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全都是精华

 slgcyt 2015-02-24

小编导读王绵之教授对于脾胃病有其独特的认识及用药特点,本文作者随先生学习和跟诊过程中,发现其中三个方面尤为突出。现整理如下,请品读!

脾胃病从寒热虚实而言,以虚、寒为多

脾胃病病因多端,其中尤以贪凉饮冷、过用或误用寒凉药物者居多,这些患者又以小孩及青年女性占多数。小孩为纯阳之躯,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因饮食喜凉饮冷或药物误用寒凉者十之五六,因而多见脾胃虚寒,纳运失司。妇女每值经期,血少气亏,肝之藏血相对不足,相火内动而口渴燥热心烦,喜食生冷,然而气血既亏,焉耐寒凉,寒伤脾胃,也致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寒与虚常相伴而生,诚如张景岳所说,“寒者阴之类也,或为内寒,或为外寒,寒者多虚”,他还指出,“气不足便是寒”。脾胃虚寒常可见到脘腹胀满、疼痛隐隐、食少恶心、便溏泄泻、倦怠乏力,治宜温运脾胃,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出入,药如党参20g,炒白术12g,清半夏12g,制香附12g,茯苓18g,砂仁5g(后入),广木香3g。如果气虚明显,加炙黄芪18~25g;湿为阴邪,寒湿相聚,加苍术12g,白蔻仁5g(后入)以芳香行气燥湿;脾虚不运,胃寒不能腐熟水谷,食滞不化,加焦神曲12g或焦三仙各12g消食导滞;腹泻加煨姜3g,炒稻芽12g,炒枳实9g理气化痰;食滞酿生痰热,则加大贝母12g,瓜蒌皮18g,连翘9g清热化痰;泛酸明显加煅瓦楞子15g或乌贼骨15g制酸和胃,入汤以煅瓦楞子为好,入丸用乌贼骨为佳。脾胃病常以脾胃虚寒为本,痰食积滞为标,治疗以治本为主,兼顾治标,健脾益气的同时不忘消食化痰。总之,祛邪不过权宜之计,像大贝母、瓜蒌甚至黄芩等清热化痰药,待胃肠痰热一清,即宜去之,不得长时间使用,更不能滥用黄连、石膏等大苦大寒之品,折伤脾胃阳气。

先生治疗脾胃病,善用生姜,从一片到五片(每片五分钱币大),最多可用至60g,或直接用鲜姜汁一滴至数滴,和药汁同服。用生姜寓意有三:其一,生姜起调味作用,有助于去除其他药物的异常气味,达到调和诸药的作用;其二,加生姜后有助于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充分发挥药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其三,也是最主要的作用,温胃助运,以利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若病见胃寒重,腹中痛,可用良姜3g代替生姜,盖其辛辣之性更强,散寒止痛之力更大。

脾胃病从脏腑关系而言,与肝、大肠关系密切

肝与脾胃同处中焦,功能上关系密切。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肝主疏泄,协助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病理状况下常出现肝木克土,土壅木郁或木土两虚等病变。如女子素体脾虚,复因月事来潮,经量过多,血海空虚,肝无所藏,则肝脾两虚。如乙肝患者初期邪毒湿浊阻碍脾胃,脾胃运化失常,而土壅木郁,出现脘痞纳呆,胁肋胀痛,大便黏滞不爽;日久脾虚木郁,而倦怠乏力,胁肋胀满疼痛,大便溏泻;最终邪毒湿浊留恋,肝脾俱亏。调理肝脾,先生常以逍遥散出入,根据木郁、血虚、脾虚三者的轻重主次,调整用药。血虚甚常见两目干涩,发酸发胀,女子月经后更加明显,治以当归、炒白芍为主,补血和血。

