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 律

 高山仙人掌 2015-01-24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二、四声  三、平仄  四、对仗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二、普通话韵表(新韵)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三、律诗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五、粘与对  六、拗句和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九、近体诗的避忌  

十、近体诗的对仗  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有两条原则:

1、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2、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

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马蹄韵:两连平之后就要有两连仄,互相交叉,读起来特别好听。
二、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1、避免“犯孤平”,即一句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2、避免“三平调”即一句诗结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
3、避免“三仄脚” 即一句诗结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下文将详细讨论。
……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
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略
现在写诗词,不必按照古音写,用普通话即可!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三、律诗


举例的诗里有一些入声字,在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的已经注明,其它的入声字不再标注。
格式说明: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须入韵!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注:别,入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注:啄、足、白,入声。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四、绝句

(一)律绝(略,与律诗类似,各取前四句)
(二)古绝 古绝是和律绝对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凡符合下面情况之一的(或都具备的),应该认为属于古绝:
(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即使用平声韵,也属于古绝。
例如:[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五、“粘”和“对” 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

“粘”就是说,七律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与第七句,平仄要相同。否则就是“失粘”。
“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知道了这个规律,记律诗和绝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论长律有多长,都要符合粘对规则!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例如:[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4、5句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况非常罕见。至于失对,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六、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和七绝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九、近体诗的避忌
1、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叫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了。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在词、曲之中也一样。
2、三平调
在平脚的句子里,末尾三子都是平声,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平)平平平平”,叫“三平调”,也是大忌!绝对不允许的!在古风和古绝里则可以使用。
3、重字
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如果不损伤意境,可以重字!例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

十、近体诗的对仗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必须对仗的,而首联和尾联是可对可不对的。绝句形式上等于律诗的一半,对仗与否是自由的。对仗要求同类的词相对,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注: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对。e、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连绵字只能和联绵字对,而且词性同类。如:鹦鹉对鸳鸯(名词),逶迤对磅礴(形容词),踌躇对踊跃(动词)。
专名只能对专名,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名词还可以细分: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
其实诗的基本句式就四种,七言只是五言的扩展(可平可仄字有规律)。记住这些后,再掌握粘对规律和拗句拗救,诗律就掌握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平仄表及范例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南行别第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细雨
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
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
萧萧发彩凉。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南游感兴   
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附:

格律术语简释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押韵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近体诗押韵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古体诗押韵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通韵


  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险韵


  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平仄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对与粘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五绝


  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五律


  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绝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律


  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三平调


  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孤平


  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拗体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朝(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拗救


  诗律术语。要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古绝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对仗


  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宽对


  诗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借对


  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流水对


  诗律术语。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合掌


  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附录1:《绝句法浅说》

一、递进式:

  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   
  1、直递: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转递(即传统的起承转合式):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跳跃:(变体,打破起承转合式承转合式一般格局)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司空曙《江村》: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归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二、并列式:  

      相当于律诗的中两联。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白日依山尽”一诗虽全用对仗,但后二句是两句一意的流水对,故不属“并列”而属“混合”。
  
三、两分式:
  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的两分。
  李义山《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混合式:
  它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共分四种形式。  
  1、并列带承转递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起承带并列递进。
  秦观《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3、三拖一递进。
  戴复古《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4、一拖三递进。
  谢枋得(一说苏轼)《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五、回环式:
  此式不常见,也有人叫它“连珠休”。其特点是结构不依常格,回环重沓。
  方岳: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卢梅坡: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六、问答式:
  严格地说,问答式已经算不得是一种结构模式,而是一种表述方式,因其在诗中常用,故附带讲一讲。
  有自问自答、相互问答、只问不答、只答不问等多种。重点讲一首只答不问的例作。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附录2: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五、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六、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九、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十、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十一、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十二、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十三、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十四、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十五、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十六、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辇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十七、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十八、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十九、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二十、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二一、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二二、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二三、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二四、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2011-09-21 01:01

 

 

