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七)

 iippss 2015-02-07

支气管哮喘

  1。典型症状:起病突然,胸闷不适,呼吸困难伴哮鸣,咳嗽,咯痰。

  2.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3.本病多属中医“哮证”或“哮喘”范畴。

  基本方

  蜜炙麻黄9克 银杏肉9克 干蟾皮6克 光杏仁l 0克地龙干9 克 甘草3克 白石英15克(先煎)

    加减法

    1.发热:麻黄不用蜜炙,减量为6克,加鱼腥草18---30克。

    2.肺热:去白石英,加桑白皮12克。

    3.胸痛:加白芥子6克。

    4.胸闷:加瓜蒌仁9克。

    5.咳痰难出:加葶苈子12克。

    6.内寒较盛:加局方黑锡丹9克(吞服)

    7。有外源因素:加蝉衣6克

哮喘发作控制后巩固方:党参90克、鹿角粉90克、铡半夏6 0克、陈皮3 0克、紫河车粉9 0克、海蛤粉6 0克、地龙干9 0克、甘草5克,体质虚寒者加熟附片6 0克。上药研粉,每日2次,每次3~6克,空腹时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蜜炙麻黄宣疏肺气,光杏仁、甘草、银杏肉、于蟾皮、地龙子化痰平喘,自石英湿润肺气而兼镇逆。

    参考

    !。本病多出肺有痰浊停伏,一感外邪则气动痰升,阻塞气道,肺失肃降发为哮喘,又痰之久伏与脾肾亏虚有关,故治法在发作时以宣肺、化痰、定喘为主,平时必须调理脾肾。

    2。化痰平喘药如话梗、半夏、橘红、莱菔予、紫菀、炙款冬、牛蒡子、百部、鹅管石、旋复花、苏子、石苇、乌贼骨、代赭石、蛤蚧,调理脾肾药如自术、茯苓、黄芪、党参、山药、芡实、山萸肉、潼沙苑、女贞子、胡桃肉、杞子、仙灵髀、补骨脂、熟附片、肉桂,清肺药如地骨皮、瓜蒌皮、百合、麦冬、沙参,敛气药如诃子、五味子等均可酌情选用。

    3。常用方有定喘汤(宣肺平喘、清热化痰),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七味都气丸(滋肾纳上阳)等。

支气管扩张症

基本方

丹参1 2克生米仁12克 甜杏仁10克 炙款冬9克 野百合1 2克 白芨片6克杮霜6克。

    加减法

    1-痰多:加天竺黄9克。

    2.合并感染:加鱼腥草30克。

3.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2克。

4.咳嗽较频:加炙枇杷叶12(包煎)。

5.        口干气喘:加炙马兜铃9克。

6.        津少舌燥:加北沙参12克 麦冬9克。

7.        咯血量多:加生侧柏叶15克 花蕊石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活血、凉血、祛瘀;百合、炙款冬、杏仁润肺化痰;白芨片宁络止血;生米仁清肺健脾;杮霜润燥宁嗽。

    参考

    l&8226;本病多由痰热留阻肺经,伤及脉络而致。治法以清热化痰,润肺宁络为治。

    2&8226;清热化痰药如瓜蒌皮、桑白皮、百部,宁络止血药如藕节、茜草、生蒲黄、仙鹤草、紫珠草、蚕豆花白茅根、阿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祛瘀),济生桔梗汤(益气活血、清肺化痰)等。

肺气肿

    1.典型症状:呼吸困难,劳累或活动后即发,甚则静卧时亦可出现,易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每于继发感染时症状加剧;桶状胸;肺部叩诊呈高清音,肝浊音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呼气延长。

卜  2.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  高;肺功能降低;X线检查见肺部透明度增大,肺纹  纤细。

    3.本病属中医“咳喘、肺胀"范畴。

    基本方

    党参l 0克  北沙参王2克  平地木1 2克  广郁金1 0克  麦冬1 0克  桃仁9克  五味子3克

    加减法

   1.咳嗽较频:加炙款冬9克、光杏仁9克。

    2.咳痰稠黄:党参改用太子参1 0克,加黄芩9克、川贝粉3克(吞服)。

    3.动则气喘:加参蛤散6克(分2次吞服)。

    4。肾阳不足:去沙参、麦冬,加仙灵髀12克、仙茅9克。

    5.唇甲紫绀:参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补益肺气;桃仁、广郁金、平地木活血祛瘀,行气解郁,疏通脉络;北沙参、麦冬协同党参以益肺气,润肺养阴;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滋肾阴,又可止咳平喘。

