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略十三篇

 johnney908 2015-01-26
医略十三篇序

《医略十三篇》,乃京口蒋君宝素手著。京口于吾吴为同里,是亦延陵一大郡会也。予自历官台省,垂四十年,于里闬奇材异能之士,鲜所知者。向闻王九峰、蒋椿田工岐黄术,名噪一时,宝素则椿田之哲嗣,而九峰之高足弟子也。近亦有声大江南北,生平好读三坟,锐志于扁卢之学,其造诣之浅深高下,虽知之未悉,然能述父师之训,折衷于三折肱诸家之说,本经义以立言,而著为是编,则其用力于《灵枢》玉板之书,概可见矣。昔范文正有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宝素则谓为医等于为相,以为方家之刀圭量剂,可通于宰辅之鼎鼐和调。会予方忝任保衡,乃因其同邑及门李雨人殿撰请序于予,将以征信于时。书不云乎,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史有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则,宝素所为比例于良相良医之论,理或然与。虽然,予滋愧矣。爰书以质之宝素弁诸简端。

吴县潘世恩撰

医略序

阴阳风雨晦明,天之六气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是六气者乃人生致疾之原也。盖人生不能无病,治病必先赖乎医。是医也者,病人生死之所寄也。顾不重乎。治病者必先求之于形与神,然后求之于藏府。能求之于形神藏府,即有危险之症,亦莫不了如指掌,而得心应手矣。无如今之时医,于人有疾,不论其轻重虚实,概目之曰感冒风寒,饮食停蓄。不知伤寒者则恶寒,伤食者则恶食。果伤乎食,在病者自不欲食,今并能食者而亦禁之,将正气渐亏,百病从兹而入,甚可危也。抑知人之所恃者正气耳。使正气充足,则百病无由而入。如正气不足,则难言之矣。岂止于一感冒风寒饮食停蓄不能霍然而愈已耶。以是推之,则人之正气不能不固也明矣。即如书中所言人之各病之事甚伙,内有论伏邪一篇,诚可谓剀切详明,无微不至,深得夫医理,足为后世之楷模也。彼世医其能辨之耶。纵能辨之,亦仅辨夫外感之初症,而难辨夫内伏之危症也。予素不习医,于凡医家之言,无不细为留意。顾方书虽多,而其议论百出不穷,悉未能细考其实,难免无误。今因柳君宾叔见示京口蒋君宝素手著《医略》一书。蒋君,京口人也。于吾为同里,是亦延陵一大郡会也。其言人之致疾之原,无不深求其故,已非世之为医者所能及其万一,而尤详者,则莫过于《医略》中之关格考、人迎辨两篇。此可谓济世之书也。可谓传世之书也。即使扁鹊仓公复生,亦无出乎其右矣。爰此笔以书之。是为序。

时道光二十八年二月扬州阮元撰

医略序

语云:医之为言,意也。夫人而知之矣。然世之业俞雷者,所在而有其庸庸者无论矣,即专门名家,或拘于偏见,或泥于古方,可以偶一弋获而未可以百发百中,诚欲得医之意,必万全而无害者,不数数觏,予自宣抚粤西,以四时皆夏,一雨成秋之风土,时婴小疾,未暇延医,间尝就验方以意为之,无不应手立瘥。一日与李雨人学使相过从,谈次及之。雨人为言其锦乡丹徒有蒋君宝素其人者,幼以贫而失学,比长乃究心经籍,锐志学医。承其父椿田老人家传,且得名医师王九峰氏秘授。未几而声誉骤起,所至之处,其病若失。因示其所著《医略》一书。读之于表里阴阳虚实之辨,与夫心肝脾肺肾之源,直可按图而索骥。盖其书原本经术,参考诸家,而撮其要旨,病虽万变,理必一归,察脉既真,斯投剂不妄。其目仅十有三篇,而方术家之能事毕矣。奚必博称远引,侈陈夫青囊金匮为哉。用为述其大略如此。 中州周之琦序

