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谱系(续)

 文香阁 2015-02-16

9、彩瓷

彩瓷有两个概念。狭义的彩瓷指器物表面绘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彩色形象的瓷器。广义的彩瓷还指绘有点、斑块、条纹等图案的瓷器。

彩瓷从工艺上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釉上釉下相结合等几大类。彩瓷的着色剂主要有铁、铜、钴、锑等等。

1)、釉下彩绘瓷

釉下彩绘瓷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上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品种。

(1)长沙窑彩绘瓷

长沙窑的釉下彩有三种类型,一是褐色斑块,即在模印贴花的人物、动物上饰有大块褐斑;二是以圆点、线条、几何形状组成纹样;三是彩绘人物、鸟兽、诗文、景物等,多绘于壶或罐的腹部或流的下部。

长沙窑的主要贡献是:丰富了彩瓷的色泽,开创釉下彩绘之先河。

(2)磁州窑、吉州窑、淄博窑的白地黑花瓷

白地黑花瓷,确切地应称为“白釉釉下黑彩”。耀州窑唐代始烧白地黑花瓷,宋、金时期,北方许多窑口也烧制这一品种,如淄博窑、吉州窑等等。北方这些窑口,主要烧制民间日用瓷器,如碗、盘、罐、瓶、枕、玩具等。纹饰主要为白地绘黑花、黑釉剔花、黑地剔白花、黑釉出白筋、白釉凸白线、黑釉黄褐斑、白地釉下划花黑彩、珍珠地黑花等。题材多为民间故事、诗文、戏曲人物,婴戏纹、花卉鸟兽等。

(3)青花瓷

 青花瓷是以钴为呈色剂,直接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约1300℃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釉下彩瓷。

青花瓷的起源与唐三彩有关。唐三彩使用的篮彩与青花瓷的呈色剂均为钴料。唐、宋时期有少量的青花瓷器和大量青花瓷片出土,但真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可以这样说“青花瓷萌芽于唐、宋,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享誉海内外。”

(4)釉里红瓷

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是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陶工的重要发明之一,与青花瓷的制作工序大体相同,可以说,釉里红瓷器是青花瓷器的“孪生姊妹”。需要强调的是,釉里红的烧成需氧化气氛,且要求非常严格,呈色非深即浅,烧成正红十分不易。由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难度大,产量更低,传世和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瓷器数量极少,弥足珍贵。

(5)青花釉里红瓷

青花与釉里红共烧,称青花釉里红。因为烧制是,青花需还原气氛,釉里红则需氧化气氛,两者都要烧出好的色泽来,难度非常大。

(6)釉下五彩瓷

釉下五彩瓷是指在釉下以多种色料彩绘,色彩丰富,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清末由湖南醴陵窑所创。有三种装饰方法,第一种是在泥坯上彩绘后低温素烧 ,然后上透明釉 ,再入窑高温烧成。第二种是在素坯上彩绘后用低温焙烧,然后罩透明釉高温烧成,称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 第三种是在釉面上彩绘后喷一层薄釉,入窑后高温烧成,其成品瓷质细腻、釉色晶莹淡雅。

(7)釉下三色瓷

又称釉下三彩瓷。是清代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数量较少。三色为釉里红、青花、豆青。前二色以绘画形式表现,豆青色极淡,往往作辅助纹饰。造型多见花觚、天球瓶、笔筒。

2)、釉上釉下相结合的彩瓷

8)斗彩瓷

斗彩,也称“逗彩”。广义的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彩瓷工艺。纯正的斗彩始创于明成化朝,它的工艺是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描绘花鸟、树木、禽兽、人物的半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用彩料凑其全体,是“拼逗”彩色之意。以青花料在瓷器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称为填彩,也应属于斗彩范畴。清雍正朝由于粉彩盛行,出现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的斗彩工艺。

9)青花五彩瓷

由于明朝还未发明釉上篮彩,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来烧制五彩瓷器,故称“青花五彩”。

