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今墨实用药对

 山东中医竹林 2015-01-28

(一)麻黄 桂枝
【单味功用】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本品中空而浮,长 于升散。它既能发汗散寒而解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以致恶寒 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又能散风止痒、散邪 透疹,用于治疗麻疹透发不畅,以及风疹身痒等症,还能宣肺平 喘、利尿消肿,用于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以致咳嗽气喘、胸 闷不舒,以及水肿兼见表证者。另外,还可温散寒邪,以治风湿 痹痛,阴疽痰核诸症。
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本品为肉桂的嫩 枝,体轻,色赤,有升无降。其功用:①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 阳化气、利水消肿,用于治疗体弱表虚、外感风寒,症见发热、恶 风、微有汗出、而表证不解者;②治心脾阳虚、水湿内停,以致 胸胁支满、心悸、气短,以及浮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③ 能横行手臂、温经通脉、祛风除湿、宣通闭阻、散寒止痛,用于 治疗胸阳不振、心血瘀阻,以致胸膈不利、胸满闷痛、痛引肩背、 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症;④治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而引起的关节 疼痛,以及妇女经寒瘀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诸症。
【伍用功能】
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开 玄府以发汗;桂枝辛温发散,色赤入营,解肌以和营,协同麻黄 入于营分,随麻黄31出于血分,以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令汗出 而解。二药伍用,发汗解表,善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 疼痛之表实证,为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治】'
1. 感冒风寒',以致发热、无汗、恶寒、怕风、头身疼痛之表 实证;
2. 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痛诸症;
3. 表邪壅盛,阳气不得宣发,而致咳喘诸证。
【常用量】
麻黄3?6克。
桂枝6?10克。
【经验】
麻黄、桂枝伍用,出自仲景《伤寒论》麻黄汤。用于治疗太 阳病风寒在表之表实证,风、寒、湿三气所致之痹症,以及冷风 哮嗽。.
麻黄、桂枝配伍,为辛温解表重剂。其开腠理散寒邪之作用 暈强,尝治高寒地区患者,冬季深夜外出,被大寒所袭,恶寒发 热,四肢疼痛,不能转动,用麻黄汤一剂而解。此时麻黄开玄府 行卫气,桂枝解肌表和营气同时并重。若以治痹痛,则用桂枝温 经散寒,并以通血脉为主,而麻黄解风寒宣卫气为辅(麻黄配桂 枝治痹痛,仍以风寒痹痛为宜,或佐以附子、防风,其效更佳), 用以治喘,则麻黄为之专功,而须以麻黄为主矣。
滕宣光云:用桂枝6克,麻黄3克,从未见发汗,反而见平 喘止咳,可见里外俱所致的哮喘证,非桂枝助麻黄莫属。
(二)荆芥 防风
【单味功用】
荆芥味辛,性温。入肺、肝经。生用发汗祛风解表,治感冒 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又能透发麻疹,治麻 疹透发不畅诸症。炒用则入血分,可止血祛风,治血、便血、崩 漏等症。另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疮疡初超而有身证者。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入膀胱、肝、脾经。本品浮而升,为 祛风圣药。既可治风寒之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诸症,又 可治风热之感冒,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还能祛风湿而止 痛,治风湿痹痛等症。防风炒用,也有止血之功,可用于治疗便 血、崩漏等症。
【伍用功能】
荆芥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 功,偏于发散上焦风寒,炒黑入药,又入于血分,可发散血分郁 热。防风气味倶升,性温而润(昔谓:“风药之润剂”),善走上焦, 以治上焦之风邪,又能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凡 风药皆能胜湿)。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并走于上,发散风寒,祛 风胜湿之力增强。
【主治】
1. 四时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头、身疼痛等
症;
2. 风疹(类似荨麻疹),皮肤瘙痒症;
3. 疮疡初起,兼见表证者;
4. 便血,月经过多,泄泻,痢疾。
【常用量】
荆芥6?10克。
防风6?10克。
【经验】
荆芥、防风伍用,名曰荆防散。《本草求真》说:“荆芥…… 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风邪,用以 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荆芥发汗散寒之 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功较胜。二药参合,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 经络中之风热,故凡四时感冒,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全身疼痛 之症,均可配伍应用。施老认为,若属外感表证,用麻桂(辛温 发表重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辛温发表轻剂)用 之最宜。
(三)葱白淡豆豉
【单味功用】
葱白味辛,性温。入肺、胃经。本品生辛而散,熟甘而温,外 实中空,升多降少,功专发散,既能疏散风寒、发汗解肌(发汗 之力较弱),用于治疗感冒风寒轻症,又能明目利窍通便、通阳气 而散阴寒,用于治疗气血凝聚、头昏头痛,寒凝气滞、腹胀腹痛, 以及膀胱气化失司而小便不利等症。
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加工发酵而成。制法有 二:①通常于夏季将黑豆洗净、蒸熟,摊在席上,用桑叶、鲜青 蒿盖在上面,使发酵成黄色后取出,去其桑叶、青蒿,拌以清水, 放入瓮内,封口置于露天晒三星期,然后取出晒干备用。②每百 斤黑大豆,用苏叶、麻黄各2000克,水浸汁,将黑豆煮透,药汁 煮干,倒于竹匾内,晒至八成干后,装入大坛内,夏季三天、冬 季五天,待其充分发酵,取出晒至将干,再行蒸透,然后晒干收 存备用。本品前一制法,味辛、甘、微苦,性寒。后一制法,味 辛,性微温。既能发散表邪、透邪外达,用于治疗四时感冒,发 热、恶寒、恶风、头痛等症,又能散郁清热除烦,用于治疗热性 病后期的余热未尽,以致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症。
