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阳光历奇 2015-02-16

 【关 键 词】   合作学习      小组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的现状,从学校教育和健康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进行了理论和教学实践上的研究。

实践证明,只要科学地构建“合作学习”模式,注重学习小组的优化组合、学生的主体参与及小组成员间各种社会性因素的交流,将“合作学习”拓宽到课堂教学之外,教学质量就能得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及个体社会化意识就能得到培养。同时其中也暴露出弱化了独立思考能力及学习效果不稳定性等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教育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早在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学校要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1.2  健康的需要。 国际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指出:健康不仅是生理、心理的健康,还包括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即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可以说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无、合作能力的高低、人际关系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现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性格倔强、孤僻、自大,缺乏竞争意识,不善于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其心理趋于不健康状态。

    1.3   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开始在教学中贯彻实施。但传统学校体育教学形式已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中的学习小组往往是固定的或是由教师指定的行政小组,男女分组为基本形式,老师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在这里分组只是为了便于进行组织教学,提高练习密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氛围不浓,小组间缺乏竞争意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合作精神、合作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它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体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在这方面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旨在根据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对“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学习小组的优化组合、个体社会化进展和教学目标的优化达成上进行研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课题概念的界定

     “合作学习”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动作质量,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要取得成效,必须具备两个因素: 有共同的组织目标、 小组成员都能进行有效的个别学习。

3. 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3.1理论依据

   3.1.1   教育心理学理论

    “团体动力说”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个人在团体中接受团体的影响,可以产生团体的归属感 、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种心理效果,从而激发“潜在的能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就提供了这种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学习共同体;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体育“合作学习”正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利用团体效应促使成员主动地获取知识,建构新的知识技能。

   3.1.2  学校体育学理论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人际关系和传播媒介,其基本组织形式为小组学练或集体学练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干部与小组成员、队员与裁判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集体和谐,师生同步协调,有利于体能与思维潜力开发,而个体间的相互撞击,产生的集体能量远远的超过个体的总和。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是客观存在,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3.2  实践依据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利用尝试教育、情境教育、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最佳的组合,采取可行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有效、合理地进行合作学习。同时结合课外活动、各种群体竞赛,拓宽合作学习的领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研究目的——培养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学生,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认为在实践上有达到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完全可以展开研究。

4.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4.1 外部条件

    “合作学习”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在我国教育界而言,关于“合作学习”方面理论知识及相关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却大多局限于中学、大学的教学研究,相对于小学教育而言的研究成果却较少。在体育教学范围来说,对于“合作学习”也有过相关的论述,但大多局限于理论上的论述及某个小方面的探究,尚缺少系统、全面地实验性研究,在衢州市涉及此类问题的研究更少。因此,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研究前景。

   4.2  内部条件

   我校为浙江省农村示范性小学,教学水平较高,设施齐全,意识超前,科研氛围浓厚,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完全有能力、有实力来研究此类前沿问题。学校拥有200米标准田径场,体育器材配备达省一类配备标准,并有“勇敢壁”、“冲锋坡”等自行设计的学生体育活动场所;四名体育教师中三人具有大专学历,事业心、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改意识强,先后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我们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在以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取得丰硕的成果。

5.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5.1  研究内容

   5.1.1 体育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发展的优势分析

   5.1.2 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5.1.3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运作程序

   5.1.4 拓宽学习领域对学生合作能力发展的影响

   5.1.5 “合作学习”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5.2  预期目标

    通过教师对《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教育专著中的有关知识的努力学习,然后构建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依据教材、学生的实际灵活地组合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动机,激发竞争欲望,以教学为中心,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以培养,健康趋于正常化,从而加快个体社会化进程。

6. 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6.1  研究对象:

   为五年级155名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五(1)41人、五(3)35人;对照组五(2)41人,五(4)38人。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理论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型教学方法,此前两组为同一老师授课,成绩无显著差异。

