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帕拉佛教艺术对后世造像的影响

 慈溪全媒体 2015-02-11

作者简介:

强巴藏佛,盛世收藏论坛金铜造像、唐卡、擦擦、法器版块资深版主。2010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3,710小时。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帕拉造像艺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艺术形式。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讲到它的起源--笈多风格的骨架和印度教和密教的肌肉皮肤共同塑造了这朵佛教图像学上的奇葩。随着越来越多的古遗址被发掘,随着大家对帕拉艺术的认识加深,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必将被更广泛地接受,就如同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一样。




较之帕拉艺术的产生溯源,其成熟艺术的向外推广脉络倒是比较清晰。

在帕拉鼎盛时期,帕拉的造像艺术也随之扩张,向北经由僧人传播到西藏,并一直影响着西藏的造像艺术根源,噶当派造像尤其是噶大佛塔中明确无误的记载着帕拉的艺术血统;帕拉造像经由西藏向东到达当时的大理国,对大理国的佛造像产生直接的影响,创造出独特的大理佛造像艺术。


向东南经由中南半岛最远传到爪哇(现印度尼西亚爪哇),至今爪哇帕拉的金铜佛像仍不绝于世,相较于大理造像,爪哇帕拉保留了帕拉的大部分审美标准,所以依然可以称为帕拉艺术,但究其做工与原始帕拉已有较大差距。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帕拉艺术的特点:整体造像比例匀称;面部,肌体刻画柔软自然;面型是典型南亚人种,眼睛圆睁,慈悲像面含神秘微笑,愤怒像怒目圆睁,着重刻画外露的牙齿和瞠目红睛。我把帕拉造像中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概括为四项:

1.面型

2.头饰(包括高塔型发髻,束冠的飘带,缯带等)

3.菩萨,女尊身侧的莲茎

4.莲座及莲瓣的样式

以下将就这四项对比分析其对我们熟悉的西藏,永宣,札那巴札尔等造像的影响。


1.面型:



在帕拉艺术传入西藏之初,正是后宏前期佛教复兴之时,百废待兴,其时的造像亦以模仿外来风格为主,甚至脸型亦照搬无误。再加上阿底侠等高僧带入的东北印度匠人开始在西藏地区制作帕拉风格的造像,这一时期西藏地区出现的造像很难精确区分是由帕拉本土带入的,还是印度匠人在西藏制作的,抑或西藏匠人经由印度师傅指导模仿帕拉风格的作品。只能从铜质,纹饰上大致模糊区分。11世纪左右,随着本土匠人的技术熟练,开始陆续出现帕拉风格造像。然后帕拉风格逐渐被消化吸收。




相同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尼泊尔,今年瀚海春拍的一尊鎏金弥勒菩萨坐像就是典型的尼泊尔制造的帕拉风格造像。



2.头饰

自13世纪之后,与藏西地区俗称拉达克造像的扁平状高发髻不同,帕拉标志之一的典型的圆锥型高塔状发髻在西藏本土就踪迹难寻,慢慢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而较之相对不是那么典型,但同样独特的耳畔扇形冠带和在耳畔婉转上扬呈U字形的缯带却屡屡被借鉴吸收。永宣造像中菩萨像的冠带,札那巴札尔造像的缯带都是神来之笔。



3.身侧的莲茎

此同样是帕拉造像典型风格的元素在后世中被充分演化,更加具有装饰性。其所独创的曼陀罗式台座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永宣时期得到精化。



Touchsky藏友有尊独特的15-16世纪美佛身侧的莲茎明显保留了帕拉的痕迹。可见此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4.莲座,莲瓣

这是帕拉造像中最典型,被后世借鉴最多的地方。帕拉的莲座基本有两类,双层莲座式以及叠瑟座式。叠瑟座在清朝乾隆复古风尚时期被搬出大量作为度母,女尊的承座。




莲瓣:帕拉造像的莲瓣分为早期和中后期两种,早期的莲瓣是大椭圆型叶片样式,对尼泊尔马拉维王朝,爪哇造像影响深远。后期的莲瓣有鹅蛋型小尖角样式和花瓣形两种,与其交错排布的样式广泛影响到西至藏西拉达克,东至蒙古札那巴扎尔造像纵贯600年的藏传造像。



帕拉王朝前后500年创作了无数珍贵的造像臻品,近100年逐渐被大家接受喜爱,其艺术感染力及对后世的影响远远大过斯瓦特和克什米尔造像所为,只是因其被发现较晚,同时难以找到大尺寸的经典铜造像而屈居人后。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时间终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另外必须强调的,每一历史时期都有其华美代表艺术精品,也有朴实素颜的民间工艺,还有粗朴简陋的拙趣艺术。帕拉为之,其余时段亦为之……



时光如难近母Durga手中射出的长箭,划过蓝空,越过一千年的历史并将继续射向未来,回头检索尘封的历史,悉数长河中的珠玑美玉,欢欣之处如醍醐灌顶,不胜乐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