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中国文人膜拜数千年的神秘“女神”(图)

 闲之寻味 2015-03-05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Ⅱ》中,除了广为流传的“元芳,你怎么看”之外,观众们都会记住那充满神秘、恐怖氛围的“洛河夜哭”之说。

“洛神”是谁?

谁是“洛神”?

为什么只有她的“授意”就能平天下之非议,让武后顺理成章成为一代女皇呢?

武则天践祚时,为了名正言顺,堵天下悠悠之口,遂让侄儿武承嗣伪造“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沉于洛河。当洛河潮汐时,“瑞石”浮出水面。忠于武则天的大臣们便顺水推舟,说这块石头是洛河神宓妃所授,同意武媚娘这个女流之辈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权主义者,并到达帝国权力的巅峰。

于是,武后“顺天意”心安理得地抢了自己儿子的饭碗。武则天不忘洛神“授权”之恩,尊那块“瑞石”为“天授圣图”,并封洛神宓妃为“天中皇后”,在洛浦立庙纪念,皇帝、百官、百姓都得供奉。洛神深受感动,便有了“洛河夜哭”的诡异事件。

事实上,“洛河神异”自古就有,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本源,以及后来的演化和发展。诸多首开先河的创造发明、历史事件,都与这“洛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总是在必要的时间出现,屡屡“神授天意”,帮助过不少中国历史明星启智成伟业。

譬如:文字始祖仓颉,就是在洛河神龟背负的神秘字符里,产生了创造文字的灵感。除了仓颉、武则天,还有大禹、周武王、周公、孔子、周敦颐、司马相如、曹植等赫赫有名的治国功臣和文化学者。”。它不是杜撰,而是具有史籍为证的真实存在,只是经过了剧本创作者的艺术化演绎罢了。

“洛神”的发祥地

洛河分南北。北洛河古称“洛水”或“北洛水”,为黄河二级、渭河一级支流。一般所说的“洛河”指南洛河。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洛南县洛源镇冢岭山。中国历史上有过黄河北边的“河套地区”,也有黄河南边的“河洛地区”,同样都以黄河为界,但河洛地区产生的河洛文化,却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河洛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洛文化就是指古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区文化的总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集中区域。

周武王在宝鸡岐山起事,一路所向披靡,杀到鹤壁朝歌,灭了殷商。在洛河下游的洛阳(因位于洛河之阳而名)昭告天下,“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义民”,意思是“这里是天下的中心,我将从这里开始统治人民”,并将此封昭告铭刻在青铜器“何尊”上以记事。

“宅兹中或”的“中或”,便为最初的“中国”。

从此,“中国”二字诞生。但此时的“中国”,即河洛地区,是“天下之中”(《史记·周本纪》)。我们曾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看到刻有“宅兹中国”的青铜器“何尊”,它于1963年出土自宝鸡贾村。

“神马”背负的“河图”,与“神龟”背负的“洛书”上神秘的符号.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源代码。

“神马”的传说

我们今日所说的“神马都是浮云”,也不是网络女神的首创,而是在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神马”。

据说,观天象的伏羲,在秦岭西麓的天水渭河中,发现一匹龙头马身,高八尺,生两翼,披龙鳞的“神马”,背负一块玉版,玉版上的图案,与他“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天地宜,远取诸物,近取其身”的规律相似,于是画了一幅图,构成先天八卦,解释宇宙的奥妙。

由于“神马”出于渭河,因此伏羲所画的图,叫“河图”。据考证,天水地名的诞生,也是因伏羲见“有白龙出,天河注水”而得名“天水”。

“神马”就这么一晃而过,启示了伏羲,便消失无踪,恍若瞬息浮云,这岂不是“神马都是浮云”的出处?

再后来大禹在洛河治理水患时,又在洛南大圣山下灵峪口发现这只神龟,背负着九组不同的圆圈。大禹受启发,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制定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洪范九畴”。

因龟书出于洛水,便称作“洛书“八卦九畴”,千变万化,成为孕育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源代码”。

郑玄《集解·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意思是河图解释天象,洛书解释地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们是文字最初成形的原始图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第一缕曙光,演化出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经历数千年历代天才哲学家的研究推算,仍旧无法穷尽其所含奥妙。

《周易系辞》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说河图洛书的奥妙,只有圣人才能悟之一二。孔老夫子近乎垂首顿足地感慨:“如果没有洛书和河图,像老夫这样的知识分子就没法活了!”(《论语》“凤乌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夫子都没法活了,遑论吾辈!

又何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三观”:伦理观——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信;价值观——修身治国平天下;世界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没有河图洛书,岂不毁了三观?

