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左旋咪唑与替硝唑联合维生素B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2015-03-04 | 阅:  转:  |  分享 
  
2012年1月第1O卷第3期

外,血肿包膜内层由于积液长期炎症刺激,新生不成熟的毛细血管继

续渗出而不凝血,血肿包膜外层不断纤维化,致血肿腔逐渐增大。预

防硬膜下积液发生措施:术中冲洗要彻底,使血肿腔内高渗液减少;

术后根据病人的体位考虑适当的钻孔位置,尽量在血肿腔的后极进行

钻孔;使引流管保证顺畅,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

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

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瓶(袋),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

硬膜下仍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本组病例发生硬膜下积液5

例,均
3.5颅内积气

在“+”字切开硬脑膜时,由于颅内压升高,血性液体会从颅内

涌出,此时空气并不会进入颅内。但在硬膜下血肿抽吸到一定程度

后,空气可进入颅内。预防的措施是,将沾水的明胶海绵放置在钻孔

部位,围绕引流管,防止空气从“+”字切开的硬脑膜中进入颅内,

并在抽吸血肿的过程中,不断向明胶海绵上补充水分。结束手术前向

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排出其内空气。只要积气对大脑无占位效应,

气体多在2~3周自行吸收,不会形成张力性气颅。本组病例2例有颅内

积气,但均为少量,均不超过lOmL,无须特殊处理。

3.6颅内感染原因

严格遵循术中无菌操作的原则;①术后引流管的停留时间不能过

长;②术后引流管的要处理干净。临床上将引流管的时间大部分在2d

·临床研究·93

左右,这样就使感染的概率降低。本组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平均为46h,

无1例并发颅内感染。

参考文献

[1]朱国玲,宋家仁,李广兴,等.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210例临床

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6):365.366.

[2】刘玉光,朱树干,江玉泉,等-夕}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的慢性硬膜

下血肿[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5):360—362.

【3】赵孟尧,周晓平,过宗南,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机理的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1):27.

[4]OhnoK,SuzukiR,MasaokaH,eta1.Chronicsubduralhaemamma

precededbypersistenttraumaticsubduralfluidcollection[J].J

NeurolNeurosu唱Psychiatry,1987,5o(16):1694—1697.

【5】LeeKS,BaeWK,DohJW,eta1.Originofc~omcsubduralhematoma

andrelationtotraumaticsubd~allesions[J].BrainInjury,1998,12

(9):901-910.

[6】李壮志,曹任江,刘德孚,等.持续硬膜下积液移行为慢性硬膜下

血肿[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2):234.

【7】MurataK.Chromcsubduralhematomamaybeprecededbypersistent

Iraumat/csubduraleffusion[J].NeurolMedClair,1993,33(1):191—196.

【8]刘胜初,谢贤生,黄建斌,等.钻颅冲洗血肿腔颞肌下开放治疗慢

性硬膜下血肿[J1.广东医学,2003,24(5):496-498.

左旋咪唑与替硝唑联合维生素B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贾鹏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口腔科,辽宁本溪117000)

【摘要】目的观察左旋咪唑与替硝唑联合微生素B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左旋咪唑联合替硝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

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再予以维生素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一6水平及2年内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

IL一6水平比较,均有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年后的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上述组

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尸值均<0.O5)。结论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采用左旋咪唑+替硝唑+维生素B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近远

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左旋咪唑;替硝唑;微生素B联合治疗;血清IL-6;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R7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12)03-0093-02

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自限性,不予以治疗在1周内亦可自行愈

合,但其易反复发作,采用治疗方法亦难彻底治愈。口腔溃疡发作

时,患者病损部位疼痛剧烈,灼热难忍,影响吞咽,讲话等日常生

活,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对12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

患者采用左旋眯唑+替硝唑+维生素B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lY]问,来我院就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

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42例,女98例,年龄7~69岁,平均年龄

为43.7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1.3年,67例患者未经治疗呈自

限性反复发作,173例患者均经治疗而反复发作。病损部位主要位于

1:1腔的唇、颊、软鄂或齿龈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

加并配合本次研究工作。将24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

组与对照组。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

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采血进行血清IL一6水平检测,所有患者治愈

后(未治愈者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治疗,并终止试验)随访2年,统计

复发率。①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甲硝唑:O.2g/次,3次/Ft,左旋咪

唑:50mg0.2g/次,3次/日。②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

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以维生素B12:lOmg/次,3次/日,维生

素C0.2g/次,3次/日。

1_3观察指标

①治愈标准:治疗后自觉疼痛、灼热等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

②远期复发率:患者溃疡愈合后随访2年,按照治愈标准,计算复发

率。复发率:(100.2年后治愈率)%。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凇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
94·临床研究·Janua~2012,Vo1.10,No.3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一6及愈后2年复发率(n=120例)

