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强与创新 ——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解读(摘选)

 jumm2015 2015-01-26
                                    自强与创新

          学习魏书生,不能走捷径搞“拿来主义”,而应该从他的教育思想入手,领会其精神实质,然后再适当借鉴一些具体方法。当然,想领会他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应该牢牢把握两点:一个是他身上体现的自强精神,另一个是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换言之,“自强”是魏书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创新”是其不竭的动力。

  一、“自强、育人、教书”,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金字塔”。

     “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一直是魏书生多年以来所倡导的。如果把它竖起来便成了一座金字塔。塔基是“自强”,塔身是“育人”,顶端是“教书”, 每一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建造塔基的过程也就是自强的过程,其底面积愈大,稳度就愈高。育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离开育人去构筑金字塔的顶端,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为平时我们缺少了这个稳固的自强基础,去建造了上面的两级,结果才不理想。如果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是什么呢?塑造健康教师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教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支点以后,心理才能建立一个平衡,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沟通。

    二、境界与享受,魏书生的“自强”快乐观。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享受往往是对人自身而言的,当人对事物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状态,那他从精神上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享受。从事艺术尤其如此,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陶醉于管弦之间,享受于笔墨之趣,从中获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与享受。“学习是享受,工作是享受,尽责是享受,做人也是享受”,魏书生把生活当成了艺术,从生活中得到了艺术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就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三、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是“自强”的关键。

     人人都在生活,但享受生活的人并不多,要真正做到享受生活,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人人都想自强,可真正做到自强也是不容易的。魏书生提到,要想自强,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本职工作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这里边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适者生存”的观点。魏书生强调“人总以理想主义的态度鼓励自己去学习、去奋斗、去钻研、去思考、去工作,但不能用理想主义的标准去要求社会”“一是不神话任何人,二是不瞧不起任何人,三是与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其二,“超越自我”的观点。有人认为魏书生的观点就是知足常乐,其实并不是这样。在他的理念中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他所讲到的快乐是建立在奋斗之上的,知足常乐并不乐,在奋斗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他经常讲到,“首先解放自我,其次是珍爱自我,第三是超越自我,这包括观念的超越、能力的超越、情感的超越、行为习惯的超越”。

     四、创新:魏书生教育思想不竭的动力

     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创造”这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魏书生的一些做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深入研究是创新的本质。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客观事物研究的深度。“创新不是遍地挖坑,而是往深处钻井”,“拿起眼前可为的平平常常的事业,自己瞧得起自己,全身心地钻进去,看到里面的无限广阔,发现他深层次的规律,越干越高兴、越快乐”。这是魏书生的主张,可以说通俗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科学教育需要创新,人文教育也需要创新。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简单的组合,而是以此为基础,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

    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关键。创造性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魏书生的创新论,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也在不断地启迪学生拓展知识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谈学习是享受”这一命题作文,学生写了九十多篇,涉及面之广之深令人赞叹。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换个角度谈问题,可能会找到另一片天地。

     教育创新需要深度和广度,更需要抛弃形式上的东西。

    “守护心灵的净土”,构筑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颗平常的心,实实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会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这也许是我对魏书生思想的最深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