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1)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自青春期开始,雄激素分泌增加,促使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育,促进阴毛、腋毛的生长。但雄激素过多会对雌激素产生拮抗作用,可减缓子宫及其内膜的生长及增殖,抑制阴道上皮的增生和角化。长期使用雄激素,可出现男性化的表现。 2)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雄激素能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并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的增生。在性成熟期前,促使长骨骨基质生长和钙的保留;性成熟后可导致骨骺的关闭,使生长停止。可促进肾远曲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而引起水肿。雄激素还能使基础代谢率增加。 甾体激素的作用机制游离型甾体激素分子量小,具有脂溶性,可透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内,与特异受体结合,使后者在结构上发生构象变化,从而成为有活性的分子,再与特定基因上的应答元件结合,发挥激活或抑制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目的基因被激活后.RNA聚合酶转录遗传信息,形成前信使核糖核酶,经剪切为mRNA后进入胞浆,在核糖体上翻译成基因编码的蛋白,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 (四)卵巢分泌的多肽激素 卵巢除分泌甾体激素外,还分泌一些多肽激素和生长因子。 1.抑制素(inhibin)、激活素(activin)、卵泡抑制素(follistatin) 卵巢颗粒细胞分泌2种抑制素(抑制素A和抑制素B)、3种激活素(激活素A、激活素B和激活素AB)。这些多肽激素对垂体FSH的合成和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并在卵巢局部调节卵泡膜细胞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 2.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调节细胞增生和分化的多肽物质,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生物效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_like growth factor,I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l—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等生长因子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参与卵泡生长发育的调节。第四节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周期使女性生殖器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尤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最为显著。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不受月经周期中卵巢激素变化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月经期坏死脱落。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3期: (1)增生期(proliferative phase):月经周期的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在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增生期又分早、中、晚期3期。 1)增生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内膜的增生与修复在月经期即已开始。此期内膜较薄,仅1~2min。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壁薄。 2)增生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此期特征是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增多、增长,呈弯曲形;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象。3)增生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此期内膜增厚至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上皮仍继续生长,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形成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水肿明显,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 (2)分泌期(secretory phase):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3期。 1)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的小泡,称核下空泡,为分泌早期的组织学特征。 2)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裂,细胞内的糖原排入腺腔称顶浆分泌。此期间质高度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3)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子宫内膜增厚呈海绵状。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此期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管腔也扩张。 (3)月经期:月经周期第l~4日。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内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前列腺素能刺激子宫肌层收缩而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受损缺血的坏死组织面积逐渐扩大。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使组织坏死剥脱。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2.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排卵前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产生酸性粘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AMPS)。AMPS在间质中浓缩聚合,成为内膜间质的基础物质.对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其血管壁起支架作用。排卵后孕激素抑制AMPs的生成和聚合,并促使其降解,致使子宫内膜粘稠的基质减少,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营养及代谢产物的交换,有利于孕卵的着床及发育。 在子宫内膜溶酶体中含有各种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j3一葡萄糖醛酸酶等,能使蛋白、核酸和粘多糖分解。雌、孕激素能促进这些水解酶的合成。由于孕酮具有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这些水解酶平时贮存在溶酶体内,不具活性。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黄体经一定时间后萎缩,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影响子宫内膜的代谢,对组织有破坏作用,因而造成内膜的剥脱和出血。 月经来潮前,子宫内膜组织缺血、坏死、释放前列腺素F。。和内皮素一1等血管收缩因子,使子宫血管和肌层节律性收缩,进而导致内膜功能层迅速缺血坏死、崩解脱落。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阴道粘膜的周期性变化在月经周期中,阴道粘膜呈现周期性改变,这种改变在阴道上段最明显。 。 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为中层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出现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明显。细胞内富有糖原,糖原经寄生在阴道内的阴道杆菌分解而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酸度,可以防止致病菌的繁殖。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主要为表层细胞脱落。临床上常借助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雌激素水平和有无排卵。 2.官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在卵巢性激素的影响下,宫颈腺细胞分泌粘液,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周期性改变。月经净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宫颈管分泌的粘液量很少。雌激素可刺激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随着雌激素水平不断提高,至排卵期粘液分泌量增加,粘液稀薄、透明,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若将粘液作涂片检查,干燥后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日开始出现,到排卵期最为清晰而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粘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粘稠而浑浊,拉丝度差,易断裂。涂片检查时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临床上根据宫颈粘液检查,可了解卵巢功能。 宫颈粘液是含有糖蛋白、血浆蛋白、氯化钠和水分的水凝胶。