五言诗平仄举隅

二十年前在粤东使院九曜池上与学侣论诗偶识此二卷不足示人也。今因著录渔洋先生平仄论不得已而附此於後良用恧然!壬子十月二日方纲识○阮嗣宗咏怀【录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第四句“我”字末句“独”字皆必须用仄者清风“风”字则提起之健也。】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驱车复来归反顾望三河。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阮亭先生以五言出句第三字与对句第三牛相乘。然对句第三字之平仄亦必兼合上句煞尾一字节拍定之。其似变调而实非变调者以此。有谓五平之句对必五仄五仄之句对必五平者;有谓对句全似律则其出句必极拗出句全似律则其对句必极拗者。此皆阅历之言而究非平心定气之论。若此篇“西游成阳中”五平句也其对句反用二仄三平何尝五平必对五仄乎?“白日忽蹉跎”对句全似律也其出句既用仄字熬尾仍用第二字仄第四字平与五律起句亦相似何尝对句似律出句必拗乎?岂但已哉其下又有“反顾望三河”一句全似律者而其气反劲其筛转和是何故哉?】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灼灼西ㄨ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此一亦字十倍之劲。】如何当路子罄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甯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霜字平声在第二字尤劲。】寒风振山冈?元云起重阴。呜雁飞南征发哀音。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即五平五仄之句亦各自有变化归宿如前篇“西游成阳中”是出句则筋脉在“咸”字“中”字此篇“凝霜沾衣襟”是对句则筋节全在一“霜”字不可一概而论也。】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阜兰被径路青骊逝。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平对仄仄对平此乘除阖辟之理也;平因平仄因仄此乘除变化之理也。】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俦匹侥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张景阳杂诗【录三】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ㄇ吟阶下飞蛾拂阴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莹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拢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纲四屋。感物多所怀沈忧结心曲。【此则阮亭先生所讲仄韵诗之正调也。然“萋”字必平以上句仄在尾也。】述职投边城羁束戎旅间。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第三四字亦必上去相扭。】借问此何时?胡蝶飞南园。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闽越衣文蛇胡马愿度燕。风土安所习由来有固然。结宇穷冈曲耦耕幽薮阴。荒庭寂以闲幽岫峭且深。【第三四字亦以上去互扭。】凄风起东谷有淹兴南岑。虽无箕毕期肤寸自成霖。泽雉登垄ず寒猿拥条吟。溪壑无人迹荒楚郁萧森。投耒循岸垂时闻樵采音。重基可拟志回渊可比心。养真尚无为道胜贵陆沉。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左太冲咏史【录二】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第三字变化排荡。】长啸激清风【风字平声排荡。】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此极劲之笔非律句也。】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径以中间第三连四仄作取其势一往无前。】 ○招隐二首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邱中有呜琴。白云【一作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谶鳞或【善作亦】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镞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亦有枢纽转在第四字者如“非必丝与竹”四句是也。】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此五字皆平则怡愉恬适之至矣。又与阮公篇中不同其归宿则仍在第三字所以至和且平也。】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飞荣流余津”五字皆平而弥谐和者以其上七句第二字皆仄也。所以每句第二字最为音节开键。】 ○刘越石重赠卢谌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ギ。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此句“渭”字在第三字间以一仄。】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重耳任五贤小相射钩。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仇?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此以下皆一气卷掣而下不复可以变化名之。】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邱。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摧字平声亦略控制。】何意百镰刚化为绕指柔。【性情之愉戚事景之舒惨声调之正变盖各有当也。阮亭先生固亦云:山水闲适宜王、韦叙述铺张宜老杜原非尽以杨萝山、皇甫兄弟概天下之作者。而今之论众者或执其一以为先生云尔不亦误乎!】 ○陶靖节游斜川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回泽散游目缅然睇曾邱。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陶诗琴声也。王、孟、韦、柳皆自此出而原非句句三平耳其筋摇脉动转以第四字生发之。】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血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遂字妙仄。】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神渊写时雨晨色奏景风。【三四字上去互扭。】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迁化或夷险肆志无お隆。即事如已高【高字妙平。】何必升华嵩? ○谢康乐於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朝旦发阳崖景落敛憩阴峰。合舟眺回渚停策倚茂松。侧迳既窈窕环洲亦玢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莲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谢诗密丽其平仄皆於掩映顾盼出之。昔敖瞿翁谓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虽言天藻之工亦备依永之理。而或者谓为不肯其亦不知审音者矣。】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奥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经复乘流玩回转。萍泛沈深孤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苋难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遗。 ○庐陵王墓下作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含凄泛广川洒泪眺连冈。眷言怀君子沈痛切中肠。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解剑竞何及抚坟徒自伤。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理感心情动定非识所将。脆促良可哀夭枉特兼常。一随往化灭安用室名扬?举声泣已沥长叹不成章。【“不”字必仄乃可收也。此首入律者凡十三句而纯以正调开合顿挫岂得谓之变哉?】 ○魏徽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对句一连五句皆第二字仄第四字平又一连五句皆第二字平第四字仄而却峻テ之极又谐和之极。读此一首则上而六朝下而三唐正变源流无法不备矣。岂其必於对句末用三平耶?愚故於唐人五言特举此篇以见法不可泥乃真法耳。】 ○杜望岳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凝翕领地灵Е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纲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で相望。恭惟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秋行官张望督促东堵刈稻向毕清晨遗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东渚雨今足伫闻粳稻香。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人情见非类田家戒其荒。功夫竞扌骨々除草置岸傍。者命之本客居安可忘?青春具所务勤恳免乱常。吴牛力容易并驱动莫当。丰苗亦已既云水照方塘。有生固蔓延静一资是防。督领不无人提挈颇在纲。荆扬风上暖肃肃候微霜尚恐主守疏用心未甚岁。清朝遣婢仆寄语窬崇冈。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北风吹蒹葭蟋蟀近中堂。荏苒百工休郁纡迟暮伤。【杜诗无一首非谱也略举二篇以见其概。即《北征》、《南山》司推矣即元白、苏黄可推矣。】

 

 

