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快评:“天才少年之死”带给教育的反思

 李功随 2015-01-18

近日,留学生自杀事件又被舆论界搅得风生水起。有文章盘点了去年发生的三起典型的留学生自杀事件:去年4月7日,年仅20岁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本科留学生Andrew跳楼自杀;10月18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另一位20岁的中国的留学生李扬凯跳楼自杀;12月25日,就读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赵同学,在圣诞回国时,在家中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本该灿烂的生命,就这样被顺便地扔弃。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些在别人眼中的“天才少年”选择了轻生?也许,我们从其中一位的身上窥得稍许的究竟。

来自广州市一个中产阶层家庭的李扬凯自杀前在facebook上写道:“老实说,我只想做一个普通、正常的人。但也许不现实,对吗?”

“只想做一个普通、正常的人。”这句话读起来不知道能让多少人感到惊心动魄,反观我们的教育,不是从小就要教育我们做一个卓越的非“常人”吗?不甘平庸、出人头地不仅成为家长们的成才观,也被不少学校老师奉为圭臬,从而融化为我们的教育文化。当然,追求向上总是不会有错的,但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中只有5%左右的人智商相对高一些,即所谓的“天才儿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论怎样的心不甘、情不愿,最终恐怕也难逃“普通人”的命运。事实上,即便是那些所谓的“天才少年”也并不想成为人类中的“另类”,“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上学、做作业、在校园里溜达”也是他们的人生渴望。天才少年去世前发出的“感言”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过小的身躯一旦难以承受过高的期望,轻者导致人才的培养,重者则直接造成生命的陨落。

1952年,爱因斯坦应一名教育编辑请求,就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写了一份声明,发表在1952年10月5日的《纽约时报》上。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作为著名的科学家,郑重其事地用“声明”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教育观,可见他对落后的教学是如何深恶痛绝。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教学和教育过多地注重了学业和智力发展,则必然忽视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培育,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终究有限。诸多天才少年自杀事件表面看起来是适应、人际交往问题,但背后隐藏的还是情感和心理素质问题,说到底还是我们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错位造成的的必然结果。

要改变这些,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我们的教师需要作出反思。杂文家吴非曾说过,我们的教育不止是为了学生的今天,更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谁如果不懂得这一点,他可能很难承担起教师的责任。而让学生有一个未来的前提不是教育他们处处“出人头地”,而是首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和谐快乐的普通人。不然,即便有优秀光环的外表,也难掩巨大的心理危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