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中醫學習群授課筆記

 随云1 2015-03-02
2月24日:四聖心源
老丁老師

今次以道光29年的版本为底稿讲述四圣心源,也就是1849年。距离甲午年(1894)有45年。1849,己酉年,天干是己,地支是酉,子年为鸡年.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四圣心源,和黄公黄元御先生。我们读这书,当知道这个传承,知道脉络。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黄元御的著作,已知有十四种,医籍十一种,已刊行八种(《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义》、《素灵微蕴》、《玉揪药解》),未刊行三种(《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另外尚有《周易悬象》、《道德经悬解》、《玉揪子堂稿》等非医学著作三种,这充分说明了黄氏熟谙黄老之学,精通象数易,而古代的《周易》中也没有直接谈到医。至明·张介宾才直接认为医乃是易用以研究人体之学。将医纳于易体系中。故此,黄氏是继景岳之后,又一位集“易”与“医”于一体之大成者。

《四圣心源》是黄元御的代表作,是黄元御的心法,黄元御的理论和他的思想以及他治病的方法基本都在这本书上。对于这本书大家要认真的学,学好后,就可以看我们平时所生的疾病。至少我们可以作为自己的中工,也就是在病刚有萌芽的时候就我们就可以治疗它,而不能等病已成再治,那就是下工了。

对于学中医,我们也就推荐伤寒杂病论,四圣心源。等这些领悟之后再去看别的书作为参考。

当然指的是学真正的中医。如果想捡个偏方治病这另当别论。

我去山东昌邑看过黄元御故居,黄公因被庸医治瞎了一只眼睛,无缘仕途,空有满腹才学,惊天之智,奈何报国无门。遂潜心岐黄十年有加,有所悟,且自谓穷思竭虑之际,曾夜梦神人剖其腹而内物,醒后大悟。思之思之,神鬼告之,且当故事来听罢。不过也不排除得遇明师,而师不欲示人。

所以学中医什么时候合适?很多人问。其实再年纪大也不晚。
学了保全自己,知道常识,知道生活应用,不受疾病折磨,这起码的。

张仲景之后,伤寒著述解释成百上千大多不可读,黄公是对医道理解最深的。

《四圣心源》自序
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⑴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创辟大略,遇事辍笔。庚午⑵四月,北游帝城。十一月终,南赴清江。辛未⑶二月,随驾武林⑷。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⑸。壬申⑹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癸酉⑺二月,解长沙药性⑻,五月删定⑼《伤寒》,七月笔削⑽《金匮》,八月修温疫痘疹⑾,成于九月十七。
  维时霖雨初晴,商飙⑿徐发,落木⒀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⒁,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嗟乎﹗往者虞卿⒂违赵而著《春秋》⒃,屈原去楚而作《离骚》。古人论述,往往失地远客,成于羁愁郁闷之中。及乎书竣业就,乃心独喜,然后知当时之失意,皆为后此之得意无穷也。向使虞卿终相赵国,屈原永宦楚邦,则《离骚》不作,《春秋》莫着,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传,两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厚,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⒄,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⒅,身与夕露同晞⒆,名与朝华并灭,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
  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⒇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勖①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黄元御

这个序言大家可以认真自己读读,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就不多讲述。

要看得懂这些老祖宗的记载,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确实不容易。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割裂了古代的传承,首先一堆纪年就绕晕了,要懂纪年,就得懂历法,然后上溯到天文数学。以后有机会讲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的时候,可以系统讲。

我们这个传道课,也相当于补充一些基本的中医和传统文化常识。让大家有兴趣深入学习中医的开启一个门。中医是一生的学习,可以一直相伴。

序言涉及的这些知识, 相关的知识可以看徐文兵老师的讲解,田和禄老师的讲解,还有田再农老师对文字历法的解释。这些对于学医都有很大帮助。

昨天助理说了,黄帝岐伯作《内经》,越人就是扁鹊作《难经》,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比较谦虚,但后世都尊之为医圣。

到张仲景,中医就到巅峰了。以后就一直在山下仰望,再也没登上去过。

明清之际,两个人:傅青主,黄元御,得医道之传,继仲圣之业。大家可以认真去学他们的著述。

序言不详细讲,自己去读,读不懂的在群里交流。我们从天人解开始说。


今天先看这段引子:

《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著,至教无传。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测其原,空抚渺躬,莫解其要。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群称乳虎,众号苍鹰。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作天人解。

