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园林中的茶会 不过,能走出到真山水之间的时候,还是一定要走出去。台湾的茶会近年流行出门巡游,或选址公园,或选址山林,解致璋是带头者。这里不可回避日本茶会的影响。日本的茶会,多举办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庭院,会根据室外植物而确定茶会的主题。解致璋她们举办的早期茶会,也会学习日本,但完全根据中国茶的特点进行了改造,例如不完全席地,而是添置矮凳。日本茶会讲究寂静无声,她们则会配置专门的音乐。 她向我回忆在日本高山寺举办的茶会,那里正好我也去过,是传说中日本的荣西禅师从中国取得茶种后最先移植茶树的寺庙。大片森林中,寺庙小巧地位于山谷中,她们的茶会选择了寺庙对面山谷中的一间小巧的旅馆“井水亭”,旅馆虽然小,却有大的庭院,茶席就设立于中心的亭中。客人们都穿和服,而她和学生穿着专门设计的中式礼服。因为泡的是台湾清香乌龙,所以烧水方式和泡法都和日本有很大区别。 解致璋坦承,她们开始害怕和日本茶席雷同,可是由于茶不一样,所有的后续程序也就都有了不同:茶具不同,水温不同,茶香不同,仪式也不同。她们不要求鸦雀无声,而是可以自由发问。“要是客人不讲话,那是他太享受茶香了,而不是我们定的规矩。”茶会结束,所有人往高山寺方向走去赏茶花,那是早春三月,樱花未开,但那些百年老树上的茶花未凋,人群慢慢离开时,在旅馆中的学生吹起了笛子,“那一刻真恍惚,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时代”。 解致璋认为,茶会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客人们感觉到画中游。茶席摆放在地上也罢,桌面也罢,不一定有严明约束。“许多人说茶席摆在地面就是学日本,其实你看明代文人画中,很多文人山居出游,杯和壶都放在山石上,寻找一处意境悠远的地方享受山光水色,还可以品茶,这是宋明文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不该受到桌面的局限,自由变化的乐趣才大,应该随处都可以喝茶。” 所以,她的“即生即灭”茶会也放置在“食养山房”的户外,这里是台北郊区的一大片山林之地,她们的茶会凌晨3点半开始迎宾,刚还担心来得人不多,可应邀而来的茶人全部半夜上山,没有晚到的。到4点静坐,山林中,先是鸟叫,然后是晨曦慢慢降临;5点,伴随着晨光,开始泡茶。主题是“曙光初露,茶烟轻扬落花风”。正是不凉不热的9月天,茶人先是享受台湾乌龙茶那独特花果香,在静坐的铺垫下,很多人觉得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茶,“五感都开了”。有趣的是,第二天、第三天,还陆续有人自己上山泡茶,想重新找回那美好的感受,可后来和她抱怨:怎么都没有和你一起上山那天有趣。 为什么叫“即生即灭”?听起来微有悲哀意。解致璋解释,她自己修行佛教,总觉得再美好的东西瞬间也会消失。那茶会,办完就拆了,什么都没有了;林中的花,谢了也就没了;最关键的是茶汤之香,也是当下的美,瞬间即逝。“喝茶的时候,心要在那里,否则就错过了美。” 她把茶会与宋明文人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经常会带学生们到苏州和杭州学习,也去日本京都。因为在她心目中,光看书去体会园林是没有作用的,必须要去游去玩,“养出她们的眼睛和格局”,才能领会园林的好处。常常去一个园子,一待就是一天。学生们很多有绘画的爱好,就让她们慢慢画,画得好与不好不重要,关键是能体会园林的乐趣。在苏州艺圃举行茶会正好是秋天,红叶初显,她要求学生们要有在园林做一天主人的感觉。茶席放在水榭中,远远传来评弹声,刚开始大家还在说话,逐渐声音轻下来,开始静听评弹。等茶泡到三四泡,演员慢慢从亭子走到水榭中,原来是苏州最著名的评弹演员盛小云。这时候,茶和音乐带来的感受融为一体,“音乐不是茶的背景,茶也不是音乐的背景”,双方是这个空间里共存之物。 