今之所谓学问者,吾知之矣。日手一编,咿唔不辍,阅时稍久,则援笔学为文词,雅郑不分,朱紫变色。遇有好之者,从而称道之,则名大噪。号召生徒,推演流派。甚则取青紫,持风气文章经济,彪炳一时。然而其中之为是为非,为真为伪,吾乌乎辨之哉。今欲持一民一物,以验其读书之是否有用,盖莫医若矣。医学始于神农黄帝,其书在未有六经之前。六经所以经世,而未始不与医理相发明者。人身一小天地,经脉贯注,肌髓沦浃,其理日流行于两间。道之与艺,未尝有二,均非浅学之士所能道。然而儒术犹有幸中之时,是非可否,无所凭以发其覆。惟医则按脉切理,投剂立效,轻则为离合,重则为死生。士大夫不能博施济众,其可以随分自尽,以展其有用之学者。儒固不知医也。吾友蒋子宝素,年甫志学,即学医务精其业,多读书以养其原,其诊脉也洞见症结,言足以显其情,沉疴痼疾,应手若失。余不知医理,但观其效,以为邑有蒋子,一邑之厚幸也。比又见所著《医略》,原本家学,阐发师传,证以六经,参以各说,食古而化,因时制宜。然后知其用心之挚,非儒者剽窃所可同,出而问世,是非真伪,必有能辨之者。是书既传,庶乎医学之不坠,而人皆有生理矣。蒋子体羸瘠若不任事,而风度飒爽,神明殊胜,知其有异人者。比年患怔忡,盖思虑过甚所致。余深愿其慎自珍重,益广其业,令天下得见全书。虽不能争相延请,而缘其立说以为准则,由是伸躄起废,各为全人。是则蒋子所加惠者,固不独一邑之人已也。

道光辛丑岁抄同里愚弟李承霖序

医略十三篇序

予素不知医,亦不信医。非固也,诚以医之为道,贵能观虚实,辨阴阳,其理甚微,其效甚捷。譬诸水然,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医可以活人,亦可以戕人。然水犹载舟之力居多,而医则戕人之势常胜,故不敢知而亦未尝轻信也。丹徒蒋君宝素,幼极贫,年十四始识字,述乃翁椿田老人家学,并从里中良医王九峰游,尽得其传。不数年而声华藉甚,远近争迎者纷至沓来,不啻和缓之往还于秦晋也。于是本之经术,邃于方剂,自《素问》紫书,旁及仲景、东垣诸名家,芟其芜杂,荟其精英,著《医略十三篇》。及门李雨人殿撰携之京邸,导其意问序于予。取而观之,觉理之微者无弗显,效之捷者益其神。凡君臣佐使表里寒热诸大端,举其粗略,而他本之详,都不外是。将吾意所解而口不能宣者,亦莫不能了然在目。术家脱皆由是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庶乎其易知易能而亦可以深信无疑也夫。是为序。

成都卓秉恬撰

医略序意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疾病所伤者,形与神也。形与神俱则生,形与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神农著《本草》,黄帝著《内经》,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世异时移,因机动变,使各得其所,不致夭殃。然非明哲,孰能究其文,通其意,以应万病。几千年来,得其要领者,越人设问难,仲景述伤寒而已。甚矣哉,天下疾病若彼其蕃变也。明哲如此其难得也。以天下疾病之蕃变,而求不世出之明哲,此慎疾者之所共忧也。即使明哲生于当时,无能亲身户治天下之病,即使身亲其役,又乌能使天下之人尽知明哲之为明哲也。嗟乎!古今之远,岁月之长,海宇之广,疾病之多,俗情之廖,药石无知,生死难明,藏府不能言,扁鹊仲景不可复生也。(素)甚惧焉,乃因家君医话,业师医案,著《医略》八十一卷,先刻六淫门十三卷以问世,幸天下明哲,惠而教我。