七言诗平仄举隅

王龙标箜篌引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瞅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将军铁骢汗血流【汗字妙仄若非此字之仄则不得势矣。】深入匈奴战未休。【此以似律之句作开宕】。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邱。唐病驱来役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袭。颜色饥枯掩面羞【此非律句】。眼眶泪滴深两眸。思还木乡食耗牛欲语不得指咽喉。或有强壮能伊嗳意说被他边将仇。五世属蕃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收赐飞鸟金兜鍪。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此非律句】。家藏铁券特承优黄金千斤不称求九族分离仵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草木悲感声飕飕。仆木东山为国忧明光殿前论九畴。粗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紫宸诏发远怀柔。摇飞霜如夺钩【此非律句】。鬼神不得知其由。怜爱苍生此蚍蜉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造降来拜御沟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古诗音节以律句为抽放凡有长句叠句者皆然而“《柏涩》体”尤不可不和转筋脉读此可知其概。石云:七言“《柏梁》体”尤以第五字之仄见笔力。】 ○杜少陵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五六字入上互扭於中间作推宕。】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裳字平声开笔。】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バ叶垂鬓唇。背後何所见?球压腰衤及稳称身。【五六字亦以上去互扭。】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五六入上互扭】。紫驼之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筋厌妖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鞋不动麈【五六字之仄皆因“尘”字叠入一句故也。下句“送入”二字亦然。】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此亦非律句也须细看其筋摇脉转之妙。】宾从杂Ш实要津。虑上“不动”“送入”两句也。【下句乃放出正声】。後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五六用仄摇曳之“入”上互扭】。杨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街红巾。炙手可热势绝偷【第五字用仄又一勒】。慎莫近前丞相嗔。 ○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腰下宝块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热有完肌肤。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立字筋摇脉转】。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驷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篇中叠入一韵者凡三句。“青珊瑚”“临交衙”二句皆以三平正调叠入所以下句紧接“泣路隅”“立斯须”句皆以第五字微变以承共劲势而第六字则“路”字仍仄“斯”字乃渐放平此则自有浅深次第之不同矣。至末句“惯勿疏”则必以仄字叠入方可用三平正调作收此一定之势也。“问之不肯道姓名”“昨夜东风吹血腥”二句皆於出句用平字煞尾然皆在三平叠韵极劲之势方接之下此可以悟其乘除转变之理矣。阮亭先生谓七言平韵到底者出句不可用平声字煞尾。此盖言其大略而未及於润泽尔】。 ○章讽录事宅观苗将军画马图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此定是“三”字有作气“四”字者不知音节者也。若作四字则第一句“画鞍马”“画”字既仄而此第三句之第五字又用仄则是印文字矣】。人间父见真乘黄。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殷红马脑盘婕奸传诏才人索。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昔日太宗拳毛驸近时郭家狮子花。今之新图有二马复合识者久叹嗟。【五六字上去互扭】。此智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霜蹄蹴踏长揪间马官崭养森成列。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借问苦心爱者谁?後有韦讽前支遁。【第四用仄第五字用平此正调之互换处皆必然之势也】。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骥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朝”字平“江”字又平。石云:“此两句要得が之势然後结句放平来超超然和而畅有远神矣。”】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裹龙媒去尽鸟呼风。【“内府殷舡马脑盘婕妤传诏才人索。”双律句也。“盘赐将军拜舞归”以单句律句承接之。“霜蹄蹴踏长揪间马官厮餐森成列。”此二句亦以“可怜九马争神骏”单句律句承接之。而“霜蹄”句却已换一“长”字盖正当中间劲气横空而来风利不得泊也。至于“金粟堆前”二句则“新丰富”句以下堂堂之阵壁垒精劲之极势不得不和以收之矣。益可见《赠郑皮醉时歌》末二句有云:“结似律甚不健者。”是未定之论也。石云:“初唐古诗多谐似律句然不可以律句目之。盛唐诸公不肯谐所以健然其谐者亦是恰应如是。”“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自惜蔡邕今巳老更将书籍与何人?”此曹对而谐以作结也。但通首谐者结句之出句第二字即与上句第二字相粘亦可否则结句之第二字必要不与上句第二字相粘为更妙。如此首“自从”“无复”二句如骏马胜踏而来。金粟之“粟”字与上句“复”字却粘矣而妙在用“君不见”则粘而不粘。末二句之直放出更为和畅也。】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於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於我如浮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杨上杨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驿骊气凋丧!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行”字必平与“犹尚存”句同并非律句。】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凛缠其身。【此七古之名篇杜集之杰作而中间近律之句凡十余句此何说乎?则说者必曰:其气格雄浑令人不觉也。如是则必规摹其字句以为气格雄浑矣。故凡评杜公之气格雄浑者共必从事於字句之盛膏字句之杜无疑也又安可以塞李、何辈之口耶?盖杜公初不仅以句句必三平而後谓之正调其换韵入仄者亦初不仅以句句必仄平仄而后谓之正调尔。有神气在第六字者有神气在第四字者有神气并在第二字者有神气并在上句者有神气并遥唱在前段者句句劲放实句句迥合必无纯以硬语盘空者也。藻石云:“此篇乃杜之人篇而整饬者四韵一转凡五韵两仄三平盖即四句之常调而加一倍遂乃大而整。《洗兵马》六韵一转凡四韵两平两仄而《洗兵马》篇一以谐句见排之力。”】 ○冬狩行君不见东川节度兵马雄校猎亦似观成功。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同。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幕前生致九青兕骆{山}驼垂元熊。东西南北百里间鬓蹴踏寒山空。有乌名<瞿鸟>鹆力不能高飞逐走蓬。【“逐走”入上互扭。】肉味不足登鼎俎【此二句两“不”字见音节。】何为见羁虞罗中?【“羁虞”两个平声此逼极无可转身之字。】春搜冬狩候得同使君五马一马聪。【“五马”下文着“马”字音节之至妙也。】况今摄行大将权号令颇有前贤风。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旗红。喜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辔擒西戎。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朝廷虽无幽王祸【“幽”字逼极无可转身此平声之极尽处。】得不哀痛尘再蒙!呜呼得不衰痛尘再蒙!【虽有一直放出三平之正调处而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仝以五六之抽制变转与上句之提空挺起相为乘承此等皆可当社之七言平韵到底者。其《瘦马行》末句“明年”一字既平“春”字又平亦正其撑拄不放处与篇内“三军”“毛暗”二句相为激应收束初非律句收平者此也。然杜公固未尝以七言平韵到底之作句句对用三平为止耳。】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音酷】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况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坟惋伤。【此句第六字仄即是节拍。】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寨日。金粟堆南木已拱【此第五字又仄如往而复。】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结处一气不可收转之音也。前半收处犹略用“惋”字变转以作节拍至後半取处更无复节拍之可言矣。此皆各因情景而生节奏非可划定此首为上下两半篇之式也。】 ○韩文公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第五字平为转韵地。】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汉如雨。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山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昨者州前挝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第五字平声开宕。】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朝清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刊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问。同时辈流多上道【第五字平为转韵地。】天路幽险难追攀。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阴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末句第五字必仄方能收得住。】