今天我们读四圣心源,看黄公在序言里,引言里都在骂人,很好玩,因为他一生的遭遇坎坷,一生遇到的医生环境和今天差不多,他是孤苦悲愤的。

引言引出最重要的天人解。

《内经》这部书主要以对话的形式作成,主要讲天道、养生、疾病等生理与病理的现象,所以中医之术也称作歧黄之术。

同时,医术与道家也有直接的关系,二者合在一起称为黄老之术,即黄帝的《黄帝内经》和老子的《道德经》。岐黄之术是讲求天人合一的学问。

这是黄元御的开篇,黄公用10年的时间,努力求索,追求医道之源头,天人解是他最后的总结。若没有他的总结,我们今天也许未知。所以他是承上启下的医道传承者。

黄元御这段话写得非常的好,用心读起来你能走进他的生命,感悟他在世事变幻中的沉浮!

四圣心源学得好,很多方法可以直接用,可以为中工,强过现在大多医生。

这个版本都可以,还有人民军医出版社的也可以。人民军医出版社是李玉宾老师的校对,也不错。


2月25日:象數

今日老师讲述象数,请提前预习原文: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五运行大论篇,可以參考中華書局的該章譯文


今天主要说象数模型,这是我们中医和传统文化思维的关键。

先读会这段: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内经里应该出现有多次吧,灵枢,素问都有;

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会象数了吧。

所以他们说,象就是数,数就是象,一个意思,什么分别呢?层次不同而已啊。父子,父也是子,子也是父。层次不一样。

这就是象数,换成今天人的话,系统,大系统包含小系统。

严格定义来说:象,一个框框,人为限定的一个框框。数,在框框中分,1个数就是这个框框本身,2个数就是阴阳,3个数....可以无穷尽。

象,在有的地方称呼为太极体,有的地方称呼为器....

我们做任何研究判断,只有确定这个象才可以研究,不能拿不同的象去等同,定出象之后,就可以分解,2,3,4,5,6

所以核心就是这句话: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中医里太多这样的词了。魂魄啦,氣血啊,精神啊,还有很多。一个意思,象变就数变。象,太极,太极变则阴阳变。中医用这个,传统文化也都用这个。一个意思。就是前面说的大系统,大系统包含几个小系统,小系统独立又可以分成几个小系统。

这段话表述的认知,就是对象数的认识,能理解这个,才能明了阴阳,四象,五行....

中医最最基本的理论都出自内经,学好一篇也够混一辈子了。

中医简单,复杂?简单回归到太极本身,阴阳这就简单。分的太细,那就复杂,分到细胞,就成啥西医了。厉害的医生守其太极阴阳,差点的五行八钢,不行的就分越来越细巧,搞出各种花样。

所以中医还是困难的,中医特别难,它含了天地万物,宇宙一切都所包涵的道,都可以放进去,你说不难都难。看你能否简单化。

有的东西很妙,无法用更多语言去说吧。

黄帝有说过的: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还有就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连黄帝都诚惶诚恐,我们这些末世子孙能做点什麼呢?

认真读今天这篇,去理解象数。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好,暂时先说到这里,你们讨论吧。

先明白象数,然后去读黄公的四圣心源,阴阳。这些是最基础的,但也是最难的。

上海——蕾冉:象就是數,數就是象,層次不同,指代的東西也不一樣,同一個東西在不同層次也可以是不一樣。?分陰陽要看落腳點在哪兒,要知道站的層次在哪兒。人來分,男人陽,女人陰;一個人來看,上半身偏陽,下半身偏陰;以五臟六腑來分,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單純肝來分,也分肝陰肝陽…所以分陰陽得先找到自己的落腳點在哪兒,才能再分,要不然是一筆糊塗賬,自己把自己搞暈了。?恩,怎麼分都可以,只要立足點找對了就好分,就怕用不同的立足點,然後互相比較,就沒法說了,一筆糊塗賬。

@上海 蕾冉 对的,要先定象,然后就好理解了
你们按照@上海 蕾冉?的思考方式

举例:以物为象,分成植物,动物,这是两个数。又可以动物为象,分成人,猪,狗,,,n个数。又可以人为象,分男人,女人,2个数


2月26日:陰陽變化

今日3群老师讲课内容,请提前预习原文:

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昨天我们说了象数模型,今天我们说最基础的象数模型-阴阳。

阴阳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法则。

昨天我们说了,只要确定了基点,确定了象。任何事物都可以这么2分法。2进制也是,促成了现代的计算机。

在阴阳未判之前是太极一气,太极一气之前是无极的状态。

道德经讲的就是无极化生太极,然后讲到3就结束了。

太极一气即含有阴阳,阴阳一判宇宙就要划分。此时阴阳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为天道也。

这就是黄公第一句所言。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阴阳,两仪,这些只是名相,换成今天是12,AB,XY...