(一)        细菌性肺炎

麻黄6克 天浆壳9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黄芩9克 鸭跖草30克 杏仁9克 桃仁9克  七叶一枝花30克

加减法

1.        高热:加柴胡注射液4毫升(肌注),每日2~3次。

2.        胸痛:加瓜蒌1 2克,或丝瓜络9克。

3.        咳频:加桑白皮1 2克,或炙款冬9克。

4.        痰粘:加冬瓜子12克,或生米仁1 2克。

  5&8226;痰带血丝:加茅针花9克(包煎),或鲜茅根30克。

  6.肺炎双球菌所致:加桔梗6克、射干6克。

   7.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加鱼腥草30克,或一枝黄花30克。

    8.肺炎杆菌所致:加板蓝根12克、败酱草30克。

(二)病毒性肺炎

    基本方

    大青叶3 0克蒲公英3 0克银花1 2克连翘1 0克生米仁1 2克杏仁9克  桃仁9克鲜芦根3 0克

    加减法

    1。头痛骨楚:加羌活9克。

    2.痰粘痰黄:加干竹茹9克。

    3。干咳气喘:加桑白皮l 2克、炙枇杷叶l 2克(包煎)。

(三)中毒性肺炎

    基本方

    生地l 5克  玄参l 5克黄连3克银花1 5克   连翘l 0克  丹皮如克  水牛角6 0克(先煎)

    加减法

    1.抽搐:加僵蚕l 2克、钩藤l 5克(后入)。

    2.烦躁较甚:加紫雪丹1克(吞服),每日1~2次。

  3。神志不清:加安宫牛黄翘1粒(化服),每日1-2次。

    方义

    细菌性肺炎基本方中用麻黄宣肺;光杏仁、天浆壳化痰止咳;生石膏、黄芩清泄肺热;桃仁解血分郁结;七叶一枝花、鸭跖草清热解毒,退热消肿之内胀。病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凉血;杏仁止咳定喘;桃仁解血郁;米仁、

芦根清肺、健脾、祛痰。中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生地、玄参、丹皮清热、滋阴、凉血散瘀;银花,连翘、黄连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水牛角代犀角,凉血解毒,清热止痉。

    参考

    1.本病多由风寒、风温之邪从卫表口鼻犯肺,邪热蕴结,蒸液成痰,肿失宣肃,气血郁滞而致。治宜宣肺化痰,清热解毒。如热入心营,则宜凉营解毒;如肝风内动,兼与镇痉熄风。

    2。清热解毒药如半枝莲、四季青、野荞麦根、白花蛇舌草、一见喜、山海螺、马鞭草,化痰平喘药如贝母、天竺黄、葶苈子、江剪刀草、胡颓叶,凉血祛瘀药如赤芍、虎杖根、广郁金等均可选用。

2.        常用方有银翘散(辛凉宣解),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平喘),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沙参麦冬汤(益气养阴、清化热痰),清营汤(清心、凉营、开窍)等均可加减使用。

3.        据报道桔梗、虎杖、平地木、侧柏叶、厚朴、苏木、艾叶有抗肺炎双球菌的作用;鱼腥草、野菊花、芙蓉花、一枝黄花、牛蒡子、紫苏叶、荇草、马鞭草、鸭跖草、贯众、龙葵、蛇果草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射干、板蓝根、桔梗、败酱草、瓜蒌、五味子有抗肺炎杆菌的作用。

肺  脓 

    1。典型症状:起病较急,畏寒、发热,咳嗽,咯脓痰、色黄或黄绿色,伴有胸痛。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出现;痰涂片及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肺部X线检查可见大片模糊阴影或有液平的空洞。

    3.本病多属中医“肺痈’’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生米仁1 5克冬瓜子l 2克 鱼腥草30克  桃仁1 0克  败酱草1 8克  鲜芦根30克生甘草4.5克

