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官十五问

 阅读人生988 2015-01-26

为官十五问

 

  

  夏海先生说“有多少人读《论语》,就有多少部《论语》”,我却从《论语与人生》中明白,它不是天赐的宝器,不是书斋的产品,不是学者的专利,不是俗人的饰物;它是人类的本义,千年的探寻,文化的沉淀,智圣的思考。如果《圣经》是西方人的《论语》,那么《论语》则是东西方人的《圣经》。愿不违先圣之仁义,求不背智圣之初衷,为人生自省,为生命追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添砖加瓦。


1问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仁首先要克己。一是在礼仪上约束自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只要做到了,天下的一切都归于仁的境界。要达到仁的境界,全靠自己,不能靠别人。二是在道德上约束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在言语上约束自己。“仁者,其言也讱。”仁者寡言少语,说话谨慎。四是在利益上约束自己。“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有仁德的人凡事先付出辛劳,然后才有收获。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要爱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统治天下要能实行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五种品德。


2问义利取舍

  义与仁是儒家学说的两块基石。义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也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成见,只问符合不符合义理。义是官员必须遵循的准则。判别一个人是否有正确的义利观,重义轻利,集中表现在他对待贫困、对待物质匮乏的态度上。“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是轻视利益而安于清贫的,即使吃粗饭,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会感到其中的快乐。


3问知识水平

  智与仁、义、礼、信、和一起构成了孔子学说重要的六个范畴。孔子强调学问的重要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喜欢仁德而不喜欢学问,将受人愚弄;喜欢智慧而不喜欢学问,将浮荡无根;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问,将自我伤害;喜欢正直而不喜欢学问,将刻薄而不近情理;喜欢勇敢而不喜欢学问,将犯上作乱;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问,将狂妄自大。孔子认为,对待知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问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仁者“恭、宽、信、敏、惠”五种行为之一。在《论语》中,约有四十处论及诚信。一个人不讲信用,正像车上的辕木和横木之间,缺少了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就都不能行进了。孔子甚至把诚信提高到为政者第一位的任务。“自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充足粮食,充足军备,让百姓对统治者产生信任就行了。如果不得已要有所取舍,可以去兵去食,但必须保留百姓信任。


5问人生价值

  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首先是有价值诉求的。“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能活着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活着,不过是侥幸免于祸患罢了。

  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是有年轮安排的。“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年轮安排一方面强调,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人生任务,每个年龄段只能完成特定的人生任务,任何超越和滞后都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强调,为人处事,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人生经验的累积,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好高骛远。


6问君子人格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君子是一个谨言敏行、诚信守诺的人;是一个内省不疚、不忧不惧的人;是一个既重视自我修身,又重视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具备了“智、清、勇、艺、礼”的人。君子为官从政应该在三个方面予以重视,“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即庄重自己的神情,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轻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显得诚实可信;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悖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一是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是崇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志向的读书人和有仁德的人,要勇于献身以成就仁德。三是遵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是守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做事最终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完成它。五是慎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说得到而做不到为耻。


7问士人使命

  士是从政的读书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士人志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要弘阔坚毅,因为自己以仁作为使命,不也重大吗;到死才停步,奋斗的路程不也遥远吗。

  士人有节操。“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读书人遇到危难能够豁出性命,遇到利益考虑是否正当,祭祀时想着恭敬严肃,居丧时怀着悲痛伤心,那就称得上是士人的行为了。孔子认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作为士人,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出来做官领取俸禄,这就是见利思义;国家政治黑暗,还去做官领取俸禄,这就是耻辱,是见利忘义。


  8问孝心孝道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以致明清两朝把孝道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行以孝治天下。追根溯源,还是与《论语》密切相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和悌,就是仁的根本!

  尽孝以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没有敬重、敬仰、敬畏父母的情感,那与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尽孝无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孝敬父母,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他们若不听从,仍当恭敬,不可冒犯。


9问正直坦率

  《论语》有二十多处谈到“直”字,“直”概括了孔子对人的内在素质的基本看法。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都应该是正直的。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又奖誉过谁呢。如果奖誉过谁,一定是检验过他的。这些值得奖誉的人,也就是夏、商、周三代凭以直道而行的人。可见,孔子对人的评价,主要依据是否正直;他所赞誉的,都是直道而行的人。


10问交友标准

  《论语》开篇第二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首先解决了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的问题。“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认为,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对自己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要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实的人为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为友;不要与谄媚奉承的人为友,与虚情假意的人为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为友。


11问修身自省

  在孔子看来,人生理想包括两部分内容,“修身”是第一位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事功追求的前提和基础。修身的一个途径是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对于君子来说,吃饭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舒适,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是好学了。

  修身的另一个途径是自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通过自省,发现与贤人的差距,以贤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发现不如自己的,还要及时警示自己,杜绝不贤的言论和行为。


  12问忧患意识

  浓厚的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能进步,听到道义不能践行,有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患。

  孔子的忧患,首先是对政治的忧患,即对当时国家政局的忧患。其二是对社会的忧患,即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患。其三是对自己弟子的忧患。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批评道,“朽木不可雕也”。其四是对自己志向难以实现的忧患。“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3问学习能力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地学习,坚守着志向,恳切地发问,联系当前问题进行思考,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学习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是指知识、学问;行是指个人的行为、品德;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的诚心;信就是信义。


14问官德政声

  孔子认为,为理想而做官是政治家,为做官而做官是政客。为官从政要端正行为,身先士卒,谨言慎行,不贪功诿过,不听信小人。“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理政管事呢。孔子回答,要尊重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所谓五美,就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为官者给人恩惠却无所耗费,让百姓劳作而无怨言,有追求但不贪婪,安详泰然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所谓四恶,就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官者事先不进行教育,百姓犯了罪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事先不进行告诫,却要他们取得成绩,叫做暴;起先懈怠,却突然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东西,而出手吝啬,叫做小家子气。


15问感恩之心

  “孝”是为了感念父母之恩,“忠”是为了感念国家之恩,“信”是为了感念朋友之恩,“祭”是感念自然和祖先之恩。孔子感恩思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宽广深厚,覆盖了他人、社会和自然各个领域。“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孝敬父母难就难在父母面前总是保持和颜悦色,可见他十分看重对父母始终保持“敬”的感恩之情。在孔子看来,感念朋友之恩,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信”字。

  (作者:国管局资产司汪 洋,来源:党建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