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期归来谈读书

 格尔木昆仑雪 2015-03-05

自己喜欢读书,教语文很多年,也不时指导孩子们读些书,于是时常被人问起:应该怎么读书?

这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多数回答是罗列一堆书单。诸如中外名著若干,中学生必读书目若干等等。去问“度娘”的话,会搜出许多来。有的朋友会把书单拿来,按照书单网购图书,但往往这些图书会成为书架上的装饰物。

我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必需读的,尤其还限定在某个年龄阶段必读。书,只是信息来源之一,当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而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获得启发,不一定是书。我从小听评书长大,那时,村子里还会时常来一些唱大鼓书的民间艺人,我经常钻在草垛子里,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满天星斗,月挂斗牛了。小孩子听这些往往是凑热闹,但是民间曲艺中的恩义情仇,何尝不是一种熏陶呢。

评书里面我最爱的是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许多别家评书说三国,很容易失之夸张,脸谱化到底,比较市井气。比如骂曹操,就把曹操说得一文不值。袁先生的三国,原文为主,叙评颇多,褒贬得宜。曹操该狼狈还狼狈,但袁先生曹操是汉末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这句赞美,一直放着。他说周瑜的性格,该狭隘还狭隘,但好一位美周郎的赞誉,也须臾左右。妙在袁先生说书,漂亮,轻快,脆生,不拖泥带水,细节描写和评述多而精美,闲处着色,勾画优美。也因为这份干净,所以他该凝重的时候,凝重得起来。比如周瑜、姜维等几位逝世,没有如诸葛亮、赵云们去世那么长的赞,但是一唱一叹,黄钟大吕之气,在那儿了。

最妙的一个细节:袁阔成先生说到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在孟获兄长孟节隐居处,看见风景清幽,于是袁先生给诸葛亮添了一段感慨,大概意思:咱也曾经有这样宁静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如今却是戎马半生,不知何时方能回归故里田园。这一段为原著所无,却是洞见人物心神,是真懂三国才能加的话儿。

这一点上,可以类比老版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给人的感觉:让看过书和没看过书的,都能满意。大环节贴原著,经典的原话保留,于是存着悠远古韵;小细节上,尽量周到,让观众听舒服了,一颦一笑都有神采;许多地方,还能别出机杼,会让你觉得:原著没这么写啊,可是经您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哎呀真是作者的知音!

哎,只叹今年刚一开春,就听到袁阔成先生去世了,终年86岁,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回想起听评书的往事,一下子扯远了。书回正传,重回话题。我的意思是,对待读书要有平常心。它也不一定能确保什么的。如果即使这样,你也依然想聊聊读书这个话题,那么我很愿意给点我的意见和建议。

我的回答是,生活的书,理想的书。

现在社会人们急功近利,似乎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目的,没有目的的事情绝不去做,读书岂能如此。但很多朋友问我的时候,往往是想让孩子写好作文而阅读。

生活是心灵的基础。

是的,所有跟你的日常生活能直接挂上钩的。如果你见过水,用你的手和脚把水搞得浪花四溅,知道它在夏日的清凉冬日的温暖,对它永不停歇的流动发过呆,那么去找些跟水有关的书来看看吧。管它是画册、童话、散文还是科普文。哪怕仅仅是“水”这个字。你一定会很高兴去了解的,并且会立刻有对上号的惊喜。你会心里有满了,又空了的感觉。它们会帮助你进入一个叫符号的世界,那是文明人的第二世界。以此类推。你的生活蔓延到哪,你的阅读就跟上。从此以后不必问“我应该读什么书”这种问题。

理想是生活的升华。

是的,理想的书是跟你的日常生活不沾边的书。

小时候,每到秋天学校里最重要的一个劳动就是扫落叶,然后堆积起来焚烧。那时觉得很累,烟味很呛。长大成人,忽然有一天,一个朋友问我,焚烧落叶的味道是什么味道。我思考后说,是抽烟的味道。她说是父亲的味道,呵呵,这就是生活的升华了,你说对吗?我接下来想,这是不是故乡的味道呢,这是不是母校的味道呢,这是不是那年秋天的味道呢?

记得余光中老先生有一首诗,写的是乡愁,乡愁是什么呢?按照年龄的不同,他很形象的把乡愁比作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的确传神之极。

我说这些,只是想解释什么叫我称作理想的书和感受。有些生活的感受,必然会被提升为哲理和思想,化为自己的理想。比如:臧克家,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戴望舒,撑着油纸伞,慢慢彳亍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北岛,被鄙视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等等。

小孩子自有小孩子的思维特点。

月月小朋友3岁时,她爷爷给她买一种方形的饼干,第二天走在小区里的石板路上,指着脚下的石板路说“饼干”。那石板路跟它的饼干一样是方形的。

涛涛快4岁时,看见古建筑上瘦骨嶙峋的中国龙,会把它认作“恐龙”,看见葫芦就大声的唱:滴滴答答,葫芦娃,金刚葫芦娃。

小强爸教过5岁的儿子背古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有次,在路边的墙角尿急,他突然冒出一句“墙角数枝梅”。实际上那只有墙角,没有梅。有次,他爸晚上没洗脚,脱袜子,他又突然冒出来一句“闻有暗香来”。

小朋友很可爱,是不是。先别顾着笑,这是他们思维的一个特点:感性,从一个点直接过度到另一个点,中间没有抽象的过程。

事实上,他们需要经过大量大量的感性经验,有一天他们的思维才能进行这样的抽象,懂得盐巴只所以是盐巴,不是因为块状颗粒状粉末状液状,而是因为“咸”这一本质特点。

我再说个小故事。我记得我上小学时,应该是四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考试,改病句。其中有句是这样的:操场上飘扬着五颜六色的彩旗。考点应该是“五颜六色”对应“彩”,重复,应该去掉其中一个。但是我把它改成了“操场上飘扬着红旗。”理由是从来我只见过学校的红旗,根本没见过五颜六色的彩旗。红旗,当然是红色的,怎么可能是五颜六色的呢。我一直记得这次经历。

在我看来,所谓的学习,就是让你学会用这个文明认可的符号进行思考和表达 (特定环境下的技能除外)。语言、绘画、文字、数字等等,通通都是符号。没有生活,我们着急学那么多符号那么多表达技巧,做什么呢?

所以,跟着生活读书,读离生活最近的书。慢慢生活,慢慢读。不着急。

至于理想的书。且不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生命来自宇宙这种煽情又玄妙的话,因为远到天边的东西是不容易有固定答案的,刚好跟孩子好奇的心性及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吻合。还有个好处就是在他还不需要被迫与世俗生活迎面撞上的阶段,给他一个广阔的世界观。

这样的孩子,不容易随便被一个说法唬住,因为他眼里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为什么要读书?

对我来说,因为我们想跟久远的过去连接,跟无法交流的人交流,更好的理解所在的这个世界,让孤独的人生不那么孤独,让不可知的未来可以知。

你觉得呢?

20153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