  加减法

  1.高热:加黄芩9克、生石膏30克(先煎)。

  2.胸痛:加瓜蒌皮1 2克、赤芍1 2克。

  3.痰多:加光杏仁1 0克、浙贝母1 0克。

  4.热毒盛:加黄连3克、紫花地丁1 8克。

  5.咳逆气急:加葶苈子1 2克、桑白皮1 2克。

  6.咽燥津少:加北沙参12克、鲜生地30克(或生地12克)。

  7.咳吐脓多:加桔梗9克、犀黄丸3克(吞服)。

  8.脓痰带血:加茜草1 2克、黛蛤散1 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桃仁活血祛瘀,助消散痈肿之力;芦根、冬瓜子、生米仁、生甘草清肺热、泻肺火、化痰浊。

    参考

    1.本病多由外感风热,或疮疡热毒客于营血,内伟肺脏,热壅血瘀,郁结而成。治法初、中期宜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去壅排脓,后期可用养肺、滋阴以扶正,并祛余邪。

    2.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山栀、白蔹、地骨皮、丝瓜络、一见喜、山海螺、野菊花、野荞麦根,活血祛瘀药如当归尾、丹皮、茜草、虎杖、乳香、没药、郁金、丹参、红花,化痰药如紫菀、炙款冬、枳壳、川贝母、陈皮,养阴药如麦冬、百合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银翘散(辛凉、宣表、解毒),千金苇茎汤(清热、化痰、祛瘀),桔梗汤(滋阴养肺、化痰排脓),桔梗杏仁煎(扶正养阴、排脓解毒)等。


矽肺

    1.典型症状:咳嗽,咳痰,胸痫,胸闷,气急,头昏,乏力,失眠,心悸,胃纳差等。

 

    3。本病属中医“咳嗽”“咳喘"、“肺痨”、“肺痿”等范畴。

    基本方

    北沙参l 2克  麦冬1 2克生鳖甲12克(先煎) 海藻12克 生米仁1 2克  海蛤壳1 2克(先煎) 莱菔子9克

  加减法

  1.咳频:加紫菀1 2克。

  2.胸痛:加广郁金1 0克。

  3.气喘:加炙苏子9克。

  4.痰多:加川贝粉3克(吞服)。

  5.咳血:加白茅根3 0克。

  6.唇色青紫:加当归9克、丹参1 2克。

  7.体虚盗汗:加黄芪皮1 2克、煅牡蛎1 8克。

  方义

  基本方中沙参、麦冬生津润肺;海蛤壳、生鳖甲、海藻滋阴消痰,软坚散结;生米仁健脾清肺;莱菔子下气祛痰。

    参考

    1.本病多与外因之石末、燥气有关,患者平日肺燥津亏,痰火郁结则为内因。治法以生津润肺、软坚散结为主,佐以化痰清热、宽胸利膈;日久症虚,可蒹培本。

    2.生津润肺药如鲜生地、百合、花粉、天冬、玉竹、冬虫夏草,软坚散结药如生牡蛎、木贼草、昆布、炮山甲、鸡肉金、夏枯草、海螵蛸、海浮石,清肺化痰药如荸荠、山海螺、杏仁、枇杷叶、海蜇,宽胸利膈药如枳壳、川朴、薤白头、八月札等均可选用。

常用方有雪羹汤(清热、化痰、散结),清燥救肺汤(清燥化痰、补益肺气)等。

肺癌

基本方

太子参15克 鱼腥草30克 北沙参12克 桔梗9克 白毛藤30克 海藻12克 麦冬12克 

1.        发热:加青蒿9克 地骨皮12克,或蒲公英30克(用予并发感染)。

2.        咳频;加瓜萎皮l 2克、杏仁l 0克。

3。喘息:加炙款冬l 0克、银杏肉9克 体虚者用蛤蚧粉3克(吞服)。

4。胸痛;无定处加广郁金10克、制香附1 2克,有定处加失笑激0克(包煎)。

  5。痰多难出;加冬瓜子1 2克、海浮石l 2克。

  6。汗多气短;加五味子4。5克。

  7。胸有积水:加龙葵3 0克、葶苈子l 2克。

  8.气滞皿瘀;加三七粉0.9~1.5克(吞服)。

  9。气虚较甚:太子参改用党参1 0克,加炙黄芪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太子参清补肺气;北沙参,麦冬清热润肺,养阴生津;鱼腥草、自毛藤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桔梗、海藻消痰软坚,宣肺排浊。

