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9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建设美丽晋城的重要抓手。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乡村基层组织的引领带动下,在村民大胆实践、勤劳创业的艰辛努力下,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效益初见成效。
一、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32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星级农家乐234家、农业观光采摘园30多家、旅游景区内门店及周边商铺数量为277个;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旅游商品企业30多个,已形成四大类、5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系列。目前,城区仕帝农业观光园、阳城皇城村荣获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阳城县荣获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城区司徒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阳城大圣农产品开发公司、阳城山里镇、高平天润农业科技示范园4家荣获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
201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265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6.74亿元,其中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受益6亿元。重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10000元,其中70%来自休闲农业和旅游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已超过5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30%以上。尤其以阳城县、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带动效应、品牌影响、富民效应、业态发展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
二、主要工作
1、抓好规划布局,搞好顶层设计。旅游发展,规划先行。为培育、规范和提升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市已着手编制《晋城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并向全国公开招标。目前已开始规划调研工作,预计11月底完成。同时,在《晋城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3)》中进一步明确中原地区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全过程构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为使乡村旅游发展有标准可依,在大力推行已有《星级农家乐》标准的基础上,市旅游文物局与市农委联合制订了《晋城市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点)认定办法》,引导乡村旅游规范发展。
2、抓好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打造产品、形成效益是“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旅一体化的落脚点。结合去年以来的“晋城最美乡村”评选活动,通过部门协调,借助旅游元素,有效激活乡村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四类乡村旅游产品。一是农事体验型。以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或基地为节点,以美丽乡村精品观光线路为串联,根据各地特色和时节变化设置不同的农事体验活动,精心打造体现晋城特色的“十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景区依托型。通过引导、鼓励和扶持各主要景区周边村镇开展“农家乐”等配套服务,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服务意识,促进景地双方融合发展。三是生态度假型。依托我市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气候条件,面向中原及周边,通过开展“夏天,我在晋城有个家”等宣传推介活动,打造“避暑度假养生”品牌。四是文化创意型。通过城区司徒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泽州彤康庄园、泽州陟椒刘家大院摄影节、沁水柳氏民居柳宗元文化研讨等文化创意新型业态的引领,提升农旅一体化进程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产品体系的整合和构建,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3、抓好宣传造势与市场开发的结合。首先,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宣传。利用电视台、电台、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宣传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吸引更多的社会目光关注、关心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尤其2012、2013年省、市旅游部门和省、市农业部门联合开展的“最美乡村”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取得良好反响,自驾车、背包客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方式纷纷与我们的“最美乡村”进行嫁接,同时参选的“最美乡村”也纳入到我们“百万中原人游晋城”的旅游线路中;其次,建立“美丽乡村”产品的营销推广渠道。引导全市旅行社与具备条件的乡村结成对子,借助旅行社平台,对“美丽乡村”进行各具特色的宣传和营销;第三,把乡村旅游纳入整个城市旅游的营销体系中。通过线路编排、产品包装等,作为城市形象品牌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打造。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造势与务实跟进的市场开发工作,有机地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让农村增效益,让农民得实惠。
4、抓好培训,精品示范引领。结合打造全省“最美乡村”发展契机,加强对22个入围乡村的跟进服务和指导,把农民转型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实事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有需求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免费培训。
