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驾驭自己的情志?就是淡化之。淡化情志,诸葛亮说,。非淡泊不能明志,非宁静不能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情志成为这样就是可以驾驭的。情志的中度是很好的,情志枯寂,情志激烈都是不好的。哲学使人情志有序,逻辑学使人情志理智,数学使人情志遵守规则。而艺术使人情志澎湃。爱好广泛使人情志舒缓而大度。刁钻古怪使人情志变态。情志的驾驭是艺术,情志是大水,理智则是堤坝,情志会冲毁理智的堤坝。艺术家情志澎湃,哲学家情志淡泊。政治家情志昂扬。各种职业的人都有不同的情志,否则不能长久地干那种枯燥的工作。情志使枯燥的工作具有润滑剂。但是润滑剂太多机械不能转动。关节多液体,四肢就会腐烂。
人们在学习知识,但是人们不学习管理情志,所以,知道什么是不难的,家预期情志是很难的,因为许多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情志上是儿童,即使是伟人发脾气的时候也是很幼稚的。这就是情志的发展很晚,理智的发展很快。情志幼稚,理智枯燥,这就像干涸的河床。有的人有很多知识,但是伟人枯寂,索然无味,这样的人是粘液质的人,有的人情志枯寂,思维细腻,这样的人是抑郁质的人。还有其余两只性格的人都是出于情志(粘液质)的多少决定的。多情的人是感伤的,无情的人是无意义的。现代人的情志很多是枯寂的,因为理智增加会抑制情志。
《菜根谭》中说,难就难在“用情”,古代人的修养集中是情志管理中。林则徐在学习“制怒”,张良在学习“忍辱”,这都是情志方面的知识。人只有知识,而不知道管理自己的情志,会毁于一旦,一次性的冲动会毁灭许许多多的事情。甚至历史上的伟人也很难主宰自己的情志。一怒之下就干出自己也吃惊的事情。脆弱的人就是----情志幼稚的人。人的情志几乎在幼年时期就停止了,即使是学习知识,但是情志很少发展。所以,人们的知识会被情志否定,会“随心所欲”而“逾越规矩”,审美可以发展情志,具有很好的审美能力的人情志的发展很好。没有审美能力的人情志幼稚恶人野蛮。
家庭,社会都是情志管理的范畴,家庭中的情志要严谨而轻松,具有“暗示性”,而不是指令。社会的情志要处处“提醒”而不是“呵斥”这样大众的情志就是舒缓而宁静的,思索而玩味的。就像图书馆中的气氛。大街上的气氛就是嘈杂而混乱的。但是人们的情志是松散而自由的。长期散漫的人情志野蛮而幼稚,拘谨的人情志枯寂而百无聊赖。所以,情志既不要抑制过度,也不要随心所欲。
情志成熟的人具有行为的自控力,情志抑制野蛮的人很难对付。情志如果和知识是同步的是最好的,但是情志往往是低于理智的。这也是合理的。人类都是情志散漫自由,而理智过度发达的。社会是理智抑制情志的范畴,家庭是情志泛滥而理智抑制的地方。长期在家中会使人情志散漫幼稚,长期在野外,大街使人情志抑制,理智发达。所以在家休养情志,在野外增长理智。
依据情志的形式,可以分成各种类别。
第一是自然情志。就像王羲之说的,“或寄情于山水之中,”大自然是情志的第一的对象,热爱大自然的人的情志是宽宏大量的,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淳朴和诚实的。要想胸怀开阔就要寄情山水之中。古代的文人游览大自然的经历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和哲学作品。人生在大自然中度过是一种完美的阅读,但是这要知道“审美”,不知道审美的人对大自然是难言情志的。
第二是社会情志。最集中的是社区,村落中的情志,这种情志具有生命的寄托感,每个人都是出生在社区和村落中的,所以社区和村落就是生命的起点,人人都会为此流连忘返。即使是皇帝也对故乡具有说不出的感情。社区和村落是生命实际存在的空间,这个空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第三是家庭情志。家庭中人伦关系造成的情志,父子,夫妻,母女,父女的情志是生命成长的具体表现。一个人是怎么样的,主要看在对父母,妻子,丈夫,子女的情志关系和结构中。家庭中的情志是有序的,也是温和的,没有这样的情志,人就不会知道社会的情志,社区和村落的情志就没有基础。所以,家庭情志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家庭情志的主要是“爱”和“敬”,这是生命的源泉。家庭情志破裂的人,人格会极度变化。现在留守儿童没有享受家庭情志,这是以后的人格残缺,也是社会的潜在的危机。
第三是文化情志。对于文化的热爱是人类理智的愿望,求知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在文化知识中不仅是创造的,而且是享受的,这种享受是崇高的,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享受。既可以抒发情志,也可以寄托情志。所以,具有文化知识的人的情志是基本稳定的,良性的。而没有文化的人是急躁和粗俗的。文化知识对上述情志的进一步的整理和系统化起到很好的作用。经过文化知识的梳理,上述情志才能具有完整的系统,才能变成自己的血肉。文化中对艺术,科学,哲学的追求可以消除提升精神的境界,思想的开阔,使人在大众认同的情志中得到肯定感。
第四是审美情志,情志的高级阶段是审美,情志的低级阶段是实用,在超越实用之后,精神的需求是审美,在审美的思想中,人们对对象,对自身是以审美的视角看待的,也就是泛艺术化。泛艺术化就是对自身,社会,家庭,文化都是以审美的视角看待的,这种人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超越现实的力量,具有对生命的前瞻性和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审美情志在宗教,社会,文化团体,社区,村落,自然环境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情志”。
情志的价值。