    参考

    l。本病多由外感六淫之邪,郁而化热;或嗜食辛辣,燥伤肺金;或忧思郁怒,木火刑金,炼液成痰,交结不消,导致肺失清肃,日久气滞瘀凝,终成此病。治宜清热解毒,化痰软坚,滋养肺阴,益气生津,活血祛瘀,扶正达邪等法。   

    2.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莲、蛇六谷、、板蓝根、半边莲、夏枯草、银花、紫花地丁,滋养肺阴药如知母、生地、天冬、百合,化痰软坚药如昆布、土贝母、金礞石、蛇胆陈皮末,凉血止血药如茅根、白芨、仙鹤草、地榆、小蓟、云南白药,活血祛瘀药如丹参、桃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小蓟饮子(凉血止血),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加抗癌药。

    4.据报道藤梨根、铁树叶、夏枯草、干蟾皮、山海螺、紫草根、龙葵、蛇莓、菝葜、露蜂房、白英、山慈菇、全蝎、守宫、自毛夏枯草、石上柏、葵树子、山豆根、天冬等均有抗肺癌的作用。

胸  膜 

(一)干性胸膜炎

    l&8226;典型症状:胸部刺痛、咳嗽,深呼吸时加剧,患侧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听诊前闻及胸膜摩擦音。

2.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见患侧呼吸运动受限,横膈活动减弱。

  基本方

  鱼腥草3 0克  山海螺30克  桑叶9克  瓜萎皮1 2克  制半夏9克  黄连3克 广郁金1 0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9克。

    2。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 2克。

    3.咽燥津少善加北沙参1 2克、麦冬1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鱼腥草、山海螺、桑叶疏散风热,润肺祛痰,清热解毒;黄连泻火;瓜萎皮、镲4半夏、广郁金清肺化痰,行气解郁,宽胸散结。

(二)渗出性胸膜炎

    1.典型症状:急剧起病,有毒性症状和中、高度发热,持续数日至数周,时有畏寒及出汗、虚弱、全身不适。初起胸痛明显,以后胸肩消失,出现气急、胸闷、反射性咳嗽。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红细胞沉降率加速。胸液呈草黄色透明或淡红、深褐色血性,含大量纤维素,蛋白定量约2。5~3克%以上,镜检大多为淋巴细胞。

    3.本病多属中医“悬饮”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  茯苓1 2克  葶苈子1 2克  白芥子9克  枳实9克 桑自皮1 2克  青皮9克 陈皮9克

    加减法

    1。气喘:加旋复花9克(包煎)。

    2&8226;痰多:加制半夏9克。

    3&8226;尿短:加车前子l 5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中大青叶清热解毒;茯苓、甘草利水渗湿;桑白皮、葶苈子、白芥子泻肺,袪痰平喘,行水消胀;枳实泻痰除痞以助水气下降之力;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化痰散积。

    (三)化脓性胸膜炎

1.        典型症状;畏寒,寒战,高热,热型呈弛张型,大量出汗,甚至出现虚脱现象。剧烈胸痛、胸闷、气促、咳嗽。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有核左移现象。

3.本病多属中医“胸痛”、“胁痛”、“咳嗽”等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紫花地丁3 0克  枯梗9克  败酱草30克  生米仁12  冬瓜子1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9克。

    2。咳嗽:加光杏仁9克。

    3.脚痛:加瓜萎l 2克。

    4。心悸:加茯苓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败酱草,桔梗、生米仁、冬瓜子清肺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排脓;甘草泻火解毒。

    参考

    l&8226;本病多由热伏胸肺,痰浊阻留,气滞血瘀,郁结成脓而致。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擗排脓。

