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形上形下认识论与天人合一实践论 1,古人以形为界“上下中”认识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理】思维心路--重过程周期-联系原形(亚氏) (信息-无-思路)解决为什么-所以然 (理) 重整体性,系统观; 形而下者谓之器【物-技】器皿物学--重质地还原-深入原质(亚氏) (质量-有-技术)解决是什么-知其然 (技) 重区别性,还原观; 先哲认识论:“心证为上达之机,器证为下学之要” 中庸之道:“有的放矢为之中,发之皆中节谓之和”【道物协同承接】 (能量-化-方法)解决干什么-如何然(法)重目的性,实践观;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正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太过不及俱失中”。 《道德经》无之以为用(和),有之以为利(效益)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左传:太上有古德(理)其次有立功(术)其次有立言(法) 中医:循形而上之理,用形而下之技,为之中医。 2,宇宙本源=道=元=真空=无=真如=几=‘一’ ‘形而上’认识论=道=理=性=神=易 朱熹:天地之间,有理由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性】本--神--重主观-唯心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其器。【气】具--精--重客观-惟物 王明阳:“理气”一个超乎形象的世界(形而上),朱子称之谓“实理”,道家言之“道”,释迦言之“真如实相”。(宇宙最基本粒子-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真性自如-如来/菩提。) 人见此世界方知其以前所见拘于形象之下,是所谓井蛙之见,由此新见,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是一个“精”“神”极大的解放。 理,不会造作,无动无静,理是形上世界之根本原形(上帝粒子/宇宙本源);其能动而会造作者‘气’,气是形而下世界构成的原质(与亚里士多德理论同一)。 《周易正义》注:以理言之谓道,以数言之谓一,以体言之谓无(空),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应机变化谓之易,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道=理=真空=无=真如实相=如来=神=易=形上世界观) 3,现代科学以形为界认识证明途径: ①既有: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传统科学逻辑路线;形下: 形式逻辑-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概念定义-推理三段论; 前提是时空确定,理论:上世纪初的科学框架。 (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 适用:第一维度科学【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看得见-有 ②也有:格物-思辨-演绎-彻悟的前科学逻辑路线;形上: 量子逻辑-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薛定谔猫、梵我同一; 前提是时空不确定,理论:当代前卫科学框架。 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系统自组织、电磁场理论 适用:第二维度科学【光态、质能信息同一】看不见-无 一、器证加逻辑推理:偏在物质和能量,核心还原论。 二、心证加行为直觉:重在信息和能量,核心系统论。 4,科学也可分为形上与形下两类: 从认识论而言,科学可以分为综合或系统、分析或还原两大类: ①综合-系统方法研究“形”或“事”发生-发展-变化轨迹,从而认识“道”或“形上学”方法; ②分析-还原方法破解“器”和“质”的结构与功能时所必须的“形下学”方法。 中医学定义:以系统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过程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 西医学定义:以还原论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 依据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关于不同范式的学科之间,两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原理。 (认识论不同--出发点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5,下学上达、由上统下天人合一道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下学上达,向上攀爬: 《大学》:格物致知(下学之要),正心诚意(上达之机) 修身、养性(极高明道中庸)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穷理,正心诚意=尽性,利用规律=以致于命】 本立而道生;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正义》:道也者,志之所趋舍。【实践目的决定论】 由上统下,三级贯通: 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 【哲学真理】【物变规律】【方法技术】【实践目标】 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世界观】决定【认识论】决定【方法论】决定【实践论】 思维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实践科学 第二维度广义科学-第一维度狭义科学-方法技术-实践检验 古人“道理法术--循道、明理、定法、合于术数。” 6,‘天地人合一’古人实践目的决定论: 实践目的决定:【正气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与天地合其德(哲学总规律),与日月合其明(科学规律) 与四时合其序(过程周期),与鬼神合其凶吉(正负能量) 实践的方法:先【下而上达,孔子:向上攀爬】 再【惟道是从,由上统下,三级贯通】 学习过程-从下往上:质→气→性→理,思维性递增,物质性递减; 使用过程-从上往下:理→性→气→质,物质性递增,思维性递减; 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先入乎其内,后出乎其外。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否定之否定】 庄子:“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重在把握总原则,不是雾里看花,不是细碎的知识和方法。 