解致璋的学生们常年跟随她学习,每个人都在色彩搭配和器形之准备上花了很多时间。不过归根结底,是为了那壶好茶。图为解致璋学生摆设的茶席 在上海也是如此。茶席放在一个现代重建的园林里,解致璋不是特别满意这个地方,但是好在季节,桂花盛开。茶席在室内,喝完第一道茶请客人们走出阁楼,去临水的走廊吃点心的时候,惊喜才开始:一个吹笛人站在走廊尽头,正在慢悠悠地吹奏,从台湾带去的茶点本来蒙了布,大家从走廊进入时,谁都不知道这些是点心,现在掀开了盖头,这些新鲜、原味、清淡的点心才露出真容,下面垫着大荷叶,不大份,不多,正好填补刚才一壶乌龙茶所带来的轻微饥饿感。“品茶前和品茶中都不吃点心,怕点心的甜味破坏了乌龙茶天然的清香,但是品茶后,如果离正餐时间长,味蕾都被茶打开了,很敏锐,正好吃一点细致的点心。” 准备点心的习惯,解致璋也学自明人书籍和绘画。在古画的茶室中,常备有专门的点心盘,供主人所需,茶性助消化,空腹喝茶会伤及胃部,所以她一般都会准备清淡的点心,绝对不要海鲜、肉类的零食,因为腥味太重,与茶不合。 室外茶会,还有一点要注意天气。在灵隐寺办茶会,主办方要求一连6天,而且几乎都在敞开大殿之外,深受天气影响。“开始去考察地点的时候,正好是晚上,灵隐寺清静无人,觉得怎么这么美,于是很愉快地答应了。”第二天才发现,白天人流如织,完全无法耐心准备,只有晚上临时的准备时间;而且当时已是10月底,昼夜温差大,白天最热时接近30摄氏度,晚上骤凉,泡茶的平衡度成为难题。“我那时唯一企求的是不要下雨,因为我们的设计是每人席坐地上,旁边是一盏灯,老天保佑,真的6天没有下雨。”解致璋笑得像个孩子,虽然是50多岁的人了,但是她有一种天真活泼的神态,笑容很灿烂。 茶会主题是根据白居易的诗意,“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虽然唐人的饮茶方式和现在人区别很大,但是解致璋觉得,诗人晶莹的感怀应该和现代人没什么差别,她想要的就是那种意境。暮色四合,游客散尽,开始在佛前先供茶,然后是第一席茶;等法师开示结束和笛子演奏完,第二席茶开始,这席的茶味略重,以便大家回味。寒夜要做到天气冷暖和水温冷暖的协调,她说“我们一直在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案头山水与器物的协调 在台北,去了清香斋若干次。清香斋原本叫“清香书院”,是一幢沿街的书院,对外营业。以往清香书院每天有无数客人,且95%是日本客人,他们喜欢中国茶文化,包括各种日本媒体会来报道。“开始以为每天烧水泡茶是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可是被来拜访的人弄得太累了。”后来就开设了这间藏于普通民宅的“清香斋”,不对外公开,只有来上课的学生才能入内。 来上课的学生纷纷做茶席展示。一名台北做和纸的百年老店的女老板也是解致璋的学生,她用和纸、竹笼和竹子盆景,以及几瓶花卉摆出了节日茶席,我们看上去很是喜庆和雅致。这是一种难得的意境。 不过解致璋立马说,这个花是在花市第一个摊子上买的吧?“在第一个摊子和绕了几圈花市所买来的花,区别还是很大的。”要多花心思,配色,看花形,包括如何与今日之茶汤形成色彩上的协调,都需要有自然随意,但这种自然又是从不自然中出发的,席面上植物的摆设一定不能和茶汤形成冲突,而是要互相辉映。 也许是因为早年设计过舞台的原因,解致璋强调,总体环境,包括各种茶空间陈设、器具,都是舞台的组成部分,是布景,是美术空间。主角是谁?是茶汤,而且它是唯一的主角。 她亲自设计的茶席改日登场。这时候细致打量空间的植物造景搭配,细节极其讲究,即使是取水洗杯的水槽旁,也有植物布局,一树老梅的枯枝放在瓶中,旁边是昏黄的灯光。而桌面更是缤纷多彩,白色的细小蕾丝花微有飘落,她笑说,有点像“春城无处不飞花”。但因为与杯子相距甚远,干扰不到杯和壶的空间,这点也是她特别讲究的。“茶席之花一定要陈设,茶席以茶汤为中心,但是开始泡茶前的新鲜活力,来自花。”日本茶道普遍插花,但是依照季节有严格规定,比如冬季只是茶花,而且只能一朵。解致璋觉得,台湾茶道的好处是约束少,不少意境从古代书画中来,所以她会根据不同季节选择花束,主要是体现节气变换,“即使是将落之花也有其特别的美感”。 