    2&8226;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黄连、鱼腥草,清肺化痰药如川贝、竹茹、葶苈子,消肿排脓药如乳香、没药、猪牙皂、桃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擗脓),透脓散(托毒透脓),黄苠建中汤(温中补虚,脓净后调理用)等。

2.本病属中医''口疮’’、“口疳”、“口糜”等范畴。

(一)急性口腔炎

  基本方

  一枝黄花2 0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炒山栀9克  制大黄4.5克  甘草3克  玄明粉1 2克(冲入)

    加减法

    1。大便不实:去玄明粉,大黄减量至3克,加煨葛根6克。

    2.溃疡:加土茯苓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一枝黄花以清热解毒;黄连、黄芩、炒山栀清热凉血;制大黄、玄明粉泻火解毒、通便导滞。

(二)慢性口腔炎

    基本方

    生地1 2克  生白芍1 0克 丹皮9克  当归9克川芎4&8226;5克  知母1 2克  黄柏9克  肉桂3克(后入)

    加减法

    1-肝郁化火;加郁金9克、炒山栀9克。

    2&8226;脾气虚弱:加党参9克、白术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川芎、生地、自芍养阴血;知母、丹皮、黄柏滋阴液;酌加少量肉桂入肾以引火归元,

    参考

    1.本病多由阴液亏损,虚火上浮而致。治宜养  阴清热,引火归元。

    2.养阴血药如制首乌、玄参、女空子、旱莲草,  滋阴液药如石斛、玉竹、地骨皮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养肾阴),知柏地  黄丸(滋阴泻火)等;外用口疳散敷患处。

舌癌

    1.典型症状:舌部有较硬结节,其缘锐利隆起,容易出血,咀嚼说话障碍,后期可有溃疡,淋巴结肿胀、疼痛。

    2.实验室检查:活检发现癌细胞。

    3.本病属中医“舌菌”范畴。

    基本方

    生地1 5克 木通9克露蜂房9克 淡竹叶9克 黄连3克  生甘草3克  山慈菇粉3克(吞)

    加减法

1.发热:加银柴胡9克、川石斛9克。

2。烦躁: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3&8226;疼痛;加水牛角6 0克(煎水200毫克,冷后频频含漱),或用犀角末3克(分六次含咽)。

4&8226;津伤:加北沙参1 2克、麦冬10克。 

5&8226;血瘀:加丹参l 2克、赤芍】l 2克。

6&8226;流涎臭秽;加生石膏3 0克、鲜芦根S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黄连、竹叶、木通、生地、生甘草凉血滋阴,清热解毒,泻心脾脬之邪火;露蜂房、山慈菇祛风攻毒,消肿散结,兼有止痛作用。

食道炎

基本方

北沙参12克 制半夏9克 黄芩9克 八月札9克 生白芍1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咽燥:加川石斛9克 麦冬9克

2.        出血:加生地12克 生地榆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黄芩养阴清热,润燥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白芍、甘草缓急解痉;八月札理气开郁。

    参考  

    1。本病多由痰热阻滞,气机郁结不利所致。治宜清热化痰,理气开郁。

    2。清热化痰药如竹'茹、牛蒡子、浙贝母、枇杷叶、旋复花,理气开郁药如桷橘叶、枳壳、威灵仙、石打穿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大半夏汤(降逆润导),麦门冬散(清热降气)等。

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痉挛)

  1。典型症状:进食或惰续激动时,胸骨下或中上腹有梗噎感及疼痛,继之咽下困难、食物反流。

    2。实验室检查:X线食道钡餐造影见钡剂在贲门部通过困难,食道下端有对称的、粘膜纹正常的漏斗形狭窄,其上段呈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延长与弯曲,无蠕动波。

    3。本病属中医“噎膈”范畴。

    基本方

    北沙参l 2克  广郁金l 0克  砂仁粉2。l克(吞)  生白芍l 0克  旋复花9克(包)  代赭石l 2克(先煎)  甘草3克

    加减法

1.呕恶多痰:加制半夏9克、陈皮6克。

2.胸痛明显暑加制香附12克、路路通9克。

  3.大便干结:加炒枳实9克、制大黄9克。

  4.津少舌红:加生地12克、麦冬10克。

  5.咯血:加生侧柏叶1 2克、生地榆9克。

  6.呃逆:加刀豆子12克、柿蒂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润燥,郁金、砂仁行气开郁,旋复花、代赭石消痰下气、平肝降逆,白芍、甘草缓急以解痉。