时道光二十年庚子冬至日镇江蒋宝素自序于快志堂

中风第一 《椿田医话》曰:第一真黄风汤,主治真中风初感一切形证,可代大小续命等汤。见五绝者不治,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呼肺绝。 嫩黄芪(三钱) 防风根(八分) 云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钱半) 福橘皮(一钱) 当归身(三钱) 赤芍药(钱半) 豨莶(三钱) 长流水煎,入竹沥三钱,姜汁五分和服。一二剂,或三五剂,至十剂后,六经形证悉退。里证未清者,接服第二方。

第二真黄风汤,主治真中风初感,服第一真黄风汤后,六经表证已解,里证未除,或二便阻隔,或变色,或神志不清,或语言蹇涩,或口目斜,或半身不遂,舌苔或白滑,或黄厚,或黧黑,胸次或舒或不舒,饮食或进或不进,皆主之。 炙黄芪(三钱) 防风根(五分) 云茯苓(三钱) 制半夏(钱半) 炙甘草(五分) 福橘皮(一钱) 当归身(三钱) 人参(钱半) 桂水炒白芍(钱半) 豨莶(三钱) 麸炒枳实(五分) 长流水煎服,一二剂,或三五剂,及至十剂后,里证向安。或证言微蹇,或面戴阳色,或消谷善饥,或饮食少进,或浊痰未清,或肢体无力,或无故多思,或怔忡惊悸不寐等证,接服第三方调理。

第三真黄风汤,主治真中风,服前二方,表里俱和,诸证悉退,或二气未充,或余氛未尽,宜此方调理,真善后之良法也。 炙黄芪(三钱) 防风根(三分) 人参(钱半) 大熟地(四钱) 云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钱半) 福橘皮(一钱) 麸炒枳实(五分) 豨莶(三钱) 长流水煎服一二剂,或三五剂至十剂后,或更以十剂为末,水叠丸,每早晚开水服三钱。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庄子·内篇》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吕氏春秋·有始觉》曰: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艮气所生,一曰融风。东方曰滔风,震气所生,一曰明庶风。东南曰熏风,巽气所生,曰清明风。南方曰巨风,离气所生,一曰凯风。西南曰凄风,坤气所生,一曰凉风。西方曰飂风,兑气所生,一曰阊阖风。西北曰厉风,乾气所生,一曰不周风。北方曰寒风。坎气所生,一曰广莫风。

《史记·律书》曰: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又曰:广莫风居北方。广莫者,言阳气在下,阴莫阳广大也。又曰: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又曰: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又曰: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又曰: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又曰:凉风居西南主地。地者沉夺万物气也。又曰:阊阖风居西方。阊者,倡也。阖者,藏也。言阳气导万物阖黄泉也。

又《扁鹊仓公列传》曰:臣意常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支不能自用,使人喑,喑即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喑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藏气相反者死,切之得肾反肺,法曰:三岁死也。

《说文》曰:痱,风病也。痱病因外感为真中,因内伤为类中。

《左传·昭元》曰:晋侯求医于秦伯,秦伯使医和视之。又曰:风淫末疾。

《东观汉记》曰:明帝行幸诸国,敕执金吾凭鲂将缇骑宿元武门复道上,诏曰:复道多风寒,左右老人且病痱,多取帷帐,东西完塞,窗牖皆令致密。

《后魏书》曰:临淮王潭孙孚好酒后遇风,患手足俱痹,口不能言,乃左手书画地作字,乞解所任。

《开河记》曰:隋大总管麻叔谋病风逆,起坐不得,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视之曰:风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嫩肥羊蒸熟糁药食之则瘥。如其言,未尽剂而痊。

《唐书》曰:许裔宗,常州义同人也。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名医疗皆不愈,脉益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以汤药薰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芪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夜便得语。

