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的理工男(06)——钱宝琮 原名《他们留洋,他们学理工,他们写旧体诗—— 那些与缪斯共舞的理工学人》
原作者:章诗依
(六)钱宝琮:数学史家的人文舞蹈 翁文灏是1908年10月从上海乘“利照”轮负笈西行,到比利时留学的。与他同船赴欧者还有6名赴英、2名赴比利时的中国留学生。他们都是获得浙江官费留学资格的浙江籍学子。当时,考试科目包括算术、代数、化学、地理,拉丁文、法文或德文。国文题目为“礼失而求诸野论”。 6名赴英的留学生中,包括来自秀水的钱宝琮。[7]此时的他,只有16岁,目的地是英国伯明翰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四年后,钱宝琮获得工程学士学位归国,先后在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及浙江大学任教,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 钱宝琮与翁文灏的友谊保持了一生。1965年,翁文灏写有《与钱宝琮谈科技往史》七律两首[8],其中流露了二人对新朝不重视学术传承与假大空文风的不满。 与翁文灏相比,钱宝琮的一生,局限于校园与学术机构,不似翁文灏那般大开大合,充满戏剧性。但是,置身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注定了象牙塔中也不免波诡云谲,甚至不时刮来血雨腥风。 作为数学史家,钱宝琮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早在1932、1933年,他就出版了《中国算学史》(上卷)、《古算考源》等著作。抗战时期,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两次到贵州湄潭参观考察浙大科研情况,特意拜访钱宝琮,二人相谈甚欢。他主编的《中国数学史》,被学界誉为世界名著。[9]
但是,作为诗人的钱宝琮,则知者不多。1992年,浙江大学校友总会曾经编印过一本《钱宝琮诗词》,不到100页,书名由苏步青题写,是非出版社出版的集子。这本珍贵的小书,让人看到,一个游弋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健将,同时可以与缪斯携手,舞出何等动人的舞姿。 钱宝琮留存下来的诗有百余首,他自命名为《骈枝集》。这百余首诗作,绝大多数写于1949年前的抗战时期,其时,钱宝琮任教于浙江大学。锋镝之下,浙江大学自杭州初迁至附近的建德,而后江西、广西,1940年初辗转至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始获安定。至1946年返杭,流离达9年。 当时,钱宝琮上有老母,下有妻儿8人,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系家用。在物价腾踊、米珠薪桂的情况下,钱宝琮不但潜心教学、科研,还时时发为歌咏,徜徉自适。他的诗,颇多南迁师生艰苦生活与支援抗战的记录,为国难时期的中国教育留下了一份档案。 1944年,日军自广东西侵贵州,国军征调第九、第十三军防堵。浙大学生自治会发起劳军运动,很短时间内,集百万巨款劳军,军心大振。钱宝琮目睹盛举,心潮澎湃,赋长诗《遵义劳军》纪其事,兹录第一部分。诗云:“东夷肆侵夺,中国有征诛。移师三十万,冲寒赴战区。黔疆寇已深,赤子幸来苏。戎行自劳苦,蜀道尤崎岖。行李同困乏,愧无供车徙。我有纸与笔,为尔寄家书。我有针与线,为尔补衣襦。他事唯所命,屏挡应急需。新排白话剧,今夕上氍毹。相逢不我弃,共谋清夜娱。明朝杀敌去,客气何为乎!”一幅军民和睦、同仇敌忾的图画栩栩如生地展现眼前,读来令人心热。 战时的大后方食物紧缺,但师生们在匮乏中保持了谦让、隐忍的风度。当时在浙大地理系读书、也颇能诗的阚家蓂,对此有生动的记载。 由于菜少,女生们在吃饭时心照不宣地实行“蜻蜓点水”与“逢六进一”制,即夹菜时不能大块大块地来,用筷头沾一点点即可。而所谓“逢六进一”,就是吃六口饭才能吃一口菜。[10] 钱宝琮的诗中也有类似风景。某日,女儿的同届好友梁仙翠说:“啖白饭有味”,钱宝琮闻言有感,作了一首五言长诗《湄潭女生梁仙翠言“校中膳食艰难,啖白饭有味”感赋》。此诗颇饶理趣,值得介绍。 诗的开头说:“人皆食米饭,鲜知米饭味。佐餐四五簋,真味失其粹。鱼头欲其鲜,熊掌欲其腻。盐梅和鼎鼐,不厌精与细。可口或腐肠,饮膳常堪议。昔贤诏后生,善养廉隅志。能咬菜根香,胜彼肉食鄙。”言外之意,人们食求名贵、精细,忽略了简单的东西,是一种口腔上的忘本。 诗的结尾,诗人把吃饭与做学问联系了起来:“譬如读经传,须达圣贤意。倘从注疏入,茫茫迷大义。穷理须即物,物格知可致。学问大无边,毋为人见蔽。”意思显豁,告诫学生读书不要从二手的注疏入手,而应该读原典。 慨叹战时的国难民瘼,叙写师生的安贫自守,歌咏西南的山川景物,构成钱宝琮抗战时期所作诗的主要题材。著名历史学者、诗词大家缪钺先生以“不仅情韵不匮,且往往含蕴哲理”来概括钱宝琮诗的佳处。他特别推崇钱诗中的《暮春》这首: —————————— 万物荣枯委曜灵,繁英绰约任飘零。 桃根造孽能伤李,柳絮随风竟化萍。 风信屡催啼鸟变,雨来顿失远山青。 四时代序君休恼,终古韶光不肯停。[11] —————————————— “曜灵”指太阳。万物变易,大化运转不息,对此,人的叹息是渺小而无谓的。这样的诗句,让人惆怅之余,复生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之意。 “文革”中,《中国数学史》受到无理批判,但钱宝琮拒绝违心承认错误,后被“疏散”至苏州长子处。1974年,死于中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