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色脉诊讲伤寒论录音整理(2008-12-18 00:42:09) 标签:养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神使也。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之也。” 这一条,论少阴脉,少阴脉不至了,趺阳脉不出,少阴脉不至,是对帐,一个是论先天肾,另一个是论后天脾胃的。这条就是论少阴脉不至而形成尸厥的脉证、治法。 尸厥不是行尸。古代里学有这要样的名称。 太阴脉不至,是肾脉,是有脉但未绝,或者是脉很沉很沉,很不明显。少阴脉不至,肾气微,而精血不足。精血少了,肾气衰微了,属于虚证。少阴有一个特点,少阴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根器。在下焦,有蜇藏的作用。少阴是阴,藏的是阳,阴中有阳,水中有火。这个阳是在阴里,不但要藏,还要封,不能随便出来。出来就是戴阳、格阳,就危险了。 肾主蜇,惊蜇,指小生物深入到土层最深入,不动了,但是有生命的。但是到春天,一打雷,就又出来了。肾为什么叫蜇呢?中医认为,男子的肾是有生育能力的,和精子、精血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封藏的,很重要的东西才叫精,人所藏的、最好的东西、最重要的物质、能生人的,要封藏,谁能封藏呢?只有肾。 所以肾有潜藏的力量,因此,肾里的阳,叫龙归大海,大海中藏有火光。所以人的阳气蜇藏于肾的,才是封藏之本。 现在有病了,肾气虚,少精血了,就影响到蜇藏了,阴不能潜阳,水不藏火,阳气就上奔,奔是很有力的,从底上向上上气的,力量很大。气上冲心、撞心是有区别的。促迫,形容跑的太快,很疾,由下而上就上于胸膈。胸中有宗气,宗气遇上奔之虚阳之阳气,阻止宗气的运行,阻挠宗气的功能,宗气就会凝聚,宗气是灌溉心脉推动血脉的,宗气一聚,所以就血结于心下,气血就不行了。这是影响,是病理的影响。影响的实质是寒,因为下焦虚寒之气使得阳无根,形成无根之阳,被阴寒隔拒于上的阳气,所以周身被阴寒笼罩,所以宗气反聚,血结于心下。先天的肾阳,是阴阳之根,后天地阴阳为水谷之阴阳是气血之阴阳,要听便于肾阴阳,所以肾阴阳不和,肾阳衰了,膻中的阳气就聚了。 阳所退下,热归阴股。阳气有上有下,阳气上行极而必下,就叫阳气退下。阳气退下时有什么样的病变?阴股间热,阳气从胸膈退下,就退到大脚里面,阴股间热。阴股属阴,退下阳气与阴相动,就会使人推动知觉,什么丧失神识。这个属于阳气虚而阴气盛,阳气被逼而上至胸膈,使宗气反聚血结心下,上行而极,阳气退下,下至阴股,又因阴股之地阴盛,阳与阴博,想回回不去,与阴相动,形成无家可归的游子,虚阳之气与阴寒之邪动搏动,就发生了失去知觉、丧失神识,就形成了尸厥。 尸厥,主要是阴阳气血逆乱,少阴之阴阳之气互相格拒。这很危险。应当急救,不急救,这个人就可能死亡了。张仲景在平脉篇没有治法,只有这条,有治法:当刺期门,以活血,刺巨阙以疏通聚结之宗气。这个病就活了,然后再吃药,再治疗。 尸厥是古代的病名,这个病在诊断上很容易被判断为死,实际上没死。虽然是没死,但是这个病也是很严重了。所以应当急救,治慢了,也容易发生危险的。刺期门巨阙是急救的方法。 这两个穴,期门是肝经的木穴。热入血室,就有刺期门之法。所以刺期门,是肝的木穴,肝主血,刺能疏导血脉。巨阙是任脉穴,与期门穴相平,巨阙偏于里,刺能行气。 总而言之,是少阴之气阴阳不和,使阳奔于上,不归根,本身是寒证,阳证是假相。所以而使气血凝滞,这个气血是胸中之气血,就造成尸厥了。张仲景最佩服的就是扁鹊的,在其序里有说过。 所以古代医学,有急救之法,现在的急救都失传了。中医的急救之法,很绝,什么病有什么急救之法。隔阳病有隔阳病之法。现在形成了,中医只能四平八稳看大方脉了。医学就怕失传,不传也叫绝。所以反过来说,中医没有急救之法,是不正确的。 那么这些条,51、69条只有这一个治法,虽说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按照平脉辨脉是没有的,但这条是急救的。所以当医生还得会针灸,针灸确能治病,有的时候,针灸不在汤液之下。张仲景治重要的病,都是先针而后药。 第二,是真得讲脏腑经络,现在人都说什么六经非经论,什么太阳不是太阳,那是错的,不是搞中医的。太阳经就是能解表。 所以针灸,是中医一大优势,现在日本人在追。实际上,还是在中国的中医。所以大家得努力。不努力就被人超过了。 66条“寸口脉微,迟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这条以尺寸的阴阳之脉来辨阴阳存亡之法。寸脉与尺脉相比较。 寸脉微,寸属阳,关前为寸,阳气虚微。尺脉紧,也可以叫弦,主阴寒之气盛。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盛,这样就造成了,阴阳的盛衰,阳不摄阴,所以就多汗,就虚损多汗,不是一般的汗是很多的汗。