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净扫众出仰见突兀撑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迳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凄荐脯酒欲以菲薄阴其衷。庙舍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攻薄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拚映云膑胧。猿呜钟动不知曙杲呆寒日生於东。【此始以句句第五字用平矣。是阮亭先生所讲七言平韵到底之正调也。盖七古之气局至韩、苏而极其致尔。】 ○石鼓歌张生手持石鼓文【须此“文”字平声撑空而起所以三句“石”字皆仄。】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呜相磨。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据呵。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此句五六上去互扭是篇中小作推宕。】年深岂兔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饯。鸾艰凤荔众仙下姗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边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此句末字用平声峙起此是中间顿宕全以撑扎为能。】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忆昔初蒙博士微其年始改称元和。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量度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苞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裁数骆驼。荐诸太庙此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讦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他。中朝大官老於事试讵肯感激徒{阿女}?牧童敲火牛砺角【此甸乃双层之句在韩公最为宛转矣。所以下句仅换第五字亦与篇中诸句之换仄者不同。】谁复着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盎吟哦。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邱轲。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於此呜呼吾意其蹉跎。【平声正调长篇一韵到底之正式。】 ○李义山韩碑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狠生躯驱生罢。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想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貌。入蔡纬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帝曰汝度功第一【中间顿宕纡回於此第五字用平处见之。】汝从事愈宜为辞。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颌天子颐。公退斋戎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拽碑倒{分鹿}砂大石相磨治。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八人肝脾。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词。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ピ赫流淳熙。公之斯文不示後曷与三五相攀追?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傅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阴堂基。【第四字变换者二句皆极力摹仿韩公之撑拄也。而前旬以二“ァ”字相磨戛出之尚自不觉後句以“功”字撑出又以“书”字硬接则劲势到二十分矣。此句内五平间以二仄而其势较前句之七平者更劲是岂得以七仄七平之例泥之乎?】 ○苏文忠游径山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勒破千里足【此“千”字所以不遽用仄者以第一句“山”字之势高起也此所以和其气。】金鞭玉鞭相回旋。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蛟龙渊。道人天眼识王气结茅晏坐荒山巅。精诚贯山石为裂天女下试颜如连。寒来朴朔夜钵咒水降蜿蜒。雪眉老人朝扣门【此句末字平以伸其气方不是呆板声调。】愿为弟子长参禅。尔来废兴三百载【此句第五字平与前句“来”字皆因中间横插入“门”字一声也。】奔走吴会输金钱。飞楼涌殿压山破朝钟暮鼓惊龙眠。晴空仰见浮海蜃落日下数投林鸢。有生共处覆载内扰扰膏火同烹煎。近来愈觉世议隘每到宽处差安便。嗟余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在韩则势愈挺劲者在苏则气愈圆和其舒散回环全於正调见之。则其他作之可以不句句正调者及其知之一也。】 ○和蒋夔寄茶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第六字用仄小因第一句三平也。】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金垦玉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临风饱食甘寝罢【第五字用平以舒和其气此在首段也。】一瓯花乳浮轻圆。自从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厨中蒸粟埋饭饔【此第五字用平以开展其气此在篇之中间也。】大杓更取酸生涎。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筒如当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吟哦烹瞧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人生所遇无不可【此第五字用平以舒和其气此在篇末也。】南北嗜好知谁贤?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媸妍!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气之舒和圆转必随其段落之势亦不止於句法相应。】 ○书韩干牧马图南山之下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此正调之领句也全与律句不同。】八坊分屯隘秦川【此句第二字第四字用平最要聚。】四十万匹如云烟。雕胚る骆骊骝原白鱼赤兔辟皇翰。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态隐驽顽。【此以似律之句贻宕。】碧眼胡儿手足鲜【又以律句接转亦因“开元”句未成律句所以酿出此等句。】岁时翦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此与“八坊”句同。】红妆照日光流渊。楼下玉螭吐清寒往来蹙踏生飞湍。众工舐笔和朱铅【多少层重楼鼻翠方顿出气先生”句。】先生曹霸弟子韩。【“弟子”二字重按气聚】。厩马多肉尻睢圆【此第五字用平接开以舒其气。】肉中画骨夸尤难。金羁玉勒绣罗鞍【又以律句跆宕】。鞭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此句乃“入坊”句之变也所以拍将结之势。】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後先。王良挟策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此结一句之五六字入上互扭所以聚拍一篇之音节。】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第一句既押平起此句又装平於尾此通篇所以必用长句动荡之也。】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晴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林字必平以舒缓其气。】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此句第五字再以平声舒缓之亦因实景到此二句束尽也不然则无可转身矣。】渔舟一叶江吞天。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置二顷田。【第五字仄变换板纽之妙。】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才过关纽所以要开之於此第五字必平也。】东坡先生留五年。春风摇江天漠漠【第五字平声再开亦以对不觉。】暮云卷雨山娟娟。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此与七言到底者虽同一三平之正调而戳有不同。盖有长句伸缩其间则句皆带动转之势矣。】 ○黄文节听宋宗儒摘阮歌翰林沟书宋公子文采风流今尚尔。【石云:“第二句‘今’字平声空裹缩得好下皆叠此音节也。”盖此篇第一句是韵而其下出句皆以平声扬起扬列“飞鸿”“鸿”字声音已大矣又一“秋”字又一“年”字对对险峻之势八撑拄之不如是不足以言绝技也。一路排压到无可转身妙极矣然後转平韵则自然不得不字字句句衙出去矣。】自疑耆域是前身囊中采丸起人死。【石云:“此旬最见节奏。”】貌如千岁枯松枝落魄酒中无定止。【石云:“此句即‘囊中’句之音节而叠上去。”】得钱百万送酒家一笑不问今余几。【石云:“此句又叠上去。”】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聒酢惊客起。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楚国羁臣放十年汉宫仟人嫁千里。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鹏韵桃李。楚狂行歌惊市人渔父孥舟在葭苇。问君枯木着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君言此物传数姓元壁庚庚有横理。闭门三月传国工身今亲见阮仲容。我有江南一邱壑安得与君醉其中?曲肱听君写松风。【此篇之“文彩风流今尚尔“自疑耆域是前身”、“落魄酒中无定止”、“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雎叫群天拍水”、“楚国羁臣放十年”、“问君枯木著朱绳”皆不可以律句目之。盖山谷之平仄其仉杨顺处乃皆其循逆处。此於阮亭先生所讲三平正调之理之外别辟洞天。诗家音节必列此乃极其矫变。而此篇乃其最平正通达之作。具於仄韵不肯轻放出仄平仄之正调则拗怒之中转余圆劲故录此以见七言之体殴音节必至苏、黄而极其致;而苏之圆折如意与黄之变转而不失其正途虽殊而理则一也。然古诗中所插平仄适均之句亦原是恰好应尔原皆不可谓之律句又不山谷已也。石云:“‘曲肱聪君写松风’‘写’字必要仄此一仄字抵得百十个平声字之乡也。”有此一仄字之笔力声响而後十句“其中”二字之节奏始足而前半仄韵之对句缩上去不放下来之神理一齐於平韵偿还矣。

