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应中文系《凝眸》杂志的约稿,曾写过《南京街头的旧书店》一文,尽管文章只是在这个内部刊物和南京大学报上刊登过,但产生的影响还不算小,据我所知,有不少老师和同学把这篇文章当作一张旧书地图来使用,书店的老板们知道这篇文章也很高兴,因为我自愿当书托,为他们做了一次广告。由于旧书店不断处于变化中,不时有人向我建议写个续篇,但我都没答应,毕竟我不是专门发布旧书信息的,所有风吹草动的,都得写上。 现在之所以主动些这个续篇,主要是因为现在为止,南京旧书店的格局又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原来的文章已经基本失效。这两年南京旧书业的发展可谓不景气,那篇文章所记载的可算是南京旧书业较为辉煌的时候。不景气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是来自网络旧书业的冲击,网络旧书面广、快捷的优势是旧书店无法相比的,尤其是那些无店铺的网络书店,他们凭借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使旧书店难以招架。结果就形成旧书店成本高、进货难的问题,生存变得十分艰难,加之随着城市建设带来的拆迁,选址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南京的书店老板们面临着选择,是坚持,还是专向,还是干脆放弃,这确实是个问题。相信对每一位喜爱淘书的朋友来说,这也是都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还是先从人们熟悉的中山路隧道口东边的那几家旧书店说起吧。这里曾聚集了三家旧书店即学人旧书店、小唐五元店、华龙旧书店。但是随着去年的拆迁,这里已经变成一片机器轰鸣的工地,几家书店各自另寻出路。学人旧书店本来在青岛路有家分店,现在都集中在这里,只是少了个店面,影响不算太大。小唐五元点由于一时找不到店面,只好到南京大学原学生食堂摆摊,后来终于在广州路肯德基快餐厅的旁边找了个门面,虽然很小,但毕竟安定下来。相比之下,华龙旧书店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它在拆迁前生意开始一起色,店面也变成两间。拆迁之后,搬到了平仓巷的南口,按说这个地方位置还是不错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生意异常冷清,在我去过的几次里,都没有见到其他顾客。坚持了两个月的样子,老板实在守不下去,把店面转让出来。不知道老板是搬到其他地方还是就此住手,反正是在周围再没见到这家书店。 早在中山路拆迁之前,鼓楼医院东双龙巷的雅籍旧书店就因为同样的原因搬到进香河八号,在一家大型菜市场的边上。笔者找了好久才算找到,位置还算不错。据叶老板说,生意还算可以。 原本旧书店扎堆的汉口路、青岛路也有不小的变化。首先是汉口路路北的古逸旧书店关门了。在转让一半门面之后还是无法支撑,老板只好关门,好像就此歇手了,并没有见到老板在其他地方开店,只是在网络上见到徐老板买书。 品雨斋书店搬到青岛路后,在一段时间里,生意还颇不错。但不久又面临生意不景气的困扰,尽管老板也想了不少办法,上网宣传,举办活动,但成效不大。这也不是马老板不努力或经营不善,而是由大环境决定的。书店要么进价太高,要么进不到好书,都很难经营,读者买不到书或嫌书价高,就会有怨言,会造成恶性循环。最为关键的是,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到旧书网来挑选价格更低的书。其实不光品雨斋,学人旧书店的日子也不大好过,上新书的速度和数量远不如以前,幸好老板手里存货比较多,还可以坚持下去。最近看报纸报道,南京大学周围的店铺十分紧俏,一间二十平米左右的小门面一年的房租起码得六万元。这对旧书店来说,负担相当沉重。 旧书不行,马老板决定转做新书的特价书,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著名出版社的图书为主。但据笔者的观察,生意并未有大的起色。近来,马老板又采取了一个大行动,那就是搬迁,搬到广州路原先锋书店那里,当然门面比先锋书店要小得多,好在也是两层。下层卖特价书,二楼卖旧书。这也是品雨斋书屋开张以来的第四次搬迁,不知是房租到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按说广州路位置更好,比汉口路、青岛路要热闹得多,祝愿品雨斋书屋过去后,生意能有大的起色。 说起来广州路也是书店扎堆的地方,但大多是新书店,在古南都饭店右手,公共汽车站的北边有一家旧书店。店面倒是不小,可惜好书不多,接近街头书摊的路数,我在那里只买了两三本书。 品雨斋一走,青岛路就只剩下学人旧书店了。近一年多来,阚老板也不大守店了。书更新的也比较慢,每周新书的架子时常空着。现在店里摆的多是经常的存货。据守店的师傅说,主要的原因还是进不到货,现在到上海进货,进好书很难,而且价格也挺高。实际上,这是南京旧书店乃至其他城市旧书店老板都感到头疼的普遍问题。 按一位朋友的话说,这两年做旧书最为努力的要算唯楚书店的汤老板了。他倒是一直努力地在到处搜罗货源。前几天谈到品雨斋书屋的转向和搬迁时,我问他有何打算,他表示要坚持下去。毕竟南京的买书人很多,唯楚的位置也不错,只要努力还是有生意可做的。 曾有一段时间,唯楚书店向西斜对面的一个小区里,曾开了家37度旧书店,以经营特价书为主,书还不错,但品种太少,加之知道的人很少,干了一段时间,生意实在太冷清,老板关门歇业。现在这个门面已被涵洁地锅店租去了,生意相当好。 相比之下,这两年生意最红火的要数复兴书店了。由于以新书特价书为主,这家书店未受旧书业不景气的影响,相反,老板逐渐找对路子,以滞销的学术著作为主,只要努力,货源是不成问题的。该店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新书的更新书店很快,需要经常去,否则有些书很快就买不到了。 有人关门,也就有人开张。这不,复兴书店往西到陶谷新村,汉口西路路北也就是古逸最早开店的地方又开了一家潇湘书店。老板叫谭勇,一看店名就不难知道他是哪地方人。潭老板此前在仓巷开店,现在搬到这里,显然是看重这里的文化氛围。老店新开,书比仓巷时要好,生意似乎还不错。 其他地方的旧书店基本上还是老样子。就拿杨公井的古籍书店来说,这是国营老字号,店面是全南京最大的,但进货渠道并不通畅,里面摆的书竟然有不少是学人旧书店卖不掉的存货。书的更新相当缓慢,两个月去一趟也就够了。楼下的新书倒是不错,但在其他书店都打八折乃至七折的情况,还原价不动,缺少竞争力。幸好是国营的,如果是私营,估计早就开不下去 喜爱淘书的人和书店老板并不天生就是一对矛盾,在笔者看来,更多的则是相互依存。没有喜欢淘书的人,旧书店根本就没有开办的必要。但如果没有旧书店或旧书店生意不景气,对淘书者也不是一件好事。近来南京旧书业的不景气从淘书者身上也可以感觉到。一家家书店转过去,手里仍然空空如也,看着老板带着失望的微笑,那种难堪是无法避免的。 当初写《南京街头的旧书店》那篇文章时,笔者的语调是轻快的,但到了这篇文章时,已轻快不起来,总是感到有些沉重,甚至是凄凉。能说的,似乎也只有祝福:祝福南京的旧书店,一路走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