3)、釉上彩绘瓷

10)宋(金)加彩瓷

宋、金加彩是宋、金时期在已烧成的瓷器上彩绘纹饰,再经烘烧而成的釉色彩瓷品种。它始烧于定窑,最初仅用红彩书字或金、银彩绘画。之后磁州窑、扒村窑及山东淄博窑、山西某些瓷窑竞相烧造,在一件器物上应用多种彩料。只用红、绿两色的,也称宋红绿彩是中国最早的釉上彩品种之一,也是明清两代五彩和斗彩的前身。

11)五彩瓷

五彩瓷是在烧好的白釉瓷器上以多种彩料绘画的釉上彩瓷器,它是在宋、金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嘉靖、万历至清康熙早期,五彩瓷以青花代替篮彩,称“青花五彩”,也称“古彩”和“硬彩”。清康熙年间是五彩的鼎盛时期,此时由于发明了釉上篮彩和黑彩,五彩才成为纯粹的釉上彩。

12)素三彩瓷

素三彩瓷因不用红色,而以黄、绿、紫三色为主要色彩,故名。实际上,三色是统称,有时仅用紫、绿两色。素三彩始于明代,明成化、正德和清康熙为鼎盛期。清康熙的素三彩有许多新品种,如雕地素三彩、虎皮斑釉等。

13)珐琅彩瓷

珐琅亦称“珐蓝”,它是用硼砂、玻璃粉、石英加铅、锡氧化物后,制成的一种涂料,可作防腐剂,也可涂在金属表面作装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请内廷设立珐琅作,制作铜胎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随后又试制瓷胎画珐琅。由于康熙本人重视,又亲自巡视、监督,终在晚期成功烧制出珐琅彩瓷。

当时的珐琅彩瓷,是在景德镇烧好极细的白瓷,运至紫禁城内,由宫廷画师用进口原料绘画,入炉后以750℃左右的温度焙烘而成。

珐琅彩瓷是用油来调制颜料,所以纹饰有立体感。因数量少,制作难度大,珐琅彩瓷成为清官窑中最名贵的品种之一。

14)粉彩瓷

粉彩瓷始于康熙中期,雍正时得到较快发展,乾隆年间广泛流传。此后,粉彩取代了五彩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产品。

粉彩也叫软彩。粉彩瓷的彩绘方法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毛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叶片、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化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发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15)浅绛彩瓷

“浅绛彩”原指元代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的山水画。“浅绛彩瓷”则专指晚清至民国流行的一种瓷器。它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纹饰,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然后低温烘烧,使瓷画与纸绢浅绛彩近似。但浅绛彩瓷的题材并不限于山水,也有人物、花鸟、走兽一类。浅绛彩瓷于清咸丰、同治开始流行,晚清民初盛行一时。

16)水墨五彩瓷

清光绪创烧的瓷器新品种,是受同时代水墨画名家风格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工艺。其色彩浅淡柔和,笔法细腻,浓施淡抹,弥永深邃,描绘出的山水人物风格独具。此品种的器型有方瓶、花盆、壶、盖碗等。

                            10、颜色釉瓷

颜色釉瓷按照不同的色彩温度,大致可分为高温釉(1200-1350℃)、中温釉(900-1200℃)、低温釉(700-900℃)三类。

1)、高温颜色釉

1)祭红釉

祭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又称霁红釉、积红釉、宝石红釉。祭红釉瓷是在生坯上施釉,高温一次烧成,特点是釉质不流动,釉面不开裂,给人安静肃穆的感觉。这种庄重的色泽,非常适合朝廷祭祀的需要。

红釉瓷器在元代已有烧造,只是红的不纯而已。到明永乐时,景德镇已经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了此前红釉的泛黑色调。宣德时红釉器更是别开生面,比永乐更胜一筹。明中晚期红釉瓷器很少,质量也较差。从清康熙朝起,官窑祭红釉器复烧,刻意仿烧永宣的釉色,色泽纯正,釉质晶莹,深沉庄重,红釉多有垂流。

