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氰脒胍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60例
发表时间:2013年6月1日22:37:3
【关键词】 肠炎,病毒性;小儿;轮状病毒 1 临床资料 200310/200601选择仁和老年病医院儿科住院且符合婴幼儿腹泻病诊断标准[1]的患儿120例,病程均在12 h以内,未经微生物生态制剂及抗生素治疗,检查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 分为治疗组60(男32,女28)例,年龄6 mo~3岁,平均1.2岁. 其中轻度脱水38例,中重度脱水22例;伴发热41例,呕吐48例. 对照组60(男34,女26)例,年龄6 mo~3岁,平均1.3岁. 其中轻度脱水36例,中重度脱水24例;伴发热40例,呕吐46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均给予静脉补液、抗病毒、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微生态制剂等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氰脒胍10~15 mg/kg,1次/d,静脉滴注,连用3~5 d.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腹泻疾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1],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0.08,P<0.05,表1).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1甲腈脒胍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略) 2 讨论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据报道,在欧洲和美国冬季发生的腹泻中,近半数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 在我国,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检测大便轮状病毒阳性率可达45%左右[2-3],极大地影响了小儿的身体健康. 以往临床中对婴幼儿病毒性肠炎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疗效欠佳. 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其导致腹泻的机制为病毒侵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快速复制,使绒毛破坏. 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呈低激活状态,与细胞免疫变化的临床症状恢复相一致. 提示轮状病毒感染过程中细胞免疫参与的重要作用,治疗时应注意患儿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甲氰脒胍作为H2受体阻滞剂,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H+对病损肠粘膜的刺激,有利于小肠粘膜的恢复[3]. 甲氰脒胍作为一种常见药物,具有用药方便,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等特点,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安全有效,特异性强的药物,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鹤松,魏永毓,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2]黄鹤,路中江,庄宏芬,等.1024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3):182.
[3]赵献文,郑继平,程国平,等.更昔洛韦联合西米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J].儿科药学杂志,2006,6(12):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