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消渴)的中医治疗

 dlhwj 2015-01-27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认为,消渴是以多饮(口渴)、多食(消谷善饥)、多尿、消瘦、疲乏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先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中医对消渴病因的认识:

1、禀赋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2、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千金要方》指出:“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郁而化火,消烁津液,引发消渴。正如《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渴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中医对消渴病机的认识:

消渴病机十分复杂,上述各种因素均可导致阴虚燥热而致本病。病变常波及三焦、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归纳有如下特点: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常常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而尤以肾为关键。三者之中,虽有所偏重,但互相影响。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亦相互并见。

2)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出现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肾阳渐微之候。亦有素体阳虚气馁的患者,初起即兼有气虚或阳虚之候,临床上虽属少见,但不宜忽视。

3)阴虚燥热,变证百出。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不足,肝失濡养,目无所养,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营阴被灼,内结郁热,壅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痰阻经络或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肾阴不足,阴损及阳,脾肾阳衰,水湿泛滥,则发为水肿。阴液极度耗损,导致阴竭阳亡,而见神识不清,皮肤干燥,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候。

4)瘀血阻滞。消渴迁延日久,气阴两伤,以致气虚气滞,或热耗营血,或阳虚寒凝,均可导致瘀血阻滞,出现心脉痹阻、肢体麻木、视物模糊等症,使病情更进一步加重。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常与血瘀密切相关。

中医辨证要点

1、辨病位:凡口渴多饮,口干舌燥为上消(肺燥):消谷善饥,形体消瘦为中消(胃热):尿频量多,腰酸腿软为下消(肾虚)。但三者临床上常互相参见,实为同一病证的三种不同症候(或不同证型),统称“三消”。

2、辨标本: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一般初期以燥热为主;中期则以阴虚与燥热互见;久病则阴虚为主,或气阴两虚;进而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辨本症与并发症;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本症,而易发生痈疽、眼疾、手足疾病、心脑血管病症等多种并发症。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着病情发展后出现并发症。少数患者,“三多本症不明显,而以并发症初诊,最后确诊为本病。

中医治法

一、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病变,以及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所以还因针对具体病情,应合理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健脾,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配合应用。

二、常用治法及药物

清热泻火:生石膏、黄连、黄苓、黄柏、栀子、丹皮、知母。

养阴生津:生地黄、玄参、沙参、麦冬、天花粉、天冬、五味子、石斛、乌梅。

益气健脾:黄芪、人参、西洋参、党参、山药、白术、苍术、葛根、茯苓、砂仁、陈皮、薏苡仁。

清热解毒: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夏枯草、鱼腥草、蛇舌草、大黄。

活血化瘀:丹参、川芎、当归、赤芍、红花、郁金、泽兰、益母草、山楂、鸡血藤、全蝎、地龙、川牛膝、桃仁、水蛭。

滋补肾阴:熟地黄、制首乌、白芍、枸杞子、桑椹、女贞子、旱莲草。

温补肾阳:杜仲、淫羊藿、肉苁蓉、益智仁、补骨脂、巴戟天、续断、制附片、肉桂、山茱萸。

【辨证论治】

(一)肺热津伤证: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黄连、天花粉、生地、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备用方:(1)玉泉丸:黄连、干葛、天花粉、知母、麦冬、人参、五味子、生地、莲肉、乌梅、当归、甘草、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2)二冬汤: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

(二)胃热阴虚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玄参、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备用方:(1)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2)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生地、大黄、玄明粉。

(三)气阴两虚证: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藿香、木香、葛根)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

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黄芩清肺;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养阴生津;气短汗多加浮小麦、山萸肉敛气生津;食少腹胀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

(四)肾阴亏虚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萸肉)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火热。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肾缩泉。

备用方:(1)知柏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

       2)参芪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人参(或党参)、黄芪。

3)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

(五)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肉桂)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枸杞、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等益肾收摄;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阳痿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阳虚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冲服,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生化。

备用方: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

(六)血瘀脉络证:肢体麻木、疼痛,面部瘀斑,或胸痛、胁痛,头痛,半身不遂,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沉而涩或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代表方:降糖活血方(丹参、川芎、当归、赤芍、白芍、木香、益母草、葛根)加减。

常用药: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鸡血藤活血通络;当归、赤芍、白芍养血活血;木香、枳壳、郁金行气活血;葛根、生地、花粉养阴生津。血瘀重证可加水蛭、全虫、地龙、穿山甲等化瘀通络。

备用方:(1)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2)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枳壳、柴胡、甘草。

糖尿病并发(合并)症中医治疗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1、气阴两虚、瘀阻脉络证:手足麻木,犹如虫行,肢端怕冷或疼痛,以下肢为甚,入夜疼痛加剧,口渴欲饮,神疲乏力,倦怠,面色苍白,或自汗畏风,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减:生黄芪30 g,白芍30 g,桂枝8 g,丹参15 g,鸡血膝30 g,血竭8 g,知母15 g,桑枝10 g,桃仁15 g,木瓜15 g,地龙10 g

加减:气虚重者加党参20 g、白术12 g;阴虚重者选加麦冬12 g,玉竹15 g,生地15 g,玄参15 g;偏于上肢,加威灵仙30 g;偏于下肢加淮牛膝15 g