 

 

 

七言诗三昧举隅

渔洋於唐贤撰《三昧集》矣。其为《五七言诗钞》则皆三昧也;皆三昧则皆举隅也奚又择诸?曰:择其最易见者择其隅之最易反者而已。客曰:然则子所不举者其皆三昧乎?非乎?曰:请循其本。夫渔洋先生既不得不以杜、韩、苏、黄为七言之正矣因於初唐诸作仅取数篇曰:此其气格高者。夫所谓气格高者以神乎?以貌乎?说者必曰以神非以貌也。然则有明李、何之徒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必杜者亦曰以神非以貌也。吾安能必执以为渔洋是而李、何非乎?吾故曰: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虽然究竟言之则格调实而神韵虚格调呆而神韵活格调有形而神韵无迹也。七言视五言又开阔矣。是以学人才人各有放笔骋气处。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先生又恶能执一以裁之?夫是以不得已而姑取短章也为其骋之筒未极也。然而仁知见矣浮沈判矣真赝杂矣微乎危乎不可以不慎也。原先生之意初不谓壮浪驰骋者非三昧也;顾其所以拈示微妙之处则在此不在彼也。即先生述前人之言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岂仅言短章乎?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岂仅言短章乎?知其不仅在此而姑举此以为一隅先也或有合於先生之意欤?凡录十四家诗二十六首请吾学侣印证之。 所以必拈取七言者五言多含蓄七言则疑於纵矣故不得不举隅证之。且愚所为举隅者直就渔洋先生所举之隅言耳。若先生於五贡兼取杜、韩以下也则吾亦奚惮更拈取之乎! ○鲍明远代白拧舞歌辞【四首之第三】 三星参差露沾湿弦悲管清月将入塞光萧条候虫急。荆王流叹楚妃泣红颜难长时易贼。凝华结藻久延立非君之故岂安集! 附录李翰林《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街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太白此篇亦渔洋所钞而云附者正不欲求备之意也。古人各有极至岂敢有所轩轾?然而言各有当愿吾学侣共质之。 ○後魏咸阳王歌 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金床玉几不得眠夜踏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渡!○北齐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举此一篇则後来如坡公“大孤小孤江中央”等篇之类何烦悉举矣!○王右丞夷门歌 七国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郢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赢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赢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所谓“羚羊挂角”“不着一字”者举此一篇足矣。此乃万法归原处也。○陇头吟 长城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此则空际振奇者矣与前篇之平赏叙事者不同也。愚所以说但举前一篇已足也。 平实叙事者三昧也;空际振奇者亦三昧也;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者亦三昧也此乃谓之万法归原也。若必专举寂寥冲淡者以为三昧则何万法之有哉?渔洋之识力无所不包;渔洋之心眼抑别有在? 即如後来空际振奇之作无过元遗山。遗山奇情健挥斥八极处处可作三昧参也。然而渔洋平生所追摹者只得“<昔隹>山寒食泰和年”一句耳。 右丞云:“来不语兮意不传作暮雨兮愁空山。”父云:“忽云收兮雨散山青青兮水潺潺。”此渔洋所未钞也。就其所钞者:“子午山裹杜鹃啼嘉陵水头行客饭”“雾中远树刀州出天际澄江巴字回”、“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则已举之不胜举矣。 ○王少伯城旁曲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冤骄。邯郸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阜雕。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肖。 渔洋取韦苏州诗云:“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时有山僧来悬灯独自宿。”又尝取高敖曹诗云:“珑种千口牛泉连百壶酒。朝朝围山猎夜夜迎新妇。”并非二理。学子参之! ○李翰林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静凉风发独上江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沈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独举此者亦不求备之意。 且如“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茫!怨起骚人”此以为五言之正不必言矣。至於“前水复後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至於“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而亦以为五言之正。先生乃又云:“太白有古调有唐调。”其实神来气来何古调、唐调之可分耶?而七言复何区别之有? 义山云:“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青达、少陵所以齐名千古者此二语道尽矣。渔洋先生乃谓古今诗家齐名者惟太白与子美不相似岂犹未见及此乎!若义山之论可谓真能知诗真能知李、杜者矣。至於渔洋所谓三昧其说出於严沧浪虽以此义言李、杜亦无不可而实未足以尽李、杜耳。 渔洋极不喜人作《骚》体然如太白之《远别离》、《梦游天姥吟》亦未尝不取之。此亦见先生之不滞於一见也。 先生论诗绝句取太白怀谢腕及王维画孟浩然二事。为之注者於孟浩然一首但敷衍本事而已未知其意所在也。愚按先生《香祖笔记》云:或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如何?先生举二诗答之曰:“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高望明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落日空闻钟。”