我们的古人观天道自然,抽象成昨天我们讲的象数模型。

当确定一个基点,或者说当确定一个研究的边界后就是确定了象,也就是这个太极体本身,太极一定则阴阳显,这就是2分法,谓之阴阳。这些可以说是古人特定的称谓。3分法三才,4分法四象,5分法五行,6分法六气,7分法七政,8分法八卦....以至于无穷。

但内经说的很明白,不以数推,以象研究之。因为分得越细,距本来的这个象就越远, 看到的只是细枝末节。

2分法阴阳,黄公说,其气清者上升则为阳,浊者下降则为阴,阴阳异位,天地始判。天气上升就是阳,地气下降就是阴,阴阳两仪就此分开。阴阳,两仪都是名相。

阴阳是整个古中医学的基础,不晓阴阳则不明中医,理解阴阳才能步入中医的大门。按照象数思维研究阴阳有很多种应用,都在内经的第3-8篇的,有阴阳的基本定义,静态的阴阳,动态的阴阳,相对的阴阳,大家可以认真的去学习。

我们这里跟着四圣心源的节奏只说最基本的模型。

阴阳的定义,最初来自于对太阳月亮的观测,然后根据太阳能照射到的谓之阳面,另一侧谓之阴面。逐步延伸出更多的定义。

常见的我们知道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知道这些,你去看中国的地名,大多都明白他与山水的关系了。

然而,最基本的阴阳定义,出自内经: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这就是阴阳的法则: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就是在内者阴,外者阳,若以最中心为参照,则外面层层皆阳。

在阴者要藏得住,同时要该起亟就起亟。举例来说,一个家庭为象,阴者如保险柜,要能有收入所藏,同时该用的时候要能拿出来用。人体为象也是,平时要藏精,该用的时候要能阳化出来用。

然后黄公接着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这句话开始引出土的含义。中气我们可以说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中的冲气。中气是阴阳升降之枢轴,是用来运转阴阳的。中气是一体之气,是阴阳抱成团之气,里面含有阴阳。阴阳之气是已经分开的,清者上升则为阳,浊者下降则为阴,在中气中进行轮转。如应象到人身,中气在人身体中指土,分为脾胃。胃土下降脾土上升。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

天人解这段,从无极化生太极,到阴阳两仪,到三才(阴阳中),到四象,到五行,黄公用凝练的语言予以阐述。

黄公对易经的理解也很深。用心学习此节,可以明了最基本的模型,学好中医也是捷径。

为什么如此呢?
因为黄元御一生都在求索医道,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我们今天类似,医道艰难,求学无门,对上古这些经典读不懂,怎么办?

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去简化,于是有了黄公的《四圣心源》模型。后世云南白族的医学家彭子益在其基础上简化为<圆运动>模型,但那个相对黄公来说不够完善了。

后面一段,太极动,阴阳动,则四象化生。在中气之中进行脾升胃降。清气者为阳,就是内经讲的天道左旋,从阴之地阳化气而生在阳之部,就是生而化火;从阳之部阴成形而降到阴之部,就是降而化水。化成火则为热,化成水则为寒。寒热属于相对阴阳。在阳化气时,从阴进行运化而变成阳,在正在运化的时候即升而未到顶部的火的时就叫“方其半升”,此时曰木。木是半升之气,木之气为温之气,木从生发到长成的时候就是积温成热而化成火。升而未全升为木,降而未全降则为金。金木水火谓之四象。

四象就是阴阳的升降。阴阳升降由中间的土气即戊土的下降和己土的上升所主,是为中气之浮沉。象以数分,一致无穷,以数合,归于象。

所以黄公言: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写得真好。按今天的话我们可以说大系统分成2个系统,2个系统分成4个系统,4个分成8个,,,,8个可以合成4个,,,,,总归不过一个太极耳。

这段里出现的,生长收藏,春夏秋冬,木火金水,温热凉寒,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不过是四象,四分法在不同象的称呼而已,换成今天可以是1234,abcd。

古人把这个叫作应象,不同的象通过背后的逻辑相应,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说的象数模型。所以要好好理解象数模型。

今天先说到这里,提问,交流都可以。


@老丁?丁老師,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中間的土,是陰陽和合的,然後轉起來之後,內圈是己土升,戊土降,然後再外圈就區別更明顯了,成了木火金水?