2、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手足麻木日久,四肢挛急,疼痛常固定一处,肢端发凉或灼热,部分患者疼痛剧烈,状如针刺,或肌萎缩、无力,头晕目眩,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

治法:滋养肝肾,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双合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陈皮、姜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白芥子、甘草、竹沥、生姜)加减:熟地24 g,牛膝15 g,枸杞12 g,白芍30 g,桃仁12 g,当归15 g,白僵蚕12 g,苏木12 g,龟甲30 g,木瓜12 g,鸡血膝30 g,知母15 g

加减:筋脉挛急作痛剧烈加鬼箭羽9 g;头晕目眩加天麻15 g,钩藤15 g,夏枯草15 g;腰酸膝软目涩加女贞子12 g,旱莲草15g,杭菊10 g

二、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

治法:益气补肾,和血利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生黄芪30g,益母草30g,党参、淮山各15g,当归、丹参各15g,生地、山茱萸、枸杞子、金樱子、川芎、牛蒡子、生大黄各10g

加减:水肿者,加车前子30g,泽兰10g夜尿多,加菟丝子、复盆子各10g;伴高血压加杜仲、决明子各10g,怀牛膝30g

肾功能异常,血BUNCr升高者,可配合中药灌肠;生大黄、蒲公英、丹参、生牡蛎各30g,每天1次保留灌肠,疗程13个月。

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治疗:

治法:益气养阴,清肝明目,活血化瘀。

方药:降糖明目汤加减:生黄芪30g,生地、熟地、丹参各20g,赤芍、淮山、仙鹤草各15g,青葙子、密蒙花、当归各10g,黄连6g,水蛭粉210g(),三七粉4g()

四、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医治疗: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养心通络汤加减:黄芪30g,人参(西洋参)6g,丹参15g,麦冬15g,红花6g,瓜蒌壳15g,五味子6g,生地20g,炙甘草5g

加减:胸痛甚者加郁金10g,田三七粉6g();心悸脉结代者,加苦参15g,桂枝6g,炒枣仁20g;口渴心烦者,加黄连5g,天花粉15g;头痛眩晕,血压升高者,去人参,加天麻10g,白蒺藜15g,生白芍15g

五、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中医治疗: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去瘀生新

方药:活血通脉汤加减:黄芪30g,川芎、当归、地龙、牛膝、僵蚕各10g,玄参、葛根、生地各20g,水蛭粉5g()、全蝎5g

加减: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者加苍术10g,黄芩6g,山楂15g;言语不利加石菖蒲15g,炙远志6g

【中药制剂(中成药)】

1、玉泉丸(葛根、天花粉、生地、麦冬、五味子、甘草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用于肺胃肾阴亏之糖尿病。口服,一次6,一日4次;小儿七岁以上一次3,三至七岁一次2

2、降糖舒胶囊(熟地、枸杞、葛根、人参、黄芪、刺五加等):滋阴补肾、生津止渴。主治糖尿病肺肾气阴亏虚证。口服,一次46粒,每日3次。

3、糖脉康颗粒(黄芪、地黄、丹参、牛膝、麦冬、黄精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用于气阴两虚血瘀所致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4、消渴丸(葛根、生地、黄芪、天花粉、玉米须、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气阴两虚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口服,一次510丸,一日2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5、参芪降糖颗粒(片)(人参茎叶皂苷、五味子、黄芪、山药、地黄、枸杞等):益气养阴、滋肾补脾。主治消渴症(2型糖尿病)。口服,一次1 g(或3片),一日3次,一个月一疗程;效果不显或症状较重者,每次用量可达3 g(或8片),一日3次。

6、金芪降糖片(黄连、黄芪、金银花):清热益气。主治气虚兼内热之消渴病,用于轻、中型2型糖尿病。饭前半小时口服。一次710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疗程2个月。

7、渴乐宁胶囊(颗粒)(黄芪、地黄等):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虚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口服,一次4粒(或1袋),一日3次,三个月一疗程。

8、消糖灵胶囊(人参、黄连、黄芪、天花粉、杜仲、枸杞、五味子等,每粒含格列本脲0.7毫克):益气养阴、清热泻火、益肾缩泉。用于糖尿病。口服,一次3粒,每日2次,或遵医嘱。

9、消渴平片(人参、黄连、天花粉、天冬、黄芪、丹参、枸杞、沙苑子、葛根、知母、五倍子、五味子):益气养阴、清热泻火、益肾缩尿。用于糖尿病。口服,一次68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10、养阴降糖片(黄芪、党参、葛根、枸杞、玄参、玉竹、地黄、知母、丹皮、川芎、虎杖、五味子等):养阴益气,清热活血。用于糖尿病。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11、芪蛭降糖胶囊(黄芪、生地、水蛭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于2型糖尿病证属气阴两虚兼瘀者。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疗程3个月,或遵医嘱。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打着纯中药制剂实则添加了某些西药成分的广告成药,糖尿病患者应警惕,最好不要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糖尿病结合中药治疗应通过中医师望、闻、问、切后辨证治疗。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张崇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