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城”一曲对天歌:郭士奇讲述宋叔和三进白银厂率队找矿

 放歌渔者 2015-02-09

白银新闻网
作者:记者 李琴琴 2013年08月20日

    白银,这个昔日的荒凉戈壁,曾倾注了多少来自五湖四海的开拓者的心血和汗水。白银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史,是一部白银市的建设发展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白银作为我国最早的大型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白银铜硫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凝聚着新中国地质工作者们的聪明才智和艰辛劳动。而这些有色金属矿床的发现,是地质工作者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建立的一座时代丰碑。在任何时候,只要一说起白银铜矿的开发建设,总离不开“一个人”和“一支队伍”。这个人就是宋叔和,这支队伍就是当年宋叔和率领的641地质队。

走近郭士奇

  白银第一代的建设者们,都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今年83岁的郭士奇老人就是其中之一,郭老不但是铜城第一代建设者,而且还是641地质队的一名地质工作者。
前不久的一个清晨,记者就和《白银大爆破》摄制组一行走进郭士奇老人的家里采访。耄耋之年的郭老身体已经大不如前,由于年轻的时候工作艰辛、日子清苦,老人的身体落下了不少病根。记者初见郭老,看到老人头发花白,走路颤颤巍巍,当时正在家里用吸氧机吸氧,以补充肺活量。虽然老人说话不是很清楚,可是思维还较清晰,对于早年的641地质队依然记忆犹新,并充满感慨。
宋叔和三进白银厂

  郭老说,他是1954年从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毕业,当时23岁的他和其他50名同学直接被分配到了白银工作。当初来的时候641地质队已经成立了,而提起641地质队,郭士奇说,一定要说一说宋叔和。
  宋叔和,是建国前后我国地质学家和矿床地质学家,早期致力于地质、矿产、特别是金属矿床的调查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深入西北地区地质工作第一线,参加并规划金属矿产的勘查工作,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国家急需的白银厂铜矿的研究和评价工作,是当时中国找矿勘探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的领军人物。
  宋叔和一生中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在新中国急需矿产资源的关键时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力排众议,坚持不懈,在白银厂“铁帽”下发现并探明了一处规模巨大的富铜矿。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满足了当时国家对铜资源的需求,还找到了伴生的金、银、铅、锌、硫等诸多矿产,一矿变多矿,使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铜城白银”崛起于荒漠戈壁之中。
1947年,宋叔和第一次来白银,那一年他应甘肃省资源厅制酸公司的邀请,来白银厂做矿产地质调查。他在矿区仔细研究了老君庙内的匾文,以便了解矿区的开采史,又翻山越岭测制地质剖面,考察先民们当年采矿的遗址遗物。经过艰苦调查,宋叔和完成了白银厂古老采矿点及其相关黄铁矿床的评价工作,首次查明白银厂并非是大铁矿,而是一个大“铁帽”,大“铁帽”之下可能存在有一个大型黄铁矿矿床。他的结论是,白银厂地区金属矿床是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宋叔和提交的矿产地质调查报告,加上1948年和1949年先后发表的《甘肃皋兰杂岩之初步研究》、《甘肃皋兰白银厂南山系中之变质火山岩》等专业著述,为以后找到白银厂特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1年5月,两架胶轮马车载着宋叔和一行再一次来到白银进行地质调查。这一次是宋叔和二进白银厂,从此他与甘肃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在大西北长达25年的地质找矿和研究工作。
  这一次,国家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也组织了60多人的地质队伍,对白银厂进行地质矿山普查。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矿区29平方公里范围二千分之一的地质地形图,矿区外围300平方公里范围五万分之一的普查图,进行了矿区槽探、坑探及清理等工作,初步确定了矿床工业类型和价值,提出了进一步勘探方案。他们因此成为建国后白银厂矿田的第一批开拓者。
  1952年1月,宋叔和三进白银厂。他带领着一支200多人的地质队伍进驻矿区,进行试探性钻探。当年10月15日,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日子,第一台机械岩心钻机轰鸣声大作,白银厂勘探工程启动,第一钻就见矿了。到年末已开动了三台钻机,并在折腰山初步见矿。
艰苦奋战的641地质队
  1952年,国家地质部直属的641地质队正式成立。在这支队伍中,大家都来自四面八方。有从东北调来的勘探队伍,有西北资源勘察处的学员,有当时中山大学、南京地校、南京大学、长春地院、北京地院、四川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武汉地校、郑州地校、上海财经学院的大中专毕业生,有海外归来的印尼华侨,还有从朝鲜战场上撤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分部独立团幸存的官兵,聚集到白银后,成立了地质部勘探独立团。
  1953年7月,白银厂矿区转入大规模勘探。641地质队集中优势兵力于折腰山、火焰山两个矿区,开动钻机30余台,人员达两千余人,沉寂了几百年的白银厂又喧闹了起来。
  据郭士奇回忆,在1954年全面开始搞钻探,用钻机打矿看有没有矿,没想到第一钻下去就见了矿,钻钻见矿。当时不但矿山的工人们高兴,当这一消息传到中央时,中央领导也非常高兴,将白银矿勘探开发定为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的一个重点工业项目。从那个时候起,白银铜矿资源大规模开发建设开始了。
郭老说,当时大批建设者刚进驻白银时,光秃秃的一片,没有住房,没有水源,没有公路,没有铁路,大家住帐篷、吃干粮、喝咸水。夏日,烈日炙烤;冬天,寒风刺骨。风沙吹打,露宿风餐,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无论干部、技术人员,还是工人,大家都共同艰苦奋战,不喊苦,不喊累。
  在采访中,郭老的老伴刘美林也告诉记者,她是1959年12月从湖南来到白银,被分配到露天矿做检验员。刚来时,住的是现在深部铜矿东场沟的土坯房。她当时觉得很苦,但听周围同事说,当时的白银已经好多了,最起码有房子住。刘美林说,当时最愁的就是冬天,南方的冬天不用操心用煤烧炉子,可是在北方就不行了。那时候的煤都是供应的,省着用也不够,只能每天下班去捡煤渣。
生活苦,工作也苦,老伴穿着的工作服,前面都是大补丁,一层落一层,后面就是出完汗后,硬硬的一层泥垢。“那时候工人们一下班,灰头土脸的,就像现在的叫花子一样。”刘美林说道。
  每当老伴工作累的时候,刘美林也很心疼。记得那时候地质队要劈岩心,当时都是地质工作者们自己劈。抡着大锤,砸石头。当时看着郭士奇实在累得不行,刘美林便去帮忙,拿着簸箕,一簸箕一簸箕把石头端过去,让郭老砸。那时候生活虽然艰难,可是矿山上的职工和家属没有过多的抱怨,只有埋头拓荒的精神。