心学领袖陆象山:“除了先立乎大者(道),全无伎俩”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是理。” 明道、循道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7, 道是‘形而上’认识论和 ‘天人合一’实践论的统一 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神明德”“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按照天人相应原则和“下学而上达”认识路线,最后追寻到表述万事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总原理、总规律(易理道/亚氏“后物理学、第一哲学”/“第二维度科学”)上来,类似当代系统、综合性研究道路。 再用这些总原理、总规律(易理/道)来认识指导具体学科的科学-技术-经验三个层次:理论原理、规律是科学的内容;实践中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经验则是最初级的感性认识层次。 下而上达:《易经》象--数--气--理; 以上统下:道--理-(法)气--(术)器。 太极图《道德经》实践方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 物质为效应,思维(信息)为主导: 8,中科院闵家雍“第二维度科学”: 第一维度科学----古典科学维:(眼见为实--重‘形’--阴)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 第二维度科学----系统科学维:(信息控制--重‘神’--阳)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灰色系统理论/等级控制理论/系统动力学/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大系统理论 第三维度科学--太极中庸维:(能量转换--重‘气’-阴平阳秘) 太极图/中医理论是第一/第二维度的中庸结合图: 唯物论--传统科学--古典科学维--重客观物质-形而下(阴) 唯心论--宗教神学--系统科学维--重主观信息-形而上(阳) 元气论--中医文化--太极中庸维--重流动能量--求其中(阴阳平衡) (中医)循形而上之理,用形而下之技,为之中。 9,核心:惟道是从,由上统下 宇宙观决定世界观(大道-道),世界观决定认识论(大道-理), 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道-法),方法论决定实践论(小道-术)。 钱学森:“本体论的核心是哲学观,它将影响认识论,而认识论就像人所佩戴的眼镜,影响着人们看到什么,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人们提出怎样的科学问题。而从哲学认识论(道)-科学基础理论(理)-技术科学(法)-到工程实践(术)的一以贯之思想,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朱熹解释《大学》引二程观点:大学是大人所治关于哲学伦理学的学问,小学是指文字学语言学…(具体学科)。所以文化素养提升常先小学后大学…… 解决问题则必须以大统小、三级贯通。(大人领导小人,鲜有反之) 认识过程-从形到道、从下而上;(认识论) 依存关系-由上统下,下依赖上。(实践论) 类同古人道-理-法-术的规定性。 10,钱学森:大成智慧系统实践论 钱学森:“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又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智慧。 哲学(宏观)--科学(中观)--技术(微观)三级贯通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专家系统的知识表达,从最传统的产生式、框架式表达,到中期的语义网络,再到最新的概念图解都是还原论思想的产物。知识经过这些方法表达之后,虽具有较清晰的微观结构,但难以造就有机的宏观结构,因为宏观知识结构绝不是大数微观命题结构的简单堆砌。相反常常在实现了知识的精确性的同时,却丢掉了体现人类知识调用的灵活性。 基于医学知识和医学思维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药知识的系统复杂网络特点,建议:多层次概念网络、多通道并行择优--立体式的复杂知识网络推理。 第五节:不同认识论的中西途径 1,医生面对--形上与形下二重性的人: 医学是第三类科学,摆在医学家面前的人,本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二重性的人。凡是从事医学研究的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白,而且不容忽视。 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医学家,其研究的重心往往有所不同,但是从人的形上与形下二重性而言,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用进废退-例如:人体形下解剖,在东方《黄帝内经》《难经》,西方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20年)形而上系统论年代发展缓慢,真正的解剖形下研究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形而下还原论兴起,20世纪以来,西医学在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才取得了许多重大发展。 2,同时存在的两套相辅相成管理系统: 现代系统论已经告诉我们:任何独立存在的系统,必然同时存在着两套或两套以上相辅相成的管理系统, 一套是以物质能量构成的客观实在(固态、液态),是由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按照一定秩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实体系统,此中医称“形而下者谓之器”; 另一套是以信息秩序构成的无形反馈控制(光态、气态、道家所谓“纯阳”物质),是通过信息传递、反馈、控制而形成的虚体系统,此中医称“形而上者谓之神”。 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通常物质结构决定和规定了信息的秩序状态,信息系统又通过其反馈调节控制和影响着物质系统本身,本质上此两者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此古人“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即现代相对论所说的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3,中医理论构建形上形下两大途径: 《易传·系辞》:心证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的放矢为之中; (中医)循形而上之理,用形而下之技,为之中。 《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神明之德”“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备良相之才”(天地人合一)。