  参考

  l。本病多由气郁痰结,阻塞不通所致。治宜开郁化痰,润燥降逆,兼以解痉。

  2.润燥药如石斛、天冬、百合、山海螺,理气药如春砂壳、丁香、沉香曲、木香、白蔻仁,化痰药如茯苓、胆南星、瓜蒌,降逆药如竹茹、枇杷叶、枳壳、厚朴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启膈散(启膈开关),丁香透膈散(健脾和胃,开胸利气)等。

食道憩室症

    1.典型症状。咽部异物感,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见未经消化食物。       2.实验室检查:X线钡剂检查可见憩室。

    3。本病属中医“噎膈’’范畴。

    基本方

    生地1 2克  当归9克  桃仁9克  丹参1 2克   郁金1 0克 红花9克 石见穿1 5克

    加减法

    1.胸痛;加八月札9克。

    2.便血:加生地榆1 2克。

    3.呕吐:加制半夏9克  陈皮6克,津少时用竹茹9克、代赭石18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养阴凉血;丹参、郁金凉血祛瘀,行气解郁;当归、桃仁、红花、石见穿活血散瘀,润燥止痛。

参考

1.        本病多由气滞血瘀,阴液不足而成。治法以理气开郁,养阴祛瘀为原则。

  2.养阴药如玄参、沙参、石斛、自蜜、梨汁、藕节,祛瘀药如韭汁、急性子、五灵脂、生蒲黄、土鳖虫,理气开郁药如青皮、路路通、枳实、香附、绿萼梅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通幽汤(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滋血润肠丸(滋血、通瘀、润肠)等。

食  道 

    1.典型症状:吞咽困难或不能进食、食后呕吐,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晚期可有消瘦、贫血等。

    2.实验室检查:x线钡餐检查可见局部蠕动波改变,粘膜纹中断。僵直,腔内充盈缺损,钡剂通过障碍。脱落细胞检查阳性,食道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癌肿侵犯食道的情况。

    3.本病属中医“噎膈’’、“膈中"等范畴。

    基本方

    石见穿3 0克  急性子1 2克  干蟾皮9克 桃仁1 0克 丹参l 8克橘皮9克 橘叶9克  硇砂  丸2粒(含化咽下)

加减法

    l&8226;胸痛:加郁金1 0克、炒五灵脂9克。

    2.呕吐:加姜半夏9克.代赭石12克。

    3.呕血:加三七粉3克(分吞,或云南白药2克(分吞)。

    4.呃感:加公丁香4.5克、柿蒂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石见穿、急性子、干蟾皮、硇砂丸活血止痛、消肿散结;丹参、桃仁凉血祛瘀;橘叶、橘皮疏肝理气。

    参考

    1.本病多由饮食不慎,食味过厚,饮酒嗜辛或内伤七情所引起。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兼用化痰利湿、清热解毒;体虚者可加补气、滋养、温中等品以扶正。

    2.活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乳香、没药、三棱、水蛭,疏肝理气药如旋复花、枳壳、沉香、木香、乌药,莪术、八月札、川楝子、枸橘李,化痰利湿药如制半夏、茯苓、瓜蒌、浙贝母、生米仁,清热解毒药如土茯苓、黄柏、银花、蜀羊泉、白花蛇舌草、石打穿、半核

莲、藤梨根、龙葵、七叶一枝花、山豆根、野葡萄根、白毛藤、石竹根,臭橘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启膈散(启膈开关),丁香透膈散}(益气健脾,理气开膈),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消痞止痛)、旋复代赭汤(和胃消痰、理气降逆),大半夏汤(补中、降逆、止呕),通醴汤(活血润肠),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等。

  4.据报道急性子、石见穿、黄药脂、葵树子、马钱子(有毒)、山慈菇、野葡萄根、菝葜、肿节风、八角莲、猴菇菌片、半夏、水蛭、蟾皮、硇砂等对食道癌有较好的疗效,配合硼砂、蜣螂、露蜂房、威灵仙、天龙、昆布、海藻等消肿开结药则疗效更佳。

