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小学语文,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儿童语文这一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独立性——品味语言文字作为联想工具的独立特征,从而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其无可取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最最有趣而又完全能够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就应该是儿童文学教学了。只有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够充分激发起儿童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和联想,也才能够从中悟出语文的学科魅力。
儿童文学都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必须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儿童本位的立场使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之间,有着各个层面的共同性。 儿童文学,因为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儿童文学也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作为语文学科的儿童文学比其他学科更适宜表现,也更能表现这些主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家从儿童本位角度创作出了儿童文学,我们教儿童文学作品,也必须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形式可以多样,但尽量从语言文字想象和联想上下功夫去对学生做好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并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也用老师自己的感悟来与孩子们交流,从学生自主到生生合作、师生探究的教学效果。窦桂梅老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大胆地打破传统,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体会到,我们不是一个廉价的同情者,而是一个反思者,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懂得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一些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又是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儿童文学教学,老师一定要多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学的语言美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教师可以自己(或者通过音频、视频资源)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朗读,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小猴子的调皮,老龟的实诚,皇后的阴险,小矮人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儿童诗和散文最适合这一形式。
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卢梭)。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表演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表演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领悟文章,感受形象,充分体会出儿童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所展现出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寓言和童话最适合采用表演的方法。
语文素养“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材是一把打开课外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把握好了,就能把孩子们引进课外阅读的宝库,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能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巧妙把握机会,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中来,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小学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续写等习作练习,再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一定的课堂上和课堂外的编故事、写小诗、编儿歌等习作活动。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表达美,也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抓住儿童文学的特点,教好儿童文学,这应该是从事儿童文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必备的环节。儿童文学虽是儿童为主题的文学形式,它却包含着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中不可或缺的、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从儿童文学本身的特点出发,再结合到儿童心理的承受、领悟和儿童思维的引入、发展的关系,才能完成儿童文学类作品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