因破伤而感风。” 《幼幼集成.脐风论证》:“故小儿初生,惟脐之干系最重,断脐之时,不可不慎。或剪脐带太短,或结束不紧,致外风侵入脐中,或浴儿时牵动脐带,水人生疮,客风乘虚而入,内伤于肾,肾传肝,肝传心,心传脾,脾传肺,蕴蓄其毒,发为脐风。” (现代研究)
脐风的现代研究主要体现在有效方药的摸索和针刺机理的阐述方面。 李光科报道应用止痉散加味(白附片、全蝎各2g,僵蚕5g,蜈蚣、防风、钩藤各3g)配合西医疗法治疗破伤风48例,治愈20例,治愈率41.7%,较之单纯西医治疗更有疗效。且药理研究表明:全蝎、蜈蚣、僵蚕均有抗惊厥及镇静作用,钩藤也有明显的镇痉止痉作用.陈展中等报道以新破汤方(全蝎1.5g,僵蚕、蝉蜕、胆南星、葛根、田基黄、银花、防风、钩藤各6g,鲜红骨蓖麻根15—20g),配合西医疗法治疗3l例新生儿破伤风,痊愈19例,死亡10例,恶化2例。单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33例,痊愈12例,死亡16例,恶化5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王灼胜氏用蜈蚣和蝉蜕制成散剂治疗脐风取得良效。 本病的针灸治疗,近年来亦有临床研究,并探讨了机理。王美等提出以针刺八鱼穴(趾鱼、跟鱼、眉三鱼、眉间鱼、人中鱼、口周鱼、百会鱼、指鱼)治疗新生儿破伤风。认为作用机理是因为八鱼穴位于气血迂回之处,是应激性最敏感处,针刺之能动其肌腠,动则生热,热则流通,从而引起全身排阻与复原反应。另外针为异物,人体后必然引起体内的排异活动,而增加内生热力的强烈运动,因而阻滞的经脉得以疏通。 八鱼穴位置如下: 趾鱼:位于足趾腹部近指甲处,左右各5穴。 跟鱼:位于足底,足跟前人字纹内,左右各1穴。 眉三鱼:位于眉的头、中、尾部,左右各3穴。 眉间鱼:两眉间正中处。 人中鱼:位于鼻柱下沟中部。 口周鱼:位于鼻翼旁,人裂纹尽处。 百会鱼: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交点处。 指鱼,手指指腹近甲朴。左右各5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