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斋雅趣 | "贺大蜡"与《蜡节帖》

 真友书屋 2015-02-01

西晋《蜡节》残纸(楼兰古城遗址出土) 释文:屈顿首顿首[下残]/蜡节皆亦同[下残]/来示即以自[下残]/比更有因乃[下残]/顿首


"贺大蜡"是西晋拜帖上的贺词,写在上端,下面署名"弟子宋政再拜"。这件拜帖,20世纪初在罗布泊荒漠的楼兰古城遗址出土,那里出土了一批魏晋文书,大多是残纸断简,当年算是废弃物,今天却是难得的魏晋墨书真迹。写拜帖,汉晋时代通常用木质简牍,宋政则是用纸写,但他仍仿木简的形制,裁成长条形。宋政的名字还见于另外两件简纸文书中,姓名前都冠有"从史位",是个无固定职事的小吏。楼兰出土的拜帖还有一件,写在木简上,上端残,唯余"蜡"字,下面两行字,左行署"弟子瓠珍再拜",右行仅写"贺"字。这两件贺蜡拜帖显示了"蜡节"时的人情交往,可以看做现存最早的贺节卡。


这两件拜帖都用隶书书写,带有浓郁的楷书笔意。晋朝以隶书为正体字,用隶书写拜帖表示恭敬。宋政、瓠珍自称"弟子",所拜自是长者尊者,文字书写更不会潦草马虎。


西晋《贺蜡》木简名帖(楼兰古城遗址出土) 释文:[上残]蜡/弟子瓠珍再拜贺


拜帖上具写贺礼的习俗,秦朝已经存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吕公避仇,从山东单县迁居东邻的沛县(今属江苏),县令奉为贵客,专门为他设宴,县中的吏员、名流都来拜贺。县衙主吏萧何负责收财礼,宣布"贺礼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泗水亭长刘邦"好酒及色",来时未带一文钱,却在拜帖上诈写"贺万钱"。拜帖送进,"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好相人,见高祖(刘邦)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宴会散后,吕公又勉励刘邦一番,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为此,吕媪责怪吕公:"何自妄许刘季?"世事难料,岳母看不起的无赖女婿,后来做了皇帝,自己的女儿贵为皇后,而且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


拜帖是见面的媒介,兼写贺钱、贺礼的拜帖,依然是通名之具。通名是古代拜访他人必经的一道礼仪程序。访客须在大门外递上拜帖,上面书写自己的籍贯、名字以及问候语,交给仆役递进去,经主人同意,方可引入相见。如果主人特别看重来客,就会像吕公那样到大门口迎接客人。访客通名之后,正常情况下,都能如愿见到主人。也有意外,东汉那位4岁让梨的孔子后裔孔融,曾经受长官杨赐派遣,到大将军何进府上"奉谒"恭贺升迁,门役不及时通报,孔融一气之下,"夺谒还府"。古书所说的"奉谒"、"投谒"、"投刺"、"通刺",皆指怀谒持刺通名求见,事由却是多种多样。


"谒"和"刺"是汉朝通行的拜帖名称。谒是长方形的牍,正面写受拜者的尊称,背面署拜谒者的名款,两面都可以分行书写各项内容。刺是长条形的简,所写姓名与问候语,"长书中央一行而下"。通常要写明爵位、籍贯,又称"爵里刺"。刺的形制小,分量轻,不如谒那样庄重气派,但是成本低,便于携带。东汉以来,私人交往日渐频繁,用刺通名更常见。近百年来,通名的"谒"和"刺"在江淮地区的古墓古井里时有发现,刺的数量多于谒。


宋政、瓠珍的贺节拜帖所写的"大蜡"、"蜡",是祭祀之名。《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意思是主祭与农事有关的"八神",有教民农耕的神农氏、发明耕作技术的后稷、百种神、田神、田垄间的界神、捕田鼠的猫和食野猪的虎、堤防神、沟渠神。这"八神",当时是由代表天下臣民的周天子祭祀,后来这个祭祀权下移了。"蜡"祭诸神为报恩,祈祷来年丰收,晋人所谓"岁事告成,八蜡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带有公共诉求。楼兰古城处于荒漠之中,城的周边,亦兵亦农的戍卒开辟了几个屯垦区,官兵的粮食供应主要靠自给,农业是根本,所以重视"蜡"祭。上古还有祭祀祖宗的活动,称为"腊"。"腊"祭是家事,各祭各的祖先。秦时,"蜡"、"腊"二祭统称为"腊"。这两个祭祀活动,时间都在岁终之月。周朝以农历十月为岁终之月,故腊日在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汉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之月,腊日改在十二月,所以后人习惯把阴历十二月称为腊月。


