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北京首发, 接受广州日报采访: 文、图(除署名外):吴波 日前,著名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新作《群山之巅》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主会场隆重首发,迟子建出席"红沙发论坛",与读者交流。 本书距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已过去十年,距上一部大受好评的《白雪乌鸦》也已有四年多。这次,迟子建再度将深情、悲悯的目光投向中国北方苍茫的"群山之巅",讲述在那里发生的勾人心魄的人间故事。
写《群山之巅》两度晕厥 迟子建写作此书历时两年,其间两度因剧烈眩晕而中断。家人担心她的健康,曾不许她再写下去。 她是中国当代最具才华、最勤奋的作家之一。她来自冰天雪地的北方,目光始终关注着中国北方奔流的河水和苍茫群山,笔触始终抒写着黑土地浓郁的风情和鲜活的人物、浑厚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现实。迟子建善于将精细的生活细节与深广的地域文化融合,将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细致的情感融合。 从第一部长篇小说《树下》开始,二十多年来,在持续的中短篇小说写作的同时,每隔三四年,迟子建总会情不自禁地投入长篇的怀抱。《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等,就是这种拥抱的产物。 天命之年仍想倾诉 迟子建笔下平凡而又奇异的人物和故事,给读者带来既熟悉又陌生的全新的阅读感受。迟子建告诉记者:"有的作家会担心生活有用空的一天,我则没有。因为到了《群山之巅》,进入知天命之年,我可纳入笔下的生活,依然丰饶。虽说春色在我面貌上,正别我而去,给我留下越来越多的白发和越来越深的皱纹,但文学的春色,一直与我水乳交融。" "写完《群山之巅》,我没有如释重负之感,而是愁肠百结,仍想倾诉。这种倾诉似乎不是针对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而是因着某种风景,比如滔天的大雪,不离不弃的日月,亘古的河流和山峦。但或许也不是因着风景,而是因着一种莫名的虚空和彻骨的悲凉!所以写到结尾那句:"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我的心是颤抖的。" 迟子建:1964年出生,黑龙江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雾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 《群山之巅》是一部贴近现实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北方龙山之翼的龙盏镇上,屠夫辛七杂、"小仙"安雪儿、执行死刑的法警安平、殡仪馆理容师李素贞以及绣娘、金素袖等一个个身世不同、性情迥异的小人物,在群山之巅的滚滚红尘中浮沉,在诡异与未知的命运中寻找出路。 对话迟子建: 写作计划是自己的隐秘爱人 广州日报:"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到谁的呼唤,我的心是颤抖的"是什么让你维持这种神颤,这句话放在这儿有什么意义? 迟子建:当你跟人物共融的时候,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片鹅毛大雪、非常寂静,你听不到任何的声音。因为和你共生共融的是你的人物,是这样的一些人物,他们虽然不说话,但是活在我的心里,所以那个时候觉得世界是寂静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触。 我在后记细致完整地交代了我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包括最后的感受,一个心路的历程。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场合,一个作家用心写的一部书,很难用三言两语来概括。 广州日报:这个故事早期是怎么来的? 迟子建:我觉得自己心仪的长篇就像一个人在追一个人的时候,经过漫长的追逐来到心里的时候,这种甜蜜和幸福是无与伦比的。 等到了《群山之巅》,小说是描写当下的,一些法规的执行,延伸到遥远的山镇引起的振荡。每一个很卑微的人活着的这种艰难,包括他们内心的理想和信念,人和人之间的温暖也都依然存在,还有一些犯罪、赎罪。 广州日报:2015年还有什么新的写作计划和方向? 迟子建:写作计划都是自己的隐秘爱人,说出来以后就不神秘了。只能说写完《群山之巅》我有一点点的修整,我还会写作,争取多发表点作品,写作确实是我的挚爱,我想我依然会写,别的好像没有什么。写作也没什么神秘的,我们写日记也算写作,每个人都在写作,读者在看一个说明书也在阅读。 我也许会转到对文学的阅读上,转到小说的阅读上,转到新书的阅读上,这也是一种缘分。我觉得有缘分就读一读,读了觉得不好那就把它扔掉,如果觉得还能读下去,那么就把它看下去,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缘分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