   6.2  研究方法:比较法、观察法、总结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

7. 课题研究的实践操作

   7.1 科学建构“合作学习”课堂

   7.1.1“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同学间的协作带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成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绝对的权威,这样便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效应。因此更应重视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的多边活动,充分开发课堂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实践操作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和个性及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制定各自小组的学习目标,然后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调控、参与下,小组成员间展开探究性合作学习活动,最后进行小组间交流、竞赛、总结,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其结构模式如图所示(图略)

    7.1.2  “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基本组织方法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优化组合。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其自己的特征,他们的特征有相似的,也有不相似的,这些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小组的成绩。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组合学习小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组合方法:

    7.1.2.1  自愿组合法。 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影响力,以性格、爱好、情感为基准的组合方法。自愿组成的学习小组其内部相对稳定,却又不封闭,有较好的协作基础。

    7.1.2.2   异质分组法。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才能倾向(领导或辅助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异质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互补互助。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就可采用这种方法,通过组员的辅导与帮助,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所教内容。

    7.1.2.3   同质分组法。和前面所述的异质分组法不同,它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个性特征上有同质性,这样可减少冲突的机会,更容易地增进凝聚感,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体育教学中的各类比赛(主要是球赛)就是按照这种方法组织的。

    7.1.2.4  异性分组法。组织行为学认为,在群体构成方面异性群体比同性群体人际关系要好,互相容易取得一致,而且异性间的思维往往是互补的;而同性群体的成员则往往忙于手头工作,对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大注意。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旧的体育教学形式,有目的地按异性分组,从而加快体育学习的进程。

    7.1.3  课堂主要运作程序(以“原地双手胸前投篮”为例,计2课时)

    7.1.3.1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体育教学的情境创设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系统,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对象有关的感知,明确目标任务,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如教学“原地双手胸前投篮”时,我们就先利用篮球两人一组练习投“人篮”(双手胸前绕成圆),“人篮”可以主动地接球,学生玩得不亦乐乎。然后教师激发学生:如果让同学们分组合作正式练习投篮,你们有信心有能力学好吗?学生自然信心百倍,这时教师可以正式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原地胸前双手投篮的示范教学。

    7.1.3.2   优化组合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合方法很多,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情况的不同来组合,组合成的学习小组要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就根据只有少数男生初会双手胸前投篮的情况,进行异质、异性分组,每组5-6人(男女生混合),每组有1-2个投篮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求以他们为重点,相互辅导帮助,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所教内容。

    7.1.3.3  确定小组目标,设计练习方法

    有目标才有动力,因此每个合作小组都须通过小组协商,确定切合实际的小组学习目标,这也是小组成员的自信心的体现,当然也不排除过于自大的可能。小组目标的达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练习方法的选择、设计(不包括教师安排好的),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间去,指导小组设计练习方法,这里切忌教师包办替代。有个小组“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练习方法的设计,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徒手模仿          围成一圈相互胸前传球          投站在高处的“人篮”(为了这个练习学生把桌子都搬到了操场上)          投球过排球网(因地制宜,排球网是为排球赛拉的)          不同角度投篮练习,这也体现了学生的非同小可的集体创造力。

    7.1.3.4  小组内部练习、交流、评价

    小组练习的过程是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相互提高的过程,合作学习的精髓正在于此。练习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按事先设计的练习方法努力地练习,允许每个成员有不同的见解,但必须通过相互交流达成一致,成员间的帮助与评价是相互平等、真诚的,丝毫不带功利色彩。

    如在“投人篮”的练习中,学生自觉地轮流站在高高的桌子上当“人篮”,有个学生不小心被篮球砸了个鼻青脸肿,也坚持着不肯下来。整个练习过程井然有序,学生间经常对某个动作进行探讨纠错,合作氛围浓郁。只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平等的交流地位,发挥组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小组预定的学习目标就能达到。在练习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各个合作小组中去,进行调控、指导,但不可喧宾夺主。