情志具有抒发自我对主体和客观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感知意志,也可以实现自己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所以这样的情志具有最好的保健的作用,情志开阔的人具有幽默和自我解脱的力量,情志狭隘的人严肃刻板固步自封。情志昂扬的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情志抑郁的人陷入精神的泥潭。情志具有保健的作用,具有社会稳定的作用。民怨是情志抑郁的表现,民怨在历史上都预兆着下一次的历史变革的到来。所以,好的社会是情志舒缓而安静的,好的家庭中叶具有温和而秩序化的情志表达。高尚的情志具有神圣属性,卑劣的情志具有宣淫,迷信,弱化意志,陷入靡靡之音的情志具有堕落性。所以,社会的管理者就是管理社会大众的情志,要“心情舒畅”,要“有序有度”。社会的情志对于不公正是敏感的,不公正的事情很多,人们的情志就不稳定,抱怨和讽刺、暗示就会纷至沓来,这就像“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样,预示着一种暴风雨的来临。
情志是自由 的,在自由中才能表达情志。没有自由的环境,情志是抑郁的,没有秩序,情志是混乱的。情志抑郁会激起民怨,疾病也多起来。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也荒诞而神秘。情志混乱会出现乱乱,反背,背道而驰的事情,情志稳定而良好是最好的,社会情志,家庭情志,对个人情志的稳定和不稳定起到直接的作用。
情志在艺术中是按照艺术形式表达的,情志在社会中是按照文明礼仪表达的,情志在社交场合是按照礼节进行的。所以,情志是具有形式“先规定”的。情志混乱会引起各种颠倒异端的思想和行为。情志枯竭的时代人们行为怪诞,就像唐吉可德大战风车一样。情志抑郁的人会成为自大狂,没有合适的自我判断。情志骄傲的人是目中无人的,情志适度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评价。西方人情志在宗教和社会文化中体现人人平等,中国文化是等级制度,人与人不是家庭伦理限制了情志的表达,就是社会的官僚体制,贫富差距限制了人与人的平等沟通。所以,中国人的情志是基本是抑郁性的,孔子说“哀而不伤”,世俗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心事重重”的样子就是中国人的情志。
文明程度对情志具有很大的作用。文明程度高的人具有良好的情志,很容易理解和同情别人,文明程度较低的人顽固而偏执。迷信而崇拜偶像。社会情志的抑郁还是开朗对于个体的影响很大,情志抑郁的环境人们思想和行为呆板而循规蹈矩,情志自由开阔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的活跃度很好,人们的积极性很好。所以,情志对态度具有直接的作用,情志抑郁的态度是消极的,情志自由开阔的态度是积极的。人们会适应情志的大环境而调节自己的情志。《圣经》说,与欢乐的人同欢乐,与哀伤的人同哀伤。
文化属性对情志具有限制作用。文化中具有等级观念的,人们就循规蹈矩,固步自封。条条框框极多,人们时时在争论禁忌和规矩的问题。文化属性自由平等,人们就说解脱而疏散,无拘无束,思维活跃,行动敏捷,中国文化条条框框很多,人们容易情志抑郁,所以,佛教在中国扎根,希望可以解脱藩篱。
情志受制于文化,环境,个人的修养。个人情志是和大众情志相适应的。大众的情志自由平等,个人的情志就轻松和自由。大众情志是抑郁而限定的,个人必须循规蹈矩,否则会被大众指责。
许许多多的书籍是知识性的,但是为什么有知识的人在现实中幼稚可笑?因为情志的幼稚是先天性的,情志的管理也是疏散的。即使是伟大的人不能管理自己的情志也会功亏一篑。一个时代具有一种情志,要么是阶级斗争,要么是和谐稳定。要么是开放的,要么是保守的。即使是知识分子,其知识的利于率和情志也是息息相关的。情志积极的人知识的利于率高,情志抑郁的人即使知识很多,知识的利于率很低 世界上上最厉害的宗教,基督教成为世界第一的庞大信徒,因为形式限制太多就会曲高寡合,形式淡化的文化准入性很好。
所有人是以自己的情志而观照世界和自身的,情志的环境,情志的力量直接改变这认知和决策,所以,很少人不成败于情志,而人们却在知识中寻找原因。实际是情志的原因。卑劣的情志是犯罪的原因,崇高的情志是成为伟人的原因。《易经》说“不与王侯,高尚其志”,即使是王侯地位也不能动摇对情志的追求。就像唐僧在取经归来,皇帝叫他当大官,唐僧坚定拒绝。所以,情志的力量是个人力量的一部分,有的人情志脆弱,有的人情志柔韧。前者见异思迁,后者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
个人要有多种多样的情志表达的方法,要么是寄情山水,要么是取诸怀抱,要么是思考大事,要么是钻研细巧技术,君子以经纶,志向要大,情感要细。大则见世界历史浩浩荡荡,细则见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驾驭情志,如果陷入卑劣情志,就要思考天地之大,如果陷入空虚无聊就要实行具体性的事情。这样大而不空虚无聊,细而不猥琐偏执。文章宏大则容易空洞,文章细腻则容易令人厌烦。所以,文章和为人都要大小变化,时大时小,变化如龙,或远或近,随心所欲。善于驾驭情志的人长寿而有大智慧,不善意驾驭情志的人顽固偏执,不仅对处事不利,而且对健康不利。
很少人研究情志,实际上人生的得失利弊都是情志造成的。读者难道不修养情志吗?修养情志重于学习知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没有说,修养情志。这是历史上认识论中的缺陷。内在修养情志,崇高而开阔,细腻而流通。外在学习知识,更好地组织情志,寄托情志,生命才是完美的。“审美地活着,”这是情志的精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