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石园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家乡的路
2015-02-17 | 阅:  转:  |  分享 
  


家乡的路

常庆堂

1964年我去县城上初中,来回是步行。去时走小路,从石苑村出发,下西神头岭,上门楼底山,经过西坡、马山、刘家庄,才能进入那时我县唯一的公路(即现在的晋韩线)。到了沁河边,掏5分钱坐船过河,渡口在小王庄,河水满满的,船工喊着号子摆渡,非常威严,我们不敢多说话,仿佛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偶尔坐一回汽车——即敞蓬的解放车——5角钱一票,汽车过河也得坐船,用两个大船连在一起,司机小心翼翼把车开到专门横搭在两船中间的木板上,乘船的人必须从车上下来站到船上。船上系一条细钢索,钢索顶端的滑轮挂在上游几十米处横河而过的大钢索上,好几个船工同时用长篙插在深深的水里,一齐喊号子,一齐握着篙一把一把往后撑,船才缓缓离岸前行。过一次河,少说得二十多分钟,再加上河东河西两头的路,人走,足足得四五个钟头!

去一趟县城真不容易!

不容易也得去,因为学不能不上呀!

到了1966年,沁河上修了桥,我们走在大桥上,感觉美滋滋的。那时刚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就投资兴建了这座石拱桥,心里只有一句话,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再后来的变化是越来越大。公路由沙石路面变成了沥青路面,记不得什么时候忽然就有了客车,冬天坐在客车里是多么温暖呀,不会被冻得三行鼻涕两行泪了;去县城也不用走小路图省事了,直接到北留的铺上就能搭车。但是还得耐着性子等车,有时候车来了挤不上去气得干冒火却毫无办法。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路是越来越好走。以前那下雨泥汪汪、干天半尺土的路再也不见了,从垫灰渣到垫石子的路又到现在村村通的水泥路,从穿黄军用鞋到穿高腰胶鞋到现在随便“不撒”个拖鞋就敢出门,雨下再大也不怕粘泥进水了,天再干也不怕鞋圪娄里进泼浪土了!——为什么是泼浪土呢?是因为干旱天气时牛车马车的铁轮子把路土反复碾得细细的如同过了罗一样,掉个东西马上就会淹没在里面,土居然有了水的性能,故叫泼浪土。

晋阳高速公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在高速路上坐车,是一种愉快的享受,速度快,不颠簸,从高山峭壁间穿越,在绿树农田里飞驰,隧道里灯光闪闪,立交桥盘桓而行,沿途花团锦簇,令人赏心悦目......到了目的地了,脑子里还浮现着一路上的风景,仿佛看了一场电影大片!

而且各式各样的车不绝于路。农村公路客运普及了,小出租车到处都有,随便一招手,立马就有服务。

路的畅通带来了经济大变化。除了客运,货运发展更是繁荣昌盛。三轮车、农用车、大货车,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以至车多成患。针对此种状况国家加大了交通治理力度,形势逐步变乱为序。还是国家有办法!

近年全国治理酒后驾车,出台实施法律法规,收效就十分明显。

路的发展实实在在牵动了人的发展和进步。你看,我的家乡自从开通九女仙湖这条二级公路后,景区建设好了,旅游的人多了,服务人员增加了。景区花代价培训从业人员规范服务,讲文明礼貌,说普通话,学唱歌学跳舞......人们不仅有了一份工作能挣钱,言行举止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一个人的变化影响到一家人的变化,一家的变化又带动周围邻居的变化。民俗村风因之而发生良好转变,不是路,何能如此?

愿家乡的路越走越宽广!

献花(0)
+1
(本文系石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