     7.1.3.5  展示小组练习成果

    小组练习成果的展示就是对小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验证。展示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小组集体展示、随机抽样展示、小组成员展示等。展示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测验、竞赛、展览、表演等。具体要采用哪种形式进行展示,要根据练习内容而定,而对小组练习成果的判定则由教师和学生做裁判,最后进行综合判定。优胜者给予表扬,要求再接再励;失败者给予鼓励,要求迎头赶上,以此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检查“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练习效果时,我们采用小组成员展示的形式,以竞赛的方法来检查。具体方法:每个小组的成员定点在原地胸前双手投篮,每人五只,小组投进篮圈的总数除以该小组的人数即为该小组的成绩;另外,还要看投篮时的动作是否正确,以学生判定为主;最后依次选出进球和投篮姿势最佳的小组。

    7.1.3.6  评价、交流、总结

    这里的评价主要指小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简要评价。评价主要是针对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取之处及不足之处而言,以促使大家共同提高。同时,小组或个人间还可以进行较为自由地经验交流,获取信息以便今后的学习,最后教师做简要的总结,给予肯定提出改进之处。

    7.2 拓宽合作学习领域

    学校体育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体育活动课及各种群体竞赛也隶属于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围。从实践的角度看,它们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得最为彻底的时机,是“合作学习”得以自主实践的机会,更是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得以培养、提高和发展的载体。因此,“合作学习”不能只着眼于课堂教学,而应将它们拓宽为合作学习的另一个领域。

    7.2.1 有针对性对进行体育活动改革

    体育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的练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及体育运动技能。但由于受体育达标的影响,学校原先的体育活动课是以班级为单位,以达标项目为主的形式进行的,组织形式、练习内容的单调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更无从谈起。

    对此我们从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入手,在原有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发展,开设了倡导合作精神、需要协同作战的趣味性与竞技性相结合的活动项目,注入“合作精神”的人文理念。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我们自己动手设计建造了“攀岩”、“冲锋坡”、“梅花桩”、“独木桥”等活动设施,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互帮互助,自行设计开展集体性的练习方式;对原有的跳绳、立定跳远等项目进行创新,发展了“多人花样跳绳”、“蛙跳接力”等项目;另外还将一些教材及日常生活中的强调合作完成的体育游戏引进体育活动课,如“叠罗汉”、“跨步”、“捕鱼”、“丢沙包”等。

    体育活动项目及活动形式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到体育活动时间操场上就人声鼎沸,三五成群地组织在一块儿进行活动。随后我们倡导打破班级内部的活动组织形式,开展班级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对抗赛,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每一次胜利都欢欣雀跃,每一次失败都认真总结。体育活动课的蓬勃开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7.2.2 开展班级间、年级间、学校间的群体竞赛

    学校除开展正常的课外体育活动之外,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群体竞赛活动(如班级乒乓球抗赛、排球赛、篮球赛、接力赛等),有班级、年级间的比赛,也有学生自己组队参加的比赛。比赛主要由体育组组织,有比赛通知、具体要求、奖励方法等;班级和学生也可自发组织各种群体竞赛,但必须获得体育组的同意。

   学校现开设了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兴趣小组,每周有二次活动时间。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兴趣活动中加以实践、验证,得到运动技能和合作能力的巩固和提高。我们还经常与周边兄弟学校联系,以篮球、排球、乒乓球这三个兴趣小组为班底组成校队与兄弟学校的学生进行友谊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及运动技能。通过一系列群体体育竞赛,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关系和协作能力及集体主义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8.  效果及思考

    8.1  效果分析

    8.1.1  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会使他成为教师身前的红人,使别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困难。而合作学习中强调小组成员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任务共同分担,每一个成员的成功都会给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带来荣誉,从而激发其他同学奋勇争先,发挥出自己最佳水平,使学习任务得以有效、快速地完成。如在五年级“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单元教学结束后的测试中,实验组的学生无论在投篮命中率还是在投篮动作的准确度上都优于对照班(见表1、表2)。