所谓“粗守形,上守神。”“详于气化而略于形迹。”“道为器之本,器为道之末。”“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 《黄帝内经》‘形上形下结合’无处不在;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形,地成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善言天者,必应于人。……模仿宇宙天道运行的仿生学(思辩主义的产物)。 4,人类文明史的两次辉煌构成了 近代医学的不同科学范式: 精神文明辉煌:形而上系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中国的春秋至秦汉时期(2500年前)以先秦诸子百家和阴阳五行为集中代表,《书经·洪范》提出,邹衍深入,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西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完善的《形而上学》原形与原质、形式与潜能;柏拉图的观念界;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上世纪胡塞尔的数学证明超越现象;柏格森的生命力;薛定谔量子力学推导自由意志--梵我同一;21世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的人性基础研究;零点能量场;当今盛行20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维纳《控制论》申农《信息论》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等,其实真正创始者是中国先哲的阴阳五行。 物质文明辉煌:形而下还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伽桑狄、笛卡尔哲学完成,伽利略、牛顿引入物理学,道尔顿化学解释;直至20世纪,西医在细胞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科学物质文明与现代西医基础理论。 5,中西医不同范式不可通约性,源于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不同哲学本体论 中华之道重在哲学本体论【道、理】(重形而上)此古人言:“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旦得本,何愁末?”中医基础理论本身就是大量哲学观,西医没有,故临证中医有选择,不能统一标准;西医则是标准方案一条道。 西方科学偏重方法技术论【法、术】(重形而下)近代科学主义把物理学和化学观念方法作为衡量一切科学的至上信条和唯一标准,从而常把近代科学的观念方法绝对化教条化,结果让西方科学陷于还原论瓶颈。医学表现地尤为突出。 中医是形上(系统-道),西医是形下(还原-器)。 6,中西医“形上/形下”比较 ①定义比较:中医学定义:以系统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过程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西医学定义:以还原论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 ②内容比较:山西贾得道(中医史学家)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中医是两头大中间小,西医是中间大两头小,正好相反;中医理论起首于大量哲学内容,西医没有,中医的生理病理相当简单,甚至是纯逻辑推理,可它的临床方法却比西医多得多‘浩如烟海’。” ③作用方向比较:陆广莘:中医是向上(形而上-哲学本体),向前聚(整体涌现),向内(强调内在--正气所主,邪不可干。)西医是向下(形而下-技术方法),向后散(局部病灶),向外(强调外来--细菌病毒入侵)。 ④特色比较:中医重形上的特色:重心--神--时间--过程--强调整体环境;西医重形下的特色:重物--形--空间--结构--强调局部解剖。故依据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关于不同范式的学科之间,两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原理(认识论不同--出发点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8,中西医区别在于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 中科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潘桂娟 中医学与近现代西方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是思维方式(哲学本体论-世界观)导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区别。如果不理解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不研究中医理论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联系,必然难以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医学之道,更谈不上运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问题。研究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过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如何创造未来。 中医学内在的中华之道(哲学本体论),不是已经消逝的遥远记忆,而是贯通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千古命脉所在。 第六节,中医形而上特色-“生生” 1,形而上”特色是“生生”过程之道: 《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运动变化)之谓易。 生生之谓道,德是道之体现。 《黄帝内经》候之所使,道之所生。(时间、过程、频率)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中科院哲学大师刘长林: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西医重质量重在解剖空间,中医重信息重在时间过程,故生生之道是时间之道、过程之道、自然整体有机运化之道。 中医研究院傅景华:道为过程,气是关系。 吴维《中医科学性的准思维》:中医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是从天地框架演绎星宿历法(时间过程),从星宿历法推原五行八卦,从五行八卦透视医理医术。 