2)郎窑红釉

郎窑红釉特指清康熙年间,郎廷极督御窑(1705-1712年)时期烧造的红釉瓷器。郎窑烧造的红釉别具一格,红色较祭红鲜艳悦目,犹如刚凝固的牛血一样猩红,故又称“牛血红”。郎窑红的釉色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单层釉琢器,器口釉面较薄,釉面有垂流现象。双层釉的釉质凝厚,釉面均匀,无垂流现象。但郎窑红的总体特点是釉面清澈透亮,多数釉面开片纹,器口有脱釉,底足有垂流,但垂釉不过底足旋削线,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3)豇豆红釉

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出现的似豇豆颜色的红釉新品种,其色调淡雅宜人,造型轻巧秀美,釉质匀净细腻,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豇豆红釉瓷器,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有绿点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儿脸、娃娃脸釉”等。

豇豆红器都是文房用品,小巧玲珑,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它仅有八种器型:蟠龙瓶、三弦瓶(莱菔瓶)、菊瓣瓶(荷瓣瓶)、观音瓶(美人瓶、柳叶瓶)、太白尊(鸡罩尊)、苹果尊、汤罗洗(笔洗)、印泥盒。

4)霁蓝釉

霁蓝釉与祭红釉是同一类品种,因呈色剂不同而色泽不同。霁蓝釉始于元代,仅见到霁蓝釉白龙纹和霁蓝釉描金两个品种。但霁蓝釉从元代至晚清,近六百年从未断烧。

5)洒蓝釉

洒蓝釉又称“雪花蓝”。其特征是在蓝地上满布斑点,似洒上去的蓝色水渍,十分雅致。洒蓝釉瓷,宣德始见,但点子较粗,康熙民窑多见,有纯洒蓝釉品种,也有洒蓝开光五彩、粉彩等品种。

6)乌金釉

乌金釉属于名贵色釉之一,釉黑晶莹透亮,光亮照人。它是明成化时期在宋黑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代高温乌金釉十分精致。乾隆唐窑时期又衍化出仿古铜釉、黑褐釉、铁锈花等品种。

7)酱釉

酱釉又称紫金釉、柿色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酱釉的出现始创于北宋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州窑、淄博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以定窑酱釉最著名。明曹昭《格古要论》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的论述。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而得名。

8)白釉(甜白釉、青白釉、象牙白)

 

白釉瓷器是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的素白瓷器。

    A、甜白釉明朝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一种的感受,故名甜白。永乐甜白釉釉质洁白,温润如玉,肥厚如脂,光亮匀净。在所有白釉中独树一帜,为历代文人雅客所推崇,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

永乐的甜白釉的釉层有厚、薄两种,薄釉常施于薄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显胎骨,足边沿等釉面切削齐整,施釉无流淌,光照见影,仿佛是只见釉层而不见胎骨,故而有脱胎器之誉。厚釉则釉质凝厚,较薄胎器的釉面更为肥腴,多施于厚胎琢器,以光素器为多。永乐甜白除了一部分为素面无纹装饰外,也有一部分有划花或印花装饰,其图案主要为缠枝牡丹、缠枝莲、瓜果、折枝花、莲托八宝等。印花装饰为典型的暗花,一般较为模糊,须仔细观察或借光线透视,方可看出纹饰或款字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往往真品反而不如仿品的纹饰、款字清晰。

 

B青白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叫作映青、隐青或罩青的。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南方青白资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样清澈透亮。

  C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9)仿哥窑青釉、仿官窑青釉、仿汝窑天青釉、仿定窑白釉、仿湖田窑青白釉

10)冬青、豆青、粉青釉

2)、中温颜色釉

孔雀绿釉、毡包青釉、矾红釉(彩)属中温颜色釉。

3)、低温颜色釉

胭脂红釉、珊蝴红釉、茄皮紫釉、瓜皮绿釉、水绿釉、黄釉属低温颜色釉。

11、        特种工艺瓷

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及各式象生瓷均属于特种工艺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