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的滴滴合并传闻:想抢在Uber前上市

 念慈安 2015-02-14



  文/王如晨

  快的与滴滴的合并传闻消息越来越密集。我觉得抛开真假来说,合并的动力,绝对不是阿里与腾讯,而是其他资方或双方创始人。它很可能是为了抢在Uber之前冲刺IPO。

  有人说,阿里、腾讯烧钱不止,已很难承受。我觉得这话说得夸张了。它们两家现金流充沛,每年投到营销、传播上的部分,比许多互联网公司一年运营费用都高。打车软件一年烧掉的那些,它们两家还可以承受。

  但两家打车软件背后其他机构应难以承受。这行业的烧钱,跟互联网其他领域如团购领域的烧钱有所不同,这类平台缺少账期,现金交易并不在平台本身,这钱烧得很原始,每一笔都血淋淋的。


  如果看不到退出希望,比如尽快IPO或者后续融资抬持有价值,阿里与腾讯之外的机构们,不可能会陪它们玩到底。

  观察一个行业是否健康、持续的方式,就是看它的言论风格:越是原始、急吼吼、粗暴、武断,大都带有不可持续的特征。用诗人希姆博尔斯卡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它们有着“发动机一般的缺憾”。


  化解这种压力的策略有多种:牺牲烧钱速度,深耕行业,讲求慢节奏。但这样它们就会失去快速规模化的机会。互联网行业充满唯快不破的疯狂,速度、流水规模、市占率掩盖着一切。

  但烧钱补贴已培养起市场依赖,让人有了麻醉感。当周围的消费者每天忙于抢红包、打车券时,一旦彻底终止,市场效应会很快下来,除了软件便利,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粘性与口碑,粗暴的行业不会有真正的品牌效应。

  也就是说,两大打车软件品牌,目前已经陷入囚徒困境。而潜在压力却越来越大:

  一、2015年及以后的市场竞争会更激烈
,百度参股的Uber已经进来,易到开始加速;原来的租车公司开始加快融资,强化垂直布局,它们拥有车辆资源,比两大打车软件公司更有效率;传统出租车公司也在强化在线服务……

  二、政策监管。
截至目前,主管部门与监管部门虽然口头上开明,部分专家也不断出来推动,但这个领域动摇的利益面既深又广,尤其是与地方政府、出租车公司博弈,所谓改革节奏只能是渐进式、长周期的,短期绝不可能出现全国统一的开放政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