胃神经痛

  1.典型症状:胃脘部痉挛性疼痛,喜热喜按,痛止后饮食如常,发作常与情绪抑郁有关。

  2.实验室检查:胃镜X线摄片排除其他疾病。

  3.本病属中医“胃气痛”、“肝胃气痛”等范畴。

  基本方

  柴胡6克  川楝子9克  炒玄胡9克  制香附1 2克  佛手片9克  生白芍9克  甘草2。1克

  加减法

1.受寒:加紫苏9克、生姜3克。   

    2.内寒:加木香6克、吴茱萸2.1克。

    3。郁火: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4.胸闷:加炒枳壳9克、砂仁粉2.1克(吞服)。

    5.呕吐:去柴胡加制半夏9克、炒黄连1.5克。

    6.暖酸:加煅瓦楞12克。

    7.便秘:加瓜蒌仁9克、枳实9克,属阴虚肠燥者,加麻仁丸9克(吞服)。

    8&8226;食滞:加炒麦芽9克、焦山楂9克。

    9.胃阴虚:加沙参9克、麦冬9克。

    l 0.久痛入络:加路路通9克,或炒九香虫4.5克、炒刺猬皮9克,甚者用失笑散9克(包煎)。

    11.脾胃虚:加炒党参9克、炒白术9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气,和营解郁;川楝子、炒玄胡、制香附、佛手疏肝理气,开胃和中,醒脾消胀,泄热止痛。

    参考

    1.本病多由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而起。治宜疏肝理气为主,随症加入和胃、消滞、温中、清热、制酸、通便、养阴等法。

2.        疏肝理气药如八月札、娑罗子、青皮、陈皮、台乌药、陈香椽、枸橘李、甘松、沉香曲,消滞药如炒谷芽、焦六曲、炙鸡金,制酸药如白螺丝壳、海螵蛸,温中药如肉桂、干姜、蜀椒、毕澄茄,养阴药如百合、石斛等均可选用。

胃癌

基本方

石见穿30克 肿节风30克 丹参15克 煨莪术12克 枸橘李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        胸闷:加佛手片9克 炒枳壳9克。

2.        纳差:加炙鸡金9克 炒谷芽10克 炒麦芽10克。

3.        腹胀:加大腹皮12克 炒莱菔子12克。

4.        便秘:加瓜蒌仁12克 制大黄6克。

5.        腹水:加商陆12克 车前草15克。

6.        呕血:加墨旱莲15克 血余炭12克。

7.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侧柏炭12克。

8.        疼痛明显:加炒玄胡12克 制香附12克。

9.        痰食积滞:加制半夏9克 焦楂肉12克。

10.        津少口干:加石斛12克 天花粉10克。

11.        呕吐较频:加陈皮9克 代赭石12克。

12.        癥块坚硬:加海藻12克 炙鳖甲15克 或炮山甲12克。

13.        脾气虚弱:加白术12克 补骨脂12克。

14.        正气不足:加党参12克 生黄芪12克 或河车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石见穿、肿节风、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丹参、煨莪术、枸橘李理气消积,祛瘀止痛。

    参考   

    l&8226;本病多由长期饮食不调,吞咽过急,或多食粗糙热焯,损伤胃腑,兼以情志怫郁,引火生痰,胶结不化,气滞血凝,瘀毒内生而致。治以理气消积,化瘀解毒为主。

    2&8226;常用于胃癌之清热解毒药如半枝莲,龙葵、水红菱、喜树果(根)、向日葵、菝葜、野葡萄根、铁树叶、黄毛耳草,理气消积药如厚朴、八月札、木香、丁香、黄药脂、山慈菇、槟榔、硇砂、自屈菜,活血祛瘀药如木馒头、三棱、三七、云南白药、急性子、失笑散、攻

毒药如守宫、露蜂房、马钱子、木鳖子,软坚药如威灵仙、王不留行,止血药如槐花、仙鹤草,降逆止呕药如姜竹茹、制半夏、麓香、柿蒂、旋复花等均可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