江陵府节度使成讷进豨莶丸方略曰:臣有弟訮年二十一,中风伏枕五年,百医不瘥。有道人钟针,因睹此患,曰:可饵豨莶丸必愈。其草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当夏五月以来收之。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温水洗去泥土,摘叶及枝头,凡九蒸九暴,不必太燥,但以取足为度,仍熬捣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愈加,不得忧虑,是药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复,至五千丸当复丁壮,臣依法修合,令訮服之,果如其言。服后须吃饭三五匙压之。五月五日采者佳。奉敕宣付医院详录。

知益州张咏进豨莶丸表略曰:窃以餐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含柏,亦成救病之功。是以疗饥者不在于羞珍,愈病者何烦于异术。倘获济时之药,辄陈鄙物之形,不耻管窥,辄干天听。臣因换龙兴观掘得一碑,内说修养气术并药方二件。依方差人访问采觅,其草颇有异金棱银线,素茎紫荄,对节而生,蜀号火杴。茎叶颇同苍耳,不费登高历险,每常求少获多,急采非难,广收甚易。倘勤久服,旋见神功。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服至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髭须乌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罗守一,曾因中风坠马,失音不语。臣与十服,其病立瘥。又和尚智严,年七十忽患偏风,口眼斜,时时吐涎。臣与十服,亦便得痊。今合一百剂,差贡史元奏进。

《九峰医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卒然倾跌,识不清,口眼斜,口蹇涩,溲赤而浑,苔黄而厚,脉来沉数。阴亏水不涵木,七情郁结化火,风邪乘袭,厥阴横扰阳明,目为肝窍,胃脉挟口环唇,肝在声为呼,胃受疾为哕,诸汗属阳明,谨防呃逆鼾呼大汗。拟玉屏风散、升麻葛根汤,二方加减,外以桂酒涂颊。 嫩黄芪(三钱) 防风根(一钱) 冬白术(钱半) 绿升麻(三分) 葛根(一钱) 白芍药(钱半) 大生地(四钱) 当归(三钱) 炙甘草(五分) 桂酒涂颊法:用油肉桂三钱为细末,高烧酒二两,煎百沸,涂两颊,不必拘左右,加入马脂更妙。

昨药后,夜来神志渐清,语言渐爽,黄苔渐腐,身有微热微汗,大解一次,溲转浑黄,沉数之脉依然,口目斜未正。证本阴虚火盛,情志乖违,腠理开疏,为风所袭,扰乱厥明之络,原方加减,仍以桂酒涂颊。 炙黄芪(三钱) 防风根(一钱) 冬白术(钱半) 煨葛根(一钱) 白芍药(钱半) 炙甘草(五分) 大生地(四钱) 当归身(三钱) 人参(二钱)

厥阴为风木之脏,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真阴素亏,肝木自燥,木燥召风,虚风直袭,攻其无备,是以卒中之也。连进玉屏风散、升麻葛根汤二方加减,神识已清,语言已爽,饮食颇进,身热得微汗已解,大便如常,溲色较淡,黄腐之苔较退,沉数之脉亦缓。惟口目仍斜,风淫未尽,真阴未复,原方加减,仍以桂酒涂颊。 嫩黄芪(三钱) 防风根(一钱) 冬白术(钱半) 煨葛根(一钱) 独活(一钱) 白芍药(钱半) 大生地(四钱) 当归身(三钱) 人参(二钱)

诸证悉平,惟口目之斜较前虽好,未能如故。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肝气通于目,胃脉环于口,必得肝胃冲和,口目方能平复,原方加减,仍以桂酒涂颊。 嫩黄芪(三钱) 防风根(一钱) 冬白术(钱半) 煨葛根(一钱) 当归身(三钱) 白芍药(钱半) 人参(钱半) 大生地(四钱) 白蒺藜(三钱)

病原已载前方,惟口眼仍斜,未能如故。肝为藏血之脏,胃为水谷之海,证本血燥召风,风翻胃海,气脉为之动变,霾曀上冒清空,分布不周于本络,以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