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与现代 彰显个性化绘画语言—曹永平[领袖志]融合传统与现代 彰显个性化绘画语言 —— 曹永平领袖题材新绘画之我见 作者:宋洪斌 编辑/雨浓 表现人物是绘画的永恒主题,而表现领袖人物又是这个主题中的重大选题。虔诚的曹永平,在这条既宽阔又艰难的路上勤奋地行走。 我们之所以说这是一条既宽阔又艰难的路,是因为作为绘画表现人物毛泽东特殊的价值。由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由于众所周知的文革“红海洋”的特殊年代,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肖像画被十多亿人民大众所熟知。作为画家,倘若沿袭老画法,无疑会滑入照搬与复制的窠臼,造成大众审美的熟视无睹。那么,想开创一种新画法,一改偌大国家众多民众对毛泽东肖像绘画固有的视觉习惯、凝固的审美思维,又谈何容易?即使在探索的摇篮中即被扼杀,也是不足为奇的。可是,我们把目光移到曹永平的一次个展——2010年9月,曹永平领袖题材新绘画展览,就惊喜地发现,他的这种新绘画在北京“798艺术区”《艺术》杂志画廊一亮相,立刻给国内这个题材领域荡进一股清新之风。7天展览吸引千余名中外观众,人们以惊奇的目光观赏这种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领袖题材新绘画,到场的艺术评论家、画家们给予较高的评价和充分的认可,艺术界资深专家欣喜之余对曹永平寄予厚望。我们这才领略到曹永平非同一般的艺术胆略和艺术探索精神。 应当说,他的这种绘画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从艺术理论角度出发,他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简约、明快、大方、庄重,又不失热烈。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则是最大的亮色。品读他的毛泽东肖像油画,虽然别开生面,但还是在明显地汲取中国传统绘画元素,最主要的就是线条的使用。他的线条是重新建构人物的基本手段,简洁、恰当。用线条表现领袖形象,并使人品读起来首先有舒服的感觉、然后产生亲切的联想,难能可贵。在他的绘画中,不仅领袖人物的线条勾勒精细,就是附属环境、道具、纹饰之类,同样一丝不苟、环环入扣,从而使绘画形成有机整体,有效地烘托与加强了领袖形象。这一点,反映了他严谨的绘画精神和务实的人格操守。 而曹永平画作的独具一格,首先在现代感上,更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现代感,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大面积的平涂,使明朗清新的艺术效果油然而生、喷薄而出。在表达领袖人物的绘画当中,如此大面积运用色彩,并且几种色彩相互照应相得益彰,从而赋予画面浓郁的平面化、装饰化特点。这种西画式的色彩,具有鲜明、庄重的魅力,而这正是画作艺术效果的主要成因之一。如果说曹永平线条的使用,在丰富中蕴含着单纯,从而使单纯本身就变得活跃起来;那么,他色彩的运用,明朗中携裹着朴素,从而使朴素原本就包括清新的元素。线条与色彩水乳交融,传统与现代自然融合,就形成了他绘画的新建构——独具一格的新画法新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在寻找个性化的绘画语言。 曹永平北京展览之后,《中国文化报》等报纸和“艺术国际”等网站第一时间相继报道,竞相推介。几位资深美术评论家纷纷发表看法,热忱评价与鼓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杂志执行总编、美术评论家杨庚新:“将领袖还原成人,还原成普通人,他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他花费了大量心血,做了多方面探索。”文革美术专家、美术评论家王明贤:他“以虔诚的态度、写实的视角,艺术地还原历史的真实。”《艺术》杂志副总编、美术评论家张晓军:“从画面的图式特点来看,总体上给人以清新明朗之感。没有通常的夸张和畸变------有的是一颗坦诚之心和伟人与平常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产生了平易近人亲和力。”大家还对绘画组成部分的文字说明给予极高评价,认为同样严谨,渗透尊重历史缅怀领袖的深切情愫,正如《人民日报》美术评论家邵建武所感慨的,“引起那个时代人们广泛的联想与回忆,非常好”。这也正是曹永平画作产生魅力的历史原因和大众心理,当然是通过他新颖的绘画语言引发的。 曹永平领袖题材新绘画,引起外国美术人士和国内年轻人的兴趣,仅就这次参观北京798画展的就有美、法、奥地利、泰、韩、日等国友人,而国内年轻人非常认真地阅读画作的附属文字。对此,曹永平表示:下一阶段将吸取专家的意见,揣摩大众的反应,把题材领域拓展到群体人物,诸如毛泽东与工人、农民、解放军、少年儿童、文艺工作者、外国友人等,从而更广泛地表现毛泽东一生的伟大风采;在绘画的总体把握和细节表现上再下功夫,在实践中再探索,在艺术手法上寻找新变化,更好地彰显个性化绘画语言,使风格日臻成熟,向人民向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领袖题材新绘画。 “艺术的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的狭窄了,只要有心灵的思索,便会有艺术的创造,这是天赋之权。”张晓军的这句话,正适合送给此时的曹永平。我们热切期待他。( 作者为 国家二级作家创作员 ) 李伟勋咱们领袖毛泽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