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凯伦·史密斯:中国艺术的发光体(作家访谈)

 汉青的马甲 2015-02-07

凯伦·史密斯:中国艺术的发光体

发光体:中国艺术的冉冉升起

主持人:王雪

受访者:凯伦·史密斯;毛奕龄

王: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来到798,参加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后浪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的凯伦·史密斯新书《发光体1号》的发布会,我是今天的主持人王雪。

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能够和现场来自画廊、艺术机构、媒体、艺术家等等众多熟悉的老朋友见面,我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今天要特别感谢的是凯伦身边这位她多年的好友,毛奕龄女士。毛奕龄女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及哈佛对外研究所,多年从事中国近代艺术的研究,而且正在担任国际领先艺术行销公司的董事,稍后毛女士将代表读者和凯伦展开发现艺术的对话。

今天我们在现场特别提一下,有新浪微博进行互动,大家可以通过微博的形式进行提问

虽然大家对凯伦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对凯伦和这本书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众所周知,凯伦·史密斯是在北京工作的英国艺术史学家,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写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她为各种期刊、展览、文献撰写作品以及众多主题文章和制作。凯伦在中国生活和工作长达二十年了,她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的成长与巨变,以她的视角发现艺术,以专业的态度评价艺术,并且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荐来自中国的艺术发现。凯伦不仅推动了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更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面,中国的艺术领域迎来了爆炸性的增长,中国每年举办的展览数量,从每年屈指可数的少数几个,增长到了数千上万个。每年个人和画廊、公共博物馆以及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会展出中国艺术家成千上万的作品。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真正好的作品呢?又有多少是值得收藏,值得进入博物馆,乃至被历史铭记的呢?

这次《发光体1号》就是由后浪出版策划、编辑、制作,由后浪公司和世图出版在中国大陆合作出版的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并有香港商务印书馆面向海外出版英文版。

这次发光体1号就是凯伦发现、记录中国艺术家划时代制作的首次尝试。本书介绍了2011年在中国展出的一批高水准的优秀艺术作品,其中包括在艺术圈内备受尊崇德的艺术家,以及一些被大众所熟知的着名艺术家的作品。但是凯伦一再强调的是,撰写发光体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报道那些最受推崇的中国艺术家,发光体真正关注的,是艺术本身。

这次发光体1号的尝试,不仅包含凯伦作为一个权威艺术评介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刻理解

而且也体现了她作为一个国际策展人的独到眼光。但是凯伦到底是如何挑选这些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的呢?在这些艺术品中,他们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是否有相关联和相区别的地方?作为中西方艺术家交流的桥梁,凯伦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今后的发展?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凯伦撰写发光体的初衷,也想倾听她的发现艺术之旅中很多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就请凯伦和毛奕龄女士为我们亲自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凯伦:大家下午好,我特别高兴今天能够和你们一起看到新的这一本书。去年年底我们开始做这本书,现在刚刚四个月的时间已经做出来了,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首先要感谢出版社所有的工作人员,他们相信我的计划,也感谢尤伦斯让我们在他们这么重要的一个当代艺术中心让我们能够举办这个活动,也感谢你们来。还要说一句,关于我的好朋友毛奕龄,因为我们在北京画廊刚刚工作几个月就认识了,现在已经过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过程中,艺术界的变化挺大的。我刚开始做画廊的时候,艺术市场想让人收藏艺术作品是一个很梦想的事情。刚开始有一些住在国内的外国人关心,当时中国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起来,还没有人想在自己住的比较小的房子里面,能够有地方去放艺术作品。但是我们现在能看到一些比较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很多话题探讨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我先说这么多,感谢你们来。

毛:大家好,我是毛奕龄。刚刚坐在这儿其实我在跟凯伦说,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们认识已经十五年了。今年是凯伦到中国的第二十年,我非常荣幸被邀请作为她新书的对话嘉宾。刚开始我非常担忧,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不能做这个事情。应该说我现在做的最频繁的是研究近代的中国艺术,这么多年来也不见得全是生活在中国以内,所以在最后一分钟的时候我基本上很想要去,但还是有点担忧。我问过凯伦,我说你确定么,确定要我这么无知的人来担任你的对话嘉宾?她说是的,因为我这一切是完美的。我想这和书的用意是有关系的,我相信也许是因为希望让更多的对中国当代艺术不是特别了解,想深入,又充满热爱的人,从凯伦的眼光看看她的这个判断。所以我想,我们就不再耽误,直接问第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这个段落是我和凯伦的对话,但是在一些段落之后,我也非常欢迎大家可以介入。

我想问凯伦的问题有三点,一个是关于她的个人,一个是关于这本书它一个特殊的位置,还有一个就是2011年,我想这三个之间找到一个挺好的主轴,来了解一下凯伦史密斯。

第一个问题我想问凯伦,是一个什么样的启发,什么样的因素,让你选择在2011年出这样一本书?