当归苦辛甘温,苦能下,辛能散,甘能缓,温能补,故功能补血又行血,其甘味缓肝脾之急,甘温能补益脾气;白芍酸甘微寒,养血柔肝;两药相合,散收兼顾,肝脾并调,临床常合生地12g,麦冬12g,石斛12g,增强滋阴养血之力。脾虚甚,可见面色萎黄不华,脘胀便溏,倦怠乏力,治疗以茯苓、白术为主,若力量不够,加党参20g,生(炙)黄芪20g以助苓术健脾益气;脘胀明显者加制香附12g,广木香3g,炒枳壳9g以理气消痞。肝郁甚者常可见到肝经循行部位胀痛明显,尤以胁肋部胀满疼痛不适为主,女子伴见乳房胀痛、少腹胀痛,可用柴胡疏肝,用量宜小,每用3g。

先生认为,肝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而柴胡有升阳之弊,用量大每易挑动肝中相火,日久耗劫肝之阴血而出现头痛、头胀、面赤、耳鸣、心烦,舌质红赤甚至发暗等表现。然小量柴胡疏肝之力不足,故常用制香附助之。如郁热甚,取丹栀逍遥散之意,用川楝子易山栀,取其清肝热、疏肝气而无伤肝阴之弊,也用佛手、香橼、绿萼梅等疏肝和胃,肝胃同调。肝气犯胃,气逆欲吐,加旋覆花(包煎)12g,代赭石(先煎)15g,揣仲景旋覆代赭汤之意,代赭石性凉碍胃,故先生认为不宜量大。

大肠乃胃府之延续,胃肠病变常相互影响,《伤寒论》中三承气汤证系胃肠同病的典范。先生认为,肠胃宜常清,即《内经》所云的“传化物而不藏”。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每每产生食积、痰浊,导致气滞血瘀。肠胃不清的患者,往往大便能行而不畅,或黏或硬,或时硬时溏,先生常用瓜蒌皮12g,火麻仁12g,桃仁9g通便泄浊。热结便秘明显者,用小承气汤荡涤泻热,以利胃气降,脾气升,使脾胃纳运、升降恢复正常。

脾胃病从气血而言,常气血同病

脾胃主升降,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无论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均可引起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机不畅,血运失调。常见症状为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化等。朱丹溪创越鞠丸,阐明了气郁与血、痰、火、湿、食郁的关系,认为理气是治疗六郁的关键,为后世医家所崇。治疗脾胃病,必先调理气机,调气宜分清虚实,实当理气、降气,虚宜健脾益气。理气时,气滞轻者,每用制香附12g,炒枳壳9g,陈皮10g;气滞重者,则用川朴6g,青皮9g,炒枳实9g。此处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而枳壳行气宽中,行气之力缓,两者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别;同样,青皮的行气之力胜于陈皮,使用上也不同。补气常以黄芪合四君子汤出入。

对于虚胀的患者,切忌虚虚之误,如胃下垂、胃扩张的患者,本属脾胃虚弱,纳运无力而胀满,治宜健脾益胃,选黄芪、党参之属,如用大剂行气之品,虽有一时消胀之快,但因气伤益甚,旋即脘腹胀满更加严重。先生认为,理气药多属芳香辛燥之品,而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用之不当极易耗气伤津,对年老体弱而脾胃素亏者,更应该慎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脾胃病也是如此。气郁可以导致血郁,气虚不能行血也可致血瘀,因此,治疗时气血并调,每每相得益彰。

先生常用当归、炒白芍和血调血,无论年龄大小,只要病程较长,面色不华或发暗,均可使用,对于儿童长期纳食不佳,体弱易感,双目及鼻旁发青者尤宜。对于胃下垂、胃扩张患者,证见脾胃虚弱,使用当归、白芍、丹参等养血和血,疗效更加满意。如血瘀征象明显,或面色黧黑、肌肤枯燥,或舌边尖有瘀点瘀斑,则常用赤白芍各12g,桃仁9g,红花9g,或用行气活血化瘀之郁金12g,三棱9g,莪术9g,以加强活血力量。版权声明本文选自《王绵之临床医案存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樊永平,王煦,张庆编著)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微信号zhongyichuban)推荐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媒体编辑:王军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