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你不可不知的学前“观点”

 冬熠 2015-02-27
 
 


【观点一】

针对单独二孩政策,做好未雨绸缪


提出人:郑富芝,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


内容: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全国每年可能因此新增100万幼儿,根据这个情况,下一步必须积极应对、未雨绸缪。因此,我们提出来要把扩大资源总量作为二期发展的首要任务。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在城市人口稠密的地区调整规划,加大资源的供给与力度;另一方面,在人口分散地区,可能要根据新增人口的增长调整布局结构,完善县乡村的三级覆盖网络,以此来应对新情况。


【观点二】

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


提出人: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


内容: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才能产生有效性,才能避免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反而获取教育的负效应。我们要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借鉴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经验,提高中国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


【观点三】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亟须优化


提出人:庞丽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优化并建构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要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对农村、边疆、贫困、民族地区实行制度化的专项经费投入。同时要增加专项投入的方式和类别,采取灵活的、多种事先拨付的方式支持当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二是构建以优先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补贴和奖励制度,明确相应的奖补标准。三是打破公、民办壁垒,加大对各类性质普惠性幼儿园的投入力度,并探索合理利用公共财政、有效盘活已有各类民办园的政策举措。四是制定分类别、分人群、分区域的幼儿园教师财政投入保障与分担机制。


【观点四】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专业性是关键


提出人:虞永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专业性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队伍专业化,确保教师是合格的,要重视和强化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能力;保健医生也应该是专业的,应该享受教师或医生的待遇,要为他们设定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不能两头都不靠,这支队伍对幼儿的生命安全极为重要;保育员、厨师等也非常重要。此外,幼儿园的课程和房舍设备也应该是专业的,这里的专业是指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法规、指南和政策,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观点五】

村小附设园多道难题待解


提出人:刘占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班)虽然缓解了部分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室内外玩具、教具和相关的环境布置;没有任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墙面布置;孩子们没有任何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条件;作息制度和学习内容小学化;教师队伍素质和待遇偏低,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是小学教师转岗或兼任,没有经过任何学前教育专业培训。


为此,各级财政应专项支持小学附设幼儿园(班)的玩具、教具配备并进行专项督导和检查;以县级公办尤其是教育部门办幼儿园为依托,支持和鼓励县级公办幼儿园为其提供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加强此类教师的待遇保障,采取岗位津贴、提供保险、年度奖励等多种方式,使其工资待遇与小学教师基本相当。 


【观点六】

学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问题


提出人:刘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里,教师有岗位无编制、工资待遇没有吸引力等原因影响下,幼儿教师资源匮乏,甚至志愿成为幼儿教师的免费师范生也越来越少。政府应将发展资金逐渐投向学前教育机构的运转上,尽快解决幼儿教师的待遇和编制问题,办好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快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并以此为根据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优先补齐配足幼儿园专任教师

编制。


【观点七】

提高公办园比例势在必行


提出人:王海英,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各级政府在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时,要在整体结构上保障公办园的比例不低于50%,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不低于7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但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民办园的数量增长远远大于公办园,许多地方将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变成了大力发展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在今后的学前教育发展中,有必要对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加以政策细化,明确规定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要有一定比例的公办园做前提。


【观点八】

女教师顶大半边天不必过虑


提出人:陈卫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内容:尽管女教师比例过高对孩子成长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儿童中出现的这些发展性问题完全是因为教师性别失调导致的。我们应正视这种现象,分析研究其可能给儿童成长带来的潜在不利影响,但不必过度焦虑。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当前最需要做的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材施教,用真正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和方法去教育培养孩子,而不必过分纠结于女教师过多的问题。


【观点九】

关注农村教育的目光再往下一些


提出人: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内容:关注后20%的农村地区、学校和人群,是教育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关注农村薄弱学校。需要认识到的是,许多农村存在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区差距、发展差距,而是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加以解决的农村教育的特定问题。例如,在乡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集中了最底层的农村学生,这种小规模学校往往只有十几个或几十个学生,一个或几个教师。由于缺乏规模效益,这轮薄改计划明确规定不得用于小规模学校的条件改善。我们能否打破学历限制,通过培训当地的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本地化的乡土教师;能否招募长期志愿者,实行高工资、有限期的教育服务,而不是要求他们在贫困农村贡献一生。


【观点十】

督导的功夫更要用在平时


提出人:王庆如,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中心科研员


内容:目前,各地对幼儿园评估以等级评估为主,大部分幼儿园纷纷争抢评上级别的时候,我们却忽视了对相对薄弱幼儿园进行底线评估,造成破窗现象,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评估目的似乎有点走调。因此,要持续提升幼儿园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办园水平,实现底线评估日常督导更重要。此外,还应完善评估手段,如借鉴香港,把对幼稚园的评估公布在教育局网页上,内容包括:幼稚园的基本信息、质素保证架构、表现指标及自评工具、学校发展与问责、数据分析工具、质素报告等。最后,还应强化督学队伍,通过完善督学任用和考核制度,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和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督学队伍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度权威。


(本文出自《幼儿100》(教师版)2015 年1-2月刊,转载请联系后台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