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起源对于时空性和形的有关解释

 灵藏阁 2015-02-27

对于时空性和形的有关解释

 

    客观世界是唯准存在的,思维现象虽为客观世界所衍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客观世界存在差距,甚至有很多是处在错误的思考,但这种思考照样是真实的。我们所说的时空性是指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中的物质事件表现。当我们看到或感触到事件存在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事件是真实的,而当我们远离事件本身而进行回忆的时候,我们对事件的思考会进入虚拟状态,这种虚拟是指在客观事件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照样能够通过大脑的回忆对事件进行再现,或者我们可以变通地认为构思照样是真实存在的。进一步讲,当不具备物质事件的时候,我们照样能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并产生假设以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或着可以这样说,我们不能认为一座房子在拆掉后不存在,就否定它过去的存在,客观世界的这种过去曾经发生的过程也照样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变成了一种虚拟的形式。比如原子弹的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存在,而《西游记》的人物和情境照样也是一种虚拟存在。我们说这些的目的,是在证明,我们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的东西,而不是物质事件本身,但不管物质事件是否真实存在还是我们的假设性思维,这种空间形思维照样是真实存在的。另外看来,真实的客观物质事件所反映的时空性照样是虚幻的,因为它的这种形式不是永恒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是真实与虚幻的统一,而这种真实和虚幻所表现的性正是客观物质事件的本质体现,是大自然的生动而抽象、直感而玄妙的语言。

    这里着重解释一下时空性的性,或是说词汇的形。我们知道,性是空间物质事件的表现形态,这种形态包括物质事件的空间形态、运动形态及其附属的性,需要说明的是,当一种感知处于空间形态和运动形态的附属品、相对独立而仅仅存在感知的情况下,这种感知是耐人寻味的,比如说触觉、声音、人的心理活动及情绪等等,这些性虽然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物质,但我们对它存在的性的感知与时间、空间物质的关系并不大,比如说“刺耳”这种性大多体现了“这种声音很尖利使我们听上去很不舒服”,而与它发声的源头关系不大,这种性留给我们的只有感受。即便是时空性的东西,很多词汇也照样是耐人寻味的,比如说:信息、爱恋、发挥、重要、壮观等等。这些词汇同样是一种感受,代表了客观事件的时空性,是附着在物质事件上的特殊性感受,而不是物质本身。时空性本身就是虚拟的感觉,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着太多太多必须思考的性,有的是一种单纯感受,有的则是客观物质事件的抽象内涵,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那就是它们都是一种特定、实在的感受,都是依赖于客观物质事件的时空性,只要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尊重人类思维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不断地进行敏锐的空间形思维,体味和感受它们,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远离模糊,就会使我们对词汇或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进步并趋近于清晰和真实。

    我们对一个词汇的认识,归根结底源于客观世界的时空性,并依靠词汇以形这一感受形式而终止。形这种感受是基于客观物质事件的多维空间形思维形成的,形与空间形思维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个处于高度集中(即感受过程的总体感觉),一个处于分解状态(是指亿万景象通过大脑思维自然形成的有限个规律性的感受区域),就是说,对于一个复杂词汇来说,形的存在是有限个区域感受和总体感受的混合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的东西。因此,我们提倡在理解一个词汇时空间形思维感受与集中感受同时进行,这一点十分重要,将词汇进行空间形思维感受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加充分、更加清晰地感受词汇的内涵,而不丢掉形的目的是使我们对形的感受更加集中和实质化,二者相得益彰,以完成对词汇的“准确”而“快速”的反应,提高我们的阅读思考的速度和准确度。

    阅读思考是一种阶梯性的东西,我们对词汇的认识的形成要依赖空间形思维,我们对文章的理解照样必须在空间形思维中进行。因此,空间形思维充斥着我们理解的整个空间,没有空间形思维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只能处于停滞状态而进步甚微,这就是语言学习的奥妙所在。

    客观世界的任何存在都是多面体,是多维的、连续的。无论任何事物,包括山脉、河流、事件发生过程、语言内涵和人类的思维等等都是多面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观察都有不同的表现,它们以时空的关系保持一定秩序,每一维都有每一维的唯准存在,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时空性。我们对一个物质事件的思考必须持不同角度,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我们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和完美的。

    形是集中感受与过程感受的统一,集中感受产生了形的模糊性,使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又与过程感受相脱离。作为形的替身——词汇而言,在它给我们的表达带来方便的同时,它的模糊的短处也照样存在着,因为用感性的集中感受去代替理性的感受过程本来就存在着偏差,这一现象是无法改变的,词汇的集中感受掩盖了它内在的多维时空性本质,让时空性变得模糊,因此,我们的语言学习要注重词汇或词汇组合的空间形思维这一过程,必须与生活实践的思考相结合,以强化词汇本质的理解。

    词汇(或是事件)的时空性本质是唯准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但从词汇意义的形成过程看,它的多维意义的形成又是随机的,我们对一个多维词汇的认识是没有规定顺序的,我们可以先认识第一维,也可以先认识第二维,也可以反过来进行,这种顺序的颠倒不影响形的形成这个结果。我们对一个词汇(或事件)的认识深度是不同的,我们与一个事件接触次数、时间的多少和精力是否集中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事件的熟悉程度,接触越多,大脑里的形就越唯准。词汇(或事件)的形的形成过程是对词汇的内在多维时空性进行思考和感受的过程,是要逐步深化的。

    时空性是有深度的,并且呈一定状态分布。虽然深度不同,但从最后的归宿来讲,筷子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我们大脑中的存在形式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以空间形思维的形式存在着要说不同的话,只是他们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不同,筷子是以显形存在着,牛顿万有引力以肉眼看不见的隐形存在着,从建立的途径来说,筷子的形是通过眼睛的视觉和手的触觉最后在大脑形成的,而牛顿万有引力是通过客观现象的猜想和实验发现的,是大脑空间形思维的结果。在一般人认为,它们不一样,他们由于眼睛的高清视觉而错误地认为两者是不一样的。但是,筷子和万有引力定律就客观性和最终归宿而言确实是一样的,我们不要为感受途径的不同所蒙蔽。

    感受这种现象是最难想象的,在数学概率一节里,要想将一个个看不见的空间思维模式建立起来必须要凝心聚力,将思维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空间形详实地建立起来,这种细微而结构性的区分又必须是唯准的,否则就会产生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筷子与万有引力的确不同,因为二者建立空间形的思考难度存在巨大差异。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语言课和数理化的区别进行一下说明。我们认为,语言和数理化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源头都属于时空性,不同之处是语言课偏于感性,源于生活,是有实体的表象,容易理解,而理化处于一种空间形的想象,偏向于理性而远离生活,不容易理解。但从形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语言课,还是数理化,他们中的任何概念或事件都可以转化成形,都可以进行空间形思维,去建立稳固的形群和情境,这是一样的。因此,我们不能以好恶态度对待学习,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空间形思维,形、空间形思维就会稳固地建立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