【伍用功能】
葱白辛而带润,温而不燥,升多降少,入肺宣散,发汗解肌, 以通上下之阳;豆豉气味俱降,祛风散热,利水下气,活血解毒, 散郁除烦。二药伍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左右,通阳发汗,解 表散邪,祛风散寒。二药参合,通阳发汗而不伤阴,更无寒凉遏 邪之虑。清代张璐云:“豆豉吐虚热懊侬,得葱则发汗。”可谓二 药相合,相得益彰矣。
【主治】
外感病初起,邪在卫分者,症见恶寒发热(或微恶风寒)、头 痛、四肢酸痛、苔薄白、脉浮数,或鼻塞、咳嗽等。
【常用量】
葱白3?10克;或2?5寸。
淡豆豉6?12克。
【经验】
葱白、淡豆豉伍用,出自《肘后方》葱豉汤。用于治疗感冒 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微者;亦治温病初起,而有恶寒者。 笔者认为,二者参合,以解肌发汗,可代麻黄汤之用。清代张璐 谓:“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 感冒,靡不随手获效。”
(四)桑叶 桑枝
【单味功用】
桑叶为桑树的叶子,又叫冬桑叶、霜桑叶。味苦、甘,性寒。 入肺、肝经。本品质轻气寒,轻清发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风热,又 能清泄肺热、滋肺燥、止咳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 咽喉肿痛、咳嗽等症,还能散风热、清肝热,用于治疗肝经风热, 或实火引起的眼睛流泪、红肿涩痛等症。另外,还可凉血止血、乌 须黑发,用于治疗血热吐血、发须早白、脱发诸症。
桑枝为桑树的嫩枝,故又叫嫩桑枝。其味苦、性平。入肝经。 本品长于祛风活络、通利关节、利水消肿,用于治疗周身风热痒 疹、肤干欠润、风湿痹痛、经络瘀滞所致的关节疼痛、筋脉拘挛、 四肢麻木等症。
【伍用功能】
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长于疏表邪、散风热、凉血滋燥、 清肝明目;桑枝长于通络道、行津液、利关节、祛风除痹止痛。桑 叶以散为主,桑枝以通为要。二药伍用,疏通兼备,清热疏风解 表,祛风通络止痛益彰。
【主治】
1.外感初起,身热不甚,头痛,周身不适、疼痛等症;
2-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关节疼痛等症;
3.风热痒疹等症。
【常用量】
桑叶6?10克。
桑枝15?30克。
【经验】
桑叶、桑枝伍用,善治四时感冒诸症。若风寒较甚,与荆芥、 防风伍用》若风热较重,与银花、连翘参合,其效更著。
(五)栀子淡豆豉
【单味功用】
栀子又名山栀。味苦、性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 (入心、肺、三焦为主)。本品生用泻火(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它既能清泻三焦之火邪而除烦,用于 治疗热病心烦、郁闷不舒、躁扰不宁等症;又能清肝明目,以治 肝热目赤肿痛等症;还能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用于治疗湿热黄 疸、胁肋胀满、疼痛,发热、纳呆、尿少色黄等症。另外,还能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魈血、尿 血诸症。
淡豆豉(见第4页)。
【伍用功能】
栀子味苦气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 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 能走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可谓 气血两清是也;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苏叶、麻黄煮水浸制之 后,其气由寒转温,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梔 子突出一个“清”字;豆豉侧重一个“解”字。二药伍用,一清 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里热,解郁除烦甚 妙。
【主治】
1.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诸症;
2. 热性病后期,余热未清,以致胸中烦闷、躁扰不宁、失眠.
等症。
【常用置】
栀子4. 5?10克。
淡豆豉6?10克。
【经验】
梔子、淡豆豉伍用,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梔子豉汤。用于 治疗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心中懊侬者。《本草 求真》说烦属气,躁属热。仲景梔子豉汤用梔子以治肺烦,用香豉 以治肾燥。又用梔子作吐药,以散膈上之邪。即经所谓高者因而越 之是也。故梔子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食。”
作者体会,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之发烧者,均宜 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 而心下郁烦不适者,即应手取效。
施老治外感病,以“清”和“解”为要法。清是清热,解为解表。即 临证一面清里,一面解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参以脉象、舌苔, 辨清寒热的比重,分别给予三分清七分解,或五分清五分解,或七 分清三分解,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二药虽然简单,一以梔子 之清,一以豆豉之解,亦示后人治外感之大法也。
(六)桑叶 菊花
【单味功用】
桑叶(见第5页)。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入肝、肺经。本品质轻气凉,为 疏风清热之要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头痛、发热等 症,又能清肝泻火、平降肝阳,用于治疗肝阳上扰、头痛头晕、肝 火上攻、目赤肿痛等症,还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疮疡肿毒诸症。
【伍用功能】
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能升能降,为疏散风热、宣肺泄 热、润肺止咳之要药;菊花质轻气凉,轻清走上,善疏风清热、清 肝明目。桑叶长于散风,菊花长于清热。桑叶清疏之力较强,菊 花清疏之力略弱。故二药协同为用,疏风清热、解毒退烧、清肝 明目、润肺止咳效力增强。
【主治】
1. 风热感冒,风温初起,身热不甚,有汗表不解,咳嗽,口 微渴者;
2. 肝阳上扰,或风热为患_,所引起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
等症。
【常用量】
桑叶6?10克。
菊花6?10克。
【经验】
桑叶、菊花伍用,为辛凉解表之剂。出自清*吴鞠通《温病 条辨》桑菊饮。用于治疗风温咳嗽。笔者体会,桑叶长于散风,菊 花长于清热,二药参合,散风清热、解表退烧之力加强。故凡四 时感冒,证属风热者,或风温初起,有汗表不解等症,用之均有 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