取得重大成果的641地质队

  郭老告诉记者,1954年641地质队探明了折腰山、火焰山矿区全部主要矿体,同时根据国家的要求,编写储量报告达40卷,数百万字。这一报告成为了我国第一部大型有色金属矿床的储量报告。当年末,经过中苏两国专家最终的科学计算,地质部641地质队白银厂第一期勘探成果是铜金属量80万吨。
  当时矿挖出来以后,感觉这个矿埋藏的不是很深,搞露天矿比较适合。当年,郭士奇和同事们一边探矿,一边做设计。
  1956年设计出来之后,白银矿山进行了举世瞩目的3次大爆破工程,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三个矿区勘探也胜利结束了,并开始了以采剥的方式进行矿山建设。
  经过后来的补充勘探,最终确定白银厂特大型铜多金属矿床铜金属储量89.95万吨,硫铁矿864万吨,伴生硫含量1048万吨,黄金10.7吨,白银989吨。而首先由641地质队在1953年底进行地质普查的现在小铁山矿区,经过后来的详细勘探和补充勘探,最终确定铅金属储量36万吨,锌金属储量57万吨,铜金属储量12万吨,而且其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可观,都具有单独开采的价值,相当于一个大型的金银矿床。
  641地质队在白银厂地质勘探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1980年,641地质队获得了国家地质部授予的“功勋单位”光荣称号。
    1984年10月,在纪念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建厂三十周年的日子里,国家地质矿产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在白银市金鱼公园内建造了一座“铜城开拓者”纪念碑。
近日,记者来到市区金鱼公园,瞻仰“铜城开拓者”纪念碑,看到碑文是这样记述的:“白银铜矿的勘探,体现了地质工作者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凝聚着地质部六四一地质队全体职工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一九五一年宋叔和工程师率地质人员在白银地区开展了矿产地质普查。一九五二年地质部组建了六四一地质队,历经五年,完成了白银矿区的地质勘探任务,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矿产建设提供了地质资料。一九八零年地质部授予该队'功勋单位’光荣称号。在勘探过程中,当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有力支援,为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铜城开拓者的实践证明:找矿立功光荣!献身地质事业光荣!艰苦奋斗光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