注:和对照组比较,表示尸<0.05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6水平及2年复发率:将两组患者治

疗前后的血清IL.6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经3d治疗后,血清IL一6均明显

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随访两年复发

率,观察组2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

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有资料显示,该

病的患病率为2.1%【l】,口腔科患病率为56.28%闭。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

种较为顽固的疾病,难以彻底治愈。随着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有专

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精神压力大有很直接的关系。我们在治疗该

病的过程中还发现,该病的发生还和患者的身体体质不佳、过度疲劳有

较大关系。还有研究资料显示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患者的遗传、系统l生疾

病、免疫因素等有关。其中免疫因素和该病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

,表现为免疫激活促炎细胞因子,~TNF-n、IL-6等水平显著性升高,

导致免疫反应失衡。其中,IL-6为单核巨噬细胞所分泌,是免疫应答及

炎性反应中非常关键的成分。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要通过IL-6而产生

趋化的作用,从而刺激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细胞因子、淋巴细胞等炎

性介质,参与到白细胞的聚集与激活过程,而造成黏膜损害。同时有资

料显示,复发牲口腔溃疡和厌氧菌的感染密切关系。

左旋咪唑与替硝唑都是厌氧菌类抗生素。维生素B。含有微量的

金属元素钴元素。钴元素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

内多种生物化学代谢反应均需其的参与,具有较好的细胞修复作用,

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防止伤口感染、恶化,加速新生组织生长与修

复。三种药物联用,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值得临

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国旗.上海地区18769人口腔粘膜疾病的调查报告[J].口腔医

学杂志,198t,1(1):26.

[2]孙庆英,谢卫.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方案探讨[J].镇江医学院学

报,2001,11(1):87-88.

[3】郎江蓉,武云霞.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及血清中TNF-d的表达

及其相关性研究[J].实用121腔医学杂志,2010,26(3):353—355.

[4】4王远芝.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药物治疗[J】.医药导报,2000,19(5):480.

一批群体溴氰菊酯中毒的临床分析

王太文

(云南省金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金平661500)

【摘要】目的探讨群体接触吸八农药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治疗,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2011年9月收治19例群体接触吸入溴氰菊酯急

性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迅速充分清除毒物,针对性加强对症,支持治疗,成功治愈19例。结论快速和有效启动群体性突发紧事件

预案,准确的病情判定,合理的人员与空间安排,以及科学的规范化治疗,是群体接触吸入农药急性中毒治疗成功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

【关键词】群体中毒;溴氰菊酯

中图分类号:R59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12)03-0094-02

2011年9月,金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一批因接触吸入溴氰菊酯

导致急性溴氰菊酯中毒的19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8日,某小学l9名女小学生,接受某组织捐献的灭蚊蚊

帐,使用接触--lb时后出现恶心欲吐、头昏头痛流泪、面部颈部瘙痒

症状。查问该学校接收蚊帐后未进行先清洗后吹晒凉干,而立即使

用,经当地乡级卫生院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并行相关医学检

查,考虑溴氰菊酯中毒,送县人民医院。l9例受检查中出现19例周围

神经症状(颜面颈部瘙痒流泪),8例全身中毒症状(头昏头痛),5

例胃肠道症状(恶心欲吐)。既往身体健康,无呼吸心血管、消化系

统或神经系统疾病。主要阳性体症有精神欠佳,面部发红,睑结膜充

血,咽充血l9例。l9位患者入院后经检查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13例,

小便常规、心电图、胸片、血、Na+、C1一、ca2十等均正常。

I.2方法

急救空间与急救人员安排:全部患者均在来诊第一时间安排在抢救

室内进行监护和治疗,保证群体中毒患者的集中救治。合理安排在岗医

护进行1医1护1患者的管理,并由在岗主任和护士长负责具体的医疗救

治与护理。19例患者均给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头面部、颈部。肌注地

西泮,给复方丹参注射液、能量合剂、激素、维生素等支持治疗。

2结果

人院后第二天19例患者全身症状改善,l3例一周后复查肝功碱性

磷酸酶正常,痊愈出院。

3讨论

溴氰菊酯又名敌杀死,属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rethroids

Pesticides),是模拟天然除虫菊素的化学结构,由人工合成的一类农

药,其分子由菊酸和醇两部分组成,在酸性介质中稳定,遇碱性易分

解失效。

本类农药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在肝内经酯酶和混合

功能氧化酶作用而降解。溴氰菊酯在体内代谢和排泄较慢,毒性也较

大。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属神经毒性物质;认为其作用于神经

细胞膜的钠通道,导致钠离子通道M闸门关闭延迟,去极化延长,保

持小量钠离子内流,形成去极化后电位和重复去极化;也有认为本类

农药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细胞膜的y-氨基丁酸受体,使Y一氨基丁酸失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