表1        投篮命中率统计表

 

                            内容

项目

实验班

对照班

五(1)

五(3)

五(2)

五(4)

人数

41

35

41

38

进球总数

(每人限投五个)

118

95

97

82

平均进球数

2.88

2.71

2.37

2.16

命中率

57.6%

54.3%

47.3%

43.2%

 

表2  投篮动作准确度统计表

      

 

                     内容

项目

实验班

对照班

五(1)

五(3)

五(2)

五(4)

人数

41

35

41

38

正确、协调

       21  

17

       18

       14

百分比 

51.2%

       48.6%

       43.9%

       36.8%

基本正确

       17

       16  

16  

14

百分比

41.5%

45.7%  

39%     

36.8%

不正确

3

2

6

8

百分比 

7.3%

       5.7%

       14.6%

21%

一点不会

0

0

1

2

百分比

0

0

2.4%

5.3%    

 

    8.1.2 学生的合作精神、协作能力及竞争意识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实验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不但在体育教学中互相协作,还把合作学习的精神推广到其他学习领域,无论什么方面都要与别的小组或班级争个高低。在全校广播操比赛时,五(1)班和五(3)班几乎难分高下,不但在年级组内分列一、二名,而且在年段组内也包揽了前二名。现在许多学生的好胜心其实是很强的,但往往因为个性、能力等原因而不愿或不努力去竞争。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人的好胜心融入到本小组与其他小组的竞争之中,无论成败学生的个人竞争意识都会得到培养和加强。

    8.1.3   逐步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改善了人际关系,加速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形式,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就是社会行为的表现,学生在这种宽松友爱的合作环境和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时间久了就自然地改善人际关系、养成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加速了个体社会化进程。这是体育课特有的教育功能,是体育课的优势所在,它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就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8.1.4   保护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间具有个体差异,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指责或刁难,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争取小组共同的荣誉,每个成员间就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肯定对方的价值,在这里特别是后进生得到了尊重需要的满足,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8.2  思考

    8.2.1  小组成员横向流动不多,以至于出现小组狭隘的道德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控制较为封闭,使得小组间的流动性差,各小组间学生接触较少,新思维、新方法也就接触不多。以致于有些小组出于小组狭隘利益的考虑,不能正确对待其他小组,甚至与其他小组交往时为了本小组的利益有侵犯行为,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融入思想教育及小组的开放性,让小组的成员在课堂活动中可以横向流动,相互交流,甚至可以因当时的身体状况、技术特点串组或选项(包括练习的难易度)等,最终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8.2.2   合作小组的不固定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稳定。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小组呈现不稳定性,虽然学习目标明确,但每次组合学习小组时个人的分工与以往有一定的差异,组长的能力及在不同小组中的威信不一,使得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起落,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8.2.3   应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 过程中,我们较为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但有的小组成员因此不愿承担学习责任而获取他人的劳动果实,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效果。所以,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9.结论

    9.1 “合作学习”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有助于助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及人际关系、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符合当今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提供了可行性借鉴,也为今后体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课题。

    9.2  课题教学模式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本课题教学模式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小组的建立,个体的主动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协作都围绕着共同的一个学习目标,使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的多边活动,充分开发课堂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得以培养,合作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充分体现了其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9.3  本课题虽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合作能力的评价上缺乏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合作小组的组合和解决问题上具有不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望能得到专家同行的指正,以利于下一阶段研究的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①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②  《组织行为学》      孙彤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③  《试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肖斌  《体育教学》  2000.4.

   ④  《对十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毛振明    《体育教学》  2000.5

   ⑤  《“小群体”活动教学初探》  郝冰   《体育教学》  2000.6

 

  (03年写的一个课题研究报告,现在看来水平实在一般,但还是厚着脸皮搬上来了,毕竟这是自己做的,而且是为自己做的第一个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