凯:这个时间有一个偶然。最早这本书我一直在想写到九十年代的一个故事,然后在研究这个九十年代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看到的资料特别多,但是有时候你只看文字和图片,久了之后,你就失去了艺术本身,站在某个作品面前的感受。我再回到九十年代,所了解的是,当时为什么某一件作品起了这么大一个作用,一下子推动了中国整个艺术圈子的变化和发展。在中国,我们现在能看到UCCA顾德新这么好的一个展览,平时来讲,要看到一个重要的作品,机会太难得了,除非你的朋友收藏,不然你没有什么机会去看。所以我当时写的感觉是在玩语言,失去了对艺术本身的一种味道。所以去年我看的展览特别多,可能因为我一直在研究艺术,所以需要看很多展览,很多作品本身,我是特别热爱艺术的人。差不多到十月底,我看我收集的资料已经特别多了,当时有些书刚好出来了,英国有一本书里包含了全球一百个画家的信息,我们聊天的时候就说,这书的意义是什么?他的读者是谁?这书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也和展览的朋友聊,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本身,可能有朋友或圈子里的人到我的工作室去,都会问,你这里的艺术家的作品,我们要怎么找到他们的信息?确实很多都不好找,偶尔会有一个艺术家有一个个人的画展,但这是很少有的。所以我想做这么一本书是挺有意义的,因为我一直是比较独立的。在这些年,我觉得可能国内有时有些非常好的展览,但是国内有些特殊的条件,展览平时来讲三个星期就算长了,所以如果不是经常到处跑,可能你转过头三个星期就过了,好的展览已经结束了。所以我想做一个记录的工作,帮一些人看到他平时看不到作品,给他一个描述的方式,会让他对某一个艺术家有一个深一点的了解,有更大的兴趣去了解他其他的作品。

毛:对,所以刚刚凯伦提到的就是说,这些都是你的眼光里头看到的发现。我觉得英文的版本里写的是As Seen,我认为今天毫无疑问的是凯伦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我想请凯伦多说一下,As Seen by Karen的这些你的价值观的判断和视角是怎样的?因为另外一个人写一本书肯定又是另外一个境界。

凯:我当然没把自己定位成那样一个位置。我在研究九十年代艺术的同时也在研究各种西方的艺术。不管是评论家也好,艺术史家也好,因为他们掌握着语言,特别是当你看不到一个东西,你要怎么去描述他,你做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来推荐。你看不到的一个东西,我怎么让你有兴趣,或者能够在你的想象里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东西。有一点,去年我看到一个西方学家写的一本书,是关于绘画的,整理了他以前在纽约时报做过的评论,每个文章都很短,书里面没有一个图片,写大概二十个艺术家的作品。我看到书,发现我完全不需要看到图片,因为他描述的这种方式,他对于艺术家,对于某一个作品在某一个时代完成的,这个让我特别激动。其实有时候我们谈艺术的文字,因为可能不是很时髦,不是用一种特别热情的方式描述,我们现在有太多的理论翻译员。艺术家在做作品的时候是需要人看到这个东西的,而且需要人有一个很直接的感受,所以这是文字不可代替的东西。唯一的一点是把气氛带到文字里,让人去思考某人做艺术的方式方法。我来做这个,一直没有把自己当理论家,我从来到中国就像是做一座桥,因为九十年代没有特别多的文字是用英文来介绍中国当代的艺术,所以我当时做的最多的就是当国外美术馆和策展人来的时候,帮他们和中国的艺术家做一个交流。所以做桥的这个工作我觉得还是比较重要的角色。

毛:你的写作是非常有特色的,独立的,这些年来,凯伦在中国生活,深入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世界,接近他们。这么多年来主要扮演推动当代艺术的角色。从刚开始记录和翻译,最初到现在所担任的都是一个重要的桥梁。我觉得总有一些作品是在一些特别的体系,比如理论体系,或是艺廊的体系,我是觉得凯伦今天的立场看的是艺术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你觉得你和这些作品的关系,或者说你和这些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关系,是否会影响你,使你看到这些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

凯:我觉得很多是和一个个人的经验有关系。我是学油画出来的,不是学艺术史的,也包括我和所有的艺术家的交流。因为我可能知道,一旦你要当艺术家,你自己要做一个作品,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所以在这里面我知道有多少事情可能会失败,所以在这里面我觉得我的这个交流一直是围绕艺术本身,包括思路和画展。然后怎么去做,是从策划展览,或者说让艺术家有交流,我也是帮助过艺术家,我也是在画廊做过工作,我也是可能和某个人,不同的圈子里面的人,艺术家的工作室,做交流,我觉得这个其实都是一个比较有帮助的,因为包括住在中国这么多年,我站的这个位置上可以从很多不用的角度去看某一个人他是怎么去做,包括这个艺术本身。某一个画廊和整个这个圈子的关系,有很多虽然很短但是这个地方的历史,某一些人来参与一些事情,你会了解中国这个情况背景。所以我写到这里面,有些人会觉得我选择的一些作品是有些奇怪的,但是在这里面我老在说,在我住在中国的这二十年,看到的这么多,可能有几代艺术家,而且有的艺术家也当老师,所以也会有些学生,也是比较崇拜他们的老师的,可能吸收一些想法,一些方法,来做作品。但我对艺术史很感兴趣,就是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新的想法写下一本书,谁把这个中国的艺术方法方法推一步。