在不同城市寻找花材,更让她愉悦。“每个城市的花市都是最好的课堂。”找到花材后,会根据已有的盆栽、水景、石苔做出调整。“与花人插花有很大不同,茶人插花一定要在茶席预定的地方进行,这样,花枝的高度、线条、方向才不会干扰到泡茶。不能为了花好看,结果造成你泡茶的时候舒展不开。”至于插花的花器,她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竹篮、玻璃瓶等日常器皿都可以。“我特别喜欢用祖母用过的老东西来插花,特别有味道。”花摆放的方向也有讲究,如果有客人,则最好面朝向客人,如果是自己泡茶自娱,则面对自己。 如何搭配“案上山水”和茶具?本来布置茶席的时候,主人就该“胸有成竹”,解致璋今天的茶席,以高低错落的绿色观叶植物为主,结果配备的杯子,是清一色的晓芳窑。乳白色的单色杯,下面是明黄的杯托,给整个茶席的绿色增添了色彩。 但解致璋使用晓芳窑,不完全是为色彩,更是为了喝茶的享受。晓芳窑在台湾今日已经身价不菲,但解致璋是从晓芳窑还不广为人知的时候就开始使用,所以和晓芳窑的主人建立了深厚的关系,甚至分茶器(公道杯)都是在她的建议下改进的。“用久了,知道这种器皿的好。”她的阿姨是美国某大学的化学生物学教授,对杯子能带来不同的茶汤感受始终不相信,觉得她在胡说,后来坐在她家盲品,两个外观近似的杯子,茶汤同时倒入,香气和口感截然不同,阿姨才说,这个倒值得做做研究。“晓芳窑的主人蔡晓芳先生在世界各地寻找材料,对杯形和釉料钻研了很多年,所以确实有他的长处,他所做的茶器很适合饮茶。”她的学生在国货公司买了漂亮的“十二花神杯”,用到茶席上,也很美观,可是一旦喝茶,茶汤寡淡又有异味,她们分析出来,应该是釉料的问题。 不过,所有的茶具都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又带来了可能性。晓芳窑不能替你解决问题,只能茶主人自己解决。“配茶具,首先要想到喝什么茶。如何把茶泡得好喝,是茶主人最核心的课题。”今天选择大量的绿色植物,是为了泡台湾清香乌龙的代表作——文山包种。包种发酵轻微,今天这泡带有浓郁的青苹果香,所以解致璋选择了不香的蕾丝花在案头,又选择了内壁素净的晓芳窑白瓷杯。她告诉我们,茶杯的力量,足以改变茶汤的风味。 整个茶席,除了杯、壶等必需品,杂物很少。有些人的茶席是铺陈繁杂的,但是她选择了至简,包括烧水的壶都只用了陶壶。“许多人喜欢用铁壶,觉得古朴耐看,煮的水有甜味;也有人用银壶,味道软甜。这两种壶我都喜欢,但是今天泡台湾本地茶,突出的是本地风味,所以我用价格便宜的陶壶。这壶烧出的水质远比玻璃壶和电壶好喝,更关键的是,陶壶的质地,和案上这些布满青苔的花器是互相协调的。” 因为注重搭配,所以茶则和茶匙都用竹器,而且都是使用了很久的,有一种经历了时间的光泽。茶匙下面垫了一小块山石,作为茶匙搁,选择石头,是想让其色彩和质感融合进整个茶席。在整个茶空间里,没有一点是特别突出的,放置紫砂壶盖的盖承,是一块台湾玉,小巧精致,但是颜色也很素朴,并不突出。“小物件也要融入背景,不能突出。”买来的时候也很便宜,台币1000元左右而已。随着她的学生增多,现在越来越多的茶人开始模仿,这种玉盖承已经被炒高了价格。 在山水中方泡出一壶好茶 前两日喝解致璋的学生泡的茶,会觉得文山包种真是好喝。喝了五泡后,整个杯体都渗透了芳香,而且是递进变化式的香气。五泡之后,再好的清香乌龙茶,她和学生们也停止不泡了,是因为想带给人最好的品茶状态,这也是她所定立的规矩。 为什么?在大陆,一般人讲茶,包括清香乌龙,都会强调茶的耐泡,甚至多达三四十泡,但是在她看来,好的乌龙,就是仅仅五泡。第一泡,端起茶杯,先闻杯面的香气,然后小口啜饮;随即是第二泡,第三泡,每泡都有变化的香气和滋味。最后,好茶的杯底香会凝聚在里面,杯子凉了也会在,称为冷香,和刚开始的暖香对应。她注意的是,茶宜常饮而不宜多饮。喝得精致,远比喝得多重要。 她是从明清文人的书籍中慢慢体会到这泡茶的程序的。《茶解》是明末文人罗凛写的茶书,他强调饮茶之缓慢,而清代的梁章钜则强调茶的活性。