西晋《贺大蜡》纸质名帖(楼兰古城遗址出土)释文:贺/大蜡/弟子宋政再拜


岁暮之"蜡",具体时间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既是一年之中重大的祭祀活动,也是隆重的节日。"腊(蜡)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这是东汉蔡邕《独断》的记载。西晋裴秀《大蜡》诗也形容了节日的盛况:"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北齐魏收写过一首诗,诗名就叫《蜡节》。"蜡节"这个词,现在的辞书里见不到,始于何时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晋朝已有"蜡节"之称。楼兰出土的一件楷书尺牍上,残存5行文字的上半部分,第一行"屈顿首顿首",是署名和具礼语;第二行"蜡节皆亦同",是个完整的句子。按古人摘取"关键词"命名尺牍名称的办法,这件尺牍残纸可以称为《蜡节帖》。但是书法不佳,只有史料的价值。


东晋大将军王敦(266~324)的书信里也提到"蜡节",这件草书尺牍在北宋时定名为《蜡节帖》。帖文4行41字,首尾完整:"敦顿首顿首,蜡节忽过,岁暮感悼,伤悲邑邑(悒悒)。想正如常。比苦腰痛,愦愦。得示知意,反不以悉。王敦顿首顿首。"王敦是晋武帝的女婿,仕途顺利,大半生在西晋度过。"永嘉之乱"以后,他和堂弟王导共同辅佐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站稳脚跟,于公元317年拥戴司马睿称帝。东晋初年的军政大权分别掌握在王敦、王导手中,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王敦晚节不保,发动叛乱,问鼎朝廷,死后受到"发瘗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的惩罚。他的书法墨迹只有《蜡节帖》传世,北宋时一直深藏宫廷,"靖康之难"以后,这件墨迹再无消息。幸好《蜡节帖》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刻入《淳化阁帖》,后来又刻入《大观帖》、《绛帖》、《汝帖》等法帖中,得以传世。王敦好清谈,性简脱。他写草书,运笔流利,间有纵引连笔,是"今草"的笔调。但是结体平正,不如他的堂侄王羲之草书那样欹侧多姿。王羲之书法自成一家,王敦去世已经20年。


东晋王敦《蜡节帖》(《淳化阁帖》卷二)释文:敦顿首顿首。蜡节忽过,岁/暮感悼,伤悲邑邑。想正如/常。比苦腰痛,愦愦。得示知/意,反不以悉。王敦顿首顿首


王敦《蜡节帖》写于"岁暮",临近新年。辞旧迎新之际,他叹息岁月无情地流逝,又是"感悼",又是"伤悲邑邑"。而且为"腰痛"所苦,精神上"愦愦"。愦愦,昏乱糊涂。这种岁暮引发的感伤,今人恐难理解。现在的中老年人履新怀旧,伤感抑或有之,与人通问,言病叹悲却难启齿。晋朝士族圈的风气却不是这样,他们陶染玄学,对无常的人生特别敏感,自恋自怜是时髦风尚。尺牍里伤时感怀,如同抒情咏叹。王羲之的尺牍,有的写于正月初一(王羲之避祖父"王正"之讳,把正月初一都写为"初月一日"),也是一些感伤之辞。张彦远《右军书记》录有两则:"初月一日羲之顿首,忽然改年,感思兼伤,不能自胜,奈何奈何!""初月一日羲之白,忽然改年,新故之际,致叹至深,君亦同怀。"他说"君亦同怀",可见受信对方也是如此。


正月初一,古人说得文雅,名为元旦、元日、正旦、三元之日(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三朝(zhāo,年、月、日之始)。唐朝以前,蜡节比元旦隆重。后来元旦成了盛大节庆,特别明、清两朝,官府封印不办公(自腊月二十到正月二十),皇帝在紫禁城里举行百官朝贺大典,民间在五更时迎神敬神。昔日的"蜡"祭融入元旦的祭祀习俗,不再是重大的节日。共和初建的1912年1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历书令》,实行阳历、阴历并行的历法体系。舶来的阳历作为行政、执法、外交的时间标准,传统的阴历用于农事和日常的社会生活。一年之中,国人可以过上一阳一阴两个新年。1949年建立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阳历新年叫元旦,阴历新年叫春节。元旦搬家,立春的春节挪位。传统悄悄在变,不留心则毫无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