@上海 蕾冉 可以这么理解

[抱拳]謝謝丁老師,讓我對左升右降圖有了新的理解。怪不得黃帝內經要說得胃氣者生,原來它是讓圈圈轉動起來的原動力,內圈可以花比較少的力氣,獲得更大的動能,相比來講,要獲得相同的動能,如果直接作用到外圈,所花的力氣會更大,所以有胃氣就有一線生機。


2月27日:五行模型

老师今天讲这《四圣心源》天人解一段,主要理解五行模型。先发原文: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阴阳五行是中医里最重要的思维模型和基础。

这里其实说了两种五行。五行为四象加一个土。即黄公所言: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这句话前面半句讲的是一种五行模型,后面一句讲的是另外一种五行模型。

先说前面一种五行模型。用图来表示就是



也可以说是土的第一种作用,在一个多循环里,土主运化。就是土爰稼穑。

从宇宙看地球之春夏秋冬,是属于多个循环的。

在这样的多个循环里,土主运化,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从春转到夏、从夏转到秋、从秋转到冬、从冬转到春,都需要土的运化,好像是如环无端,是一个大的循环,没有尽头。

总体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表示:



另外一种五行呢,则属于一个循环的事情。

在一个象(太极体)内,在一个周期里的生长化收藏,包括上升(左旋)与下降(右旋),这个时候呢?土寄旺于夏秋之间,把上升转为下降。

用图表示如下:


在一个循环里,土放在这个循环形成的圆圈上,把此圆圈分为五个数,这就是五运行。而在多个循环里,把土放在圆圈的中央,即土寄旺于四季之末。

黄公在这里把这两种土的作用合在一起写成高度凝练的一句话:“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一句话中点出两种五行之定位。

这些抽象的模型,不是古人的想象,而是来源于天文观察,气候变化,根据这些现象而演变成数学模型。

中华的天文地理学,古数学非常的发达,所以我们的历法也非常之先进,阴阳合理非常的完善,明清之后这些基本都失传了,历法也很久没有修正了。

象数模型里2-7主要应用在中医里,阴阳,五行,六气,七是一个周期。5-8-12主要用在命相卜这些传统文化里。

先讲到这里,大家认真理解一下这个五行的模型图。可以交流提问题。


请问老师,土对应的都是“季‘春,夏,秋,冬’”吗?
@北京 叶枫?对,就是这四个季月


老师,辛苦[玫瑰]??。您黑板上的第一幅图,中间土对应的4个18日,还不太明白具体对应的时间,另外,其对应是每年不变的吗?
我理解每年都可以算,根据历法。
历法来的,时空。

那理解每年不是固定的日子,只是间隔18日这段期间是固定的。
对的,根据节气走。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篇》裡說的,五日為之侯,三侯為之氣,六氣為之時,四時為之歲。所以按這個來算,5*3*6*4=360,春夏秋冬四時每個90天,如果把最後的18天提取出來,那就是90-18=72,而18*4=72,換過來算,把一年分成五份,360/5=72,所以感覺這18日是從這裡推出來的。這個五分法,是根據七十二侯來的,應該跟著太陽歷,也就是公歷走。
对的,这些东西认真读内经。

历法是什么,是时间。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空间的变幻,时空时空嘛



2月28日:五行

今天接着昨天的把五行说完

昨天说了五行的两个模型,一个图,其实以前不称为季,我的图上画了,古人称之为4时,春夏秋冬,每个时分孟仲季。孟春,仲春,季春。季特指时之3,后来以季代替了时。所以黄公说:寄旺于四季之月

简单的说:以前称为岁,一岁有四时,我们现在称为年,一年有四季。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为何要重脾胃,为何季节转换之时脾胃容易病。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黄元御先生讲的太透彻了,把内经的精华用凝练的语言表述出来,不容易。

昨天讲了五行的两种,那生克如何呢?后面就是讲这个了。

我们中医用的思维方式,黄公在这里讲的模型都是抽象的思维模型,而不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物质则不适用了!”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这句为黄元御关于五行生克的点睛之笔。一定要记住五行的生克之理:是以气不能以质,成质则不能生克。

我们不能说水里长出了树木就是水生木,不是说木烧成灰烬后变成土就叫火生土,土里面有了点金子就是土生金,也不是拿斧子去砍木头就是金克木。这里讲的都是抽象之模型,是以气不能以质,成质则不能生克。

什么是生克?这些在黄帝内经里都讲的很清楚。那什么是生?顺势而进就是生。什么是克?过速而至谓之克?

