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驿古镇:最早叫云南的地方

 RK588 2015-02-21
 

    云南驿古镇,属汉代云南县和魏晋云南郡的故地,因元明清三代设置云南驿而得名。今为大理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行政村,属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云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镇,也是原生态文化体验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云南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早在“云南”二字出现前,云南驿就是一个古老的驿站,最繁华的时候,过往的人们在这里集散货物,街道上车水马龙,官办的、民办的、奢华的、简陋的马店拥挤在狭小的街道两旁,那条被马蹄踏出深坑的青石路,曾经走过多少匹骡马已无人知晓。


    从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印度直至西亚,有一条通商大道,这就是著名的古南方丝绸之路。通过这条古道,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远销缅甸、印度、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国家。而上述地区的玛瑙、象牙和珠宝又被贩运到中国。在这条南方丝绸之路上,云南驿是必经之地。


    近代,滇缅公路的通车使得汽车运输取代了马帮运输,云南驿作为二次大战中盟军在远东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物资中转站,成为关系中国抗战成败的咽喉要地,一时蜚声海外。


    六十多年过去,云南驿及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驼峰航线及飞虎队的故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演变为一个小村镇的云南驿在320国道(上海—昆明—畹町,中缅边境)和楚大(昆明—楚雄—大理)高速两条现代化公路的中间,静静的怀想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岁月...


    当我们在充分感受现代交通的便利之余,是否还会怀想起昔日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滋养过云南最具特色的马帮文化古驿道和古驿站?



    开一扇雕梁画栋的大门,进入低矮并带有幽淡马臊味的马厩,看着落满灰尘的马鞍、铡料刀,历史向我们走来——古驿道上的赶马人和骡马用血汗烙下的石臼般的马蹄印似乎在给人们某种启示:商队、马帮曾给沿途各民族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繁荣。


    对于昔日的繁华,亲身经历过那段风霜岁月的人可能在心中留下了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而于我们未曾经历的,只能从从世间保留最完整的古镇、古驿道和马店中寻觅云南驿的历史浮沉。


    云南驿村是由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串起来的,村子里其它的路都与它相连,整个村子就围着这条路布局,像是一棵树的主干叉出了许多枝蔓,几百户人家就是这主干枝蔓间的叶子和果实。


    石板路只有1.72公里长、7步宽(约3.5米),中间是约40公分宽60公分长的青石条,石条两边是脸盆大小的石块。经过几百年人迹马蹄的打磨,初春的细雨一淋,路面闪着幽幽的光。说起云南驿,通常讲的是它有省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马店,是茶马古道上最大的驿站,是马帮文化留存最为完好的样本……这些都没错,就连它的名字,听起来也像是对驿站的注释。但我们在这路上来来回回走着的时候,脑海里却会翻阅千年岁月——


    这条路最早出名,与汉武帝分不开。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名叫《汉武大帝》,不知道各位茶友有没有看过,它主要讲的就是这位皇帝与匈奴的事情。其实这位皇帝对北方大规模用兵的时候,云南驿的路已开始进入他的视线。当时,为了联合月氏国夹击匈奴,而月氏国却因躲避匈奴的锋芒,早就迁到了无人知晓的西域。张骞出访,主要就是为了寻找月氏,其军事目的更为重要。不想,张骞带回的信息却使汉武帝看见了云南——在西域居然有四川出产的布和手杖等货物,这些东西却是通过一条不为中原王朝所知的秘道进行贸易,“蜀身毒道”这才浮出水面。汉武帝也才知道,从汉朝版图的西南,原来可以绕开难以控制的匈奴与西域沟通。这样,也才有汉武帝经营西南的方略:那位叫郭昌的将军在北方战场并无建树,此时受命南征,却一举进入昆明,并开筑郭昌城(后称谷昌城);那位旷世才子司马相如,也被委以处理西南事务的重任,差点就来到云南;那颗使滇王臣服的“滇王之印”,金光灿灿里也许就曾有汉武帝亲手触摸的指纹?而保存这份读本的是刚刚开始对外展出的云南驿“马帮文化博物馆”。


    从前,云南驿的马店有40多个,客栈20多家,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歇马也歇人,后者只歇人不拴马。


云南驿保存最完整的大马店

    钱家马店从前因规模最大,通常都称它“大马店”。石板街把马店分成南北两院,从前南院歇马,北院住人,从前一晚可歇300多匹马。


    博物馆设在南院,房子一如从前,三进两层的楼房相通连,狭而深,楼下拴马,楼上堆货。走进去,如同走进了百年前的一个夜晚:每一根柱子上都亮着马灯,灯下拴着的马正在槽中吃着草料,马驮子排放在地上,装着普洱茶、锅盐、土产山货。从几口式样不同的旧皮箱、木箱,可以知道有不同身份的客人与马帮一起上路。墙上写着旧时赶马人唱的歌谣,像是马锅头信手涂壁:有思亲的“身着大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赶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也有感伤的“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囡莫给赶马人。三十晚上讨媳妇,初一初二就出门”。而“男走夷方女则居孀,生还发疫,死弃道旁”几句,有如《诗经》之“风”。账房里,油灯下摊开的账本,账房先生像是刚刚离开去招呼北院的客人,院中井水依旧清冽,铡刀边的草料还未铡完,磨上的粮食刚刚堆上……


    楼上正房供着山神、路神、桥神的牌位,供桌上摆有旧时物品,马锅头到来离去都要在这里祭拜。两厢放着各种马鞍、骡鞍、牛鞍和制鞍的整套工具。鞍子原来也有男女之分和尊卑之别。一对用麂皮蒙制,镶着贝壳玛瑙象牙的雕鞍,虽然很陈旧,但它昔日主人的豪华气派犹存。桌子上放着土的洋的各式马灯,中外的客商就用它点亮着旅途之夜。几张箱式的床,铺盖斑驳,仿佛留着南北客人痕迹。从前客商们贵重的物品都是放在这些箱床里,人在上面才睡得踏实。空气里似乎还飘散着烈酒、咖喱、酥油的味道,也有后来雪茄、咖啡的味道……云南驿由于它交通位置的重要,从来就是海内外客商汇聚的繁华之地,古滇青铜器上那些“波斯人”,他们当年是否也在这里驻足?

    院子的后面,从前与另一个院落相通,那是上等客人的住所,现在通道被隔断了。那时,钱多的客人进了店不出大门,就可以到那边享受灯红酒绿的奢靡。院子楼房虽然旧了,但墙壁上的彩画文句还清晰地映照出当时的生活:“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


    在云南驿村子里,人们从前生活的兴衰沉浮都与马帮有关。街尽头的钱家大院,从前7个弟兄赶马做生意,盖起了7所相连大院子,豪华居一时之冠,其中一院,二战时曾设有航空学校。现在,老房子里居住的还是他家的后人。钱李二姓是这里的大姓,我们在路上遇到另一位钱大爹,是当地现在唯一健在的赶马人。老人82岁了,头不昏眼不花,在我们邀请下,当街唱起了赶马的歌谣:“头发棵里生露水,草帽顶上下白霜。三个石头搭眼灶,就地挖坑做脸盆……”已经凝结成了一种文化形态的马帮,还这样活在云南驿的每一个角落……





                .*★*.

  .*★ *.*      

  爱 心    *

 ★       提 示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