2,生命本质也是“生生”过程之道: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治病求本》吴俊玲 生命的本质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一旦停止,解剖形态上的完整性便失去了价值。从深层次而言,生命首先是一种过程流,解剖结构的内容和状态只是过程流的表现形式。结构必须是“活”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生命,生命过程流一旦结束,人的细胞、组织、器官就自然瓦解。 疾病的发生本质也首先是生命运动功能的异常,是生命过程流的异常,因此,疾病本质首先是功能性的、过程流异常,功能性过程流异常可产生解剖形态的改变,也可不伴有解剖形态改变。 《黄帝内经》“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黄元御“一气周流”! 3,医易相通-通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周期 恽铁憔《群经见智录》言:“自来医家皆言医通于易,而无明白晓亮之理论。……然《内经》常言少壮老病死(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此拾字即《易经》之精义,含生之伦,无论动植,莫不有少壮老病死、生长化收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周期-总规律),而尤妙者,在生则必长,少则必壮,壮者必老,老者必已。已者自已,生者自生,万物纷纭,绝无一刻停息,毕竟孰为之,孰令致此,则时序(周期)为之。 “人为四时之产物,人资四时以生,乃确实之真理,放诸四海而准者也。惟其如此,则人与四时,自然息息相关,人身气血之运行,自然以四时为法则,而莫于违背。此为《易经》与《内经》之基础,无丝毫含糊假借者,然后本此推论,则委曲悉尽。” 概而言之,阴阳多少划分本质上皆类似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期过程的描述和把握而已,而过程周期的振荡反复即是频率,故频率者节律也,节律者规律也,规律者非科学又何以为? 4,建立过程周期控制模型也是 现代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现代物理学已经明白:一个系统的某一物理量的值,不断地经过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变化的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被称之为振荡。它是一种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无不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的运动形式。现代诸多科学学科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围绕着被研究对象(系统)的振荡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而建立模型、展开研究,建立系统振荡(过程周期变化)控制模型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自然振荡过程周期都可以用一条圆周轨迹(没有展开的的正弦曲线)来表达。 中国古代似乎早已抢先走上了这一步,以古人描述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太极模型为例,如果说一个事物、一个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圆,那么描述其振荡周期变化的正弦曲线,无疑就是太极图中分割阴阳的S形曲线……。 5,医学知识立体过程网络特征规定性: 医学哲学家Blois指出,医学作为第三类科学,不同于物理、化学、以及某些生物学分支领域的知识具有平面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假设-演绎、点线因果性方式组织起来。医学推理却是网格化推理,它需要垂直式思维推理,垂直式立体思维类比,比因果关系的平面推理更重要。 认知科学家Thagard指出,医学解释不是演绎推理、不是统计推理,也不是单因素的因果推理,而是一种复杂因果网例示。 初级水平学习者(下工):基础知识稀疏,只有很少链接,需在连接明确情况下,推理能力随连接增加而提高。 中级水平学习者(中工):已经获得大量知识,但知识尚未形成良好组合,常不相关连接充斥其中……,不能快速编码和提取信息。 高级水平学习者(上工):不但知识丰富,而且对知识体系有良好整理,消除了各种无用连接,形成了良好层次结构的组织图示来迅速过滤掉无用信息,极大提高推理效率。 6,传统中医是典型立体过程网络医学: 当代网络医学认为:“尽管主流医学界常常把疾病孤立起来进行处理,但是人类的大多数疾病都是彼此相关的。大多数疾病都是与人体功能模块的失效有关,这些功能模块最好用复杂网络的子网络来进行刻画。认为理解细胞、疾病和社会网络中的相互关系都是网络医学的组成部分。” 中医学是名符其实的网络医学。中医学将人体系统刻画为格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立体复杂网络,包括身体、身心、个体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在这以人体为核心的立体复杂网络中,中医学描述了各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辩证施治的过程中体现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个性化医学特点。此古人言:“生生谓之易”。 中医阴阳五行、藏腑辩证、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都是对这种立体复杂网络动力学中的普遍特征进行高度化抽象和概括的立体过程模块系统。 10,“生生之谓易”与上中下三工: 当代中医大师陆广莘将“国医之道”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哲学世界观】,助生生之气【认识论】,用生生之具【方法论】,谋生生之效【实践论】。 高屋建瓴地点明了中医学《黄帝内经》以大道为本,以学技为末的价值标准,和传统中医“道理法术”(明理、定法、和于术数)以大统小、三级贯通的技术路径,从根本-本源上阐明了中医学-国医之道(上中下三工)的健康医学本质属性。 中科院院士、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生生之谓易,自然界中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是万世万物产生的本源。哲学指导着科学和医学,我们中医的研究生和哲学科学博士,现在忽略了哲学思想对于医学的指导,往往已经陷入到单纯的技术手段,而仅技术手段没有学科的专属性,唯有理念--明理才具有很强的学科专属性。 中医是哲学(上)自然科学(中)技术方法(下)的统一 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统一 哲学(宏观)--科学(中观)--技术(微观)三级贯通 |
|
来自: johnney908 > 《四柱预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