春夏长夏秋冬,顺势而进就是生。过速,跑得太快了,就克了。

用图来表示就是:


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不同的象去对应上,就叫应象。时间,空间,方位、生命,物质,人的感觉,气候,温度、等等,后面这段就是讲的这个。

中国古文化知识都是时空的全息。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宇宙中既有时间又有空间,春夏秋冬是时间,天地之位即东南西北是空间。

“时间”加上“空间”,就是“时空”。我们中医的“处方”,其实就是“处置方位”的意思,也就是“处置时空”。可以用时空,也可以用对应象的东西去调理。

“时空”意味着环境,我们生病了,方药用金石草木动物的偏性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方”,来纠正人体出现偏差的“环境”,这基本就是中医的治病机理了。

所以你也可以不用药,你可以直接让病人换一个时空,你也可以用别的应象来做。用音乐,用其他的能量,只要是背后的道一致的都可以。所以中医何止方药针灸,有音乐,有祝由,有更多的东西,只是今天我们都忘掉了,我们都说那些是糟粕。

当我们把能沟通天地的人----巫,当成神婆的时候,我们已经远离了生命的本源,也就失去了道。

我们的文化,时空统一的全部的信息都在里面。治病的时候调理身体的时间也可以,调理空间也可以,时空同调也可以。之所以说中国古文化最接近于“道”,就是这个道理,它是时空的全息,里面含宇宙的根本。

医道是博大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者,方可言医。医者小技大道,不可轻言。更不可误人,学习,未精通之时,好好保全自己,使自己有慧根,有定力,不受时代随波逐流之时就够了。

天人解这一部分,没事的时候大家多看一看。看多了,明白很多道理。

“天人解”就是解释天道与人道,解释天人合一的。大宇宙,小宇宙,大宇宙包含小宇宙,小宇宙离不开大宇宙,明了此道,达到老子说的:不出户,而知天下。你看姜子牙,诸葛亮,,,很多都是如此。当我们遇到问题想不明白之时,想不通为什么出现这个症状,这时就要结合自然之性,以天道之理对应于你的人身之理,你就会想通,这就叫应象。

今天丁老师外出了,我代替他把五行的部分稍作讲述,主要参考丁老师之前的讲课。

自然变化之理中包括的学问,就是中医的学问,中医的学问都来自于这些自然的根本之道。所以中医是生活着的,是生活化的。学中医,就是吃好喝好心情好,睡好拉好,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生活。

大家有问题可以交流,讨论。


3月1日:臟腑生成

老师今天讲这《四圣心源》天人解一段。先发原文:

腑脏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已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精神化生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形体结聚
  肝主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发。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今天开始上课。

黄公这里讲我们人身之生成,五脏六腑之化生。这是中医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医,在道家,讲得非常的清楚。这就是先天的祖气,人是要与先天相肇的,这也是天人合一的。

我们人身之祖气来源于男白女赤,西医说来源于精子卵子,我们中医说来源于父精母血,其本身就是来源阴阳。阴阳合抱成团,也就是内经说言的: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此精为祖气。也是我们所说的宇宙之灵,生命之转化。

人的出生也就是从这个祖气生发出来的。这个祖气就是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受精卵,但它也不是单纯的受精卵,不要去等同。

可以认为受精卵只是精气的一个形,精气是属于气,就是祖气。祖气是由父母阴阳之气而来合抱成形的。父母阴阳之气有盛衰,有多少,而祖气中所含的阴阳之气就会有盛衰,有多少,人的一生很多东西在此时就已经注定。

我们算八字,根据的就是这个时间,叫四柱,你一生的命运就能给你算出八九不离十,基本算得差不多,为什么?

因为天地旋转用干支四柱: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就是属于天地五行之气。人之祖气既含父母之气,也包含宇宙天地之气,这个时候前者阴,后者阳,阴阳合抱。无处不阴阳。

人怀胎十月,其气有多少就要顺天地之气进行顺生。现在有的人希望选个好八字日子,剖腹产,如果天道之气与身体的祖气有相助还好,如果没有相助,反则相克,不好了。

比如说胎儿先天火气盛,出生时就要顺火气而生,如果自己选取时间剖腹,若选取的是生火之气倒可以,这会有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若选取的是天地水之气,这就有所克。