此前一首虽与谢事不同然先生之意大约如此。愚今为补注此一条直可作先生全部诗集之总注耳。 ○杜工部曲【江三章之第三。凡数首内选第几首皆当於题下注出此书应军刊之体例也今姑举此一处。】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仕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剔猛虎终残年。 此在杜只偶然耳在先生则以为三昧也。○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於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犹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於我如浮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先帝天马玉花聪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大仆皆惆怅。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脑气凋丧!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箕。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蝼缠其身。 此诗岂得仅以渔洋之三昧论者。然即以渔洋之三味论之则亦举此一篇足矣此乃万法归原处也。 渔洋选《唐贤三味集》不录李、杜自云仿王介甫《百家诗选》之例此言非也。先生平日极不喜介甫《百家诗选》以为好恶拂人之性焉有仿其例之理?以愚窃窥之盖先生之意有难以语人者故不得已为此托词云尔。先生於唐贤独推右承、少伯以下诸家得三昧之旨。盖专以冲和淡远为主不欲以雄惊奥博为宗。若选李、杜而不取其雄惊奥博之作可乎?吾窥先生之意固不得不以李、杜为诗家正轨也;而其沈思独往者则独在冲和淡远一派此固右丞之支裔而非李、杜之嗣音矣!其论某体格当用某家也曰:“乱离叙述宜用老杜。”然则先生意中岂不竞以变风变雅祝杜矣?杜虽生於兵燹播迁之际似竞一生言愁者然此其面目耳非其神髓也。设若杜公当周、召之遭逢则《时迈》、《思文》之《颂》《皇矣》、《旱麓》之《雅》舍此其谁也?欧阳子论诗亦曰:“穷而益工。”吾最不许此言。若依渔洋之论杜准以欧阳子语则必评杜曰变而不失其正乎!夫见其时势之艰则以为诗之穷;见其叙述之苦则以为诗之变此恶可与言诗也哉?经曰:“温柔敦厚诗敌也。”人之为志有不必繁言以含蓄为正者亦有必以发抒详实为正者;所谓言岂一端而已达而已矣各指其所之而已矣。今渔洋之论诗以汉魏五言无过十韵者恨後人言之太尽遂以崔德符语疑《八哀》之芜累。充此类也则《北征》、《奉先》、《咏怀》与陶、谢、阮、陈竞剖然分界乎?其果孰为温柔敦厚之正?则必推陶、谢、阮、陈而杜公不得与焉矣。愚尝论文章之正变初不尽以繁简浓淡之外貌求之如“於穆清庙”“维清缉熙”《周颂》也而篇章极简古;“小球大球”“来享来王”《商颂》也而篇章橇畅达。夫值其当含蓄之时而徒事繁耨者非也;值其不能含蓄之时而故为敛抑者亦非也。故曰:“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不求与古人离而不能不离;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此古今文之总括也。不惟七言不能以此分界即五言体尚质实而《北征》、《奉先》、《咏怀》实继《二雅》而作温柔敦厚之旨所必归之者也。七言则不但《悲陈陶》、《哀江头》皆温柔敦厚也;即《长恨歌》、《连昌宫》、《望云骓》亦皆温柔敦厚之至者也;香山乐府亦皆温柔敦厚之至者也。然而渔洋先生方且矜矜持择於盛唐四十二家之间焚香鼓琴於陶、韦之际吾安敢旁赞一辞乎?昔唐文皇评右军书亦曰:“势似欹而反正。”然後人学其欹乎?抑学其正乎?夫他书勿论已《茧亭》篆势也岂其欹;夫他诗勿论已《丹青引》正声也岂其变!使渔洋选《三昧集》而专举杜之一篇固若乖其例也。吾则深测先生之意揣似焉而专举此一篇又奚不可之有? 渔洋先生不喜诗有龙虎铅汞气其於太白此等处亦微有别择焉。是故“蓬莱织女”、“例景潇湘”之篇吾未敢辄举之。先生又不喜多作刻画体物语其於昌黎《青笼寺》前半盖因“炎官火伞”等句微近色相而弗取也。是故《丽人行》後半之妙真三昧神境矣而前半有写物比拟之语吾亦未敢举之。至於《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後半一往不收之音尤为神妙。然而四如之调吾尚未揆先生意中何如矣? 先生又不喜诗中用经语。如杜公《槐叶冶淘》篇之类往往意弗善之。然至於“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於我如浮云”则是水中着盐点化之妙正三昧神理也。 此篇古今脍炙人口其临摹翻本则李献吉送刘大夏云:“九重移杨数召见夹城日高未下殿。英谋秘语人不知左右惟闻至尊羡。”此仅以貌非以神不待辨矣。近日朱竹郑篮云:“平山堂成蜀冈涌百里照耀连云榱。工师断扁一丈六观者叹息相瞠眙。斯须望见来至井水一斗研俞麋。由来能事枉独得笔纵字大随手为。观者仪不敢訾五加皮洒浮干鸱。”此段亦临皋此篇而不袭貌者矣。然“由来”句既滑弱似时文语“井水一斗”句最好“五加皮酒”亦但旁衬而已只剩得“斯须”二字有临摹之迹而相较何啻万千也?又近日查初白《庐山五老峰海绵歌》云:“背负碧落盖地圆尺吴寸楚飞鸟边。初看白缕生栖贤树杪薄胃兜罗绵。移时腾涌覆八挺四旁六幕一气连。滔滔滚滚浩浩然混沌何处分坤乾?”此段并不仿此篇而“移时”二字可以彷佛“斯须”二字之势矣。然又苦“六幕”与“八埏”究竟犯复而出之“柏梁体”以捷急取势亦非可与此篇并论者也。甚矣此事不得存一亳摹拟之见也。今由渔洋所讲三昧之理澄定观之原不使人稍存摹拟之见而既经拈取又诚恐学者执迹而寻也故为极言临摹之不易庶几其深造而自得之乎!然则千古以来此段神理竞无继踵者耶?曰:太史迁叙钜鹿之战至“当是时楚兵冠诸侯”一段後来实无第二则或以“昆阳屋瓦皆震”一段略可仿之。此篇中间一段是断不能仿者则或如东坡《凤翔八观》内《王维吴道手画》一扁略可乎?此亦不求合而自合之一验也。渔洋先生述其与友人论诗似亦即是此理?但於此篇专取“洗万古凡马空”一句於坡诗专取“笔所未到气已吞”一句则似欲於此二处各挈其浑括一语以为居要盖犹是时文家言也。且以东坡才力之富键於《石鼓》中间用力摹写亦何难直造昌黎堂室。然亦只得“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为昌黎未道而已着议论矣。焉能有“快剑蛟鼍”“鸾翔凤翥”一段光芒乎?此画家所谓笔虚笔实二议皆一亳勉强不得也。 ○欧阳文忠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身行不周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再和明妃曲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子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於事竞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束风当白嗟。 