这样子就知道了,阴有余了,绝不见阳也,此“绝”有绝对、断绝的意思,而不见阳,是阳亡了。这个样子,就是纯阴而无阳之症。阳亡在汗出,阳不能摄阴,意思着阴盛阳亡了,是个死证。 脉法里,有寸尺,还有寸尺的对比的问题。金匮要略里胸痹,胸痹心痛,也是寸微而尺弦,胸中阳虚,而阴寒气盛,胸痛彻心,心痛彻背。实际上,寸脉与尺脉有时候是不一样。左手与右手的脉也不一样。所以微细在脉不可不查。脉有七种诊法:上下左右浮中沉。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67条“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这一条的主要意思,是讲平脉辩证。第二个意思是脾胃虚寒之证。 郁冒不仁?不仁,是失去知觉。郁冒,就是昏冒,头目昏冒。证状来说,就是头目昏冒,失去知觉。 诸字,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发语词,没有多大意思。一个是当作大凡,凡是。一般当成发语词,医宗金鉴就当成凡是。 寸口诸微,主阳气虚,微者薄也,为亡阳,当丢失阳气讲。诸软脉,濡软无力,为亡血的脉相。诸弱,弱脉,血虚,是沉而无力,是阴虚,阴血虚,阳气易动,容易发热,是阴虚发热。诸紧,紧有三个病,一个是讲寒,因为有寒所以二又主痛,三主实,凡是寒邪为病,都见紧脉。诸乘寒者,则为厥。要是为寒邪所乘的,乘者所加,寒邪加于人的阳气,而使手中厥冷。脉微细,在手中厥冷,是阳气虚,阳虚不达于四肢。脉紧,手足厥冷这个叫诸乘寒者,寒邪太盛伤阳。所以伤寒论里少阴病篇脉微、脉紧都可以出现手中厥冷,一个是正气虚,一个是寒邪盛。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伤了阳气了,阳气受伤,气血都受寒,外边手足厥冷了,阳气和气血虚,不能行于上,达于四肢,如果不能上升于头目,而郁冒,甚则不仁,失去知觉。这个都说明寒邪的势力太强盛。这是一个层次。 下面就谈脾胃了。人身的气血,是从脾胃的水谷精气而来的。如果说,胃里没有谷气了,胃就不能上输水谷之精气于脾,脾无东西可运,脾就涩滞不通。在这样情况之下,不但是是脾气不通,水谷之气不能内归于心,心无所养,而脉无所荣,所以就口急不能言。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肺,肺气不足,上焦开发,宣发五味,所以心里发凉,浑身发抖。这主要是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脾、心肺,皆因胃无谷气而致。 此二者有什么关系?因为他所讲的,亡阳、亡血、伤了阳气了,这都是和脾胃、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有关系的。所以荣卫、气血、虚寒。脾胃之气就虚寒,脾胃之气虚寒,五脏六腑之气也就虚寒了,不再是一脏一腑的问题。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10完 所以我认为荣卫气血脾胃,说的已经到家了,比其他的其余要入木三分。所以我们把这么的知识,学到手中,体会太阳病篇第十二条桂枝汤,何云魁说,滋阴和阳,为众方这魁。作为第一张方了放在前,意义很深。 68“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师日: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一条讲胃脉,很重要。 脉得有胃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则死。这是从生理上讲,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应于脉,脉以胃气为本。胃气脉濡弱,濡者软也,很冲和。濡弱和缓的脉就是有胃气的脉。 所以问“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十一头,就是十一个。濡弱之脉为有胃气之脉,适应于十一脏。这十一个器官都得要有胃气,脉都得见有濡弱之脉。平脉篇快要结束了,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本。脉有胃神根,得要体会,他说的这些话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玄学。因为人的思想往往有隋性,但在学习时得研究,得体会,下功夫,人得会学习,但要时习之。在临床实践,就得实践。 所以有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比如脾有胃气之色,辟如雄黄外包白丝。所以知道生脉才知道死脉和病脉。生脉,就是有胃气则生。如果有胃气,则是人病脉不病,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脉无胃气,叫脉病人不病,日行尸。 