黄公这段讲的就是人的生命之生成。学医,首先就要知道人的生命怎么来,怎么去,怎么算好好生活,最后才是治病。

所以孩子最好是什么时候出来顺其自然,不要轻易剖腹产,除非难产治疗;如果能顺生的最好顺生。孕育生命是天道。生孩子是女人的天性,生一次身体就好一次,当然前提是你要学会保养,学会坐月子。先天五行之气决定了人的后日之灵蠢寿夭,之贵贱,之贫富,这都从祖气转化而来。这就是我们古人讲的'一命二运三风水....”里的一命。

祖气本从阴阳合和而来,里面也就含有阴阳。
 阴阳之间就含有中气,中者,土也。

土之中含有阴阳之气,谓之戊土和己土。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我们看内经里也说得很明白:所谓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就是上升的过程,是左旋,不一定是身体的左半部,在左边有升降,在右边也有升降。可以说无处没有升降。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之道路是左,阴之道路是右。阳化气从左上升,这就是左,阴成形之路就是右。

阳升于左则为肝,半升之时是肝,升于上则为火为心。戊土下降,阳降则为阴,阴降于右则为肺,半降之时为肺,降于下则为肾水。

肝属于木,心属于火,肺属于金,肾属于水,是人之五行也,中间含有戊己之土。此时就是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
 这里说的是抽象的系统,心的系统功能,肝的系统功能等等,而不是讲的具体器官位置。

这里是五脏,在加上腑,脏腑之阴阳,脏在内为阴,腑在外为阳。
 与十天干相合,这就是 脏腑的相对阴阳。记住就可以了。

多出后面一句就是讲君火相火了,涉及更深入的内景。黄公这里简单的说了一句。

今天的这几小节涉及的内容深厚,黄元御一节天人解,常读常新。

精神化生这段比较好理解,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肾主精。其精上升变为神(精就是神,神就是精),其半升之时称为魂。魂也就是精,也就是神。神变为精,在其半降之时,称为魄。

内经《素问》说的更明白: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之前讲阴阳的时候说过了,其实就一个东西,在不同的地方,能量不同,名相不同而已。气血,精神,魂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所以我们说:精就是魂,魂就是神。当右旋的时候,叫做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则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即神就是魄,魄就是精。只是由于太极的不同,象数不同而已。


形体结聚这小节就讲到人身体de具体东西了。

人的身体与宇宙道理全部都是这样

最外面是什么?肺主皮毛,在最外层,在外者要向内收敛,就象皮要包住这物体本身一样,在肺者就要敛。皮毛在外有收敛之气,把里面的东西守护住。守护住本身之太极体。中医称呼这个为什么?玄腑。人身五脏六腑之外,还有这个最小的腑,佛家说有多少个?八万多个。细小的毛孔,调节温度,主呼吸。太重要了,我们的《伤寒杂病论》太阳篇都在讲这个。发汗,汗出热去,人阴阳和。

第二层叫血管,心主血脉,是由外面的肺金把心之血脉敛到里面去。

第三层肌肉,脾主肌肉,属于阴阳中气,起到左旋右转之作用。

第四层是筋,肝主筋,筋主生发,在里面(内)的通过肝之气生发到外面(起亟)。

最里面层是骨头,肾主骨,藏精的地方,要通过肝向外生发。肾在肝的里面,把气向外带出来。而肺是在心的外面,要敛住心。

这就是我们在阴阳篇前面说的: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所有的太极体都如此。

在阴者要向里降,在阳者要向外升。心阳之外有肺金包裹,使心之火气不再向外膨胀,有收敛气才能进行阴化成形。里面的肾之气要通过肝之生发到外面阳化气。

人身体里肺居最上,古人谓之苍穹,又叫华盖,包裹在心之外,心肺同在上面,脾在中间,肾在下面,肝在肾之上,进行向外生发。

自然界中:一个果实也这样的,在外是皮,就是敛。

所以说天人合一,人身体有什么样的现象,在身体之外都有这样的现象存在。

最后所以黄公言: 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人的身体的五气即生长化收藏,就形成了人的身体。

我简单画了一张图,可以简单用一张图来说明这段


这篇有很多难点,多读,常读常新,多问为什么?

