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 | 百年越剧(一)

 老貓不吃肉 2015-02-28


咸丰元年(1851)前后,马塘村有位闻名乡里的歌手叫金其炳,不仅歌声动听,而且能够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不少青年农民还向他拜师学艺。当时,一般人唱书用的是佛曲、宣卷、道情、莲花落等俗曲小调,而金其炳则利用自己的嗓音条件对曲调进行创新,由艺徒为他帮腔,创出了一种新的曲调。新曲调有点像民歌,又有点像“宣卷调”,但又与两种曲调不完全相同,其特点是每唱一句,都带有“四工合上尺”的拖腔,唱起来自由,学起来容易,听起来美妙,并富有浓厚的嵊县乡土气息,格调非常清新,被称为“四工合调”。金其炳主创的“四工合调”,为田头歌唱注入了一定的艺术成分,也直接促成了后来落地唱书为杭嘉湖地区观众所普遍接受。


由于金其炳多才多艺,而且所唱内容多与农民群众的日常劳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他以“四工合调”歌唱的不少歌谣为当地农民广泛传唱,他本人也随之名扬剡溪两岸,并经常被请到农民家中唱书。从1851年前后算起,金其炳从田头歌唱到被人们邀请到台门、天井演唱的十多年时间,越剧史上称为田头歌唱时期。

清代,嵊县剡溪两岸自然灾害连年发生。据县志记载:道光三年(1823)、同治三至六年(1864—1867)、同治八年(1869)、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都曾发生重大灾荒,民不聊生。此外,清政府十分繁重的苛捐杂税又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少人被饿死,不少人背井离乡,沿门乞讨,嵊县农民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部分农民开始利用民间曲艺作为谋生的辅助手段,沿门唱书换取食物,世称“唱年糕”。金其炳凭着自创的“四工合调”和高超的演唱技艺,带着一些祝福送彩的曲目,于1863年前后走上街头村庄卖唱乞讨,收益甚丰。之后,马塘村附近的后朱、赵马、柳岸等村农民也纷纷效仿卖唱,最后甚至扩大到全县农村,队伍十分庞大。


沿门唱书成了当时嵊县部分农民谋生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成了一种特定的地方曲艺。


沿门唱书的形成,意味着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已经走上历史的舞台。落地唱书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沿门唱书和走台书,期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金芝堂。

金芝堂原名金和林,是继金其炳之后出现的马塘村最好的唱书艺人。金和林聪明异常,记性特好,很小就能随口编唱见闻。少年时学鞋匠手艺,学成后去杭嘉湖一带补鞋,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由于当时补鞋生意清淡,他常设鞋摊于茶楼前,发现当地茶馆林立,茶楼唱书风靡一时,而且唱书人收入可观,有“在家农忙三季,不如外出唱书一季”之说。于是,他开始一边唱书,一边修鞋,有书唱就唱书,无书唱再修鞋。长期以来,杭嘉湖一带的唱书都基本固定在茶楼,农民要听就得进店,金和林却经常挑着鞋担把“书”送到农民的家门口,而且,他的唱书比较生动逼真,受到广大农户,特别是老弱妇幼的大力欢迎。


尽管当时嵊县人外出唱书的人数量众多,但大多局限于农闲唱书,农忙务农,很少有人去钻研唱书的技艺。相比之下,金和林和其师弟相来鑫算是“专业”的唱书人,因为他们常年在外唱书,基本靠唱书为生。为了在杭嘉湖这个茶馆林立,唱书名家众多的地方争得一席之地,金和林经常去听别人唱书,包括评弹、琴书、三跳、滩簧等文书武书,偷他们的拳经。每次他挑担进城,总是把鞋担歇在茶馆门口,边补鞋边听书,每次听后都有很大收获。不久,他便在学习和吸收中开始了对原来唱书的大胆改革。


金和林发现,别人唱书既有历史故事、家庭伦理方面的文书,也有社稷争斗的宫闱武书,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一夜说不完,扣子一扣,明日请早。听众要知后事,不得不下次再来。而金和林他们自己唱的书都是短小的农村故事,相比之下,难以吸引听众。之后,他就把《养亲爿回娘家》、《蚕姑娘》等短小书目的故事扩充延伸,加上一些曲折动人的情节,使原来只能演一夜的小书成为可以演上两三夜的中篇书目。此外,金和林还从传书、卷书、唱本中寻求新的书目,并新创了《双珠凤》、《玉蜻蜓》、《珠蟒袍》、《赖婚记》等一批长篇书目,其中《珠蟒袍》一连唱八个月,成为落地唱书中最长的书目。从此,落地唱书书目有了堂书开篇、小书和正本长书之分。


金和林和师弟相来鑫在开创新的长书目的同时,还潜心钻研表演技艺,如明确区分表、白、唱的功能和形式,明确交代人物间的关系,又配以一定的手势动作,并注重语气及面部表情的变化,致使情感流露真实感人,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时杭嘉湖的观众赞他们的表演“声情并茂”,称他们为“草木才子”。

1879年春节,金和林等唱书艺人,正而八经地进入余杭县方井街乐阳楼茶馆唱书,坐在小舞台桌子旁边唱书,主唱者时坐时立,时而围着桌子走动演唱,伴唱者则坐于桌旁,击鼓打板,接腔帮唱。落地唱书由此进入了后一阶段——走台书。



金和林和相来鑫在唱“走台书”之后,便改名为金芝堂、相金堂,并把名字绣在桌围上,挂在走台桌上。从此,金芝堂、相金堂名扬杭嘉湖地区。


在后来走台书演出实践中,金芝堂发现用“四工合调”演唱四句八对的彩头话和短小的书目很是合拍,而用来演唱长篇却明显不能适应。1889年,正当金芝堂他们在余杭葫芦桥茶楼唱书时,恰好“湖州三跳”艺人也来此演唱。“湖州三跳”唱的是“劝世调”,曲调柔和,帮腔灵活,可长可短,可根据演出需要随意运用,与此同时,演员还手执“三跳板”边唱边击,可随剧情变化击打出各种各样的节奏。金芝堂听后大受启发,便吸收了“劝世调”的精华,融合于自己的“四工合调”中,改帮腔衬字“四工上合尺”为“呤嗄呤呤嗄”,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新创了曲调“呤嗄调”。同时,仿照“湖州三跳”的形式,手中拿起了“三跳板”。从此,落地唱书的曲调和形式又有了新的发展。


“呤嗄调”的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唱书所需叙述腔体的大难题,这是落地唱书时期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仅促进了唱书自身的日益完善,而且也为日后越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艺人们分成南北两派,“呤嗄调”也因此有了“呤嗄南调”和“呤嗄北调”,但他们共同的艺术根基最终还是使他们归结到了一起——于1906年3月27日脱胎成为越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