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练成棚劲,要注意三种弊病。第一是妄用力,这个不用细说了,练太极的人都知道要放松,不能用蛮力,话虽这样说,但和人一搭手往往喜欢出力,输了还好说,万一赢了便沾沾自喜以为得劲。第二是打拳轻飘飘,为了松而松,浑身没劲,一和人搭手就摇来晃去,别人一用力,要么被推出,要么落入第一种病。这两种相信大家没有争议吧,但是下面要说的第三种才是真正危险的病,因为这种病往往被认为是正确的练法,我称之为‘松重’(zhong),具体表现是‘气沉丹田’甚至‘气沉脚底’,自诩为‘根劲’,全身放松,将重量下沉,与人推手时喜欢将来劲引入脚下,有的人喜欢‘沉肩坠肘’,把肩膀沉得很厉害,认为这样能把劲沉到手上,此类人推手最怕‘走’,因为太松了,松的‘重’了导致转动不灵,对付此类推手不用推,就像正常走路一样往对方身上走就行,对方必非丢即顶,此类练法的理论是‘立木千斤’,想用身体骨架结构支撑住来力,殊不知不动还好,真要是在高速的动态中,根本没机会去摆出理想的骨架结构来。上述三种弊病虽表现不同,但从根上说就是没找到‘中’:用蛮力的外实内虚,轻飘飘的上实下虚,松重的上虚下实。真正找到中的人,应该是外虚内实,‘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描述了太极三层功夫:’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 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 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可见太极练的是轻灵,’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这里扯句闲话,看前人拳谱看的是什么?拳谱不是教你怎么练,而是告诉你,练成了是什么感觉,万万不可以此为纲,强行附会。要达到’轻灵‘,就要’提起‘,怎么提起?用脊柱。太极拳论说了’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这是一句很难得的练法口诀,一定要放在一起,必须顶劲和沉气同时做到。那位朋友问,你不是说练脊柱吗?对了,大家说头顶和丹田的联系是什么?就是脊柱。’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是一对矛盾力,同时作用就是为了锻炼周身最有力的部位:脊柱。虚灵顶劲虽是讲的头顶,但其实是为了提起双脚;气沉丹田虽然说的是丹田,其实是放松上身。同时有了这一对矛盾力,才能分了阴阳,才迈出了练出棚劲的第一步。下面介绍最初级练法:站桩,我要介绍的桩法是我根据传统太极和形意的桩法自己组合的,感觉很适合我,大家看了以后可以先尝试一下,根据我局介绍的原理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桩法。 提起站桩,有人说了,站桩是为了练腿部力量的。我说你不要小看站桩,不是那么简单。可以练腿部力量,但不是内家的练法。首先讲一下站桩的原则:我喜欢站五五开,既两脚平分体重,但这不是说外形,而是说两脚的感觉要一致,平分体重也不是说两腿支撑全身,相反,两脚要’提起‘,提到哪里?提到丹田,也就是脊柱末端,如何提起?头顶领劲,微微内收下颌即可,大腿根内缩,两腿不能感到沉重,体重放到丹田,不管你站得高低,两脚越轻越好(开始练站高点),像冰上走路,脚上一重就要摔倒。这是下身,上身两肩内缩,这里说的肩胯内缩乃是意,不要做成萎缩的样子,把肩膀胳膊放在脊柱上,准确说放在丹田上,丹田微微下坐如坐高凳,不要太低,下坐的时候注意两腿不要吃力。感觉就是手足的大筋抽住,附着在脊柱上,头顶和丹田要能互相感知,不管站多久腿不能累(很重要!)。这时候,如果有个起重机忽然抓住你的身体提离地面,手脚的姿势不能改变,你能维持这个姿势不是你用力hold住了,而是劲力都在脊柱,你的手脚只是摆个样子。头顶上顶,丹田下沉,拉开脊柱,注意不要勉强,自然即可。 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大家只要记住,站桩脚上要轻,就可得其中三味,余下的就是练习。 大家可以从’三元站桩‘开始练,即站高马步,抱球,把腿站轻,手站轻。我一般还要配合左右三体式,具体手脚位置大家可以去网上找,但桩意与上同。不同的是马步桩站无极,三体式分阴阳,更接近技击,大家要体会两手一上一下,两脚一前一后,但不能分轻重,找一致感。总之站桩的简化模型就是,一根粗壮的脊柱立在当中,手脚松软的粘在上面。推荐一天站一小时,练到感觉脚松松的挂在了腰际,手自然浮起,不会抬久了酸痛,恭喜你,知己的功夫已入门。有人问,我脚站松了,又能怎么样?今天没时间了,下次再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