中医里面所讲的大多都是气(系统),讲形体内脏的很少,但也有些地方讲。有的地方用心肝脾肺肾来代替金木水火土,讲述它们的性质。但有时说的肝指的是实体,有时讲的就是这个气,这个生发之性。看书的时候记得随时转换象。否则永远读不懂经典。

今天的内容太多了,到此结束。大家交流


3月2日:五官開竅

老师今天晚上讲这《四圣心源》天人解一段。先发原文:
五官开窍
  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头为手足六阳之所聚会。五脏阴也,阴极生阳,阳性清虚而亲上,清虚之极,神明出焉。五神发露,上开七窍,声色臭味,于此攸辨。
  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清阳上升,则七窍空灵;浊阴上逆,则五官窒塞。清升浊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壮,清升而浊降,故上虚而下实;人之衰老,清陷而浊逆,故下虚而上实。七窍之空灵者,以其上虚;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实。其实者,以其虚也;其虚者,以其实也。
五气分主
  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
  心属火,其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笑,其液汗。
  脾属土,其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
  肺属金,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
  肾属水,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
  肝主五色,五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
  心主五臭,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入脾为香,入肺为腥,入肾为腐,入肝为臊。
  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入肺为辛,入肾为咸,入肝为酸,入心为苦。
  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也,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
  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五情缘起
  肝之气风,其志为怒。心之气热,其志为喜。肺之气燥,其志为悲。肾之气寒,其志为恐。脾之气湿,其志为思。盖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
  物情乐升而恶降,升为得位,降为失位。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则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心之志喜,故其声笑,笑者,气之升达而酣适也。肾之志恐,故其声呻,呻者,气之沉陷而幽郁也。肝之志怒,故其声呼,呼者,气方升而未达也。肺之志悲,故其声哭,哭者,气方沉而将陷也。脾之志忧,故其声歌,歌者,中气结郁,故长歌以泄怀也。


今天开始上课

我们的五脏开窍于上七窍。我们人身有明窍9,上7窍+前后二阴

五官当中藏有四神,这四神指:肝主五色可以看见东西之目神,心窍于舌可知五味之食神,肺窍于鼻可闻五臭之鼻神,肾窍于耳可听五声之耳神。

五脏开于上七窍以成五官,中有四神,即眼耳鼻舌

佛家中讲的眼耳鼻舌就是五窍中的四神。佛家所说的第五识就是身,身就是触觉,能感知到的是色声香味。身体的意感觉到的是触。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用来感受色声臭味触法。

接着是经络,平时记手足阴阳经的走向,很多人不大能记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如何来记住十二经的走向呢

人与天地相似。我们把双手举起来,手足以成四臂,如银河的四个臂。上者为阳下者为阴。手之三阳经就是从手走到头部,即从上到下;足之三阳经就是从头到足,是从上到下。阳经都是从上到下。

足之三阴经都是从下走到上的,手之三阴经也是这样。所以足之三阴经从足走到胸,手之三阴经从胸走到手。

通过这个办法可以很清楚很简单地来记住十二经络的走向,手之三阴三阳和足之三阴三阳。

而且经络是按照时间流注的。12经络流注示意图:



五脏是阴的,手的三阳是从手走到头的,足的三阳是从头走到足,所以头是手足六阳聚会之地,所以头不怕冷。冬天因为怕冷全身上下全部武装,只有头在外面不冷,因为头是诸阳之首,是手足六阳之聚会。

五脏是阴,阴极生阳就是在这里面阳化气向外进行生发,阳性清虚而亲上。里面的阴进行阳化气,要到阳的部位上去,当清虚之极,神明就出来了,这是从精化成神了。

五神发露上开七窍,头为诸阳之首,而七窍是五神发露之地,所以七窍都长在头上,是用来感观外界事物的,感知的就是声色臭味。所以黄元御公言:官窍者,神气出入的门户。

清阳上升就是指清轻之气,千万不能浊气上升,浊气上升七窍就被堵塞住了,就变成目不能视,耳不能听了。

清阳上升,则七窍空灵,七窍空灵则神气可出入,两精可相搏,识神就可以感知和判断。如果浊阴上逆,则五官滞塞,官窍则闭,神即不灵。

为什么会出现耳鸣?耳鸣者,即浊阴之上逆也。一种情况是浊火化气之后不降,比如说少阳相火在上不降就耳鸣。另一种情况,清气不升也相当于浊气不降,就是肾精不升,就是肾虚,肾虚则精气不能上达于耳根,就会出现耳鸣。

耳鸣即叫是五官之滞塞,听不清楚了,甚至严重者就是失聪。

不能辩五色,如近视、远视、散光、眼浑浊、白内障等眼疾,就是浊火在上,则眼睛看东西就模糊。五脏精气不升浊阴就不下降,五脏之精不够,清气不升,浊阴在上,则目不见五色。

