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曦先生谈课堂教学价值的转变

 智夫勤 2015-02-09

  我非常庆幸,学校能够与南师大进行长期合作,自然有许多专家可以把前沿的观念第一时间送给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这不,南师大心理学院朱曦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们作题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转变与有效性策略》专题讲座。

  每次听讲座,我都喜欢坐在前排,自然也少不了记笔记,当然了,朱教授谈论的一些话题我在阅读理论书籍以及报刊杂志中要影影约约地看到,自然也有一些思考,但是,先生的概括的内容恰恰是我一直追寻的东西。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中,我对于课堂教学价值的转变特别感兴趣,自然记得也比较详细,毕竟先生也是一位愿意到基础教育学校课堂的资深教授,不喜欢夸夸其谈,说的一些理论符合当下教学的实际。

  先生认为课堂教学首先应该从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时下,孩子们之所以学习特别的呆板,愈是高年级愈是没有创造力,许多孩子每每看到一些题目就特别的感冒,大脑里全方位地飞转着老师上课到底有没有讲过。实际上,老师平日里讲的一些知识,有许多知识都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强制性记忆来完成任务,自然孩子学得特别痛苦。为啥呢,教学进度让许多老师喘不过气来,然而,老师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许多知识不讲倒好,一讲孩子到糊涂了,看来,知识的如何理解,如果运用知识,并不完全是简简单单地题目来训练一切的。我觉得知识型课堂教学的最大扭曲就是运用填鸭式,不管三七二十一,你都得记住,否则就不是好学生,然而,孩子的困惑愈多,自然学习愈是困难,这种看上去节约时间的灌输方式其实造成了许多孩子的学习困难。为啥有老师上课,学生特别轻松,说到底,我们的老师不仅掌握了知识,更主要的是理解了知识,唯有如此,自己才可能达到融会贯通,让孩子易学易懂,这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做到的。有时候,我们坐在后面听老师上课如坐针毡,真的佩服那些日复一日坚持上课的孩子。事实上,课堂的知识是为产生智慧服务的,你如果一直在与孩子进行思维上的对话,有时候,孩子说不定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反而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并构建出新的理论来,智慧如果丧失了,那么知识就失去了灵魂,能够促进孩子生长吗?确实值得怀疑。

  其次,从制度型课堂向伦理型课堂转变。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为了孩子能够考得一个高分,固然考高分也是应该的,但是仅仅把目标定位于此,我看课堂迟早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地狱。我们常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念叨,一定要上课认真听讲呀,否则考不了好成绩,就上不了重点了。老师上课也是完全按照考试大纲进行的,许多自信心不足的老师只能捧着参考书在一边依依呀呀地念个不停,只要自己说完了,似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时候,一个精彩的话题,可是老师急着追求所谓的高分数,自然能省则省,如果有人问,这么好的能够产生智慧的环节为啥省略,他会说,来不及,殊不知,你讲的东西考试都用得上吗?事实上,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应该敢于取舍,不要整日里面面俱到,到头来孩子们什么都没有学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意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像一个伟大的魔术师,变出各种花样,让孩子尽情地享受探索知识奥秘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学了知识之后觉得索然寡味。有人嘲笑范进一辈子都在考试,等到金榜题名,竟然高兴疯了,殊不知,如今的学习似乎只能在学校进行,一个成熟的国家,他的公民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所谓学到老,活到老,其实,一辈子学习的人,他会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有无穷的力量来创设属于自己的一切,否则,你就会被无聊控制变得庸俗起来。所谓伦理型课堂,就是我们的老师要时刻让孩子明白学习是终身的,是非常有趣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及时把生活中新的知识搬进课堂,如此,课堂才会迸发无穷的生命力。

  再次,从预设型课堂向生成型课堂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他喜欢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堂课,这就给广大老师提供了行动标杆。实际上,许多老师上课前所谓的准备不是在思考到底该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奇的东西,仅仅把课堂学习目标建立在是否完成目标上。这样的课堂,老师看上去充分的准备了,其实忽略了孩子已有的知识储备,如此,说不定自己在讲台上说得吐沫横飞,孩子只要稍微翻一翻书或者在其他环境下已经掌握了,这不也是一种浪费时间吗?只不过孩子敢怒不敢言而已。难怪有孩子事后会说,这老师的课真的没意思,明明我们懂了的东西,还在上面喋喋不休。言下之意,孩子肯定不会对这样的课堂表示敬意,能够上课不打瞌睡就算是谢天谢地了。课堂需要预备什么,我觉得老师要时时与这个时代同步,及时把一些新鲜的东西引进课堂,不要过分拘泥于课本,如此,你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才会有新的载体,自然会不断刺激自己的思维,这才有利于孩子们不断地认识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一旦课堂上充满着好奇,孩子自然会在学习中产生新的智慧,此时,教学相长才会有落脚点,课堂才会时刻保持紧张与挑战,试想想,教室里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还会觉得累吗?

  第四,从权威型课堂向对话型课堂转变。弗莱雷先生就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就是压迫式的,不能够与自己的教育对象平等对话,这显然不利于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事实上,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许多老师不是以平等中的首席出现在孩子面前,而是以为小毛孩懂什么,什么都得按照自己的来,很少主动与孩子商量如何获取知识。孩子们处于压迫式的环境下,一旦压迫到了极点,孩子就会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肯定不利于孩子正常的学习。为啥会出现许多高分低能的孩子,不就是长期以来老师管得太死,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造成的吗?孩子一味的学习,不需要做家务,不需要到社会上去实践,自然会失去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机会,到头来,受骗上当、形成错误价值观、平庸俗气无比……这一切都是忽略了孩子自主成长造成的。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师生之间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平等的,也许老师在学生面前对于知识确实存在不对等,但是,大数据时代,孩子们学习的途径也开始呈现多元化,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你愿意,到孩子中间去自由的问问,自然会发现孩子的知识真的不比老师少。在分数统治一切的体制下,我们的师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当然了,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指嘴里说的,更主要的是思维方面的对话,如果你说的一句话,能够让孩子回味无穷,师生之间的一个小小话题说不定就是一堂课最好的切入点,这需要我们的老师放下权威的姿势,学会请教孩子,说不定,你的课堂会在对话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这才是课堂点燃智慧的最好形式。

  最后,从教学型课堂向学教型课堂转变。所谓学教型课堂,就是老师按照学生的学情主动改变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最大的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够理解学生的学情,所谓学情不仅仅指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情绪。我们许多老师仅仅着眼于孩子知识掌握程度,忽略了孩子的学习习惯以及情绪,如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命个体的可接受性,这样的关注不利于孩子安心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享受智慧火花带来的温馨。老师仅仅分析学生的学习程度实质上依旧是教学型课堂思维在作怪,一个愿意从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老师,他会时刻关注课堂孩子的学习情绪的变化,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得让孩子愉快接受知识,更加畅意地思维,真正意义上让孩子学出味道,学出幸福与成功感来,当然了,这一方面,无论是如今的北京十一中学还是洋思中学,都做出了成绩,关键是,我们不仅要学习,更主要的需要行动,这需要我们把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导师制落实到位。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愿老师们从繁重的教学中走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堂上迸发智慧火花,看来,我们需要走的路还有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