解致璋说,上品的清香乌龙确实带有活性,香味和滋味都带有浓厚绵密的变化,慢慢下咽后,是一缕气韵,只有心情轻松、愉悦,才能品得出来,所以她再次强调,一定要有令人舒服的环境,才能敏锐地体会到茶香。 此日,由她自己泡茶给我们喝。除了主茶席外,尚有一处色泽鲜明的次茶席,用层叠鲜艳的麻布搭配,上面摆满了各种蕨类植物,铁线蕨生长得非常茂盛。这是一桌让人充满活力的茶席,橙色布和孔雀蓝麻布配出了鲜活的色彩,上面除了植物外,还有两个偏大口杯的绿茶已经泡好。 台湾最早玩色彩搭配茶席的就是解致璋,原来她怕我们没吃早饭,所以在这个茶席上,先喝了杯台湾出产的绿茶,搭配她从台湾老字号买回来的小点心。台湾绿茶限于产地,缺乏浓郁的香型,但是解掉刚吃的猪油小点心的腻,却是绝配。 喝完绿茶,进入主茶席。同样是文山包种,她和学生们所使用的这些包种价格并不贵,茶商是她耐心地在包种产地找到的一对夫妇,两人遵循了做包种的古老工艺,做出来的茶叶,自然就有了鲜明的层次变化。她和学生们买了茶叶编好年份产地号后,会在泡之前的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就拆开,包扎好放在口袋里,让茶和空气微有接触,慢慢苏醒。 将茶取出时,会用小茶罐装茶。为什么用陶制的小茶罐?还是为了整体的茶器与环境的配合,一席绿意繁茂的茶席,不能用过于闪亮的金属喧宾夺主。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的手势又轻柔,又美丽,恍惚是手在表演。解致璋笑着说,老了,手不漂亮了,但是她的手形极其准确,倒茶,倒水,都犹如鸟在飞舞。在她看来,茶席上的手势差别非常重要,整个环境如舞台,虽然茶汤是主角,但是每个配角都不能出差错。 温壶温杯,她的动作也很轻缓,并不强调其快速,而是自然而然地动作。快速将茶汤冲入之后,又快速倒出,这也是她所发明的温润泡法,目的也是让茶苏醒,而并非洗茶。这个茶的茶底干净,不太需要洗,但是温润一下却至关重要,因为茶香可以在第一杯就清晰有力地表达出来。即使是不太好的老茶,有点发酸,通过温润泡,让水一进去就满溢出来,也能减少不少杂味。 这是去年的春茶,第一泡,是淡雅的兰花香;第二泡,杯底香味渐渐浓厚,成为浑厚的果实香味,细细分辨,原来是一种苹果刚熟的香味;再往后,是越来越重的花果混合香。 每次倒完壶中的水,会用茶匙翻动杯子里的叶底,这样才能让茶叶散热均匀,并且接触到每一滴热水,不会有茶叶老是压在壶底,每个部分都能发挥得非常出色。解致璋告诉我,明清茶人特别强调茶的活,听起来玄妙,其实并没有那么玄:茶汤鲜爽很容易达到,如果泡茶者精心,饮茶者耐心,则茶汤的那缕饱满而幽然的气韵,自然而然能被席间的客人感觉到。 水的温度和天气的温度要达到最佳平衡点,不过这是主人自己慢慢掌握的分寸。我们只在享受茶面的香和杯底的香。她说,夏天她会添加闻香杯,因为周围温度高,整个杯底香不太能显现出来,但是现在温度不高,杯底有股甜熟的香味,与第一道的清香又完全不同。“我不用过滤茶的滤网,第一,茶底干净,第二,滤网会破坏香气。” 她的整个动作,流畅自然。和学生们相处,很多时候就是在调整她们的动作,要求她们更流畅,更敏捷,只有快得起来,才能做到慢得下来,最后会越来越质朴,做出很多减法。所有动作最后围绕的是茶汤,这是最好的主角。不过主角的生成,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研究茶叶量、水温、时间这几个常规要素,茶叶水准、水、自己的口味和客人口味的协调,都会影响一杯茶汤的风味。经常做对比功夫,闲下来就练习,茶已经成为解致璋和学生们的日常功课,这种练习,让人能沉浸在日常生活的喜悦中,难怪她的学生们一跟随她就是十多年。 就算在室内空间,解致璋也会努力用窗景、阳台植物改变茶席所在的空间,包括设置案头山水来增加趣味,在她看来,这是喝茶必不可少的一步。茶席之上,所有的杯盘碗盏和席上的植物要构成一定关系。除此之外,不仅有形式,还有专门配的音乐,但是音乐又不干扰茶,双方互为关系。“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 文/王恺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