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痢疾

 大林木森 2015-01-25
積熱在中,或為外感風寒所閉,或為飲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氣不得舒伸,逼迫於下,裏急而後重也。所以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若日久脾虛者,清而補之;氣虛下陷者,升而提之。若邪熱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啟之;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腎必受傷,不為溫煖元陽,誤事者眾矣。
升麻葛根湯
治陽明表熱下利,兼治痘疹初發。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炙。
柯韻伯曰:「此為陽明初病,解表和裏之劑,可用以散表熱,亦可用以治裏虛,一方而兩擅其長也。《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也。』下利正是胃實之兆,故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仲景製葛根湯以表散之,是從陰引陽法,此方即倣其義,去薑、桂之辛熱,以升麻代麻黃,便是陽明表劑而非太陽表劑矣。葛根稟性甘涼,可以散表實,協升麻以上升,則使清陽達上而濁陰降下可知。芍藥收斂陰精,甘草緩急和裏,則下利自止可知。治裏仍用表藥者,以表實下利而非裏實故也。痘疹自裏達表,出於少陰而發於太陽,初起則內外皆熱,故亦宜於涼散耳。」
白朮湯
治飧泄食不化而出清穀,用溫固升清之法。
白朮土炒、厚朴薑汁炒、當歸去苗、龍骨煅、艾葉炒熟。
經言:「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是清濁交錯矣。白朮健脾消穀。厚朴平胃散結。即《傷寒論》下焦利從胃主治之義。龍骨止下利,固太腸之脫。艾葉,震亨謂其入藥服則氣上行,時珍曰:「轉肅殺之氣為融和,能回垂絕之元陽。」當歸病因熱而轉生清者,血分必傷,用以調血也。
芍藥湯
治滯下赤白便膿血後重諸證。
芍藥、當歸、黃連、檳榔、木香、甘草、肉桂、黃芩。服痢不減加大黃。
羅東逸曰:「本方註云:『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夫滯下本太陰病,長夏令行,土潤溽暑,太陰本虛,暑濕不攘,土濕則木鬱,木鬱則傷土。太陰失健運,少陽失疏達,及飲食失節不化,至秋金收令行,火用不宣,鬱蒸之久而滯下之症作矣。是始為暑傷氣,繼為氣傷血,因而為白,為赤,為兼赤白,下迫窘急,腐穢不去,以成後重。方以芍、草為君,用甲己化土法,先調脾,即於土中升木,顧濕熱必傷大腸,黃連燥濕清熱厚腸胃,黃芩清大腸火為臣。久積必中氣逆滯,疏滯以木香,下逆以檳榔。當歸和氣血為佐。桂補命門實土母,反佐溫而行之,恐芩連之勝令也。斯少陽達,太陰運矣。若大實痛者,用仲景芍藥湯加大黃法,以蕩腐穢無留行矣。是方允為滯下本方也。」
治痢散(程鍾齡製)
專治痢疾初起,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查炒、陳松蘿茶。本方如川連尤效。
方用葛根為君,鼓舞胃氣上行也。陳茶、苦參為臣,清濕熱也。麥芽、山查為佐,消宿食也。赤芍、陳皮為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加黃連者,厚腸胃也。
補胃湯(黃錦芳製)
治除中,胃陽空虛,思食自救,凡病痢之後都有是症。
山藥炒、扁豆炒、甘草炙、飴糖。
胃陰空虛,仲景謂其胃虛本不能食,反能食者為除中,此即中氣將除之謂。若複進用苦寒,則胃已虛而成莫治之症。此方重用山藥、扁豆能養胃陰,炙草、飴糖能復脾陽,但用稼穡作甘之旨,如是則中氣建矣。
溫六丸
治白痢。
滑石、甘草、乾薑。
滑石、甘草,益元散也。白痢非寒,因熱傷氣分耳。滑石淡而寒,清六腑之熱。甘草平而甘,調五臟之氣。故可以益元氣。今加乾薑之辛溫,則胃氣調而臟腑各得其宜矣。有加紅麴五錢,名清六丸,治赤痢,並可治傷暑水瀉,同此義也。
樸黃丸
治痢疾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拾貳兩、大黃酒蒸貳拾兩、廣木香四兩。荷葉水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小兒一錢,開水下。
大黃味苦下洩,則閉者通。厚朴苦溫,苦可以泄溫,可以行。木香辛溫益胃。陳皮苦辛調氣。
導氣湯
治氣痢初起,下白後重甚者。
木香、檳榔、川連、大黃、黃芩、枳殼、芍藥、當歸。
下白後重,此氣痢也。調氣而後重自除,故用木香、檳榔、枳殼。用芩、連、大黃以清氣分之火。芍藥、當歸以補血分之傷,則氣血和平而痢痊矣。
桃仁承氣湯
治熱邪內蓄,血不得行,腹痛甚者。
桃仁、桂枝、大黃酒浸、芒硝、甘草。
桃仁承氣治太陽熱結解而血復結於少陽樞紐間者,必攻血通陰,乃得陰氣上承。大黃、芒硝、甘草本皆入血之品,必主之以桃仁直達血所,攻其急結,仍佐桂枝泄太陽隨經之餘熱,內外分解,庶血結無留戀之處矣。
開噤散
治嘔逆,食不入,虛人久痢用此。
