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山转灯”原生态的西部秧歌

 侗乡人1961 2015-01-19
“东山转灯”原生态的西部秧歌
               
               
                  日期:2014-05-12 16:22  作者:  来源:中国甘肃网 
点击:51

               
               

                 




  “东山转灯”是舟曲县东山乡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被称做是舟曲县东山乡村民的狂欢节。研究人员认为,“东山转灯”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演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既包括传统的转灯踩道、迎灯送福,也包含着保佑一方平安、盼来年福寿康宁、五谷丰登的新内容。


  “东山转灯”民俗活动在舟曲县东山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由政府支持,各村委会主任组织协调,整个过程从时间、程式都已成为一种定俗,一种自发活动,并无具体的传承谱系,主要由各村委会主任和各村会东(村社火会的负责人)安排,周边群众一起参与。


  转灯来历


  走马灯,亦称转灯,是我国民间彩灯的一种独特形式,它的制作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宋代时就已较为盛行),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因为走马灯是根据热空气上升产生推力的原理制成的。


  据史料记载,走马灯作为传统民俗玩具,大约出现并开始流行于宋代时期,常见于元旦、元宵、中秋等节日。走马灯是灯笼的一种,它利用灯笼内部点燃的蜡烛所产生的上升热气流,推动灯笼内部上方的叶片,带动与叶片连接的轴承,令轴承转动。轴承连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在灯笼四壁上,剪纸不断走动,形成了灯笼四壁上投影的不断前进,从而产生动画的现象。


  而流传在甘肃舟曲一带的“东山转灯”,无论在制作技艺上还是在舞动形式上都与传统转灯有着明显的差异。


  仪式


  “东山转灯”是舟曲县东山乡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县东山乡狂欢节。舟曲县文化馆张宝明馆长告诉记者,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东山转灯”不断吸收了宗教文艺的精华,其表演形式和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变,既包括传统的转灯踩道、迎灯送福,也包含着保佑一方平安、盼来年福寿康宁、五谷丰登的新内容。


  据《舟曲县志》记载,在舟曲东山乡、鲁家上湾、真节村一带,自古就有“转灯踩道”和“迎灯”之说。每年从腊月起开始做灯,农民破竹扎灯,糊灯贴花,捆扎火把。正月初三后转灯,转灯只限于男子。灯具各异,有手提宫灯、八卦灯及象形的鸡、鸭、鱼灯等;还有身后背灯,长约2尺,上端口略小,可插纸花,内容奇妙绝伦,如“王祥卧冰”等。夜幕降临时,转灯的人集合整队排号。时至,鸣放三眼跑、烟花不熄,锣鼓唢呐喧天,数百转灯人背起灯笼,手持火把响器,入场踩道。引路者为“道头”,按提前定好的字型,谋划协调,迈步前进。转灯人前后相随,人们随锣鼓节奏,手舞足蹈,边唱边走。入村之后,火把熄灭,灯笼排成一字形穿村而过,家家焚香化马互敬酒致意。午夜入场踩道转灯,欢乐舞蹈,通宵达旦,仪式方告结束。所踩之字,保留数目,盼来年福寿康宁、五谷丰登。


  秧歌舞


  在舟曲,每年正月到处都要举办红火热闹的灯会。民间艺人扎制的各种彩灯,有栩栩如生的金鱼和蝴蝶,有鲜艳娇美的荷花和百合,有水灵甜蜜的鲜桃和石榴,有各式各样在的红红宫灯,他们或在院落中载歌载舞,或在大街上提灯游玩,营造着正月的喜庆和岁首的狂欢。


  舟曲汉民族传统舞蹈中,以正月期间的秧歌和转灯为常见。这种秧歌,既不像东北秧歌,手持束腰红绸在大街上夸张扭摆的表演;也不像陕西、山西的秧歌,腰系鼓类在山坡上粗犷敲打而舞,其表演地点常为村中集体场地,时间常为夜晚,主要道具是各类灯具,动作是适度中性的扭摆,文雅、从容,不文不武。


  秧歌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扭秧歌者均为未婚少男少女,已结婚者可踩高跷、耍龙灯,但不参加秧歌队。表演时,男女各站一排,或前后相接,或并列而行,男娃右手持扇,左手执灯,脚踩“十字步”,右手上的扇子上下翻飞,整个身子前后左右移动。女娃右手持扇,左手提灯,也是脚踩“十字步”,右手的扇子上下翻飞,身子前后左右移动。东山乡真节等村的转灯是河川区秧歌的一个变体,男女青年背着有衬托的灯笼,灯笼顶上装有几支纸花,用一尺多长的竹篾或铁丝固定在灯笼上,随着演员身子的晃动而颤动。演员或由领头的人引领踏出吉祥的文字,或踏十字步,也别有一番情趣。在扭秧歌和转灯时,场地周围的灯都得熄掉,只有演员们手里拿的灯随着步伐在闪烁和晃动,歌声舒缓悠扬,灯笼整齐挪动,场面文雅整洁。


  多元化特性


  东山转灯主要流传于居住和生活在舟曲土地上的汉族的村寨内。根据地理位置,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特色。根据《舟曲县志》记载,舟曲人民在元宵佳节期间举行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灯会。而舟曲东山乡、鲁家上湾等一带有“转灯踩道”和“迎灯”的民俗活动,解放初转灯停止。1987年又复举办。


  “东山转灯”是舟曲县东山乡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县东山乡狂欢节。


  “东山转灯”民俗活动在舟曲县东山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由政府支持,各村委会主任组织协调,整个过程从时间、程式都已成为一种定俗,一种自发活动,并无具体的传承谱系,主要由各村委会主任和各村会东安排,周边群众一起参与。


  舟曲县文化馆张宝明馆长告诉记者,“东山转灯”有别于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再现体,集宗教、祈福、娱乐为一体,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自1987年复出,如今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这一习俗也在不断改进,已成为集经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节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舟曲县东山乡转灯又称“转灯踩道”和“迎灯”,而这些称号是人们对转灯的总称。从“转灯”习俗的整个过程看,从腊月起开始做灯,农民破竹扎灯,糊灯贴花,捆扎火把。正月初三后,会东负责筹备费用,做供品和置办酒席。


  ■后记


  “东山转灯”在舟曲县东山乡起着凝聚人心、巩固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生活在舟曲的的藏汉民族在“东山转灯”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交融,并协同发展。舟曲县副县长王丽英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山转灯”是舟曲县东山乡整个元宵节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还顺应历史、改变自已、完善自已,在地方政府的号召下成为集经济、文化、旅游、娱乐为一身的盛大节目,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据研究者介绍,参与此民俗活动的均为各村委会主任、各村会东(村社火会的负责人)和对此活动的渊源、程序深有研究的长者及周边的群众,属群众性民俗活动,加之每年参与的人员也不尽相同,并无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对传统习俗的淡漠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老一代组织者年岁已高,新一代年轻人不能完全继承“东山转灯”的程式、习俗要领,加之受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举办活动耗资太大,使这一习俗面临着逐渐衰退的危机,尽快搜集、整理“东山转灯”的相关图片、文字、视频资料,使这一传统习俗完整的延续下去刻不容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