宫颈粘液中的氯化钠含量,在月经前后,仅占粘液干重的2%~20%;而在排卵期则为粘液干重的40%~70%。由于粘液是等渗的,氯化钠比例的增加势必导致水分亦相应增加,故排卵期的宫颈粘液稀薄而量多。宫颈粘液中的糖蛋白排列成网状。近排卵时,在雌激素影响下网眼变大。 根据上述变化,可见排卵期宫颈粘液最适宜精子通过。雌、孕激素的作用使宫颈在月经周期中对精子穿透发挥着生物阀作用。 3.输卯管的周期性变化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形态和功能两方面。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体积增大;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为卵子提供运输和种植前的营养物质。雌激素还促进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孕激素则能增加输卵管的收缩速度。减少输卯管的收缩频率。孕激素与雌激素间有许多制约的作用,孕激素可抑制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减低分泌细胞分泌粘液的功能。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的正常运行。 第五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下丘脑分泌GnRH,通过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调控卵巢功能。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对下丘脑一垂体又有反馈调节作用。下丘脑、垂体与卵巢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图3—4),称为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hypothalam—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除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之间的相互调节外,HP()A的神经内分泌活动还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调控。其他内分泌腺和月经周期的调节亦有关系。 (一)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分泌的GnRH是一种十肽激素,直接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腺垂体,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GnRH分泌呈脉冲式,脉冲间隔为60~90分钟,但可因其他条件而变动。 下丘脑是HPOA的启动中心,GnRH的分泌受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性激素的反馈调节,包括起促进作用的正反馈和起抑制作用的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包括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长反馈是指卵巢分泌到循环中的性激素的反馈作用;短反馈是指垂体激素对下丘脑GnRH分泌的负反馈;超短反馈是指GnRH对其本身合成的抑制。另外,来自更高神经中枢的神经递质也影响下丘脑GnRH的分泌,如中枢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可刺激GnRH分泌增加;5一羟色胺与β内啡肽可抑制GnRH分泌。 (二)腺垂体生殖激素腺垂体(垂体前叶)分泌的直接与生殖调节有关的激素有促性腺激素和催乳激素。 1.促性腺激素 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两者均由腺垂体的促性腺激素细胞所分泌,对GnRH的脉冲式刺激起反应,亦呈脉冲式分泌。FSH和LH均是糖蛋白,含α和β亚基。它们的a亚基相同,』3亚基的结构不同,后者决定了它们与性腺效应细胞受体结合的特异性。 2.催乳激素(prolactin,PRL) PRL是由19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由腺垂体的催乳细胞分泌,具有促进乳汁合成功能。催乳激素的产生主要受下丘脑分泌的催乳激素抑制因子(prolactin inhibiting factor,PIF)的抑制性控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也能刺激催乳激素的分泌。 (三)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 卵巢性激素对下丘脑GnRH和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具有反馈作用。小剂量雌激素对下丘脑产生负反馈,抑制GnRH的分泌,减少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在卵泡期,随着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负反馈作用加强,垂体释放FSH受到抑制,循环中FSH水平下降。而大剂量雌激素既可产生正反馈又可产生负反馈作用。排卵前,卵泡发育成熟,大量分泌雌激素,刺激下丘脑GnRH和垂体LH、FSH大量释放,形成排卵前LH、FSH峰。排卵后,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明显升高,两者联合作用,FSH和I.H的合成和分泌又受到抑制。 (四)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图3—5) 1.卵泡期在前次月经周期的卵巢黄体萎缩后,雌孕激素水平降至最低,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抑制解除,下丘脑又开始分泌GnRH,使垂体FSH分泌增加,促使卵泡逐渐发育,在少量LH的协同作用下,卵泡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随着雌激素逐渐增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增强,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使垂体FSH分泌减少。随着优势卵泡逐渐发育成熟. 雌激素出现高峰,对下丘脑产生正反馈作用,促使垂体释放大量LH,出现高峰,FSH同时亦形成一个较低的峰,大量的LH与一定量FSH协同作用,使成熟卵泡排卵。 2.黄体期排卵后,循环中LH和FSH均急速下降.在少量LH及FSH作用下,黄体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黄体主要分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黄体也分泌雌激素,排卵后雌激素高峰即来自成熟黄体的分泌。由于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共同的负反馈作用,垂体分泌的LH及FSH相应减少,黄体开始萎缩,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也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性激素支持,发生坏死、脱落从而月经来潮。孕激素、雌激素和抑制素A的减少解除了对下丘脑、垂体的负反馈抑制,FSH、LH分泌增加,卵泡开始发育,下一个月经周期又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 总之,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调节着正常月经周期。月经周期还受外界环境、精神因素及体液的影响,大脑皮质也参与生殖内分泌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之问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引起卵巢功能紊乱,导致月经失调。 第六节 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HPOA也受其他内分泌腺功能的影响,如甲状腺、肾上腺及胰腺的功能异常,均可导致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一)甲状腺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thyroxine,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xine,T3)不仅参与机体各种物质的新陈代谢,还对性腺的发育成熟、维持正常月经和生殖功能具有重要影响。青春期以前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有性发育障碍,使青春期延迟。青春期则出现月经失调。临床表现月经过少、稀发,甚至闭经。病人多合并不孕,自然流产和畸胎发生率增加。甲状腺功能轻度亢进时甲状腺素分泌与释放增加,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临床表现月经过多、过频,甚至发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当甲状腺功能亢进进一步加重时,甾体激素的分泌、释放及代谢等过程受到抑制,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月经减少,甚至闭经。 (二)肾上腺肾上腺不仅具有合成和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的功能,还能合成和分泌少量雄激素和极微量雌激素、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是女性雄激素的主要来源。少量雄激素为正常妇女的阴毛、腋毛、肌肉和全身发育所必需的。若雄激素分泌过多,可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并对抗雌激素,使卵巢功能受到抑制而出现闭经,甚至男性化表现。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I adrenal hyperplasia,CAH)患者由于存在2 l一羟化酶缺陷,导致皮质激素合成不足,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代偿性增加,促使肾上腺皮质网状带雄激素分泌过多,临床上导致女性假两性畸形或女性男性化的表现。 (三)胰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仅参与糖代谢.而且对维持正常的卵巢功能有重要影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卵巢功能低下。在胰岛素拮抗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过多的胰岛素将促进卵巢产生过多雄激素。从而发生高雄激素血症,导致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
|
来自: 昵称21688826 > 《性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