先生《香祖笔记》以“耳目所及”二句议论近腐与高季迪作同讥。而此篇却钞入《七言诗》者何也? 自严仪卿以不落言诠为诗家上乘渔洋力宗其说以为三昧在此;此其所见固超矣而亦有未可{既木}论者须相其气体神理也。况此篇“耳目所及”二句正是唱叹节族耳何尝是论乎?此乃真所谓不着一字之妙而何以云近腐耶?盖渔洋先生岂无一二未定之论;而後人奉为圭臬则失之矣。 欧阳公尝自言吾诗《庐山高》他人莫能惟李白能之;《明妃曲》後篇则李白亦不能惟杜甫能之;至《明姐曲》前篇则杜甫亦不能惟吾能之也。据此则欧公自以为前篇胜後篇矣。然二篇之妙皆非言诠所能及也。 ○苏东坡王维吴道子画【《凤翔八观》诗之第三】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只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於维也敛衽无闲言。 必合读其全篇而後“笔所未到气已吞”一句之妙乃见也。若但举此一句似尚非知言者。○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凤翔八观》之第四】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趼鲜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此曼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街其髭。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舆诘无言师? ○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 雨足谁言春麦短城坚不怕秋涛卷。日长惟有睡相宜半脱纱巾落纨扇。芳草不动当户长珍禽独下无人见。觉来身世都是梦坐久枕痕犹着面。城西忽报故人来急扫风轩炊麦饭。【徐州所出。】伏波论兵初矍铄中散谈仙更清远。南都从事亦学道不恤肠空夸脑满。问羊他日到金华应许相将游闻苑。【黄初平之兄寻其弟於金华山。】 此诗转以前半消纳後半是千古未有之奇格。 ○郭纶【纶本河西弓箭手屡战有功不赏。自黎州都监官满贫不能归。今权嘉州监税。】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聪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此在渔洋先生以为“羚羊挂角”之妙而东坡少年时特以无意偶然得之。 陈思王云:“素服开会滕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东坡亦云:“慷慨桓野王哀歌和清弹。揽衣起流涕始知使君贤。”然东坡却是无意中偶得之也。 ○黄山谷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波波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不特“山矾是弟梅是兄”是着色相语也;即“含香体素欲倾城”亦已是着色相语也。惟其用此等着色相语所以末二语更觉破空而行点睛飞去耳。此淮阴侯背水阵所谓:“此在兵法愿诸君不识”者也。或乃套袭其体物语以为工丽则笨伯矣。山谷《浯溪碑诗》:“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此乃字字沈痛不作佩玉琼琚之词观也明矣。然而平生半世玩赏拓本即一二文士亦孰不咀其词句者?则於次山文字一段正面究竟未能消却也。故於此下用推宕之笔出之曰:“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此“琼琚词”三字乃掷笔天外粉碎虚空矣正与此篇末句妙处相似;此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渔洋先生深知“羚羊挂角”之旨是以能赏此篇之妙。而其於《浯溪碑诗》亦云:“道州刺史昔漫叟振笔大放琼琚词。”直以“琼琚词”三字作正面呆用犹之其作《甘泉未央瓦诗》云:“兄视羽阳弟铜雀。”亦即将此诗语作正面用者皆非先生之真境学者所当分别观之者也。 杜诗:“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此在江畔步行特为寻花而出所以颠狂被花恼也;今乃静中欣然会心似无被花恼之讥矣而孰知坐对乃真犯此病哉?此其所以卷却前半消纳通身也。愈见前半之粘愈见末句之脱。 ○简履中南玉 镇江亭上一樽酒山自白云江自横。李侯短褐有长处不与俗物同条生。经术貂蝉续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鸣。古来寨士但守节夜夜抱关听五更。 凡山谷诗实处即其空处粘处即其脱处而此较之东坡《粱左藏》、《郭纶》等篇更为易见耳。 凡诗取料处皆即其见神韵处也亦不但山谷如此。○晁具茨送一上人还滁州琅琊山 上人法一朝过我问我作诗三昧门。我闻大士入词海不起宴坐澄心源。禅波洞澈百渊底法水荡涤诸尘根。迅流速度超鬼国到岸舍筏登昆仑。无边草木悉妙药一切禽鸟皆能言。化身八万四千臂神通转物如乾坤。山河大地悉自说是身口意初不喧。世间何事无妙理?悟处不独非风幡。群鹅转颈感王子佳人舞剑惊公孙。风飘素练有飞势雨注破屋空留痕。惜哉数子枉元解但令笔画空腾骞。君看琅琊酿泉上醉翁妙语今犹存。向来溪壑不改色青嶂尚属僧家缘。【集本此下云:“君行到此知此意辨才第二交中尊。西江一口尽可吸云梦八九何劳吞。他年一办炉中香此老与有法乳恩。”六句盖渔洋删之。凡此害所选诗原木某处尚有几句经渔洋所删者皆应照此详注於下今举此以当发凡。】 此篇可作渔洋先生《三昧集》总序。 具茨诗自不能居无咎之上。渔洋乃谓一鳞片甲高出无咎者专指此一篇言之耳。 大约渔洋所说三昧之理不宜於道家铅汞语而宜於禅家语;然又不尽是如此此所在乎善参活句者矣。 三昧有山水语有禅悦语有边塞语要之其理则一也。即如放翁“大梁二月杏花开”一篇亦渔洋所谓三昧也。渔洋先生极不喜诗作大尽致语所以於唐人不喜白公甚至戒初学不可轻看白诗;此虽太过之言亦实即其三昧之所以为三昧也。若放翁则全以淋漓尽致为能事而渔洋未尝不於放翁有取焉者此义是也。 ○无遗山湘夫人咏 木兰芙蓉满芳洲白云飞来北渚游。千秋万岁帝乡远云来云去空悠悠。秋风秋月沅江渡波上塞烟引轻素。九疑山高猿夜啼竹枝无声堕残露。 苏、黄之後放翁、遗山二家并骋词场而遗山更为高秀。若夫三昧之旨则二家未免稍矣。然祝後来之吴立夫、杨铁压、王梧溪诸家则已为深厚矣。略举一篇以印证渔洋法乳要亦於神骨辨之。 渔洋先生平生追摹元遗山只在“<昔隹>山寒贪泰和年”一句此一三昧之发凡也。 渔洋尝举昔人所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不及“︳谟定命远猷辰告”此理谁能喻之!○虞道园昴画马 亿昔从公侍书殿天闲过目如飞电。池边尽有吮毫人神骏谁能夸独擅?公今骑鲸隘九州人间空复看骅骝。