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内大街的故事(17) 3、姥姥的荞面 粗粮票能干什么用呢,除了买大米白面,还有买切面不能用粗粮票,买其它要粮票的东西都可以用粗粮票。 前面说过了,买豆腐,二两粮票一块;还有买点心,一斤糕点要6两粮票,但是困难时期糕点不能随便买,是按点心票定量供应的,虽然后来取消了点心票,但一斤蛋糕也要8毛5分钱呢,天天吃谁家吃得起。有人就去北草厂胡同口的大碗居食堂买米饭,一大碗二两粮票4分钱,家里不焖饭了。后来大碗居发现了,有人专买米饭拿回家,就出了一个规定,凡买米饭者至少买一个菜,否则不卖! 粗粮票主要还是买棒子面,家庭主妇们可以做出各种花样的菜团子。但天天吃馅有点麻烦,再说那个做馅的菜也不是天天能买到啊,所以还得蒸窝窝头。我们马相18号院里有两棵老榆树,院里的人春天还蒸榆钱窝头。
入冬的时候,白薯下来了,一斤粮票给5斤白薯,要1毛4分钱。白薯不是老有,不像现在似的,想买随时可以买到。只在冬季,而且过了春节就基本上没了。而且粮店卖白薯也就那一两天,不买就得等下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来。 有一年,粮店来白薯的时候,在马相东巷靠东边的一个空场上卸的车,堆得小山一样。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各家都得买,纷纷去排队,一会儿就站了一排大队,下午卸的车,每个粮本限购5斤粮票的,即25斤白薯,不管你们家几口人。就是这样采取措施,也有的人家里没人,没买着。我家买完了天都黑了,起了风。用粮食口袋装,用小竹车(儿童车)往家推,红瓤的白瓤的往家里扛,晚上回家大锅蒸,在炉盘上烤。外面寒风呼号,屋里吃刚出锅的烤白薯,又甜又糯,咬一口冒着白气。把窗玻璃都熏得上了一层哈气,在上面用手指头画鬼脸。
没有白薯的时候呢,粮店来过高梁米,熬高梁米粥喝。我家买了几斤,这个我不爱喝,粗粗拉拉的,还不如吃棒子面窝头呢。后来有一天,我姥姥到我家来了,那天,粮店来了荞面了。 姥姥用荞面给我们蒸碗坨,老北京也有叫荞面灌肠的。把大碗里边抹上一层油,把和好的荞面盛到碗里,蒸,把蒸出的荞面坨坨扣在案板上,切成条条。那天姥姥往荞面条条里放些点蒜泥、酱油香油和醋。 我又是第一次吃荞面,感觉姥姥的碗坨那个好吃啊。我吃了好多。平生再也没吃到过那么好吃的荞面。 后来我到了机关工作,开会去蟹岛、龙泉宾馆、昌平的工商干部管理培训中心,都有农家饭吃。还有各种应酬,请客的送礼的、迎来的送往的、聚会的生意的、婚丧的嫁娶的,西贝莜面村,山西面食大全,各种荞面条,浇卤的、和酱的,燉肉的,海鲜的,蔬菜的,20块钱一盘的,30多一碗的,都再没有办法吃出姥姥的荞面味了。 今天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当然你可以说,60年代的粮食无污染无农药,自然食品。但是,我想不会差那么多吧。我知道,现在再给我一碗姥姥荞面,我还会吃得那么香么?根本原因还是那个时代没得吃。 这真好像是西太后遇上了八国联军,逃跑的途中吃了一个农民的窝窝头,后来回北京,再也找不到那么好吃的窝头,逼得太监只好给她蒸栗子面的。 细想起来,其实好滋味真的不在于你正在吃什么,而在于你的感觉,你的心境。同理,人生的高度也不在于你开什么车,住多大的房子,还是在于你的心态。
(未完待续) 下一章:买碎米 |
|
来自: 老好人儿 > 《老北京胡同文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