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教师读书的建议

 江山携手 2015-01-28

关于教师读书的建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温儒敏

  现在各地在搞教师培训,关键是尽量减少焦虑感,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与业务能力,而读书习惯的培养就是最重要的培训。

  我们做过调查,现在中小学老师阅读状况很不理想,很多老师没有阅读习惯与兴趣。他们认为教学工作太过繁重,没有时间读书。老师们压力大,时间紧,都是事实,但不等于无法改变。如果静下来想想,从长计议,为整个人生的发展考虑,还是要挤出一些时间“充电”,也能够挤出时间来读书的。外部压力越大,越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读书就是建构精神空间的办法之一,甚至也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反过来,读书可以增添情趣,提升素质,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幸福感,也是对抗压力、减少职业倦怠感的一个途径。

  还有一种看法,似乎语文教师应该多看看书,数理化老师就不必了。

  教师有相对的学科分工,但无论文科理科,都应当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感悟能力。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也就是说,在所有基础学科中,语文更是“打底子”的。学数理化、学英语、学其他学科,都要有语文做“底子”。我有一位老同学是搞钢铁技术的著名专家,至今他招收博士生,面试总还要考一点语文。为什么?他说自己有体会,他能有一些发明创新,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中小学语文学习打下的基础,跟平时多读书也大有关系;技术创新不能就技术谈技术,还要依靠有点“柔性”的脑子。我理解他说的是智商、情商等综合的素质,其中就包含语文素养。人们一说语文立即会想到阅读写作,但支持读写能力的主要又是思维的能力。可见语文素养对于一个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养成,其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教师自己来说,这也是重要的。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先要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这个“博”可以理解为眼光与气度的开通博大,“雅”就是品味的高雅。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面向博雅的,这会让自己感到人生的充实,在孩子们眼中又是值得崇尚的人。在当今趋向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围中,提倡“博雅”是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小学与初中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应该多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当然,理论和文学史的阅读是一方面,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阅读经典作品。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或许,现在的青年人接触经典会有隔膜,包括语言形式上的隔膜,这时很自然的。阅读经典需要沉得下心来,需要“磨性子”,这是一个涵养过程。

  现在那种颠覆经典的东西太多,“文化快餐”的东西太多。一些中小学老师忙于应对考试,读书其实很少,对经典作品接触相当有限,即使有所接触,也不见得是经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网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包括“恶搞”的文字,这很容易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而且把阅读品味也败坏了,这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

  其实,现在大学中文系的教学也存在着问题,就是学生读作品太少,而理论、文学史等,所占的时间又太多。这种情况会导致理论一套一套,却缺少了文学感觉。很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可能有这种职业习惯,读一篇作品,习惯性地去分析作品,恰恰没有了“文学感觉”。

  要提醒大家的是,阅读时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整体感受很重要,要相信和珍惜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印象,不急于去分析或寻找什么意义。比如一些经典作品会有一些“定论”,但这不能代替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这些进行比较,看是否吻合,并从中引发某些思考。

  教师要重视和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注意积累不同的阅读体验,善于对不同的艺术风格做比较;对经典作品思想内涵的领会,要有一定的历史感,善于体验那种古今中外可能相通的情思与价值;不要“直奔主题”,也不要什么都用某个固定的概念与思维模式去简单“套解”,必须在阅读作品有了自己的艺术感受的基础上去思考分析,把握每篇作品的艺术个性,把思路放开。

  感受、体验与思考,在不断阅读中不断积累,也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这比什么都重要。事实上,因为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读书,怎么指导孩子去阅读,导致孩子们也觉得读书索然无味。这些年我到一些中小学听课,发现学生不爱语文,不喜读书,跟语文老师讲课太死板太累人有关。一些老师,每一课都直奔主题,都是多么有“意义”,“教化”的意味太强,又都是一种模式,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把所有的课都翻来覆去讲那么细,鲜活的作品被冷冰冰的肢解了,一个“情景交融”或者“栩栩如生”,从小学讲到高中,就那一套,怎么能让人有兴趣?我们当老师的也讲得索然无味!

  所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完整的书”,我认为是很有针对性的,不止是学生,老师也一样。对我们老师来说,最需要的是个性化的阅读和浸润式的学习,要发挥自己学习的自主性。在应试教育覆盖下的那种一切指向“标准答案”的学习,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现在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高考,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我们当老师,是“化育”人的职业,要求学生读经典,有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自己必须先要有这种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们的习惯行为,将是引导学生的最好的教材。读书是一件值得终身“修炼”的事情。多读一些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让自己“博雅”一点,这是多美的一件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