惟应驭气可相遂黄竹雪深千万秋。 杜诗:“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此用其语意而更翻出下二句来是从骅骊二字又得路也。 似是“驭气”承“骑鲸”“黄竹”承“驿骝”而要之浑沦不可凑泊也。 寻常故实一人道园手则深厚无际;盖所开於读书者深矣。南宋已後程学、苏学百家融液而归於静深澄潜者道园一人而已。○题柯敬仲画 予先世居隆州州治之後山。石室翁守郡时隆为陵州。州事简时来就吾家拾故纸背作茅闲竹木之属所得颇多。吾幼时尚收得数纸今亦亡之。丹邱生用法作竹木而坡石过之。近又以新意作墨花甚妙。从子悦有眉山学官之行邱为作此予爱而赋之。 昔者老可守陵州守居北山吾故邱。太守时来看山雨每画纸背成沧洲。老蒲松烟色过重挥霍阴崖交剑矛。百年离乱亡故物敞筐江南谁复收?新图箕管枝叶修使我不乐思昔侯。碧鸡祠前杜鹃叫玉女井上丛篁幽。棠梨树高青子落碧花翠蔓萦牵牛。扬雄无家不归老螨蛸蟋蟀寒相求。丹邱先生东海客何以见我空山秋。萧条破墨作清润残质刊落精英留。陂陀重复分细草山石萦纡生乱流。眉山学官莫厌冷言归故乡非远漩。石田茅屋傥可得万里欲上东吴舟。百花潭深涩新锦持报以比珊瑚钩。 渔洋读道园诗但举“青山一发是江南”一句尚不若此篇句句是三昧也。○题滦阳胡氏雪溪卷 去年予与侍御史马公同被召出居庸未尽东折入马家瓮望缙山度龙门百折之水登色泽岭过黑谷至於沙岭乃还。道中奇峰秀石杂以嘉木香草辇道行其中。予二人按峦徐行相谓颇似越中但非扁舟耳。适雨过流潦如奔泉则亦不甚相远。郭熙《画记》言:“画山水数百里间必有精神聚处乃足记散地不足书。”此曲折有可观惜不舍郭生见之!滦阳胡太祝乃以雪溪自号岂且所见与予二人同乎?然滦水未秋冰已坚寻常已不可舟况雪时耶?当具溪意云尔!因为赋诗云: 平沙积雪阴山道射虎残年不知老。岂识船如天上坐?翠竹为帷树为葆。昔乞镜湖苦不早白发如丝照清潦。他年此地若相逢应著渔蓑脱貂帽。 末句乃翼雪溪也。“脱貂帽”卷却前半所以必合其序读之乃知诗之顿挫。○为汪华玉题所藏长江万鸦图 云巢幽人爱江渚抽思挥毫写横素。波澜不惊潦水尽秋气晶蝗绝烟雾。征帆去掉不相袭岸曲洲旋总堪赋。弧村城市仅如蚁百丈牵江直如缕。萧萧木叶洞庭波历历晴川汉阳树。蒹葭宿雁天欲霜丛辈塞鸦日云莫。就中楼殿何王官?想见华年贮歌舞。丹青倒景骇灵怪粉黛含情怨幽阻。青春游子澹【一作忄詹】忘归白日冷风帐中语。人间遗迹何足留?最惜精思堕尘土。郭熙平远无散地小米苍茫托天趋。钴锋戟不破墨刻画晶荧昔谁苦?渤海细书艺文草精绝戈波绝冈互。南唐後主万鸦图点点晨光动毛羽。昔年曾见今目昏虽复逢之亦难视。汪侯此卷出故家相示摩挲极愁予。香奁犀轴见者稀漫录余情示来许。 此乃真神韵也。严仪卿所谓:“空中之昔相中之色水中之月。”欲何尝不从宾地托出?○题黄都事仲纲山居溪阁二首 出山作官十载余聊托笔墨怀幽居。连云一一列眉黛细雨往往逢樵渔。邻家父老每载洒隔屋弟兄皆读书。我久居山不待画独念稚子扶犁钮。 阁前流水秋愈深故人东来还见寻。方舟直过彭蠡泽把钓坐对香炉岑。云中烟树差可辨江上乡开谁与吟?我欲芳蔺寄远者日义天际多轻阴。 《在朝藁赋程以文竹雨山房》二首:“春雨过山竹幽泉远舍鸣。燕泥书帙晚鱼浪钓丝晴。奉席从孙子连床总弟兄。旧闻林下叟读《易》到天明。”“游子闻春雨思亲望故园。竹间开儿席花底注山尊。累世书连屋频年稻满村。卜邻淳朴地绝学欲重论。”此虽近体视此二首之神韵出者似微有间然。附录之以见道园根板读书深意。夫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要以朴学为归耳岂仅於“羚羊挂角”之悟而已?方纲在江西日与学侣研寻山谷、道园二先生得力之所以然因以谷园名其书屋。举山谷二言曰:“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今虽仅为渔洋偶拈三昧仍日三斯义云尔。庚戌九月十八日灯下记。渔洋先生拈取三昧盖专在王、孟一派与道园之深诣木不同调;然其录道园诗则能知道园者矣。即此具见渔洋诗眼之不可及。 ○吴渊颖次韵傅适道虎陂闸舟中 少年醉唱邯郸曲惟有垂杨夹堤绿。夜来谁弄焦尾琴?弹作东风雉登木。虎陂闸里水生烟荆门山头星照船。争似扬州春十里?一双鸾信待君传。 渊领集渔洋少时所服膺者。取材极博而肌理稍{分鹿}。其雄秀天然处则亦渔洋所谓三昧者也。○附录方纲渔洋诗髓论 予来山东亟与学人举渔洋论诗精诣而其间有不得不剖析者。盖昔之推渔洋者太过而今之毅渔洋者又太甚;二者相权则无甯过推之矣。其过推者盖由未识渔洋心眼造微处故称引徒博而不衷於所安;其实渔洋固未尝必以李、杜自任也。昨以《三眯集》不录韦、柳而五言不钞王、孟欲观齐、鲁士人所得乃竟有援赵秋谷语疑渔洋之选未当者此则大不可也。诗者忠孝而已矣温柔敦厚而已矣性情之事也。秋谷之论诗其与渔洋孰正执畸姑无辨;第其意在於渔洋而已使学人由此长傲而启矜焉。性情之谓何?温柔敦厚之谓何?愚所以不敢不辨也。客曰:“渔洋自言与海内论诗得髓者惟一吴天章耳。所谓诗髓者非太白耶?”予应之曰:“果如是是以目论矣。莲洋之诗正在兴象超诣此亦三昧之真境也岂必执以为学李哉?渔洋平生於後超之秀特取二人;曰莲洋曰丹壑。皆举其兴象言之而深处抑更有在也。”客曰:“子言诗於齐、鲁则沧溟、华泉其诗髓所系欤?”曰:“是有辨也。华泉专以绝句与信阳、北地争胜毫厘;而沧溟学杜虽接何、李然五言诗初不钞及之而特以徐、高并录者此渔洋之深意也。”客曰:“子窥渔洋之意於遗山、道园何如?”曰:“卓哉渔洋之识也!盖平生职志在遗山而於道园尤能得其微意。其论少陵曰:‘子美与孟襄阳不同调而能真知之。’故渔洋与道园不同调而亦能真知之;与山谷亦不同调而能真知之视竹之议黄诗者何如矣!”客曰:“所安、深裹若何?”曰:“先生於元不推杨而推吴者犹之高视《长庆集》耳。陈所安之於道园奚能并论乎?此则不必以初唐专取短章为疑矣。”客曰:“然则於苏若何?”曰:“苏律可以捕李之阀而先生置之然於《郭纶》一篇遂以为司空王官之遗也。是又先生别具神理云尔。”客曰:“然则推是以言杜可乎?”曰:“愚固尝极言三昧不录李、社之故矣此愚所不敢质言者也。然而社之神理亦惟渔洋能识之。善夫玉溪之言诗也曰:‘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元相亦云:‘铺陈终始排此声律。’而遗山顾诋其之者此亦渔洋不求备之说也。至於严沧浪之论诗上接王官遗意先生盖亦偶借之非直以此千{既木}载诗家也。而秋谷第援冯氏以为辞者。岂且非矜气之过乎?二李言格调而先生言神韵;格调化而为神韵则干汇万状皆归大冶而岂伤於执一乎?渔洋於五言言陶、谢言专、柳而於七言乃言《史》、《汉》。昔东擦亦教人熟读《三百篇》及《楚骚》耳。然则由渔洋之精诣可以理性情可以穷经史此正是读书汲古之蕴昧。而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者乃专对貌为唐贤之滞迹者贡之。其钞五七言则《三百篇》之正路也;其选《万首绝句》则乐府之息壤也;其《三眯十选》则《十笺》之发凡也。学者及此时熟复先生言诗之所以然而加以精密考订之功从此充实涵养适於大道殆庶几矣!其仅执选以为学先生与夫执一端以议先生者厥失均也。愚将综理《池北》、《石帆》卷目析而究之。”

 

 

 2014-10-16 00:03 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