所以,神马也不是浮云。它浸润我华夏,瞬间数千年,缘愁似个长。

洛河女神来了

洛河女神据说是伏羲的女儿宓妃,她是上古时期的女神之一。坊间流传说,宓妃因同情那些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祭祀洛河的少女,以身祭河,溺亡于洛水,化作洛河女神,制止了洛河的泛滥成灾,庇佑洛河沿岸苍生。

当地部落为了感恩宓妃舍命治水,将宓妃敬为“洛河神女”,并在宓妃遇难洛河之畔的大圣山上,修建伏羲、女娲庙以供奉。至今,大圣山上仍有伏羲女娲庙。据此,在悲催的浪漫主义抒情大师屈原的《天问》中,宓妃有了另一重身份——黄河神河伯的妻子。

后来,后裔射杀了河伯,霸占了宓妃。而在《离骚》中,“求女”的屈原寻到了宓妃,却发现她是个貌美而不知礼数的风流女子,孤傲清高,只知道娱乐游玩,不是屈原的梦中情人。于是,失落的屈子转而求他。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天问》。

但屈原也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他在两处写到宓妃,只是为了以此来讽刺当时楚国君臣的骄奢荒淫,借以宓妃的貌美形象,来表达自己求君求贤的标准——以“求女”来隐喻求明君,求贤臣的渴望。

辗转到了西汉的结巴才子司马相如那里,洛河女神宓妃成了“绝殊离俗,妖冶娴都的贤淑美女形象。

而把洛河女神塑造成“此女只应天上有”般完美无瑕、倾国倾城的,当属七步成诗的曹植。

曹植在《洛神赋》中,讲述他有一次出游,行至洛川,人困马乏之际,“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接下来,曹植以其惊世骇俗的才华,倾其毕生的痴念,从形态之神韵、妆容之情姿、动静之礼仪,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出一位风华绝代的洛河女神,其笔法情感入骨三分,恨不能写尽宓妃之内腑灵魂。

且说这曹子建,也只是借宓妃之美,抒自己的伊人——嫂嫂甄妃。她原本是袁绍的儿媳妇。曹操灭了袁,不仅占了他的土地百姓,收了他的残兵败将,还顺带纳了他的儿媳妇——让甄妃改嫁给曹丕。而他们不知道,其实曹植与甄妃早已暗通倾慕,你情我愿。曹植不能跟自己的哥哥、未来的皇帝抢情人,于情于理,都不可以。

这般“叔嫂恋”,连私奔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否则,是要被杀头的。于是,曹植是在政治上失势,爱情上失恋的时候,思甄妃之情而赋宓妃之神,借宓妃之美而念甄妃之态,以解羁旅之愁,相思之苦而已。

据说,曹植的这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情书,原名就叫《感甄赋》。后来他的侄儿明帝曹叡看后,深受感动,但家丑不可外扬,为避母名讳,于是改成了《洛神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垂不朽的名篇佳作。

“洛书”何处寻?

跟其他远古的神话传说一样,“洛河神龟”的出处,也有多个版本。仅洛河流域,就有陕西洛南说、河南洛宁说、河南淮阳说,各个阵营的专家学者们,也引典据经,各有说辞。

但是,洛南洛河源头的一块颇似“神龟”的石头,让“洛书出洛南”有了现实依据。这块孤零零地矗立在洛河之畔的奇石,如果出现在其他地方,或似灯盏,或似酒瓶,更似代表男性崇拜的生殖器。

而出现在洛河,它就只有一种联想——负书灵龟,昂首向天。它整块岩石构成的底座,有着五彩斑斓图案,纵横交织的纹路。底座之上,一柱擎天,中部成粗细匀称的圆柱。上部稍大一圈,形成一道呈黑色纹路的凸圈。顶部缓收成圆锥体,挺立向天。

一眼望去,浑然天成,好似一只巨大神龟化石由于这块巨石太像神龟,有专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比较具有现实感的说法。说是当年仓颉和大禹在洛河所见到的“神龟负书”,都不是真正的神龟,而是这块洛河之畔的石头。

在仓颉、大禹所处的时代,洛河水量充沛,足以将此石淹没其中。当巨浪翻滚,潮起潮落时,位于洛河水中的巨石,就会影影绰绰地浮出水面,其石壁上的天然色彩和纹路隐约可见,从而激发仓颉创造了文字,也激发大禹划分了九州。这就是“洛书”的真相。

仓颉、大禹将石头上的纹路,与自己的构想,组合成了“洛书”的神秘符号,并将“神龟负书”的见闻传于后世,以感恩自然对自己发明创作的引导和昭示。

我独认为,这是所有说法中,最靠谱的一种说法。跟牛顿的苹果一样,洛河边的这块石头,只不过是仓颉、大禹,以及后来很多哲学思想家、发明家的“苹果”,是诱因,但不是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