5、推进专业化组织建设,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2010年以来,我市加强乡村旅游和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建设,一是推进村委基层组织资源整合的示范效应。如洞头村、皇城村、蟒河村大力发展集餐饮、住宿、购物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产品。二是发挥各类协会的专业技术引领作用。如陵川县分别成立了“根艺协会”、“花卉协会”、“种养殖合作社”等协会,开办了鸿生玉米淀粉、强生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推出了“五色土杂粮”、“马圪当土特产”等旅游农副产品;建成了凤凰采摘园、锡崖沟百草园、营盘花果园、黄围干果园4个农业观光园区;东部山区土鸡、野猪、野兔养殖户达到了100余户;核桃干果林达到了10.3万亩,木耳、香菇养殖户达到了120户;党参、黄芩等中药材达到了8万亩。三是鼓励产品开发、市场运营的专业公司进驻乡村。如盛威远实业进驻城区司徒村打造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田园采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彤康庄园进驻泽州县大兴村打造以豆腐、泽州红、小米等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同仁堂进驻陵川县古郊乡打造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专业化的组织引领与带动,各地乡村旅游正在呈现自发组织到集群发展的态势,由原来的简单农家接待升级为多样性、丰富性、体验性的深度主题乡村旅游产品,极大提高了农民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加快了观光休闲农业、特色种植业基地、土特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与旅游相关链条的发展步伐。
6、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提升引导带动示范效应。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文旅农”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尤其加大了农、旅结合的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批乡村旅游示范企业,正在向集群式、规模化发展。
以皇城相府、天官王府为代表的古村落观光游连片发展;以蟒河、凤凰欢乐谷、武家湾景区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休闲游正在发展壮大;以阳城三利珍生态园、高平归真山庄等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效益日益明显;以城区司徒、泽州丰青源、阳城次营镇、陵川凤凰村等观光农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以黑沙坝村野猪、固隆乡肉鸡养殖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富民效益日益壮大;以相府密酒、桥枫瓷业、绿洲纺织等为龙头的旅游商品产业初具规模;以阳城县析城山土特产品开发公司、皇城相府生态园、大圣农产品公司、陵川县阿珍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致富作用日益显现。
三、存在问题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起步到逐步规范的过程。逐渐由点到面,由粗到精,初步呈现出类型多样化、投资多元化的良好开局,也为我市们转型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特色城镇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总的来看,尚处在初始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
1、规划编制滞后,缺乏宏观的引导和指导。乡村旅游是在旅游产业发展一定阶段,适应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产物。在发展初期,由于缺乏总体性规划,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看到农家餐饮挣钱,就一哄而上,都搞餐饮,不能进行特色互补,良性发展。
2、政策、财力扶持力度不够大。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部分,由于都是个人投资,投资规模小,地处偏僻,其发展的重要性未引起各级政府重视,有的想上规模,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由于缺乏资金,只好维持现状。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资产都是自有土地,住房和土产品,开发旅游只是为了增加收入,旺季开门营业,淡季关门务农,因为办证手续、缴税各种费用问题,多数没有或办不下营业相关证照,属于无证经营,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3、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大多数是当地农民,服务能力和接待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一是语言都是当地方言,游客听不懂;二是接待上没有接受过培训,比较粗糙,水平较低。三是接待设施摆放杂乱无章,卫生条件较差。四是在经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规范的经营程序。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要把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优先将具有发展农家乐条件的村庄融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当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卫生、安全设施的供给,逐步完善农家乐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要出台相关政策,在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等方面给予支持。其次要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争取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发展星级农家乐。结合我市星级农家乐发展的现有水平,制订可行的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星级农家乐发展的政策环境。对利用现有农房、院落、场地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活动,需要办理相关手续的,工商、税务、消防、公安、卫生等部门要提供好服务,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实行经营前三年免税政策,免交手续办理费(一户农家乐办理5证约7000元费用)等。
2、加强指导和监督。我市《晋城市农家乐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的出台,使星级农家乐的规范起了步。但是,总体来看,这对整个乡村旅游工作而言还是初步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希望市里出台一个有关乡村旅游的大政策,对全市乡村旅游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和指导,在全市形成有序开发,整体推进的有利局面。
3、加强培训。旅游服务有一定的专业性。要组织开办多层次、多种内容的农家乐培训班,帮助农家乐经营、从业人员了解经营、服务知识。首先是卫生健康、食品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等业务培训。新办的星级农家乐开业前一律对厨房卫生设备、消毒、清洗、保洁以及客房消毒设施进行严格检查,并进行现场指导培训,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其次是烹饪技术、餐饮住宿服务、接待礼仪培训等。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乡村旅游发展的路还很长,需要加强的地方还很多,更需要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扶持和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因势利导,积极稳妥,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突出重点,加以推进,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