所以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腑为阳,脏为阳,这个关系就是生克制化,但是在这些问题,首先看脉是不是有胃气。如果有胃气就好。没有就不好。所以脉以胃气为根。 所以渚濡弱,可以识十一脏的脉气。 69“问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日: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阳迟涩为乘脏也。” 这一条,论病邪乘脏乘腑的问题,从脉法上加以说明。 这一条,跟五脏六腑十一头是边续而言的。因为五脏六腑有相乘之力。病在脏腑之间谁加于谁? 诸阳浮数,是阳脉,故入腑,诸阴迟涩,是阴脉,故入脏。 邪气是加于六腑还是五脏,要从脉的阴阳上看。阳脉主阳,邪加在六腑,阴脉主阴,邪加在五脏。这是其一。 也有,六腑之病脉可见阴之迟等,五脏之病脉可见阳之数,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个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于五脏,五脏之邪加于六腑,这又是另一个情况。所以这里只是举个例子,阳邪加于六腑是见阳脉,阴邪加于五脏是见阴脉,这是一个方面,五脏之邪加于六腑,六腑之邪加于五脏是另一个情况。 但是,脉分阴阳、分寒热、虚实,可以类推,我们不是讲柯云伯的五个看法,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这一条,是在十一头后面,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乘脏、乘腑,腑邪乘脏、脏邪乘腑,但是要以有胃气为生,为顺,无胃气就为逆,就危险。 这两条讲五脏六腑为发病核心,核心在脉法上,脉应见有胃气的特点,来判断病的顺逆吉凶。 平脉法就介绍完了。平脉法多,比辨脉法内容多,且有些发展。现在我们就做一个小结。小结不是流水帐。主要我们要把平脉法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来,在研究中,有所侧重。 平脉篇是在辨脉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总论、个论。 在总论上,平脉提出了脉的生理、部位、状态、适时之脉,五脏的平脉,以及诊法上的色脉合参等都加以叙述,是指导个论的。 个论里,主要有15个问题,一个是论脉与气息的关系,呼吸者脉之头也。当医生的临切脉,是凭我们的呼吸。现在有人说了,张仲景那时没有手表,没办法讲呼吸,现在有表了就另呼吸了。但是中医的特点必需讲呼吸,因为脉与呼吸是相通,有呼吸脉有来去,来者为阴,去者为阴,是来的快还是去的快啊,如果拿表,来去虚实就没法看了。所以脉是讲呼吸,就有来去的问题,脉来有快、有慢,脉去有快、有慢。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这是门学问。古人说常以平旦诊病人,这时人的精力旺盛,才能体查脉相。一是脉随呼吸而至,有呼吸脉就有来去,就有盛衰。 二,脉有举按之法,浮中沉,举按寻,考量指头的力量。这个是做什么呢?举按寻候五脏之气的,一个候表里阴阳的,一个是候五脏之法。连这个都不会还当什么中医啊。 三.根脉的重要性。讲尺脉,尺为根,少阴为阴阳之根。如果说浮中沉是候五脏,脉的两尺,太溪脉就是关乎人的生死。前面的三个是脉学的基本功,呼吸结合,是测脉的来去盛衰;举按寻是候五脏之气;寸关尺要以尺这根。这三点是最基本的。 四、讲脉的纵横顺逆,讲脉的关系。脉有相乘,有纵横顺逆,也就是在以阴阳为纲以五行学说来讲脉之间的联系,来反应联系中的生克制化的,适时之脉、五脏之脉都是以五行来联系的,从而有纵横顺逆之变 五、论六种残贼之脉,能为人病,也是经常遇到的,要引起我们注意,要很好体会。弦滑浮紧沉涩 六、论适时的平脉,和无胃气的死脉。非时之脉,就有生克制化的问题,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要和纵横顺逆、五行联系结合起来,以判决死、生、疾病。所以脉有三种作用。如果光看病不知生死,是盲目的看。 七、论生死之争,一个是没有胃气,一个是阳绝。 八论行尸之脉,内虚之脉,是不同的,一个是有胃气,一个是无胃气。所以刻画了病脉、生脉、死脉。时时刻刻,要与病、生死联系起来。 九、论阴中伏阳之变,少阴微滑,尺微滑,阴里有热。 十,在此之后,以荣卫强弱论人体的气血脾胃、三焦之气的影响,其中双穿插了荣卫、趺阳、太溪的关系。总的来说,荣卫、脾胃占的比重大一些。荣卫的影响在这里说的比较全面。所以有三个关系:荣卫与三焦、脾胃、五脏、整体。 总体来看,脾胃之脉为根本,无论脉如何变化,但是提出了,濡弱为脉之十一头。 以上就是平脉法的内核,主要的东西。学了这一篇,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了什么问题,要心中有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