这些情况叫做浊阴上逆则五官滞塞,皆为同理

年轻少壮时人身体生化旺盛的时候,人体内道路比较通畅,精气比较足,阳化气阴成形的功能比较强,故清升而浊降,故上虚而下实。这里的虚不是身体之虚。虚实是相对阴阳。虚者乃神气之发谓之虚,实者则精气伏藏谓之实,虚不是病态,是清轻之气之上升,故上虚而下实。

当人老的时候,精气不足,阳化气阴成形的功能减退,精在下不能得到很好的生发,浊气在上也不能很好地下降,这时就是下虚上实,这全是病态。人正常的话是上虚下实,神在上而精在下,精者实而神者虚。下虚而上实,是精在上而神在下,清气全在下而浊气全在上,此虚实皆为病态。人的四识,如何能感觉到外界的存在,既是以七窍空灵者,以其上虚而神气可以正常出入。

所以黄公言当“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实。其实者,以其虚也。”这里的实与虚大家要懂它的意思。其实者,谓之浊气上逆也,其虚者,谓之其正气之虚也。这里的虚实不是相对的阴阳。其上实,其实者,其浊气,其不降也,谓之实。其虚者,以其正气不升也,正气不足,谓之虚。

肝主升发之气,入心则为赤,入脾为黄就是升发之气入脾为黄,入肺则为白,入肾则为黑。心是长之气主五臭的,五脏之臭皆为心气之所入。

人之生病,不外乎外因,内因,情志

病之因,以易分之有2:有因外而伤,有因内自生。简而概之即外伤内生。外伤之病:六淫,饮食,疫气,金创,房事等,内生之病:七情,传变,变异等等。

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七情里面肺之悲、肝之怒、心之喜、肾之恐、脾之思。还有2个呢?就是肾之恐里面有恐惧的惧,肺之悲里面他还有哀,悲哀皆为肺之情。合起来一共7个。

其上升之时,从下可以正常上升,从阴而可以正常到阳,当其半升于木不时出现曲,曲而不生,该生不生之时,这时就是怒气,这个怒是如何来的?它就是属于叫木之郁,为何叫木之郁,万物皆喜阳而恶阴,其次阴阳化气而生于阳,当其生之路有郁之时,不能正常升发,故其为怒。

既长就是阳之部,神气畅达,精从里面经过升发化为阳气,神气到达自心生欢喜。

当其还没半收时,从阳降阴,万物皆喜阳恶阴,则其进行下降劳落而悲气生,当其全部下降于阴,而藏于阴之时,这个时候就是在最里面能力最弱之时,终年不见阳光之地,这个时候则生恐之情。

这就如同天堂与地狱一样,天堂者为神气畅达也,地狱者也志意之忧轮也,这个人可以进行上升而达于天堂,也可以进行下降沦为地狱,在天堂中其性为喜,在地狱中其性为恐,这就是人为什么喜欢光明厌恶阴暗的,这就是道理所在。

学过黄公四圣心源之后,我们对五行和人性要有理解。

我们能做到什么呢?学医道后,应当保持其在土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在不升不降间,上升不致于过于升发,过于喜悦,当境遇不好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恐惧过于悲伤。

平时对身体有影响,上心影响是比较厉害,人最大的敌人是谁,是我们自己,在于我们内部的七情,七情也有悟知的基础,其上升为欢喜,其下降为恐惧,在这时候能保持中土之性,守住中土就不会因为其下降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心理疾病就出来了。

一定注意守护住自己的中土之心,如果喜悲怒恐全没有了,这就叫圣人之心。做得到吗?太难,平常之人,各种情绪有一点,记住时刻提醒自己。

你看黄公写的多好:物情乐升而恶降,升为得位,降为失位。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则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看外部生长收藏之循环,其中土者乃为升降之枢轴也。

其中土为何?即为之心。我们调升降可以,其则为外力一时之功,关键在中土,如果中土之心不知如何调其升降,则病人难治疗也,这就是治心之法。

我们还是读原文吧,更多的解释有时其实是废话。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心之志喜,故其声笑,笑者,气之升达而酣适也。肾之志恐,故其声呻,呻者,气之沉陷而幽郁也。肝之志怒,故其声呼,呼者,气方升而未达也。肺之志悲,故其声哭,哭者,气方沉而将陷也。脾之志忧,故奠声歌,歌者,中气结郁,故长歌以泄怀也。

好课先讲到这里结束


@老丁?丁老师,五种颜色的营养为什么不是后天之本的脾来统摄的?而是肝?
@Lily Yin?问得好,内经里都有,可以去深入的学习
这涉及很深入的内景知识,??机缘接触老师会传授里。我们这个课主要围绕四圣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