毛:我回到这本书主要的一个使命。刚刚凯伦也说了,这本书是在中国境内展览的一些凯伦认为有创新的甚至有代表性的,甚至如我们主创所解释的“即使这些艺术家明天就逝去,他所创作的这些划时代的作品也将被铭记”,有一个永垂不朽的这么一个概念。那我想问凯伦的是,我们所了解的艺术史,十年二十年这么跨过来,对每一个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断定都是更长更久的沉淀之后,甚至有时候真的等到艺术家真的不在了,或者跨过很多年再回来了解他的价值的,所以这本书一系列以年度来做其实真的是很挑战性的一种使命,就等于说每一年我们都会去找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体系里面一个永垂不朽的作品,而且是三十个,或是四十个。所以我想问一下凯伦,你认为是一个什么样的判断能让你在一年之内看到这些作品。

凯:我觉得在这里面确实是在给自己出一个难题,因为开始的时候,有出版社同意把这个书做出来,我们已经有一个想法,一个框架,书多大,什么样的价位,我们先把这些东西定好了。然后我们知道给自己有多少页,在这个以内我们可以决定可以有多少个艺术家放进去,这个也是好的,让我们比较认真地想,哪些作品要放进去。我觉得做第一年可能做得比较宽一点,然后我希望一年比一年做得更严格。开始做的时候也是说要放多少个,看到外国的出版社也会出这种很大的书,全球100个之类的数字,多少多少人,是很重要的。在这里面我是想我们要看到这个作品好不好是很主观的东西,这个我是承认了的。但是我想第一年要做比较宽的原因是因为,我希望我们先有一个底子,让人能够明白我们是以什么方式去做的。所以这里,正好2011是这个世纪第2个十年,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你刚才说,过十年二十年才能特别确定这里的内容有没有价值。但是我们能够做五年、十年的记录,对以后的人,这个是很有价值的,有争论,有材料,你可以不同意,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有多少艺术家已经不做了,有些作品我们后来认为不一定很重要。但是我们有这个记录,这些资料。

毛:我加入一点,艺术市场运作这个部分。这个挺有意思,因为我们都知道,每年在中国境外都会找一些所谓新的要被发现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所以我觉得凯伦的书是希望大家能够临到现场去看,提倡这块。但是境外肯定有很多人看到这本书里的内容来寻找下一个人,所以这些被提上书的这些作品,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市场的影响,就是选上和没被选上。

凯:我觉得会有一点点,我相信任何我们国内写的这些评论都会影响,我相信会有很多热爱艺术的人都会在看你们的文章,包括杂志提到的这些艺术家。现在这么大一个国家,当代艺术家的圈子也比较大,但是对于观众来讲,这个信息可能还不够多,因为有杂志也好,但是在外国也拿不到这个杂志。当代艺术书里面有展览和画展,但是每一个都是一个部分,我们怎么办,如果你特别想了解当代艺术,你很难把这些部分放在一起了解。你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所以我觉得其实这样的书应该更多,所有喜欢艺术的人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慢慢就会有自己的判断。

毛:因为凯伦选的是中国境内这部分展览,我们是不是可以谈谈中国境内的这些条件,因为这都有一些幕后的角色,策展人或展览的新的空间,现在谁都可能挑出来做展览或群展。你觉得2011年和五年前有什么特别的差别,以后的发展会怎么样,因为他是你的书的前提,也就是在中国的展览空间出现的艺术作品。

凯:你说道五年之前,2007左右,我们当时可能很难想象,当时UCCA都没有,发展是挺快的,包括我们很多画廊也是比较成熟了,五年之前没有那么多。展览的机会多不多,这个重要不重要,我觉得每一个展览,我们在看九十年代的展览,每年也就两三个比较重要的。有时候展览多艺术家压力大忙不过来,主要是现在有很多空间做得挺好,也有国际化的艺术博览会,把艺术家带到大的双年展、国际化的展览,我觉得他们现在差不多是一个水平,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讲,他们做的工作已经很重要了。所以主要可能是做的展览做得好的话,怎么进一步帮艺术家做展览,策展人和画廊怎么和艺术家交流很重要。

有的时候一个艺术家,以及每一个人,比如说一个演员,每做完一个艺术品,你会觉得有点弱,心里没那么肯定,所以这里就是我们要做的,肯定一个人的作品是很重要的事情。

本书亚马逊预售已经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