人參、黃連薑汁炒、石菖蒲、丹參、茯苓、陳皮、石蓮子去殼、冬瓜仁去殼、荷葉蒂、陳米。
書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大腸為庚金之府,心火乘之則津液化成膿血,痛而下痢矣。主以黃連,寒以清火,苦以洩熱。人參、陳米益氣甦胃。腸胃屬手足陽明經,石菖蒲辛溫為陽,陽充則腸胃溫也。石蓮子甘平益脾。荷葉蒂芳香,升發胃中陽氣。茯苓、陳皮和中。丹參氣寒則清熱,味苦則燥濕。冬瓜子甘平,主療腸毒。
真人養臟湯
治瀉痢日久,赤白已盡,虛寒脫肛,亦治赤白下痢,臍腹疼痛。
人參、白朮土炒、白芍炒、肉桂、訶子煨、生甘草、罌粟殼去蒂蜜炙、肉荳蔻麵裹煨、木香。藏寒甚加附子。
此手足陽明藥也。脫肛由於虛寒,故用參、朮、甘草以補其虛,肉桂、肉蔻以祛其寒,木香溫以調氣,芍藥酸以收斂,訶子、罌殼則濇以止脫也。
黃金湯(汪蘊谷製)
解疫毒而救胃氣。
黃土五錢、扁豆炒四錢、穀芽貳錢、茯苓一錢、黑豆三錢、生甘草八分、炒白芍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五穀蟲炒研貳錢、生薑三片、扁豆花十枝。體實受邪者,加黃連一味。
黑豆、銀花解毒。甘草、白芍理太陰腹痛。茯苓、扁豆醒脾開胃。穀芽消滯和中。扁豆花清暑。黃土治洩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痛。五穀蟲止毒痢,且藉其穢以入大腸。生薑暢胃口而下食。是方可云寓平淡於神奇矣。
人參八味湯
治陰盛格陽,內真寒而外現假熱。宜反佐從治,俾虛陽斂而陰寒現,真元復而外邪退矣。
熟地、山藥炒、茯苓、人參、丹皮、萸肉、附子、肉桂、澤瀉。
痢症體虛,餘邪不下,虛陽不斂者,宜八味地黃湯加人參,以復真元。蓋虛寒體受邪,則為虛寒痢也。
回陽救急湯
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慄,四肢厥逆,引衣自蓋,踡臥沉重,腹痛吐瀉,口中不渴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沬或無脈,或脈沉遲無力。
熟附子、乾薑、肉桂、人參、白朮土炒、茯苓、半夏炒、陳皮、甘草炙、五味子,加薑煎。無脈加豬膽汁。嘔吐加薑汁。吐涎沬加吳萸。
此足三陰藥也。寒中三陰,陰盛則陽微,故以附子、薑、桂辛熱之藥,袪其陰寒,而以六君溫補之藥,助其陽氣。五味合人參可以生脈。入麝三厘者,通其竅也。
戰慄有屬陰者,陽微陰勝,邪氣內爭而正不勝,故心寒足踡,鼓頜厥冷,而一身戰搖也。有屬陽者,真陽來復,正氣鼓動,外爭而勝,故身為振搖,遂大汗以解也。
胃關煎
治脾腎虛寒作瀉,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證。
熟地、甘草炙、山藥炒、白朮土炒、吳萸炒、扁豆炒、乾薑。
熟地補陰養津液。白朮、山藥健脾而止痢。扁豆和脾。炙草緩中。乾薑溫脾中之濕。吳萸煖下焦之陽。此脾腎交治也。
收陰養胃煎(黃錦芳製)
治痢陰已受傷,日夜煩躁,口渴唇紅,脈細而數。
人參、烏梅、麥冬、白芍炒、山藥、製首鳥、伏龍肝、粳米。
六陰皆虛,非用純陰,不能以救其逆。人參、麥冬、粳米甘以生津。烏梅酸以止渴。首烏、白芍、山藥毓陰以除煩躁。伏龍肝去濕。如是則胃陰旺而真元復矣。
調胃承氣湯
治陽明證口渴便秘,譫語腹滿,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大黃酒浸、甘草炙、芒硝。
調胃承氣者,以甘草緩大黃、芒硝,留中泄熱,故曰調胃。非惡硝、黃傷胃而用甘草也。泄盡胃中無形結熱,而陰氣亦得上承,故亦曰承氣。其義亦用制勝,甘草制芒硝,甘勝鹹也。芒硝制大黃,鹹勝苦也。去枳實、厚朴者,熱邪結胃劫津,恐辛燥重劫胃津也。
白頭翁湯
治厥陰熱利下重,渴欲飲水者。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白頭翁湯治厥陰熱利後重者,太陰、少陰下利屬寒,惟厥陰下利主熱,以厥陰司相火也。故以白頭翁涼陽明血分之熱。秦皮收厥陰之濕。黃連勝中焦之熱。黃柏燥下焦之濕。四者皆味苦性寒,直入下焦,堅陰止利。
柯韻伯曰:「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是藏有寒也。自利渴者屬少陰,以下焦虛寒,津液不升,故引水自救也。惟厥陰下利屬於熱,以厥陰主肝而司相火,肝旺則氣上撞心,火鬱則熱利下重,濕熱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內經》云:『暴注下迫者』是矣。脈沉為在裏,弦為肝脈,是木鬱之徵也。渴欲飲水,厥陰病則消渴也。白頭翁臨風偏靜,長於驅風,用為君者,以厥陰風木風動則木搖而火旺,欲平走竅之人,必定搖動之風。秦皮木小岑高,得清陽上升之象,為臣,是木鬱達之,所以遂其發陳之性也。黃連瀉君火,可除上焦之渴,是苦以發之。黃柏瀉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堅之也。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升陽散火,是謂下者舉之,寒因熱用法。久利則用鳥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